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乌克兰本轮反攻?
前言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孙子兵法 作战篇》
作为中国兵家鼻祖,孙武对持久战的弊端有着深彻的感悟。自古以来,大规模军事行动必然是要消耗大量钱粮的,包括人员费用、装备支出、后勤补给等等。无论是再富足的国家,面对持久战都有可能被拖垮,进而会面临其它国家趁火打劫的风险。比如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美国,不仅消耗数万亿美元的经费,还为中国创造了宝贵的和平崛起时间。因此孙武才会指出:从来没有哪个国家,会因为持久战而受益;从来没有哪场战争,不是以追求速战速决为目的。
网络上很多认为俄罗斯靠持久战发了大财、亦或是俄罗斯搞持久战是为了“下大棋”的观点,实质上是不了解持久战的危害。对俄罗斯来说,经济是它的短板,虽然今年俄罗斯靠能源价格上涨赚了不少钱,但也可以看到,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进口大幅滑落,大部分机器设备和精密仪器都买不到,这些恰恰是工厂开工和产业升级的基础。另一方面,二季度俄罗斯GDP增速同比下降4%,通胀飙升至两位数以上。与此同时,俄罗斯每天战争支出在5亿美元左右,财政压力一点不小。如果俄罗斯不能快速结束战争,随着时间推移,它在经济上代价只会越来越大。
在开战前和开战后,我对俄罗斯的看法逐渐发生转变。
在开战前一个月,我的判断是俄罗斯会从白俄罗斯借道,对乌克兰采取“斩首”战术。首先靠空降部队突袭机场,然后部署在白俄的5个军再挥师南下,占领基辅。我当时认为,白俄到基辅仅一百多公里,相当于北京到天津的距离。俄罗斯如果发动闪电战,那完全有能力在1-2周的时间内占领基辅。
事实上业内都知道,苏/俄制武器性能一直被夸大,数据注水非常严重。相比之下,美制武器无论精密程度、耐用性都比俄制武器强得多。过去中东打了那么多次战争,同时代的美制武器确实比苏制武器好用,比如F-16战斗机的实战成绩几乎是碾压米格-29战斗机。但即便如此,开战前我依旧看好俄军的表现,原因很简单,因为乌克兰用的也是苏制武器,今年之前英美仅对乌克兰提供了少量武器援助,其中大部分又是轻武器。同样都是苏制武器,国力强大的俄罗斯面对经济早就崩溃的乌克兰应该有绝对优势才对。
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后,网上流传俄军1小时22分速通基辅的消息。对于这个我自然是不信的,因为哪怕是从白俄边境开车到基辅,可能也要1个多小时,就算乌军不抵抗,俄军也没有办法在1个小时内完全占领基辅。但此时我依旧认为,俄罗斯应该能速战速决,在一个月内基本控制基辅和乌东大部分地区。
但随着新的战报不断传来,我开始对俄军战斗力产生质疑。这哪像是21世纪的信息化战争,俄罗斯搞得明明是20世纪机械化战争的打法。
首先,根据战报信息来看,俄罗斯引以为豪的空天军基本没有发挥太大作用,否则的话,面对现代空军的火力压制,乌克兰地面重步兵根本没有集结的能力,更不用说实施反击了,俄军坦克部队也不至于经常遭到袭击。
其次,俄军基本没有像样的电磁压制能力,要知道90年代美军可是能让伊拉克雷达和指挥系统全部瘫痪的。然而俄乌开战后,乌军不仅飞机能照常起飞,地面雷达也能正常开机,引导地对空导弹攻击俄军空中目标。
最重要的一点,在进攻基辅的过程中,俄军居然限制对重武器的使用。或许普京认为乌克兰军队毫无抵抗能力,只要俄军一到便纷纷投降。亦或是普京害怕造成乌克兰平民伤亡,为了赢得乌克兰民心,且避免给西方落下舆论口实,才下令限制用炮火攻城。但古人说得好:“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对重武器的限制大大减缓了俄军攻城速度,使乌克兰得以稳住阵脚,挺过最艰难的第一阶段。
