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湾区爸爸: 把儿女送进哈佛后,我感到的却是愧疚
avatar

湾区爸爸: 把儿女送进哈佛后,我感到的却是愧疚

ndeshjfh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文:乔州山人 源:文学城博客
本文作者是一位留美多年的父亲,他的大女儿和小儿子先后都被哈佛大学录取,绝对称得上是华人圈里被羡慕的对象。可是,在回顾和反思子女教育时,这位父亲却说,比起自豪,他感到了“更深刻的愧疚”。 不计代价地投资教育,确实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责任感,但同时也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人生负担。 或许,我们需要的是在追逐名校和过大压力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说“上名校固然是孩子成才的一条理想途径,但绝非唯一途径”。
01 九年前当女儿被哈佛、耶鲁等大学录取之后,就有朋友鼓励我写点名校申请及子女培养的经验感想之类的东西。当时一来是太忙,二来这类文字在网上早已汗牛充栋,所以不想再凑那个热闹。何况我觉得女儿即使取得了一点成就,那也是99%归功于她自己,轮不到做父母来谈什么经验感想。 如今儿子又要进入哈佛了,所以最近有点儿浮想联翩。那我就申请大学这个话题及其牵涉到的子女教育、中美两文化差异等,聊聊个人多年积累的一些感想吧。

