从大国竞合,看“知识产权”的博弈与突围
知识产权:
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最近“遥遥领先”的华为Mate60手机火了,中美之间的科技战争再次引爆全网。有人认为,这次华为突然推出Mate60系列手机,是华为对美国针对华为所进行的全面科技封锁的一次大反击。类似当年的长津湖战役初期,志愿军对美军的突然袭击。而事件背后,凸显的是中美之间对“知识产权”的争夺。
一直以来,芯片和生物医药都是美国最核心的科技资产。广为人知的是,美国制裁了中国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和中芯国际,而少有人知道的是,美国也制裁过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药明生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则删
生物医药产业也好,半导体产业也好,解决技术“卡脖子”难题,企业有两个战略选择:要么学习浙江吉利,选择买来主义,通过连续性的国际并购获取技术能力;要么学习华为公司,选择自立更生,把员工变成股东,决战上甘岭。
早年间,西方习惯于诟病中国如何不尊重知识产权,白嫖西方的技术创新;现在我们选择了尊重知识产权,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花钱去购买西方的品牌和技术。如果花钱买都不被允许了,这就是笔者定义的“技术卡脖子”。
中美之间有很多方面的差异,而最大的差异,就是科技差异,中国企业必须走创新引领发展的可持续道路,才能实现技术领域的伟大复兴,这就要求企业把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抓起来,实现三个转变:
(1)把知识产权从成本中心转变成利润中心;
(2)把过去被动的战术应对转变为主动的战略作为;
(3)把事后的知识产权纠纷处理转化为事前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简单说,就是未来要更加强调知识产权的运营功能,而过去我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功能强调的多,运营功能强调的少。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知识产权局起草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就是在回应国家关于加快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和提高专利产业化率的明确要求。
所谓视野半径决定选择,选择决定结果。一万米高空宏观上看知识产权,看到的是国家知识产权的政策管理,比如中美日德国家知识产权管理的历程和启示;一千米高空中观上看知识产权,看到的是行业知识产权管理,是生物医药和半导体等行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实务,强化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让知识产权反哺科研,并成为行业发展的引擎;一百米上空微观上看知识产权,看到的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让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变成效益,同时做好知识产权诉讼的应对,特别是拟上市企业恶意知识产权诉讼的应对。
知识产权“突围”:
从砖头瓦块到专利商标
什么是知识产权?为什么知识产权对中国经济转型这么重要?知识产权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政策环境?
什么是“知识”?课本上的才是知识,知识姓公,全社会都可以免费用。中国台湾省把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翻译成“智慧产权”,更能体现这组英文词的本质,主要姓私。中国大陆把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翻译成“知识产权”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也造成了实务界对知识产权的严重误解。
第一个提出“知识产权”这一名词的是法国学者Carpzov。笔者曾经用CARPZOV的每一个首字母串联起来,形象地解释知识产权管理的要义:C-creation(创造/获取)、A-administration(管理)、R-run(运营)、P-protection(保护)、Z-zigzag(曲折)、O-from zero(从零开始)和V-victory。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则删
中国的知识产权管理是舶来品,要一切从零(Zero)开始,知识产权管理的道路曲折艰辛(Zigzag),通过知识产权的“获取”(Creation)、“管理”(Management/Administration)、“运营”(Run)以及“保护”(Protection)四位一体的合理手段,最终目的是宏观上的国家创新驱动、中观上的行业创新发展和微观上的企业持久创新,也就是科技创新走向胜利(Victory),为国家、行业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见,知识产权对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既然知识产权对于经济转型如此重要,那么我们需要营造什么样的环境来促进知识产权的发展和升级?这里不得不提到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的迫切性。
而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的转变又是核心特征之一。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招商引资”成为政府的政绩要求和官员锦标赛GDP的硬指标,也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话题。笔者认为,“招商引资”的提法已经过时,应该更多提倡“招才引智”。从引进外资的角度,要提倡从“合资”到“合智”的必然转变。“引资”到“引智”,一字之差,变化千里。