因此开战第二天我对俄军能否速战速决产生严重质疑,越到后面,随着战报越来越多,俄军的拉胯程度也越来越超出我预期。就这么一场准备了数年、决定本国命运的战争,俄军居然连基本的后勤都保障不了,大量坦克、装甲车、汽车因为缺油而被迫抛弃在路边。另一边,乌军则凭借灵活的编队设置,穿插到俄军后方,给俄军造成大量伤亡。
也就是在开战一周以后,我对俄罗斯的战争前景越来越悲观,再也没写过看好俄罗斯的文章。另一方面,我也对中国的外交环境产生担忧,俄罗斯这么一搞,暴露出其外强中干的本质,不仅让西方空前团结,也让中国陷入了外交两难。如果继续支持俄罗斯的话,势必会损害与欧盟的关系,而欧盟是我国最重要的外贸伙伴。
事实上俄罗斯在战略规划上可谓是天衣无缝,今年对乌克兰发动攻击,应该是绝佳时机点。首先,近年来美国逐渐将中国视为头号竞争对手,这就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外交空间。由于中国的存在,美国必然不敢亲自下场与俄罗斯开战,因为这会降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威慑能力,使中国大陆获得收复台湾的宝贵机会。其次,去年以来由于供应链受挫、劳动力萎缩等因素,西方国家普遍面临高通胀问题。作为能源大国,俄罗斯有底气将能源作为反制西方的武器,使其不敢实施过于严厉的经济制裁。
我们也看到,开战之后美国确实不敢下场与俄罗斯开战,欧盟也迟迟不愿意与俄罗斯能源脱钩,一切都在预料之内。
但俄罗斯却没能预料到自己在战术上的拉胯程度,虽然号称拥有世界前二的陆军,以及纸面数据非常强悍的先进武器,但俄军却在乌克兰四处碰壁。开战前两个月,俄军先是从基辅撤退,然后又从哈尔科夫撤退,伤亡超过2.5万人,损失了上千辆坦克和装甲车,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巡洋舰被击沉。也正是由于俄军的拉胯,大部分国家逐渐转变了对俄乌的态度,英美开始援助乌克兰重武器,德法一改绥靖政策准备与俄罗斯脱钩,原本中立的芬兰、瑞典申请加入北约,原本亲俄的哈萨克斯坦开始与西方接触。只有中国、印度、伊朗、朝鲜等国家,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才愿意继续对俄罗斯提供支持。
所以说,再高明的战略,也需要合格的战术予以配合,世界上很多东西并不是靠顶层设计就能完全解决的。
正文
9月9日俄乌战场形势图(蓝色为乌克兰收复地区):
9月以来乌军在东部地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实现反攻,一举收复了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号称俄军拳头部队、由绍伊古一手打造的近卫20集团军不战自溃,扔下大量重武器撒腿就跑。号称能打穿欧洲、自苏联时代就充当御林军的近坦4师据悉被切断了后勤补给线。俄军对乌军在东北方向的反攻似乎毫无准备,很多士兵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就被俘虏,俄罗斯4月以来取得的战争成果几乎全部吐出。
话又说回来,虽然这次反攻在军事取得了很大效果,但相比之下,本轮反攻更多是政治仗,政治意义要远大于军事意义。
