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哲学如何贴近我们——读《他者的消失》有感

哲学如何贴近我们——读《他者的消失》有感

文化
作为韩裔德国哲学家的韩炳哲,是近年来的一颗哲学新星,他的中译本作品出了一大批,都是短小精悍之作所涉论题皆为对当代数字社会的“病理解剖因贴近现实而受到大众的瞩目,这对于哲学家来说可是稀奇事。
今天我读了他的其中一本叫《他者的消失》,开篇即说,“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为什么逝去了呢,因为大家都成了“同一者”,全方位的数字社会抹平了人与人的差异,因而所谓他者即那个不同于自己的人,也消失了,作为代价,我们陷入了一种“同质化的地狱”中。
韩炳哲的语言很犀利,论点很密集,一句句的铁口直断,给人以不容置疑的感觉,哲学术语也是层出不穷(很多我也没太看懂),还引经据典,各路哲学家的观点特别是海德格尔、罗兰·巴特、巴迪欧等如数家珍,他也喜欢引用小说和电影中的故事,这些故事本质上都是投射进现实的一种寓言,具有启发性。
但是我读的时候也不免生出一丝丝狐疑,我的疑虑主要有两点:
1)他只给出了论点,而没有提供论据。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现在哲学家的一种新趋势,就是讲一个道理已经不需要严密的论证了,哲学家说啥就是啥,因为他是哲学家?因为他是哲学家,所以他可以生产一些“概念”来归纳和命名一些现象,他的这种命名甚至可能是即兴的,就像诗人作诗一样,全凭灵感和洞察。因而我也可以认为,韩炳哲的哲学也是一种文学。
2)他的哲学的主调是批判现实,批判数字社会的肤浅和快餐化,但是他的写作方式也是短平快式的,像是一种香甜可口的“哲学干脆面”,吃得很爽脆、很爽口,文句介于通俗和晦涩之间,是不是有一点取巧呢?我甚至还有一件事拿不准:我不知道他的写作到底属于“深刻”还是“故作深刻”呢?
为什么我要“不怀好意”地怀疑他“故作深刻”?因为我看他提出的种种观点,就其基本意思来说,并不是那么令人意外,他指出的现象是很多人已经能感受到的东西,只是他用的词汇、概念对大众来说是新鲜的,他似乎是用哲学概念把一些我们本来就知道的东西重新包装了一下。
——但是,以上只是我的怀疑,而不是我的确信。因而我的哲学功底很浅,并没有能力真地去评价一位哲学家,况且读书只要对自己有启发就行了,哪怕是假装深刻,也可以带来一些启发性的东西。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给大家看看他到底表达了什么,以及是怎么表达的:

感知本身呈现出一种“狂看”的形式,即“毫无节制的呆视”。它指的是无时间限制地消费视频和电影。人们持续不断地为消费者提供完全符合他们欣赏品位的、讨他们喜欢的电影和连续剧。消费者像牲畜一样,被饲以看似花样翻新实则完全相同的东西。如今社会的感知模式完全可以用这种“毫无节制的呆视”来概括。


在这段话里,韩炳哲用到了两个概念:“狂看”和“毫无节制的呆视”。如果说得通俗点就是,像我们很多人整天刷短视频,一刷就是几个小时的停不下来,还一个劲儿嘿嘿嘿傻乐,不就是“狂看”和“呆视”么?
这里的问题是,我们那些整天刷短视频的人,是不是知道自己很傻?我估计大家心里也知道,只是明知道很傻,但是忍不住还是要刷。
所以就这两个概念来说,第一眼会给我们带来新鲜感,但是细想一下,他并没有说出更多的东西。

同质化的恐怖席卷当今社会各个生活领域。人们踏遍千山,却未总结任何经验。人们纵览万物,却未形成任何洞见。人们堆积信息和数据,却未获得任何知识。人们渴望冒险、渴望兴奋,而在这冒险与兴奋之中,人们自己却一成不变。人们积累着朋友和粉丝,却连一个他者都未曾遭遇。社交媒体呈现的恰恰是最低级别的社交。


这段话得既对,也不对。对的地方在于,确实对于很多人来说,去某一个远方,并没有积累经验这段时间,“尔滨”的爆火开始,各地的文旅都在铆足劲吆喝自己的家乡,以吸引国更多的么,如果我们按照韩炳哲的说法,这些南闯北的游客,其实都没有“总结任何经验南方小土豆来到冰城,瑟瑟发抖中体验冰彻骨的乐趣时,体验到的到底是同质化是异质化呢?
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包含有同质的成分和异质的成分,关键在于我们是在“哪个层面”上来讨论的。
当韩炳哲说“人们踏遍千山,却未总结任何经验。人们纵览万物,却未形成任何洞见。人们堆积信息和数据,却未获得任何知识”这类话的时候,是否存在过于武断、过于绝对化的情况?并且,正如我前面所讲的,他只给论点,而没有论据,因而对于他的这些说法,留给读者的只有“相信”或者“不相信”两种选择。

