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特别策划 | 2023年金融机构专利排行榜 洞见未来十年行业科技布局

特别策划 | 2023年金融机构专利排行榜 洞见未来十年行业科技布局

公众号新闻


数据来源:新华社瞭望智库,根据专利检索系统Patentics检索整理


新华社批准成立的国情国策研究机构——瞭望智库,近期启动调研《中国金融机构推动数字化变革的科技创新分析报告》(下称《报告》)。数据显示我国金融机构为主体的专利申请量突破9.1万件,近三年年均专利申请量约1.9万件,科技创新保持高基数下的稳定增长,推动以科技自主创新引领金融高质量发展。


《报告》调研超过200家金融机构公开专利申请情况,专利累计申请超千件的金融机构仅11家,包括国有大行4家、科技型金融机构或集团4家、股份制银行1家、保险机构1家、清算机构1家。Top 10家金融机构的机构数量占比虽不足5%,却贡献了76.9%比例的专利,头部聚集效应显著。其中,蚂蚁集团、平安集团、马上消费金融为大模型创新领先性Top 3。金融机构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区块链等关键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1专利约7.2万件,呈现高度数字化特征。


展望未来十年,数字金融创新发展带来的服务体验升级、合规安全保障、经济效益增长加速显现,加强大型银行、科技型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多方合作,成为新时代金融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布局的核心方向。



“马太效应”愈演愈烈

专利创新向头部机构加速聚集


金融机构紧跟数字中国建设的科技战略需求,自主技术创新呈爆发式增长。根据专利检索系统Patentics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金融机构申请专利超过(已公开)9.1万件。自2015年起,金融机构专利申请呈现明显的加速态势,其中2015年首次突破千件,达到1001件,2020年度突破万件,全年申请专利13359件,较10年前增长45倍。


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金融机构专利申请加速提量
数据来源:新华社瞭望智库,根据专利检索系统Patentics检索整理


同时,检索全部金融机构的公开专利情况,累计申请超千件的金融机构仅11家,包括国有大行4家、科技型金融机构或集团4家、股份制银行1家、保险1家、清算机构1家。其中,Top 10家金融机构的机构数量占比虽不足5%,却贡献了76.9%的专利,头部集聚效应显著。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认为,创新结果的重要体现是专利数量,直接体现金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金融机构科技创新全面加速,这一趋势不仅存在于大型银行中,科技型金融集团、保险公司、消费金融机构也纷纷强化技术布局。并且泰康保险、马上消费金融等机构持续加速创新,进入金融创新第一梯队。



以“数”为先

影响未来金融业的关键科技布局


当前,数字中国、科技强国战略驱动金融机构全面推行数字化变革,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的营销、投研、投顾、风控、理赔、中后台运营等各产业链,包括身份识别、风险管理、智能客服、数字合同、数字零售等金融服务全场景,重塑金融机构的未来核心竞争力,赋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关键科技布局:


(1)新型数字化组织,数据智能、AI增强、金融信创引领“数据-知识-决策”


数字化创新活动推动创新突破,数字化科技成果在各金融产业链环节深度应用,赋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报告》通过分析专利申请公开量发现,通过专利数据的分析可知,金融机构在九大类关键技术进行核心专利布局,其中专利申请占比超过10%的技术领域包括:数据及自然语言处理48931件(53.7%)、商业管理ICT 32468件(35.6%)、数字通信12877件(14.1%)、图像及视频11693件(12.8%),这些金融机构核心布局的技术领域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相关,显示出金融机构创新的数字化特征。


(2)可信技术“工具箱”,聚焦模型决策、云安全保障、多模态体验


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便捷、安全、多元的服务体验。根据专利申请的趋势而言,近五年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Top 3的技术领域:AI模型(88.6%)、云计算(49.0%)、语音技术(48.9%)。金融机构加快组织体系数字化步伐,逐步形成降本增效、多模态用户体验、敏捷开发和可信云基础技术设施的自研能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其中,银行等大型机构更加聚焦发力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建设,而科技型金融机构(平安集团、蚂蚁集团、微众银行、马上消费金融)、保险机构(阳光保险、泰康保险)在模型决策、金融体验服务提升方向持续发力。