目前的一个情况就是欧洲即将入冬,大部分欧洲国家对天然气需求急剧上升。欧盟每年消费约5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其中来自俄罗斯的部分占比高达45%。面对寒冬压力,欧盟内部民意存在很大分歧,一部分老百姓抗议政府与俄罗斯能源脱钩。本身就与俄罗斯关系较好的德国和法国也试图以“过冬”为借口,推动欧盟与俄罗斯攘和,2015年德法就是以欧洲冻死人为借口,胁迫乌克兰与俄罗斯签署了《明斯克协议》。我们知道英美之所以支持乌克兰,是希望通过战争来同时消耗欧俄,毕竟西方每个月向乌克兰提供的50亿美元财政援助里面大部分来自欧盟。只要战争一直持续下去,整个欧洲大陆就会持续失血,美国就能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同时解决掉两个对手。
因此对乌克兰来说,其现阶段核心目标就是一定要避免欧盟和俄罗斯攘和,它能做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入冬季来临之前打几场大胜仗,一方面是鼓舞欧盟内部的反俄派(比如波兰、立陶宛),另一方面是让欧盟内部的绥靖派闭嘴(比如德国、法国)。只有战场上的捷报,才能让欧盟相信乌克兰有独自赢得战争的可能,才能让欧盟老百姓愿意为了支援乌克兰而忍受寒冷的冬天。因此乌克兰才会选择在入冬前发动反攻,主要还是打给欧盟看。
除了欧盟之外,乌克兰本次反攻也是对美国的投桃报李。我们知道美国是对乌克兰军援最多的国家,自开战以来美国已经为乌克兰提供了上百亿美元的武器。马上美国要召开中期选举,拜登/民主党选情非常不利,有失去国会两院的可能。如果这种时候乌克兰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无疑是对民主党雪中送炭,拜登会将乌克兰的反攻视为自己的政绩,因此来讨好选民。
当然,乌克兰能实现反攻,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经过这半年多来的发展,乌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在情报上,乌克兰相比俄罗斯有绝对优势,西方大量卫星每天24小时都在天上拍摄俄军动向,乌克兰得以及时掌握俄军最新部署。在火力对抗方面,4月-6月期间乌克兰相对俄罗斯还处于明显劣势,但如今乌军火力已基本与俄军持平。
来自西方的重武器大幅提升了乌军的火力水平:
自4月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先进武器,并对乌方人员进行培训。包括美国的“海马斯”火箭炮、法国的“凯撒”车载榴弹炮、德国的“PZH-2000”自行榴弹炮等等,虽然数量不算多,但性能非常强劲,一门抵俄罗斯十门同类型火炮。而且西方也为乌克兰提供了相对充足的炮弹,使乌克兰不必担心弹药打光的问题。相比之下,俄军到后期面临弹药补给不足的问题,苏联时期的很多炮弹已经不能使用,尽管俄罗斯工厂已经在加班加点赶制炮弹,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军方需求。再加上乌克兰针对俄军弹药匮乏的特点,专门对俄弹药库进行重点打击,7月以来俄军火力密度明显下降,空有4000多门大炮却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西方的断供也使俄罗斯军事生产雪上加霜,失去了西方的机床和芯片供应后,俄罗斯重武器和导弹生产受到明显拖累。
如果仅看数据的话,美国的“海马斯”性能并不比俄罗斯的“龙卷风”火箭炮强,前者的射程才80公里,后者的射程则超过90公里,俄罗斯也一直号称“龙卷风”是世界上最强火箭炮。但在实战中,“海马斯”却能轻易压制住俄罗斯炮兵,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现代战争并非单个武器性能的比拼,而是体系化对抗。
德国“眼镜蛇”反炮兵雷达:
