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假期推荐书单
文|臧博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过去十年,延续和扩大了这一良好势头。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从容应对诸多挑战,逐渐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与建设道路。
本期书单关照经济发展多个层面,如关联收入分配问题的共同富裕课题,关联数字金融发展背景的金融监管问题,全球产业链重塑背景下的中国选择问题,当然也关涉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老年经济新前景。这些书可归入两类,第一类总结过往成功经验,第二类提出当下及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
林毅夫教授的新著《论中国经济》,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提纲挈领地归纳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展望未来,断言中国经济高速、健康发展的根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新结构经济学是林毅夫总结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转型的成败经验而提出的一套新理论体系。
在《论中国经济》中,林毅夫从中国经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分析了中国的发展经验及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启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金融如何推动增长等问题,都给出了深度解读。
王小鲁的《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之变迁作出了详尽分析,并为改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战略性思考,这可以视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种政策路径。本书是作者过去八年来对中国收入分配状况的总结性著作,书中引入收入分配理论的国际比较,也对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多角度描述和多方面数据分析,更对中国收入分配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指出,不公平的收入分配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也必然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带来严重影响,因而需要从大局出发,以战略性视野系统研究和推进相关改革政策。
黄益平所著《金融的价值》,回应了一系列公众、业界关心的重要问题:什么样的金融能造就好的社会,金融该如何创新与监管;中国金融改革在新阶段的走向,等等。该书对数字金融崛起背景下的金融监管问题提出切实建议,比如对新形式的数字金融,进行全面的监管覆盖极有必要,但监管机构还需要为新的创新留出足够空间。中国需要制定一项全面战略来培育金融技术的发展,并保持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
王小鲁著
中译出版社
2022年2月
本书是经济学家王小鲁多年来研究中国收入分配状况的综合成果,不仅展开了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回顾和国际比较,还对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多角度描述和多方面数据分析。
全书立足于“共同富裕”目标,对中国收入分配面临的突出问题作出深入思考,分析了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如何推进相关改革和政策调整,以全面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提出了系统的看法。
作者立足国际视野和历史经验教训,对影响城乡、地区、阶层间的收入差距的原因给出重点分析,深入探讨政府、企业、居民间的收入分配,以及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等。
作者还从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教育改革等方面提出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的行动路径。
《金融的价值:改革、创新、监管与我们的未来》
黄益平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12月
金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实践创新之一,它使得劳动分工、规模效益成为可能,从而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进程。本书是作者近几年对中国金融体系发展、改革、走向等问题思考的结集。
作者深入剖析金融之于国家、社会与个人的价值,阐述金融体系的改革、创新、风险把控与监管,分析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现状、把握未来。作者在书中回答了一系列公众、业界关心的重要问题:什么样的金融才能造就好的社会,金融该如何创新与监管等。
面对数字金融崛起,为实现鼓励金融创新、有效防控风险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三者之间的均衡,作者在书中提出了针对数字金融行业监管改革的建议:所有金融交易都需要监管;需要设计新的监管框架,以应对数字金融趋势下金融风险跨行业传递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
林毅夫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3月
林毅夫在本书中探讨了中国经济众多热点问题,如中国经济如何突破瓶颈与障碍,实现高质量发展。他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分析中国发展经验及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启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金融如何推动增长、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前景等,都做出深度解读。作者认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仍有巨大增长潜力。这个判断源于作者对当下中国面对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底气的认知。
关于中国经济所取得成就的根源,作者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作出了别开生面的解释。林毅夫认为,经济发展意味着收入持续增长,而为实现这一点,需要持续的结构变迁,包括提高劳动生产水平的技术和产业不断创新和升级,以及完善能降低交易费用的软硬基础设施。只有这样,工人和农民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才会不断提高,生活才能不断改善。这个结构性变迁需要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发现新的获利增长点,并冒风险来创新新技术、发展新产业。
同时,政府的作用也十分必要,要给予先行的企业家必要激励,并完善新产业所需的软硬基础设施,使新产业得以发展形成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作者认为,经济增长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并发挥各自应有作用的结果。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兰小欢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8月
