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更好地「成为自己」,再成为更好的咨询师 | 人本主义
01
学心理学的人常常会陷入一个极有讽刺意味的危险之中,那就是心理学家自己失去了人性。
来访者变成了简单的病例,我们治疗的对象变成了单纯的病,而不是人。
我们用病例名称而不是姓名去称呼来访者。我们把来访者当成用来操控和治疗的对象,而不是需要关爱的人。
02
你无需教会一粒橡树种子长成橡树,但是,如果给橡树种子一个机会,它内在的潜能就会使它成长为一棵高挺的橡树。
同样,只要给予人类个体一个机会,他就能发挥出其特殊的潜能,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成长。
——霍妮《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图源/unsplash
外界无法决定种子的成长方向。
在感觉到自己被无条件接纳、深刻共情,接收到深度关系产生的养分,来访者的人格将会重新成长。
03
杨吉膺 (Mark Yang) 博士结合自己多年的执业经验,给新手咨询师写过一篇职业发展建议,以下截取了其中部分内容,希望给你一些启发。
我常在大大小小的讲堂上说:如果我们想在这一行存活下去,甚至是繁荣发展下去的话,就必须要学会同情自己。
充满善意、温柔而诚实地对待自己,任何你对自己所做的事,都会影响你看待世界的态度,事实上它会转变你对世界的体悟。
你怎么对待自己,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反之亦然。
图源/unsplash
在我教授过的学员中,我对于少数过于谨慎苛刻的学员,甚至会给他们损失来访者的特许。
那些责任感很强的学员总会问我,如果没有提前准备充分,怎么可能会更好地服务来访者呢?
每一次我都会给同样“自相矛盾”的回答:我既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要告诉你们。
首先,坏消息就是我们永远不可能为治疗做出完全充分的准备。
我并不是告诉他们不需要准备,不去读材料以更好地了解来访者。事实上,治疗师想要做得更好,就必须要坚持阅读和训练。
但是,他们也应记住,一旦进入诊疗室,就要放下阅读材料、放下技巧和之前的准备方案。因为如果治疗师脑子里有一个想象出来的来访者,又怎么能够面对坐在自己对面的真实的来访者呢?你究竟要治疗哪个来访者呢?
萨尔瓦多·米纽庆及其他著名的治疗师不断地提醒我们:学好技能,但不要把它带进诊疗室里。
“你永远都没有办法真正的为治疗做好准备,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来访者会给你带来什么”。这就是我要说的坏消息,这就是我所说的焦虑。
之后,我会告诉学员一个好消息。
好消息就是,你的一生都在为咨询做准备。
我每次这么说,学员总会回以非常滑稽的表情。我会问:你从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中有多少用在了与来访者会面的过程中?如果说实话,他们一定会回答:其实很少。
我会继续问:那你与来访者的交谈中又有多少是来自于亲身经历,比如你最近读过的小说,上周刚看过的电影,或是久久萦绕在脑海里的一首歌?这时,学员就会明白我的意思了。我告诉学员不要放弃兴趣爱好,他们听了总是很高兴。
很多新手咨询师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获得学位/证书而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业余时间,甚至是重要的感情关系。
我们在咨询中教导别人要完整地活着,但是在咨询之外却不让自己活得淋漓。
所以现在我们要强调放下,顺其自然。这就是本体论。这种存在的方式很难教给他人,很难直接掌握。但可以培养出来。原因就是:我们过去一直都在学习如何成为今天这样的治疗师。而未来我们会用余下的生命来学习怎样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治疗师。
正如之前所说,能够处理好焦虑是优秀的心理治疗师必备的特征。焦虑不过是恐惧的委婉说法而已。战胜恐惧需要的是勇气。
对于治疗师本身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人能完全超脱凡世的煎熬,每个人都有痛苦。痛苦是人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要经历,只不过有多有少之分。少数内心平静的人,少有冲突,就少了折磨;而在另外一个极端的人,内心绝望到达了可怕至极的程度,变得狂躁。
大多数人处在这两极之间,既没有痛苦到发疯或是坠桥,而诚实地讲,也没能够接纳生活,没能与自己和平相处,那么的快乐。”
说到底,是勇气让我们面对来访者,面对恐惧。
当前,简单心理Uni联合国际存在-人本心理学院(IIEHP)共同打造了适宜于零基础/初学者人群的专业课程——《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入门课》,由杨吉膺博士领衔团队亲授。
04
卡尔·罗杰斯也非常强调,“咨询里面最重要的工具,是你(治疗师)本人”。
所以在人本的学习中,更注重的是老师的言传「身教」,你需要跟着老师一起,去认识自己,去领悟人本的核心思想而不是死记理论教条,知行合一正是人本的核心观念。
学习人本的入门课,让我找到归属!让我更加坚信我本身的特质、我的价值。 人本的不评价不预设立场,让学习成为自己内心最需要的事情。 课程让我对心理咨询的好奇心越来越大,并鼓起勇气走进这个世界。
学什么?
服务支持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入门课
咨询实录+来访访谈+咨询师访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