02 先讲两件趣事:话说当年女儿刚到美国。我带她去我学校附近的一家托儿所注册。我一拉门,差点撞上,准确地说差点踢到一个正在滴溜溜往外跑的小家伙。这小男孩儿估计最多两三岁。 鼻涕搭在嘴边,双手抱着个什么玩具。他一仰头看到我这个突如其来比他高出两倍的陌生人不仅毫无惊惧之色,反而把那玩具夹到腋下然后伸出胖嘟嘟一只小手:“Let me shake your hand!”(这是一字不差的原话。因为印象太深刻所以永远不会忘记)。 那神态动作和我后来工作面试中碰到的向我伸出手的老板相差无几。唯一区别是后者打着领带脸上没有鼻涕而已。我当时惊得目瞪口呆。久闻美国孩子不怕生且aggressive(有闯劲儿),果真名不虚传! 第二件事是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当时恰逢中国春节将至。女儿的老师请我到班上给孩子谈谈中国新年和十二属相。 我刚在黑板上写下“春节”两个汉字,还没张嘴开讲,一转身吃了一惊:全班总共十二三个孩子,此时十二三只手齐刷刷举在空中,都要发问,比我在大学课堂上见到的情形更积极更无畏。 其中许多孩子与其说是提问,不如说是要借机显示他们对十二属相的相关知识。我当时注意到只有一个孩子坐在角落里没举手。我不说您大概也猜到了,就是我女儿。尽管她比在场任何一个孩子更了解春节和十二属相。
多年后我得知,我女儿是那个班上唯一进入名校的,更是那个学校多年来唯一进入哈佛的。 PS:可是那个班上学习最差的据说自己做园林、开公司,如今至少是百万富翁。可是我女儿还在大学读她的文学博士,过着清贫生活,当然,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她本可轻松进入任何一所法学院或商学院。这都是后话。 这两件事告诉我一个事实:中美两国孩子思想,性格,素质和能力的差异不能只从两国教育体系上找原因。两国教育体系的确有很大差异。这一点尽人皆知。无论在美国或中国,相关的讨论研究早已车载斗量。 可是上述两个实例(相信我们每个定居美国多年的华人都能举出类似的例子)说明: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观念,传统和习俗的大环境才是更深层的原因。 而这个大环境当然是浓缩于每个家庭中的。这样代代相传,造成了美国孩子几乎与生俱来的那种独立、进取、爱出头的性格。 试想那个流鼻涕的小男孩儿和那些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都还没来得及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而与之相反,我女儿和无数和她一样在美国长大,接受全盘美式教育的中国孩子。 怎么看他们都还是中国孩子,即使他们一句完整的汉语也不会讲。我当然不只是说他们的肤色外表,而是他们举手投足待人接物间显示出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痕迹。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尽管在学校接受美国式教育,可是他们始终生长在一个100%的中国式家庭里,至少对于我们这样已经完全成熟定型后才移居美国的第一代移民家庭是如此。 据说三代以后的华人家庭孩子就完全不同了。所谓“香蕉人”的说法也主要应该指的是这类华人。可惜这类华人几乎没接触过,所以难以置评。 总之我的结论是: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社会和家庭环境要重要的多。
03  所谓的“天分” 当然还有所谓“天分”。但这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因为我们对此无能为力(除了当初准备怀宝宝时戒烟戒酒,每天围着院子跑十圈儿外)。 而家庭影响对在美国的华人孩子影响尤其显著,因为我们第一代移民在美国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加上美国的居住特点和交通限制,孩子基本上就生活在学校和家庭这个两点一线的环境中。 至于普通美国家庭中社会影响的主要窗口:电视,则往往被我们这些华人父母加以很大限制,因而他们接受社会影响的主要途径就是同学。 但是这个途径也很有限。因为一来学校一下课就一辆大巴拉回家,课外交流的时间本身就不多;二来稍大一点,有了族群意识的孩子就开始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接触的依然是和自己类似家庭的华人孩子。所以说社会环境对他们影响总的来说也不大。 得出这个结论的目的是想告诉所有和我一样华人父母:不要认为您的孩子在美国长大就成了地道的美国人。就算排除肤色因素,他们至少还有六七成是中国人。 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和事业也不要抱不切实际的期望。只要他们将来能和我们一样有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衣食无忧就应该满足了。 中国人讲“龙生龙,凤生凤”。西方人说:“The apple never falls far from the tree”。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遗憾的是,我们华人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也是千古不变的。而且我们往往把这种望子成龙的希望全寄托在学校教育上。希望孩子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乃至最好的大学。当然还有选择最有希望挣大钱的医学法律等专业。
而为了最终能够进入名牌大学,我们不仅要求他们成绩优秀,而且让他们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参加他们并不喜欢或不擅长的体育活动以及各类补习班。总之是不计一切代价。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出人头地,同时在孩子身上实现我们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这样做的结果是给孩子很大压力。 而这种压力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孩子如愿进入名校。但是仍然继续背负着这种压力,因为前面还有继续深造和选择事业的问题。二是未能如愿者,他们往往长期心怀着辜负父母期望的愧疚和“失败者”的阴影。这对他们未来的事业和生活都极为不利。 我现在这么说,可是我和妻子当初也是这样的父母。我们的女儿也正是在我们这种设计和期待下长大。当然,我的女儿算是幸运者之一,她如愿进了哈佛。可是多年后我无意间看到一篇女儿在大学写的文章,使我对过去十几年为女儿设计的道路是否正确,所付出的一切代价是否值得产生了怀疑。 她在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大意是:我的父母只手空拳来到美国,用艰苦努力完成了从几乎一文不名到中产阶级的转变。作为他们的女儿,我一生下来的宿命大概就是要完成从中产阶级到上流社会的跨越。否则我的一生就会被认为是失败。
avatar
WIBB
2 楼
写得不错!
avatar
ChristinaW
3 楼
BSO的高一层境界~~
avatar
lovery
4 楼
文:乔州山人 源:文学城博客
本文作者是一位留美多年的父亲,他的大女儿和小儿子先后都被哈佛大学录取,绝对称得上是华人圈里被羡慕的对象。可是,在回顾和反思子女教育时,这位父亲却说,比起自豪,他感到了“更深刻的愧疚”。 不计代价地投资教育,确实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责任感,但同时也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人生负担。 或许,我们需要的是在追逐名校和过大压力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说“上名校固然是孩子成才的一条理想途径,但绝非唯一途径”。
01 九年前当女儿被哈佛、耶鲁等大学录取之后,就有朋友鼓励我写点名校申请及子女培养的经验感想之类的东西。当时一来是太忙,二来这类文字在网上早已汗牛充栋,所以不想再凑那个热闹。何况我觉得女儿即使取得了一点成就,那也是99%归功于她自己,轮不到做父母来谈什么经验感想。 如今儿子又要进入哈佛了,所以最近有点儿浮想联翩。那我就申请大学这个话题及其牵涉到的子女教育、中美两文化差异等,聊聊个人多年积累的一些感想吧。