在情报获取方面,乌军比俄军有很大优势。一方面是西方随时向乌克兰提供卫星航拍信息,乌军对俄军阵地布置基本上一清二楚。另一方面乌克兰还有上千架无人机,这些无人机主要被用于实地拍照,随时侦测俄军重要目标变动,俄军火炮只要露面就很容易遭到打击。乌克兰在反炮兵雷达系统方面也比俄军强,反炮兵雷达可以在敌方火炮开火后,根据对方炮弹轨迹计算出对方火炮坐标,然后引导我方火力精准摧毁对方炮位。无论是美国的“AN/TPQ-36”还是德国的“眼镜蛇”反炮兵雷达,都能够探测20多公里范围内的目标,并同时引导10门我方火炮从不同地点发起反击。在绝对的情报优势面前,乌克兰弥补了火炮数量不足的劣势,在炮战中与俄军打得有来有回。
这就是为什么“海马斯”取得这么大战果的原因,靠着情报的支持,乌克兰可以锁定俄军大量重要目标,“海马斯”则拥有精度达到1米以内的卫星制导炮弹,而且很难被拦截,几乎是指哪打哪。因此俄罗斯的桥梁、火炮、弹药库、火车站都成了重点打击目标。相比之下,俄罗斯的“龙卷风”火箭炮虽然纸面数据很好,但实战中炮击精度超过100米,必须靠高强度的火力覆盖才能消灭对方目标。
那么乌克兰能否借助本轮反攻一举打垮俄罗斯,收复所有失地,从而结束战争呢?目前来看应该是很难的。前面说到,本次乌克兰反攻主要是政治仗,其目的是避免欧盟因为担心战争迟迟不能结束对乌克兰支持,并与俄罗斯妥协。从实力来看,目前乌克兰军队还不具备完全击败俄军的实力,乌军还有大量军事人员在北约接受训练,乌克兰空军飞行员也在被培训驾驶F-16战斗机,这一过程至少还需要半年左右。况且欧洲马上要入冬了,在此之后战场规模必然会受到限制,大的军事行动很难发起。如果乌克兰真的想发起全面决战,那也应该是等明年开春后,那个时候乌克兰应该会接收美国提供的上百架F-16战斗机,并形成一定战斗力,届时俄军仅存的空中优势将不复存在,信息化程度更高、情报获取能力更强、后勤补给更充分、编队和战术设置更合理的乌军有能力在正面战场上击败俄军。
乌克兰东北地区交通线:
以目前乌军的火力和库存弹药来看,本轮反攻乌军推到北顿涅茨克一带可能就得停手。在收复了库皮扬斯克后,乌军就能切断俄控卢甘斯克州西部的铁路线,俄罗斯将无法再像以前那样通过本土的涅罗沃日市向顿涅茨克运送物资。如果未来乌军仍能保持一定进攻势头的话,是有可能突破北顿涅茨克的。这样一来的话,乌军就能掌握卢甘斯克西部的铁路线以及北顿涅茨河,凭借高地的优势据险而守。
俄军这边则会比较被动,我们知道俄军炮兵非常依赖后勤补给,由于弹药消耗量巨大,俄军炮兵仅能部署在铁路线附近40公里的区域,必须靠铁路先将弹药运送到火车站,再靠汽车将弹药运送到前线。一旦距离超过40公里,俄军补给效率就会大幅下降,火力密度也会随之减弱。因此一旦乌军拿下北顿涅茨克,俄军如果不能形成有效反击,只能将军队大举东撤,依靠卢甘斯克东部的铁路网来进行补给,并构筑冬季防御阵线。
事实上当前俄军之所以在乌东北地区节节失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了乌克兰调虎离山之计,以为乌军反攻主要目标是赫尔松,大量俄军被抽调至赫尔松。结果导致哈尔科夫地区的俄军出现兵力缺口,给了乌克兰可乘之机。
乌克兰交通干线图(灰线为铁路,橘线为公路):
我们再来看赫尔松战场。俄罗斯的一大问题在于仅占领了位于第聂伯河西岸的赫尔松市的一小块土地,这就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孤岛。赫尔松的补给非常困难,河流两岸主要靠安东诺夫大桥连接,哪怕是和平年代,这座大桥运力也是相当有限的,根本支撑不了大规模战争。
俄罗斯控制的“安东诺夫大桥”经常遭到乌克兰定点打击:
如今乌克兰在获得“海马斯”之后,时不时就给俄罗斯控制用于维持赫尔松补给的安东诺夫大桥来上几炮。在被炮击之后,安东诺夫大桥在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大车,赫尔松市的俄军补给异常困难。