他者和“改变”的否定性形成深刻的经验。所谓形成经验是指:“某些事情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碰见了它,遭遇了它,被它推翻,被它改变。”其本质是痛楚。然而同者却不让人感到痛楚。如今,痛楚让位于点赞,这让同者大行其道。


信息唾手可得,而获取深刻的知识却是一个平缓而漫长的过程。它展现出一种全然不同的时间性。知识是慢慢生长成熟的。时至今日,这种慢慢成熟的时间性已经渐渐被我们所遗失。它与当代的时间策略格格不入。如今,人们为了提高效率和生产率而将时间碎片化,并打破时间上稳定的结构。


这两段说得挺好。形成经验是需要痛楚的,但是现在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很廉价的认可(也就是点赞)信息唾手可得,但是学习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我们还是太浮躁了,没有沉下心来学东西,我们每天都在互联网上追求即时满足,但是长进却很少。韩炳哲说得没错,只是好像仍旧说了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

自拍瘾实际上跟虚荣心关系也不大,它无非就是孤独、自恋的自我在瞎忙。面对内心的空虚,人们徒劳地尝试着卖弄自己,博人眼球。唯有空虚在自我复制。自拍照是自身的空虚形态。自拍瘾加剧了空虚感。导致这一结果的不是虚荣心,而是自恋的自我关涉。自拍照是自身的美丽平面,而这自身空洞、不安。

这段话里提出了一个概念“自拍瘾”。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词。自拍成瘾,是我们现在普遍的现象吗?没错。那么自拍瘾体现的是人们的孤独和自恋吗也对,也不对。
比如我发现,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喜欢发自拍、发朋友圈,那么按照韩炳哲的说法,是不是说明女性比男性更自恋呢?得出这样的结论可能会被打吧……

通过上面几个例子,我发现,韩炳哲说的所有观点,其中每一个点都包含着“对”的成分,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洞察。抽象能力是一个哲学家的看家本领,通过现象看本质,拨开云雾见真容,他一定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反过来讲,每一个普通人也具备这样的能力,只是你没发现而已
从韩炳哲的作品看来,他所做的哲学思考,你也能做。他相对于我们的优势,只是能引用前辈哲学家的话,而我们大多没有读过这些书而已。但就哲学思考本身来说,它并不是哲学家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的一件事。
哲学中很大的一部分,就是对日常事物的反思,当然也包括对自我的反思。如果你平时沉迷于手机,那你可以反思一下,做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你经常和你的家人争吵,你也可以反思一下,你们为什么总是争吵,原因到底在哪里。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无能,你也可以站在一个客观的哲人的视角来看,你所谓无能的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就像我们看一本书,其实并不必要仰视着去看,我们可以平视他。我们去思考,作者是怎么思考的,我们去想象,怎样也能写出作者写就的那些文字。这种阅读中的思考,也是一种哲学思考。
所以哲学没有那么神秘,离我们也没有那么遥远,我们人人都可以触及它、使用它,只需要多多运用我们头脑中的理性就可以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经典重温 | 十年磨一剑——新版《有效银行核心监管原则》有哪些修改?美国年轻人买不起房,二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飙升至 58 岁,首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上升了 6 岁听和看习主席在加尼福利亚政商欢迎宴会上致辞美国大学如何评估及审查学生申请?写给高一寒假的同学们——物理为什么这么难、寒假应该怎么做北京招募|从格致到科学:中国现代科学如何内生?落败之象似繁华读《芒格之道》有感:追求智慧、现实主义与老派道德中国航天:反思与沉思(上)——读美国《国家利益》一文有感《这个杀手不太冷》有望内地首次上映;​《怪奇物语》最终季明年开拍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词条: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的至善论中国航天:反思与沉思(下)——读美国《国家利益》一文有感塑料闺蜜摊牌了:接近我就是为了我弟?给老娘整破防了!​《鱿鱼游戏2》今年播出;《射雕英雄传》有望年内上映峰瑞资本李丰:我们如何看待2023与2024年的消费市场?宏观市场 | 支持闽台深化经贸融合——解读《经贸领域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若干措施的通知》《歌德堡变奏曲1466》关系一近我就想逃,我是「爱无能」吗?《壮志凌云3》正在开发中;宫崎骏新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有望引进我们如何看待2023与2024年的消费市场?| 李丰专栏抢匪和银行亚马逊云科技储瑞松:简化组织架构、贴近客户,迎接生成式AI企业应用的爆发西方古代历史的另一种写法——读彼得·布朗《古代晚期的世界》美国二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飙升至 58 岁,首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比 40 年前上升了 6 岁脑科学如何启发AI,这场论坛带你全面探索「大脑网络与智能计算融合方式」不再汲汲于幸福——读《物质的迷醉》有感530亿身家,首富的消失静悄悄中国的消费与美国的消费24考研成绩公布时间更新!25考研+留学如何两手都抓?宏观市场 | 完善上交机制,提升支出效能——解读《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意见》李丰:我们如何看待2023与2024年的消费市场?“最近我选择卖掉房子租房住。”王德威|现代中国文学如何看历史?文学史何为?《歌德堡变奏曲1465》在美国留学如何过一个地道的感恩节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