招商引资,顾名思义是“招进商人/企业、引进资金”。问题是,中国现在缺资金吗?根据国家外汇局管理局2023年9月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1601亿美元,我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这就要求企业从过去强调“砖头瓦块”的硬实力,转变为重视专利商标的软实力。从“砖头瓦块”,到专利商标,就是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这也回答了知识产权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在“砖头瓦块”的时代,企业对于招商引资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能得到多少土地、投入多少资金、创造多少就业(以普通的产业工人为主)等。
从政府的角度考量,因为给不了企业那么多土地,往往结果是“事与愿违”。
从商人的角度考量,看不上土地多的西部和乡村,而又较难获得资源紧缺的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土地。
地方政府有GDP指标,企业有获取更多政府实惠的现实需求,双方在博弈中合作。
地方政府出土地、出厂房、出资金,而一旦入住的企业出现危机,成片的烂尾楼和空厂房就变成地方政府心头的痛。更可怕的是,从银行担保的债务无法偿还,地方政府债务高筑,可谓“政怨沸腾”。
而追求软实力的“引智”逻辑就大有不同。
以上海某律师事务所为例,在上海浦东陆家嘴仅仅租赁三层楼面的办公场所,一年营业额约四十亿元,纳税约八亿元。想象一下,如果是与地方政府合作的低端制造企业,政府要拿出多少土地?又要投入多少资金?还有可能变成无底洞。
再如在线教育培训行业,尤其在前两年疫情的特殊情境下,甚至不需要任何办公场所,老师也能在线上传道授业,用知识和智慧启发学生,创造更大社会价值。于企业和当地政府而言,产生的经济价值或许也够高。
因此,“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关心投资和固定资产,最典型的如房地产企业,凭借“砖头瓦块”取胜;后者则关心人才和知识产权(中国台湾的翻译更准确,“智慧产权”)。投资的衡量标准是投资额的数量,而投智的衡量标准是专利质量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既然承认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就要承认知识产权是招才引智的获取目标。承接上篇《很多企业不知道,商业秘密远比专利重要一百倍》的观点,随着人的流动,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体现形式的商业秘密也在流动。招才引智是一种主动的人的流动,无论是大学引进院士,还是一个地方引进一位生物医药的研发专家,都是为了这些高学历人才脑子里的“智慧”,知识产权人把这种智慧的表现形式叫做知识产权。
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知识产权何以在这几年变成企业管理者群体里被频繁提到的词汇?
从国家层面说,科创板的落地,让知识产权的春天来了。科创企业要上市,要体现科创属性,要至少拥有五项发明专利,知识产权这个词汇被负责上市的中介机构,比如券商、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反复提及,就像营销为王的企业,经常提及广告一样。
从企业层面说,商业竞争也燃烧到知识产权纠纷领域。当竞争对手的企业负责人张三发现李四的企业要上科创板,张三接受了知识产权律师的建议,发起恶意知识产权诉讼,通过专利侵权纠纷,侵犯商业秘密纠纷和侵犯商标权等纠纷对拟上市企业发起进攻,就像商业战争中的价格战一样。因此,知识产权相关的词汇在科创板开始的四年里,被大量提及,企业家群体对知识产权词汇变得更加熟悉。
“突围”之本:
一位钱先生,抵过大投资
而当意识到传统“招商引资”的弊端,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就要逐渐向着“招才引智”转变,国家发展、产业升级和企业创新都要靠“招才引智”来实现。正所谓“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一位钱先生,抵过大投资。
钱学森先生回国的时候,中国还没有知识产权立法。
中国的专利法是1985年才开始实施,而德国早在1877年就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中德差距大约一百年。日本专利法于1885年颁布实施,和中国正好差了一百年。美国专利法于1790年颁布,中美专利法颁布时间差了约两百年。
专利制度实施越早的国家,科技越发达。
这是事实。所以才说,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双胞胎。
美国总统林肯也说,专利制度给智慧之火添加利益之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则删
在国内基础科研沉淀不够、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的背景下,美国《拜杜法案》屡被提及。除了政府领导、学界、官媒、自媒外,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两万字采访中也有说到,足以看出《拜杜法案》的江湖地位。1980年,美国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最为重要的成果《拜杜法案》出台,法案主要内容是:
在美国,凡是使用政府科技或企业资本投入产生的成果,其知识产权获得的收益大致“一分为三”:1/3归学校或公司,1/3归研发团队,余下的1/3归负责转化成果的中小创新企业。
这意味着,“政府及大企业播种、研发团队育苗,科技创新企业或市场机构施肥剪枝生根,最后成才和开花结果,之后每年结的果大致等分为三份,各取回报与收获。”
此可谓为一举多得!