从纯军事的角度来讲,俄罗斯此时最合理的选择是从赫尔松市撤军,将军队部署到第聂伯河东岸,与乌军隔河对峙。由于乌军进攻能力薄弱,俄军完全可以据险而守,然后再在补给占优势的顿巴斯地区寻求战机,这也是所谓的“南守东攻”。
但从政治的角度来讲,一旦俄军从赫尔松撤军,是很难向国民交待的。不仅是因为赫尔松控制着克里米亚的淡水,也是因为俄罗斯多次造势要在赫尔松举行公投,很多俄罗斯国民都已经把赫尔松看作自己的国土。出于政治的原因,俄罗斯不仅没在赫尔松撤军,反而大举增兵,使赫尔松市的俄军维持在两万人左右。这样一来虽然勉强在此地与乌军形成平衡,但却被迫从顿巴斯地区抽调了大量俄军,使东线的俄军布防面临严重空虚。
由于大量卫星的存在,美国对俄军的调动一清二楚(毕竟人员的调动可以悄无声息,但辎重的调动却没办法隐藏),并将这一信息反馈给乌克兰。英美和乌当局决定将计就计,一方面继续加大在赫尔松地区反攻的口头宣传,另一方面悄悄将精锐部队部署到哈尔科夫。在俄罗斯以为乌克兰要在赫尔松举行大反攻时,乌克兰却出其不意在东北方向发起突击,打了俄罗斯个措手不及。
不过由于缺乏预备队,也没有足够的火力优势,一旦俄军缓过劲来,成功组织起防线,乌克兰想进一步在顿巴斯扩大战果还是很难的。随着进攻势能衰减,乌克兰即便能收复北顿涅茨克,也将在之后放慢脚步,以免补给线拉得太长,形成一个过长的突出部,这样反而有被包围风险。
因此乌东战场的节奏应该会在10月左右逐渐放慢,乌克兰还是会想办法在冬天来临、第聂伯河结冰之前把赫尔松的那2万俄军消灭掉,否则一旦河水结冰,这些俄军就能趁机逃跑。因此乌克兰还是会选择一个时机对赫尔松发起攻击,争取吃掉这里的俄国驻军。
从现在的趋势来看,乌克兰收复赫尔松应该只是时间问题,在收复之后,乌克兰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进攻克里米亚,另一种是进攻扎波罗热。
从军事上来说,收复克里米亚更加明智。和赫尔松一样,俄罗斯在克里米亚也面临补给困难的问题,仅靠克里米亚大桥来维持本土对克里米亚的补给。克里米亚大桥每天仅能通过47列火车,且火车时速最高只能开到80公里,更不用说乌军还可以利用“海马斯”打击克里米亚大桥。只要克里米亚大桥这一环运力上不去,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驻军就会面临弹药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凭借西方提供的“鱼叉”、“飞鱼”反舰导弹,乌军具备了在近岸打击俄罗斯军舰的能力。“鱼叉”导弹能实现亚音速掠海飞行,射程可达200多公里,足以覆盖亚速海地区。这意味着收复了赫尔松的乌军可以轻易打击俄黑海舰队,那些造价昂贵的俄罗斯军舰将成为靶子,无法再为岸上的友军提供支援。
但收复克里米亚却是有风险的,因为俄罗斯已经将克里米亚划入其本土,依据俄法律,一旦本土遭到攻击,俄罗斯有权动用核武器。而且克里米亚是普京的政治资本,是其支持率能在俄罗斯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一旦克里米亚丢了,普京就有下台风险。这样来看,乌克兰如果强行收复克里米亚,俄罗斯就有可能动用核武器,这是乌克兰乃至整个西方不愿意看到的。
如果是收复扎波罗热,引起核战争的风险较低,而且还能打着给马里乌波尔报仇的旗号。但扎波罗热的核电站可能是个大问题,俄军可能会在撤离时攻击该核电站,一方面是嫁祸给乌克兰,另一方面则能造成环境污染,延缓乌军进攻。