《置身事内》是作者多年教学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中国经济发展。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作者认为,有效的市场机制是不断建设的结果,这一机制是否构成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取决于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早期,市场机制缺失,政府在推动经济起飞和培育各项市场经济制度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政府的角色也需要继续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置身事内》每一章的结尾均附有“扩展阅读”,言简意赅地评述与本章内容相关的中外著作,读完本书再旁及“扩展阅读”之书目,足以概观中国经济问题的概貌和核心问题。
《全球产业链重塑:中国的选择》
徐奇渊、东艳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年4月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中,中国正面临多重挑战。同时,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凸显,产业升级势头正盛,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当中的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作者们通过探讨疫情冲击、绿色低碳、数字时代等背景下的产业链等核心议题,廓清了在此背景下,中国如何扬长避短,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重塑竞争力、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是评估未来全球产业链重构方向的基础。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供给和需求同步下降、价值链断裂,正在改变以要素资源跨国配置为特征的全球化发展基础,加剧“逆全球化”趋势。
作者们指出,未来的全球产业链将呈现多种趋势性特征。随着全球要素禀赋格局变化,全球产业链将在中长期呈现知识化、数字化和资本化趋势。未来,那些拥有较多高技能劳动力、较强的创新研发能力,以及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将在新的全球产业链格局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产业链的数字化、资本化,是未来中长期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全球分工的比较优势格局将被重新定义。
作者认为,发达国家主导的“超级全球化”已退潮,未来全球化是各方力量相互博弈和权衡的全球化,全球产业链也将在多方因素权衡下,寻找新稳态。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
刘守英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12月
中国过去4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和土地制度安排与变革有很大关系。独特的土地制度安排与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之一。作者通过一手调查,直接参与国家和地方土地制度改革试验,了解到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制度运行中的问题,给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解决方案和实施机制。
本书提出,任何发展模式的独特性都会因约束条件和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发展模式必须作出调整和改变。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一些重要的趋势性变化,正在对“以地谋发展”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土地作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功能已在减弱。因此,上一轮土地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结构变革的一切因素都在发生变化,势必带来土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大改变,也为寻找发展动能和转变发展模式提供了必然性和紧迫性。作者认为,为了促进发展模式转型,必须进行主动有为的土地制度改革。
《老龄经济:长寿时代的新经济与产业发展模式》
党俊武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9月
中国正快速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当务之急。为应对好这一挑战,需要准确把握老龄社会的经济特征和产业结构。本书从老龄社会的基本规律出发,前瞻性地提出,老龄经济并不是在当前经济的底盘上增加一个服务老年人的新板块,而是适应老龄社会的新的经济体系,涉及全龄人口、全生命周期、全行业。
本书分五个方面系统阐释了老龄经济的本质、特征、潜能、影响等,引导人们构建老龄经济思维框架。作者指出,过去,经济发展建基于人口增长的社会需求结构,未来的经济面临的是人口负增长的新的需求结构,必须重建新经济发展观,重构适应老龄社会需求的新产业体系。作者详细解读了老龄经济的本质、特征、潜能、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老龄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文化、健康、宜居、服务、制造和金融的定位、机遇和挑战,为科学应对老龄社会提供全新思路。
《创新与产业升级》
陈清泰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5月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即将发生“第三次产业革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受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影响,将远超其他国家。中国能否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将直接影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竞争地位。
作者经过多年跟踪调查与研究,得出基本判断: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后发优势将逐渐消失。中国要维持持续的经济增长,就要从传统的投资驱动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型。而这一转型的实现有赖于进一步理清思路,改革不适应的体制,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创新能量。
作者认为,中国受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影响将超过任何工业化国家。影响是双向的,把握不好将再次被淘汰,把握好完全可能实现一次历史性超越,彻底改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地位。
(作者为本刊文化编辑)
*本文将刊于2022年10月10日《财经》杂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