02 先讲两件趣事:话说当年女儿刚到美国。我带她去我学校附近的一家托儿所注册。我一拉门,差点撞上,准确地说差点踢到一个正在滴溜溜往外跑的小家伙。这小男孩儿估计最多两三岁。 鼻涕搭在嘴边,双手抱着个什么玩具。他一仰头看到我这个突如其来比他高出两倍的陌生人不仅毫无惊惧之色,反而把那玩具夹到腋下然后伸出胖嘟嘟一只小手:“Let me shake your hand!”(这是一字不差的原话。因为印象太深刻所以永远不会忘记)。 那神态动作和我后来工作面试中碰到的向我伸出手的老板相差无几。唯一区别是后者打着领带脸上没有鼻涕而已。我当时惊得目瞪口呆。久闻美国孩子不怕生且aggressive(有闯劲儿),果真名不虚传! 第二件事是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当时恰逢中国春节将至。女儿的老师请我到班上给孩子谈谈中国新年和十二属相。 我刚在黑板上写下“春节”两个汉字,还没张嘴开讲,一转身吃了一惊:全班总共十二三个孩子,此时十二三只手齐刷刷举在空中,都要发问,比我在大学课堂上见到的情形更积极更无畏。 其中许多孩子与其说是提问,不如说是要借机显示他们对十二属相的相关知识。我当时注意到只有一个孩子坐在角落里没举手。我不说您大概也猜到了,就是我女儿。尽管她比在场任何一个孩子更了解春节和十二属相。
多年后我得知,我女儿是那个班上唯一进入名校的,更是那个学校多年来唯一进入哈佛的。 PS:可是那个班上学习最差的据说自己做园林、开公司,如今至少是百万富翁。可是我女儿还在大学读她的文学博士,过着清贫生活,当然,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她本可轻松进入任何一所法学院或商学院。这都是后话。 这两件事告诉我一个事实:中美两国孩子思想,性格,素质和能力的差异不能只从两国教育体系上找原因。两国教育体系的确有很大差异。这一点尽人皆知。无论在美国或中国,相关的讨论研究早已车载斗量。 可是上述两个实例(相信我们每个定居美国多年的华人都能举出类似的例子)说明: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观念,传统和习俗的大环境才是更深层的原因。 而这个大环境当然是浓缩于每个家庭中的。这样代代相传,造成了美国孩子几乎与生俱来的那种独立、进取、爱出头的性格。 试想那个流鼻涕的小男孩儿和那些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都还没来得及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而与之相反,我女儿和无数和她一样在美国长大,接受全盘美式教育的中国孩子。 怎么看他们都还是中国孩子,即使他们一句完整的汉语也不会讲。我当然不只是说他们的肤色外表,而是他们举手投足待人接物间显示出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痕迹。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尽管在学校接受美国式教育,可是他们始终生长在一个100%的中国式家庭里,至少对于我们这样已经完全成熟定型后才移居美国的第一代移民家庭是如此。 据说三代以后的华人家庭孩子就完全不同了。所谓“香蕉人”的说法也主要应该指的是这类华人。可惜这类华人几乎没接触过,所以难以置评。 总之我的结论是: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社会和家庭环境要重要的多。
03  所谓的“天分” 当然还有所谓“天分”。但这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因为我们对此无能为力(除了当初准备怀宝宝时戒烟戒酒,每天围着院子跑十圈儿外)。 而家庭影响对在美国的华人孩子影响尤其显著,因为我们第一代移民在美国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加上美国的居住特点和交通限制,孩子基本上就生活在学校和家庭这个两点一线的环境中。 至于普通美国家庭中社会影响的主要窗口:电视,则往往被我们这些华人父母加以很大限制,因而他们接受社会影响的主要途径就是同学。 但是这个途径也很有限。因为一来学校一下课就一辆大巴拉回家,课外交流的时间本身就不多;二来稍大一点,有了族群意识的孩子就开始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接触的依然是和自己类似家庭的华人孩子。所以说社会环境对他们影响总的来说也不大。 得出这个结论的目的是想告诉所有和我一样华人父母:不要认为您的孩子在美国长大就成了地道的美国人。就算排除肤色因素,他们至少还有六七成是中国人。 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和事业也不要抱不切实际的期望。只要他们将来能和我们一样有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衣食无忧就应该满足了。 中国人讲“龙生龙,凤生凤”。西方人说:“The apple never falls far from the tree”。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遗憾的是,我们华人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也是千古不变的。而且我们往往把这种望子成龙的希望全寄托在学校教育上。希望孩子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乃至最好的大学。当然还有选择最有希望挣大钱的医学法律等专业。
而为了最终能够进入名牌大学,我们不仅要求他们成绩优秀,而且让他们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参加他们并不喜欢或不擅长的体育活动以及各类补习班。总之是不计一切代价。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出人头地,同时在孩子身上实现我们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这样做的结果是给孩子很大压力。 而这种压力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孩子如愿进入名校。但是仍然继续背负着这种压力,因为前面还有继续深造和选择事业的问题。二是未能如愿者,他们往往长期心怀着辜负父母期望的愧疚和“失败者”的阴影。这对他们未来的事业和生活都极为不利。 我现在这么说,可是我和妻子当初也是这样的父母。我们的女儿也正是在我们这种设计和期待下长大。当然,我的女儿算是幸运者之一,她如愿进了哈佛。可是多年后我无意间看到一篇女儿在大学写的文章,使我对过去十几年为女儿设计的道路是否正确,所付出的一切代价是否值得产生了怀疑。 她在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大意是:我的父母只手空拳来到美国,用艰苦努力完成了从几乎一文不名到中产阶级的转变。作为他们的女儿,我一生下来的宿命大概就是要完成从中产阶级到上流社会的跨越。否则我的一生就会被认为是失败。
ndeshjfh 发表于 2023-09-08 21:40