未来来看,俄罗斯赢的概率越来越低,时间并不站在普京这边,因为俄罗斯实质上是在跟整个西方对抗,前者GDP仅为后者二十分之一,打持久战俄罗斯没有优势。俄罗斯如果想扳回局势,可能只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采用战术核武器,并寄希望于核威慑奏效,西方因为惧怕全面核战而停止对乌克兰的援助。但这样做代价非常大,不管核威慑有没有奏效,俄罗斯都会成为整个人类文明的敌人,包括印度等亲俄国家也只能被迫与其划清界限。
第二种办法更加务实一些,但必须寄希望于天气。根据观察,今年太平洋海面温度较往年均值低0.7度,说明拉尼娜现象正在形成,今年东亚和欧洲出现冷冬的概率较大。尽管当前欧盟天然气储存量已经超过80%,但如果遭遇冷冬,欧盟仍然会面临用气缺口。来自亚洲和北美的天然气远远不能满足欧盟用气需求,这时欧盟内部一定会有很多民众反对与俄罗斯能源脱钩。如果冬季俄军能取得几场胜利的话,就有机会与欧盟单独攘和,让欧盟退出对乌克兰的援助。
我们知道俄乌战争爆发以来英美主要负责对乌克兰提供武器援助,欧盟主要负责提供财政援助,假如欧盟削弱对乌援助,经济和财政早已瘫痪的乌克兰是无力继续打下去的,因为它无论是举内债还是举外债的能力皆已丧失。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一度断绝对欧盟天然气供应,导致当时欧盟很多国家遭遇取暖危机,德国甚至大量冻死人。因此次年(2015年)年初德国、法国才以冻死人为理由,强迫乌克兰与俄罗斯签订《明斯克协议》。这应该就是普京现在所能做出的最优选择,通过能源牌来攘和,让俄乌实控边界退回战争爆发前。
但这一方案也存在问题,一方面得寄托于今年欧洲是冷冬,另一方面俄军必须在冬季能取得一定战争成果,以此来作为和谈筹码。第二个可能是很难实现的。
虽然俄罗斯民族号称冬季战神,但那必须是主场作战才行。历史上拿破仑法国和纳粹德国,都是因为补给线拉得太长,又遭遇寒冬打击,才输给了俄国。但如果是客场作战,寒冬对俄罗斯人就非常不友好了。比如苏芬战争,大量苏军就因为寒冬而冻死,很多装甲车辆也因为陷入雪地而抛锚。如今俄军也是客场作战,而且后勤补给又是俄军的短板,一旦今年寒冬到来,俄军的压力只会比乌军更大,因为俄军的补给线比乌军长三倍以上,一旦铁路线被袭击,俄军会面临很严重的后勤危机,就会出现人员冻死冻伤等非战斗性减员的问题。因此冬季俄军想打漂亮的防守反击,其实上难度是很大的,主场作战的乌克兰冬天反而有优势。
另一种情况是,一旦战事拖到明年春季,等欧盟熬过了取暖季,俄军基本就没有通过常规战争取胜的可能了。一方面是失去能源牌这张筹码,另一方面当前乌克兰大量空军飞行员在西方接受培训,美国也愿意为乌克兰提供上百架F-16战机,一旦这些飞行员完成培训,乌克兰应该能在空军方面与俄罗斯持平甚至超过(虽然俄罗斯战机数量更多,但这些战机航电系统落后,空空导弹性能也一般,更何况俄罗斯现在缺乏生产导弹所需的芯片)。到那个时候,乌克兰无论是地面火力还是空中火力,都具备与俄军全面决战的条件,明年夏季乌军可能会发动全面反攻,以图将俄军赶出乌东,并收复克里米亚。
虽然纸面数据强悍,但受制于落后的电子工业,俄罗斯R-77空空导弹实战表现远逊于美国AIM-120空空导弹:
当然了,就现阶段而言,俄罗斯是中国的合作伙伴,中俄在对抗美国霸权方面都有共同诉求,但这并不代表要无条件吹捧俄罗斯。如何评价俄乌战争中的俄军呢?其实很简单,赢了,他们就是解放者;输了,他们就是侵略者。
假如俄军真的能三天内拿下基辅,一个月占领乌东,那必然会有大量乌克兰俄族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胜利的俄军会沐浴在鲜花与荣誉之中。普京将成为彼得大帝第二,绍伊古将成为继朱可夫之后的战神。在德法的推动下,欧盟会走向绥靖,表面上制裁俄罗斯,但这种制裁无论时间还是力度都很有限,很快就会撤销。英美会严厉谴责俄罗斯,并扶持乌克兰流亡政府,但不会出一兵一卒。不仅如此,俄罗斯的胜利有望在欧洲牵制住美军,为中国大陆创造30年一遇收复台湾的战略窗口期。如果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形成联动,美国将陷入空前被动,说不定现在这个时候台湾已经收回来了。