其一,国家层面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在之后的几年内翻了十倍,重塑了美国在世界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
其二,美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得以享有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专利权;
其三,更加提升了技术发明人将学术成果转化的热情,学术人才不必创业,也能通过持有1/3产权获得巨大激励。
不仅仅在学术界,科技领域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自主知识产权才是抢占市场的大棒。纵观全球大企业,哪个是靠别人的品牌?靠别人的技术?
要从“铁公鸡”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投资项目审批为主过渡到科技+人才的双引模式为主。中韩两国在这方面有着不同的逻辑。
韩国人很善于挖人。假如美国一个公司科技实力雄厚,中国的逻辑往往是给钱给地,把这个项目落地中国,这是大手笔。而韩国则找到最核心的科研人员,挖过来,研发一个新项目落地。
这是截然不同的思路,给个人的钱再多也是少,而给企业的钱再少也是多。韩国的汽车、半导体、液晶面板等行业的腾飞都是如此。
全国各地的招商局/办的思路要改变。比如上海,鼓励推行“双招双引”,也就是“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双管齐下。说的直接一些,像上海这样的资本充裕、产业发达地区,把“招商局”改为“招才局”,“引资”指标改为“引智”指标吧。
各个地方政府不仅仅要“攀比”引进了什么大项目,更要“攀比”引进了多少博士、引进了多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在这一点上,杭州市余杭区率先作出创举。2021年5月31日,在区级层面探索设立招才局,推进“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深度融合,以高效、灵活的方式整合招才引智工作资源,加快推进“人才特区”建设。
余杭是浙江的人才高地。在设立招才局时,该区便已引育了“两院”院士25名、海外院士9名,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155人、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242人,市级E类及以上人才4693人,35周岁以下青年人才超20万名。而仅仅到2021年底,余杭就累计引进及合作“两院”院士和海外院士4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4955名,其中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179名、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266名,国家万人计划14名,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6支,数量和质量均位居省市前列。
周黎安教授的锦标赛理论和条块结合理论很形象地展现了在GDP硬指标逻辑下的乱象。
作为一种政府治理模式,晋升锦标赛是上级政府针对多个下级政府部门的官员设计的一种晋升竞争。竞争优胜者将获得晋升,竞赛标准可以是GDP增长率、税收收入、地方就业率等多项指标。逐渐地,两个地方之间的竞争,既涉及政府官员之间的“官场竞争”,又包含所在地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
上级“条条”部门与下级“块块”的结对竞赛,往往也是为了做出一些印象政绩。
在这些大背景下,笔者更多强调了“合智理论”和转化指标,它们预测了“智本”软指标逻辑下的新生。
过去,房地产为王的年代,企业家群体熟悉砖头瓦块;现在,创新为王的年代,企业家群体熟悉专利商标。
砖头瓦块,是硬指标,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硬指标体现的往往是短视套利,硬指标通常不可持续。
专利商标,是软指标,生物医药和半导体行业是典型,软指标体现的往往是长期主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们一起思考: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从砖头瓦块到专利商标,知识产权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知识产权对企业家意味着什么?兼顾宏观上的国家创新驱动、中观上的行业发展升级、微观上的企业持久创新,加强自主科技创新,尊重知识产权,强调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鼓励“招才引智”与“合智”思维。本文不可能提供完美的答案,但抛砖引玉,让企业管理者更注重知识产权,是笔者的愿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