哈佛文学博士就成了上层阶级了?
avatar
bigxianzun
5 楼
作者看似要深刻反省中国式功利教育的弊端,到底还是躲不开根深蒂固的成见 到头来还是在用钱来衡量教育的成功,满怀着对女儿没能实现阶级跃迁的不甘 “PS:可是那个班上学习最差的据说自己做园林、开公司,如今至少是百万富翁。可是我女儿还在大学读她的文学博士,过着清贫生活”
avatar
pathdream
6 楼
终于看透社会本质 钱
avatar
lovery
7 楼
作者看似要深刻反省中国式功利教育的弊端,到底还是躲不开根深蒂固的成见 到头来还是在用钱来衡量教育的成功,满怀着对女儿没能实现阶级跃迁的不甘 “PS:可是那个班上学习最差的据说自己做园林、开公司,如今至少是百万富翁。可是我女儿还在大学读她的文学博士,过着清贫生活”
bigxianzun 发表于 2023-09-08 22:58

讲真,实现阶级飞跃不要老是寄托在下一代。尤其是中产飞跃上层。技能树和外挂都不一样,指望啥呢?突变吗?
avatar
mingm
8 楼
很无聊的一篇文章。
avatar
whatever.
9 楼
这位父亲的隐含逻辑还是“学历越高,赚钱应该越多”。
科举发家的思维还是在继续深刻的影响着很多人。
avatar
98395E
10 楼
凡尔赛文学?愧疚推女儿进哈佛,然后背后继续推儿子上哈佛
avatar
bighead12345
11 楼
很认真地讨论,在哈佛读文学博士算是完成上流社会的跳跃了吗?
avatar
Martian皮皮
12 楼
父母能有这样的反思就很不错了
avatar
pathdream
13 楼
很认真地讨论,在哈佛读文学博士算是完成上流社会的跳跃了吗?
bighead12345 发表于 2023-09-08 23:33

