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竟然是她?
作者: 逗逗龙
来源:视觉志(ID:iiidaily)
前两天,瑞典学院将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一个法国的女作家,今年八十二了。
网友们说,散了散了,这次又没有余华,也没有阎连科。
对中国网友来说,安妮·埃尔诺的“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并不值得在意,大家只想知道,自己熟悉的作家是否能“再一次让国民自豪”。
诺贝尔文学奖的结果出炉后,人们会去看看埃尔诺的人物介绍,或者重读余华、阎连科的作品,发个朋友圈,算是凑上了这个热闹。
但神奇的是,大家总是会默契地“忘记”另一个中国作家——诺奖赔率榜单上排名相当高的女作家,残雪。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她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被诺奖评委马悦然称为“中国的卡夫卡”。
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苏珊·桑塔格说,她是“中国最好的作家”。
从2019年起,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前,她的名字都会出现在“被期待”的名单上,不少人都对这个名字“有印象”。
可她的作品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她年年都只能在诺奖出炉的前夕,才能被网络记起。
她明明有七百万字作品,字字珠玑,却无人能背出一句“金句”。
残雪,中国最低调最天才的作家之一,她为什么没火?
残雪没火,和她的写作风格有很大关系。
看看她的成就:
作品被多所国外名校收入文学教材,包括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等。
2015年,小说《最后的情人》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
2021年,残雪获得第一届美国《大他者》图书奖终身成就奖。
2021年,残雪获得德国最重要的翻译奖项——德国豪斯国际文学奖提名。
今年9月,她获得了马来西亚最高华文文学奖项之一,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
她的作品,似乎更能被外国人欣赏。
事实上,她的作品风格确实很“西化”,她的爱豆是塞万提斯、博尔赫斯、托尔斯泰……
难道残雪是个“崇洋媚外”的作家,所以才不被本国人接受,只能“墙里开花墙外香”?
非也。残雪对中国文化内部的古老基因非常关注,但是她西化的写作风格,是童年的生活环境造成的。
残雪一家
残雪的爷爷是私塾先生,父亲叫邓钧洪,从小读四书五经,天生学霸。当年公费学堂的革命风气很浓,邓钧洪在学校接触到革命理论,就成了激进分子。
1949年,邓钧洪到《新湖南报》工作,后来成为了社长。残雪说,父亲为人严肃、正直,母亲是工作狂,对孩子管教极严,唯一的亲子互动就是教孩子读书,指导西方哲学和历史。
残雪与哲学家哥哥邓晓芒
童年的夜晚,邓家孩子们等父亲从图书馆、或者母亲从资料室下班回来,带回几本书——常常是中外经典小说。兄弟姐妹每人抢一本,四散看书,房间里没有一点声音。
残雪对于西方哲学和文学的深刻理解,是童子功。
1957年,父亲被划为“右派”,游街、住“牛棚”,母亲也要去农村劳动改造。残雪出门、上学时,邻居和同学对她指指点点,说她的家人“有问题”。她的生活天翻地覆。
年迈的外婆和她一起生活。外婆崇拜楚地的巫师,经常做些奇异、诡秘的举动,让脆弱、敏感的残雪做了很多噩梦,性格也变得孤僻冷漠起来。
7岁那年,外婆饿死;小学毕业,无学可上。孤独的残雪每天把自己关在一间小黑屋里看书,逃避现实、尽情幻想。
社会现实、人情冷暖,残雪将梦境、现实杂糅进读过的故事里,做了一场又一场惊悚、奇诡的梦。
17岁,她不得不开始赚钱养家,没有太多目标和选择,她做过装卸工、车工、代课老师、赤脚医生……早早结婚,和木匠丈夫开了一间裁缝铺。
她就这样潦草地结束了青春。那个年代,无数人就是这样潦草地打发了一生。
可是一个天才,绝不会甘于潦草。
裁缝铺的工作很忙,从清晨干到深夜。店里有学徒,有客人,她忙得脚不沾地。
可她还是坚持学英语,晚上从广播里听两个小时的“英语900句”,并大量阅读俄罗斯文学作品。
图源:网络
不知从哪一天起,她忽然有了灵感和情绪,只要得空,就能坐在缝纫机旁,写下忽然涌现入脑海的字句。
不需要安静的书房,不需要冥想进入状态,也不需要烟酒的加持,她在嘈杂的铺子里随时进入状态,一字一句完成了处女作《黄泥街》。
女裁缝邓大姐退出江湖,西方文学界推崇的作家残雪就此诞生。
残雪的作品不火,第二个原因是,读起来太烧脑。
她有个很有名的短篇,叫《山上的小屋》,第一段说,山上有间小屋。
第二段说,“我”喜欢收拾抽屉。
上下无衔接,左右想不通。
故事很简单:“我”是一个对父母家人不甚满意的孩子,因为家人们总是翻乱我的抽屉,掩埋我重要的东西——比如死蜻蜓。
“我” 的爸爸表面是一个人,其实夜里就会化作一头狼,绕着屋子奔跑,发出凄厉的哞叫。人生最大的苦恼,是找不到一把掉在井里的剪刀。
“我” 的母亲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主妇,可是她长着用一张墨绿色的脸,心思深重又虚伪残忍。她总是从背后盯着孩子,惦记着弄断“我”的胳膊。
“我“还有个妹妹,是个背后说父母坏话的小孩,疑似双面间谍。
“我”每天都过得很焦虑,一心惦记着找到山上的小屋。可是我上了山,发现山上没有小屋。
故事完。所以,你说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呢?