语言、语音、图像等领域的主要专利权人

数据来源:新华社瞭望智库,根据专利检索系统Patentics检索整理


(3)大模型创新活跃,以场景优势深挖数字资产价值


大模型、生成式AI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战略机遇,金融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是大模型应用落地的产业前沿。金融机构探索大模型创新领先性,是榜单中最受关注的细分领域之一。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在大模型相关领域的已公开专利申请2274件,占全部专利的2.44%,综合考虑大模型相关领域专利的绝对申请量以及相对占比情况,蚂蚁集团、平安集团、马上消费金融是大模型创新领先性前Top 3。


金融机构探索大模型创新
注:综合排名,即结合大模型申请绝对数量排名,以及占该机构全部申请比例排名,分别赋予50%权重后予以排名,排名相同则参考大模型发布时间排序;数据来源:根据专利检索系统Patentics检索整理



技术驱动金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


“金融机构的专利申请情况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为中国发展数字金融、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和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分析认为。


数字时代下,科技创新驱动金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核心是基于大规模数据的决策模式重塑和生产力革新。对于金融领域,最重要的就是在高价值低频领域,实现经济高效的用户转化。《报告》根据全要素生产率的DEA-Malmquist测算结果验证,金融专利作为技术的主要载体,其申请量的增加显著推动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直观影响来看,金融专利申请量增加将提升金融业产出效率,例如目前已形成了新一代AI六大核心能力:多模态生物核验、视频解析和OCR、推荐和决策引擎、大模型专有应用、基于指标中台的AI+BI分析、多边形数字员工,内生外化,优化金融服务质量,改善信息传导机制等;从间接影响来看,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的金融专利所带来的金融业变化,通过多元渠道深刻地影响着经济与产业的变化,并带动国民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与此同时,这样一些变化又会结构性地作用于金融业自身,形成端到端的良性闭环。


展望未来,强化专利转化及应用,加强大型银行、科技型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多方合作,进一步攻关人工智能、大数据、多模态交互核心关键技术,将切实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数字领域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1根据国际通用专利分类IPC,人工智能、大数据主要体现为 G06(计算;推算或计数);G16(特别适用于特定应用领域的信息通信技术)


内容来源:信科研究院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特别策划 | 以卓越管理激活企业增长力 第六届年度卓越管理奖案例征集开启!新片场「2023年度TOP机构」排行榜公布!特别策划|清华-INSEAD双学位EMBA项目(TIEMBA)招生简章金融行业 | 强化防风险与严监管总基调——评2024年金融监管总局工作会议中国A股IPO上市保荐、律所、审计排行榜(2020-2023)特别策划 | 中金公司:ESG时代下的可持续金融发展2023年最受欢迎的信用卡排行榜固定收益 | 年末基金、保险抢跑增持债券,农村金融机构大幅减仓止盈——债市机构行为2023年12月月报特别策划|与机器协作,人类还需要了解什么?金融行业 | 股份制银行如何布局境外?——银行机构动态跟踪2024年第五期2023年金融数据出炉!美国年金保险产品类型比较价格及美国年金优缺点2023年金融科技领域五大并购事件一个老海归的自白晚讯|信达生物公布2023年业绩:收入62.06亿元,同比增加36.2%、2023年医药MNC烧钱排行榜88、长篇民国小说《永泰里》第十八章 君子好逑(1)枯木 步白九兄韵特别策划丨新安利,新外企:根系向下,“本土之花”向上金融监管总局: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引导金融机构厚植“金融报国”情怀特别策划|陈煜波:数字变革浪潮中的不变初心金融行业 | 智能合约:概念与金融机构运用可能【回国记录】在千年古道上寻找她的足迹六大行2023年金融科技投入达1228亿元,农行科技员工数量占比不足工行一半特别策划 | 2024地球一小时,东亚中国邀您一起为地球献出一小时!特别策划|出海东南亚,未来的机遇与潜能在哪里?特别策划|​民生银行:携外汇展业利器 助实体经济发展金融行业 | 健全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评《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特别策划 | 韦海军:互联网先锋的全球化视野与出海策略特别策划 | We Lead,NOT Follow 发现引领者的力量特别策划丨对话行业智能化先锋:宁夏大学,从300间未来教室迈向教育智能化看点不一样的 | 彭博商业周刊特别策划《世界人权宣言》与《零八宪章》特别策划 | 新国大傅强教授:再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经济展望特别策划|坚定信心,勇担使命,为推动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湘财证券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2023-2024中国服装行业科技创新白皮书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