你的宇宙你做主
avatar
daapple
14 楼
文:乔州山人 源:文学城博客
本文作者是一位留美多年的父亲,他的大女儿和小儿子先后都被哈佛大学录取,绝对称得上是华人圈里被羡慕的对象。可是,在回顾和反思子女教育时,这位父亲却说,比起自豪,他感到了“更深刻的愧疚”。 不计代价地投资教育,确实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责任感,但同时也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人生负担。 或许,我们需要的是在追逐名校和过大压力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说“上名校固然是孩子成才的一条理想途径,但绝非唯一途径”。
01 九年前当女儿被哈佛、耶鲁等大学录取之后,就有朋友鼓励我写点名校申请及子女培养的经验感想之类的东西。当时一来是太忙,二来这类文字在网上早已汗牛充栋,所以不想再凑那个热闹。何况我觉得女儿即使取得了一点成就,那也是99%归功于她自己,轮不到做父母来谈什么经验感想。 如今儿子又要进入哈佛了,所以最近有点儿浮想联翩。那我就申请大学这个话题及其牵涉到的子女教育、中美两文化差异等,聊聊个人多年积累的一些感想吧。

02 先讲两件趣事:话说当年女儿刚到美国。我带她去我学校附近的一家托儿所注册。我一拉门,差点撞上,准确地说差点踢到一个正在滴溜溜往外跑的小家伙。这小男孩儿估计最多两三岁。 鼻涕搭在嘴边,双手抱着个什么玩具。他一仰头看到我这个突如其来比他高出两倍的陌生人不仅毫无惊惧之色,反而把那玩具夹到腋下然后伸出胖嘟嘟一只小手:“Let me shake your hand!”(这是一字不差的原话。因为印象太深刻所以永远不会忘记)。 那神态动作和我后来工作面试中碰到的向我伸出手的老板相差无几。唯一区别是后者打着领带脸上没有鼻涕而已。我当时惊得目瞪口呆。久闻美国孩子不怕生且aggressive(有闯劲儿),果真名不虚传! 第二件事是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当时恰逢中国春节将至。女儿的老师请我到班上给孩子谈谈中国新年和十二属相。 我刚在黑板上写下“春节”两个汉字,还没张嘴开讲,一转身吃了一惊:全班总共十二三个孩子,此时十二三只手齐刷刷举在空中,都要发问,比我在大学课堂上见到的情形更积极更无畏。 其中许多孩子与其说是提问,不如说是要借机显示他们对十二属相的相关知识。我当时注意到只有一个孩子坐在角落里没举手。我不说您大概也猜到了,就是我女儿。尽管她比在场任何一个孩子更了解春节和十二属相。
多年后我得知,我女儿是那个班上唯一进入名校的,更是那个学校多年来唯一进入哈佛的。 PS:可是那个班上学习最差的据说自己做园林、开公司,如今至少是百万富翁。可是我女儿还在大学读她的文学博士,过着清贫生活,当然,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她本可轻松进入任何一所法学院或商学院。这都是后话。 这两件事告诉我一个事实:中美两国孩子思想,性格,素质和能力的差异不能只从两国教育体系上找原因。两国教育体系的确有很大差异。这一点尽人皆知。无论在美国或中国,相关的讨论研究早已车载斗量。 可是上述两个实例(相信我们每个定居美国多年的华人都能举出类似的例子)说明: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观念,传统和习俗的大环境才是更深层的原因。 而这个大环境当然是浓缩于每个家庭中的。这样代代相传,造成了美国孩子几乎与生俱来的那种独立、进取、爱出头的性格。 试想那个流鼻涕的小男孩儿和那些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都还没来得及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而与之相反,我女儿和无数和她一样在美国长大,接受全盘美式教育的中国孩子。 怎么看他们都还是中国孩子,即使他们一句完整的汉语也不会讲。我当然不只是说他们的肤色外表,而是他们举手投足待人接物间显示出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痕迹。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尽管在学校接受美国式教育,可是他们始终生长在一个100%的中国式家庭里,至少对于我们这样已经完全成熟定型后才移居美国的第一代移民家庭是如此。 据说三代以后的华人家庭孩子就完全不同了。所谓“香蕉人”的说法也主要应该指的是这类华人。可惜这类华人几乎没接触过,所以难以置评。 总之我的结论是: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社会和家庭环境要重要的多。
03  所谓的“天分” 当然还有所谓“天分”。但这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因为我们对此无能为力(除了当初准备怀宝宝时戒烟戒酒,每天围着院子跑十圈儿外)。 而家庭影响对在美国的华人孩子影响尤其显著,因为我们第一代移民在美国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加上美国的居住特点和交通限制,孩子基本上就生活在学校和家庭这个两点一线的环境中。 至于普通美国家庭中社会影响的主要窗口:电视,则往往被我们这些华人父母加以很大限制,因而他们接受社会影响的主要途径就是同学。 但是这个途径也很有限。因为一来学校一下课就一辆大巴拉回家,课外交流的时间本身就不多;二来稍大一点,有了族群意识的孩子就开始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接触的依然是和自己类似家庭的华人孩子。所以说社会环境对他们影响总的来说也不大。 得出这个结论的目的是想告诉所有和我一样华人父母:不要认为您的孩子在美国长大就成了地道的美国人。就算排除肤色因素,他们至少还有六七成是中国人。 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和事业也不要抱不切实际的期望。只要他们将来能和我们一样有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衣食无忧就应该满足了。 中国人讲“龙生龙,凤生凤”。西方人说:“The apple never falls far from the tree”。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遗憾的是,我们华人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也是千古不变的。而且我们往往把这种望子成龙的希望全寄托在学校教育上。希望孩子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乃至最好的大学。当然还有选择最有希望挣大钱的医学法律等专业。
而为了最终能够进入名牌大学,我们不仅要求他们成绩优秀,而且让他们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参加他们并不喜欢或不擅长的体育活动以及各类补习班。总之是不计一切代价。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出人头地,同时在孩子身上实现我们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这样做的结果是给孩子很大压力。 而这种压力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孩子如愿进入名校。但是仍然继续背负着这种压力,因为前面还有继续深造和选择事业的问题。二是未能如愿者,他们往往长期心怀着辜负父母期望的愧疚和“失败者”的阴影。这对他们未来的事业和生活都极为不利。 我现在这么说,可是我和妻子当初也是这样的父母。我们的女儿也正是在我们这种设计和期待下长大。当然,我的女儿算是幸运者之一,她如愿进了哈佛。可是多年后我无意间看到一篇女儿在大学写的文章,使我对过去十几年为女儿设计的道路是否正确,所付出的一切代价是否值得产生了怀疑。 她在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大意是:我的父母只手空拳来到美国,用艰苦努力完成了从几乎一文不名到中产阶级的转变。作为他们的女儿,我一生下来的宿命大概就是要完成从中产阶级到上流社会的跨越。否则我的一生就会被认为是失败。
ndeshjfh 发表于 2023-09-08 21:40