但问题是俄军不仅没能速战速决,在乌克兰陷入战争泥潭,还被乌克兰打得节节败退。这样一来,俄军就在道义上失去了优势,饱受战火的乌克兰老百姓,无论是乌族还是俄族,很多都会将俄军视为入侵者,大量男性青年踊跃参军入伍。普京则声名扫地,被视作尼古拉三世;绍伊古灰头土脸,逐渐失去军方信任。俄罗斯这种举措还打了默克尔脸,默克尔从政几十年都在致力德俄和解,为此顶着压力搞了北溪二号,并多次阻止北约吸纳乌克兰。俄军的拉胯,使默克尔被贴上了投降派的标签,她之前所作的大多数外交努力都被视为污点。德国和法国在欧盟内部的话语权也大大下降,欧盟对俄政策从绥靖转向强硬。西方因此变得空前团结,本来名存实亡的北约再次复活。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的拉胯,使我国陷入了极其不利的外交环境。在俄乌战争之初,出于对俄军的惧怕,拜登政府非常担忧中国大陆借此机会收复台湾,那个时候我国是占有很大外交主动权的,在西太平洋地区也是中攻美守。但随着俄军越打越差,美国在俄乌局势上逐渐获得主导权,拜登政府在对华政策上也逐渐强硬起来。俄乌走向持久战,不仅能消耗俄罗斯本身,也能消耗欧盟,这相当于一次性为美国解决了两个主要对手。因此美国才能腾出手来对付中国,今年无论是佩洛西窜访台湾,还是之后的参议院审议《台湾政策法案》(这相当于实质上承认台独),都是美国对中国容忍底线的试探。俄乌战争极大程度上鼓舞了美国对华强硬派,使其认为可以在台海复制乌克兰模式,通过极限施压来迫使中国大陆出手,过早与其展开决战。
俄罗斯的未来其实很艰难,由于战争节奏已经被美国掌控。按照美国的意图,应该会让战争持续到明后年。因为美国非常清楚:面对拥有核武器的俄罗斯,美国无法从军事上彻底击败它,但可以从政治上彻底击败它。虽然现阶段普京仍然有很高的支持率,但这只是暂时的。俄罗斯老百姓愿意忍受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是因为寄希望这种牺牲能换来战场上的胜利。一旦战争持续两年,俄军还是节节败退,战场上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希望,甚至连克里米亚都丢了,那俄罗斯老百姓是万万不能忍受的。1914年俄国百姓对政府的支持率和1916年的支持率截然不同,这意味着2024年俄罗斯大选普京的选情很是堪忧。从俄罗斯目前的政治局势来看,虽然寡头与普京利益绑定,但真到了民意沸腾的时候寡头可能也不得不和普京切割。至于普京原本的政治支柱——军方,可能也会因为战败而不满。届时俄罗斯高层可能会寻找一个替罪羊,后年的选举,普京并非胜券在握。
对我国来说,当务之急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没必要过早介入俄乌局势。既然已经知道美国想借助俄乌战争来挑动中国大陆出手,使中国彻底站到西方对立面。那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坚守不出,尽量不去理会美国的挑衅。要知道90年代中美实力对比最为悬殊的时候,我国一直奉行韬光养晦的国策,因此才能实现和平崛起。现阶段更应该发挥当初的智慧,尽量避免过早与美国开战。再忍个两年,等西方和俄罗斯都消耗得差不多了,那个时候再出手,胜算可能会更大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