有人说“一头雾水”,有人说“难以理解”,总之,共情的门槛相当高。
其实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故事讲的是“小孩眼里的世界”和“大人与孩子之间的鸿沟”,也有人说,故事讲的是“特殊时代下,有理想的人与大众之间的猜忌和沟通障碍”。
残雪其它的故事,也和这一篇的感觉差不多。或许是童年时听外婆讲了太多鬼故事,残雪的小说总带着离奇荒诞的感觉。
她写“我的母亲化作了一木盆肥皂水”;写一个小男孩和乌龟做朋友之后,在地府见到了幽灵;写一个女孩去贫民窟旁边的医院,寻找世界上最美的花园……
她想表达些什么呢?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残雪的故事,却可以从残雪的故事中获得启发。而这就是作家最想看到的结果了。
很多人说残雪是“巫婆”,读她的作品“恐怖阴暗”,但是也很有乐趣,就像解一个优雅的字谜。她用洗炼的文笔,全方位展现了一个阴暗的、梦魇般的世界,无情述说着人类的变态和人性的丑恶,引导着读者认清人性、探索内心。
她的故事很扭曲,动机很真诚。
就像是一场梦,醒了之后还是很感动。
残雪不火,最大的原因是低调,全方位的低调。
国内有人评论残雪:长得村,穿得土。讲真,这简直是有些“客气”了。残雪不仅穿得土,她整个人的生活,就像是从五百年前魂穿过来的古人。
当年,她在一个破旧日记本上写下《黄泥街》,惊艳了作家何立伟。在何立伟的推荐下,残雪第一个短篇《污水上的肥皂泡》在《新创作》发表,接下来的两年,各大文学刊物陆续发表残雪的小说,她成了圈内名人。
可是“名人”却没有名人的自觉。她有个很大的问题:不会混圈子。
残雪手稿
发表处女作三年,残雪打算专职写作,却苦于没有进项。是何立伟带着她去找长沙市委书记,为她争取了一个专业作家编制,每月从省作协领60块工资,才解决了温饱。
可残雪却假装和作协“没关系”。
作协开会,她不参加;作家联谊,她不出席;逢年过节发一筐橘子,她就让丈夫代领。她进作协三十多年来,大家都不知道有这一号人。
何立伟知道,她瞧不起那些人,觉得那些人不是搞文学的。
而残雪压根儿不需要“嘴替”,她直接发表文章,批判“许多作家都在文坛混,同那些所谓的批评家抱成一团来欺骗读者”。
那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当今时代是作家们“混”的黄金时代》。
活得这样“耿直”,在哪个圈子里能被提携呢。在国内,残雪从未得过省级以上的奖;一些介绍当代文学的著作,故意将她名字抹去;拒绝出版都是常态。
她不混圈子,也不搞营销。曾有评论家从外地赶来长沙,想见残雪一面,被拒,理由是“不是专门研究她的”。
偶尔来个人正经采访她,她手写了稿子,站在镜头前念,磕磕绊绊,语调平板得让人瞌睡。
再后来,她身体不好了,不能适应北京的气候,就搬去了西双版纳,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每天阅读,写作,学英语,生活数十年如一日。
她不用微信,不与他人过多联系,穿最便宜的纯棉衣服,梳永恒的“蘑菇头”。不施粉黛,不看电影,不听音乐。她的精神世界富有如皇帝,物质生活贫瘠如乞丐。
中国文人从来崇尚宁静致远,淡泊名利,她推崇外国文学,内里却是中国文人的傲骨。
最纯粹的艺术生长于最纯净的土壤,所以我们即便读不懂残雪的作品,却能感受到她的文字中的虔诚和力量。
今年,她又一次错过诺奖。她自己觉得“火候不够”。也许吧,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虔诚而天才的作家,我们不该错过。这样真诚的作者,世界不该辜负。
编辑:一条咸鱼。
作者:逗逗龙,来源: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
更多内容,请前往易简读书视频号
↓↓↓
汪小菲 | 汤唯 | 刘亦菲 | 谷爱凌 女舰长 | 周杰伦 | 刘畊宏老婆 | 泰勒 姚安娜 | 非诚勿扰 | 伊丽莎白女王 曾江 | 叶卡捷琳娜二世 | 蓝翔校长 警官老陈 | 李斌 | 刘畊宏 | 刘强东 姚忠良 | 诈骗王 | 林心如 | 孟晚舟 默克尔 | 冯巩 | 李亚鹏 | 刘传健 杨利娟 | 徐增平 | 余秀华 | 贾静雯 张艺谋 | 韩寒 | 钟南山 | 普京 王濛 | 徐梦桃 | 李杨 | 泽连斯基 白敬亭丨谷爱凌丨木村拓哉丨黄磊 徐峥丨张艺谋丨苏翊鸣丨羽生结弦 罗俊丨何小鹏丨俞敏洪丨罗永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