搞笑 女儿上不了哈弗你更愧疚
avatar
The2ndLaw
15 楼
很认真地讨论,在哈佛读文学博士算是完成上流社会的跳跃了吗?
bighead12345 发表于 2023-09-08 23:33

作者怎么也是在他那个年代送了两个孩子读哈佛的家长,不致于认为女儿进入了上流社会, 所以也有反思嘛
avatar
strawberrykiwi
16 楼
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实现”阶层飞跃” 第一天遇到的小孩那么可爱,作者脑子里却一会儿老板一会儿美国人aggressive,说到底还是竞争攀比 这么紧张容易焦虑会难以感受快乐舒畅
avatar
momosun
17 楼
文:乔州山人 源:文学城博客
本文作者是一位留美多年的父亲,他的大女儿和小儿子先后都被哈佛大学录取,绝对称得上是华人圈里被羡慕的对象。可是,在回顾和反思子女教育时,这位父亲却说,比起自豪,他感到了“更深刻的愧疚”。 不计代价地投资教育,确实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责任感,但同时也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人生负担。 或许,我们需要的是在追逐名校和过大压力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说“上名校固然是孩子成才的一条理想途径,但绝非唯一途径”。
01 九年前当女儿被哈佛、耶鲁等大学录取之后,就有朋友鼓励我写点名校申请及子女培养的经验感想之类的东西。当时一来是太忙,二来这类文字在网上早已汗牛充栋,所以不想再凑那个热闹。何况我觉得女儿即使取得了一点成就,那也是99%归功于她自己,轮不到做父母来谈什么经验感想。 如今儿子又要进入哈佛了,所以最近有点儿浮想联翩。那我就申请大学这个话题及其牵涉到的子女教育、中美两文化差异等,聊聊个人多年积累的一些感想吧。

02 先讲两件趣事:话说当年女儿刚到美国。我带她去我学校附近的一家托儿所注册。我一拉门,差点撞上,准确地说差点踢到一个正在滴溜溜往外跑的小家伙。这小男孩儿估计最多两三岁。 鼻涕搭在嘴边,双手抱着个什么玩具。他一仰头看到我这个突如其来比他高出两倍的陌生人不仅毫无惊惧之色,反而把那玩具夹到腋下然后伸出胖嘟嘟一只小手:“Let me shake your hand!”(这是一字不差的原话。因为印象太深刻所以永远不会忘记)。 那神态动作和我后来工作面试中碰到的向我伸出手的老板相差无几。唯一区别是后者打着领带脸上没有鼻涕而已。我当时惊得目瞪口呆。久闻美国孩子不怕生且aggressive(有闯劲儿),果真名不虚传! 第二件事是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当时恰逢中国春节将至。女儿的老师请我到班上给孩子谈谈中国新年和十二属相。 我刚在黑板上写下“春节”两个汉字,还没张嘴开讲,一转身吃了一惊:全班总共十二三个孩子,此时十二三只手齐刷刷举在空中,都要发问,比我在大学课堂上见到的情形更积极更无畏。 其中许多孩子与其说是提问,不如说是要借机显示他们对十二属相的相关知识。我当时注意到只有一个孩子坐在角落里没举手。我不说您大概也猜到了,就是我女儿。尽管她比在场任何一个孩子更了解春节和十二属相。
多年后我得知,我女儿是那个班上唯一进入名校的,更是那个学校多年来唯一进入哈佛的。 PS:可是那个班上学习最差的据说自己做园林、开公司,如今至少是百万富翁。可是我女儿还在大学读她的文学博士,过着清贫生活,当然,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她本可轻松进入任何一所法学院或商学院。这都是后话。 这两件事告诉我一个事实:中美两国孩子思想,性格,素质和能力的差异不能只从两国教育体系上找原因。两国教育体系的确有很大差异。这一点尽人皆知。无论在美国或中国,相关的讨论研究早已车载斗量。 可是上述两个实例(相信我们每个定居美国多年的华人都能举出类似的例子)说明: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观念,传统和习俗的大环境才是更深层的原因。 而这个大环境当然是浓缩于每个家庭中的。这样代代相传,造成了美国孩子几乎与生俱来的那种独立、进取、爱出头的性格。 试想那个流鼻涕的小男孩儿和那些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都还没来得及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而与之相反,我女儿和无数和她一样在美国长大,接受全盘美式教育的中国孩子。 怎么看他们都还是中国孩子,即使他们一句完整的汉语也不会讲。我当然不只是说他们的肤色外表,而是他们举手投足待人接物间显示出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痕迹。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尽管在学校接受美国式教育,可是他们始终生长在一个100%的中国式家庭里,至少对于我们这样已经完全成熟定型后才移居美国的第一代移民家庭是如此。 据说三代以后的华人家庭孩子就完全不同了。所谓“香蕉人”的说法也主要应该指的是这类华人。可惜这类华人几乎没接触过,所以难以置评。 总之我的结论是: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社会和家庭环境要重要的多。
03  所谓的“天分” 当然还有所谓“天分”。但这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因为我们对此无能为力(除了当初准备怀宝宝时戒烟戒酒,每天围着院子跑十圈儿外)。 而家庭影响对在美国的华人孩子影响尤其显著,因为我们第一代移民在美国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加上美国的居住特点和交通限制,孩子基本上就生活在学校和家庭这个两点一线的环境中。 至于普通美国家庭中社会影响的主要窗口:电视,则往往被我们这些华人父母加以很大限制,因而他们接受社会影响的主要途径就是同学。 但是这个途径也很有限。因为一来学校一下课就一辆大巴拉回家,课外交流的时间本身就不多;二来稍大一点,有了族群意识的孩子就开始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接触的依然是和自己类似家庭的华人孩子。所以说社会环境对他们影响总的来说也不大。 得出这个结论的目的是想告诉所有和我一样华人父母:不要认为您的孩子在美国长大就成了地道的美国人。就算排除肤色因素,他们至少还有六七成是中国人。 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和事业也不要抱不切实际的期望。只要他们将来能和我们一样有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衣食无忧就应该满足了。 中国人讲“龙生龙,凤生凤”。西方人说:“The apple never falls far from the tree”。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遗憾的是,我们华人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也是千古不变的。而且我们往往把这种望子成龙的希望全寄托在学校教育上。希望孩子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乃至最好的大学。当然还有选择最有希望挣大钱的医学法律等专业。
而为了最终能够进入名牌大学,我们不仅要求他们成绩优秀,而且让他们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参加他们并不喜欢或不擅长的体育活动以及各类补习班。总之是不计一切代价。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出人头地,同时在孩子身上实现我们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这样做的结果是给孩子很大压力。 而这种压力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孩子如愿进入名校。但是仍然继续背负着这种压力,因为前面还有继续深造和选择事业的问题。二是未能如愿者,他们往往长期心怀着辜负父母期望的愧疚和“失败者”的阴影。这对他们未来的事业和生活都极为不利。 我现在这么说,可是我和妻子当初也是这样的父母。我们的女儿也正是在我们这种设计和期待下长大。当然,我的女儿算是幸运者之一,她如愿进了哈佛。可是多年后我无意间看到一篇女儿在大学写的文章,使我对过去十几年为女儿设计的道路是否正确,所付出的一切代价是否值得产生了怀疑。 她在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大意是:我的父母只手空拳来到美国,用艰苦努力完成了从几乎一文不名到中产阶级的转变。作为他们的女儿,我一生下来的宿命大概就是要完成从中产阶级到上流社会的跨越。否则我的一生就会被认为是失败。
ndeshjfh 发表于 2023-09-08 21:40

避重就轻不说实话,到底咋推进去两个哈弗的呀?
avatar
shuma08
18 楼
愧疚的是:竭尽全力让自己和孩子付出了许多的代价进入世界最有名气的大学,却没有让孩子找到成功和快乐的钥匙,相反还可能搭进去了父子母女亲情,以为孩子好为名
avatar
lovejames
19 楼
哎 他女儿进哈佛需要钓到金龟婿才能阶级跨越呢
avatar
shijingshan
20 楼
哪有这么多屁话,就是一句话专业读错了害死人,名校也没用
avatar
小豆
21 楼
避重就轻不说实话,到底咋推进去两个哈弗的呀?
momosun 发表于 2023-09-08 23:45

小孩学习搞好,就是gpa弄高点,然后申请哈佛gender study之类冷门专业,有50%几率进去,多申几所,必中。
avatar
yxfabroad
22 楼
这估计是有爸爸哈佛来炒作一次 找找存在感 估计时不时要来一波
avatar
angelina81
23 楼
这作者格局太小啊,反思自己的原因显得自己更狭隘。
avatar
江湖夜雨十年灯
24 楼
回复 17楼的帖子
儿子是击剑,好像是奥运预选赛的水平,在当时很厉害,因为练击剑的不多,现在在Ga练击剑的ABC 男孩子太多了,很难突破了。
这位爸爸在文学城子女教育版是名人,分享了很多儿子练击剑的故事和细节。
avatar
COA
25 楼
我一生下来的宿命大概就是要完成从中产阶级到上流社会的跨越。否则我的一生就会被认为是失败 .....上哈佛就上流社会了? 她闺女这mindset 太可怕了
avatar
COA
26 楼
哪有这么多屁话,就是一句话专业读错了害死人,名校也没用
shijingshan 发表于 2023-09-08 23:58

感觉这个矫情的爸爸想说的是虽然孩子们上了哈佛,但是挣钱多的学渣也挺好的
avatar
shoeholic
27 楼
我觉得他说孩子成长环境那段,说的很贴切
avatar
fitfitfit
28 楼
哎 他女儿进哈佛需要钓到金龟婿才能阶级跨越呢
lovejames 发表于 2023-09-08 23:52

那他应该算一下八字有没有那个贵妇命呀,不然真的是白忙活。最后自己也没啥积累,儿女也是重头开始
avatar
COA
29 楼
这作者格局太小啊,反思自己的原因显得自己更狭隘。
angelina81 发表于 2023-09-09 14:58

通篇写的什么矫情的,又是上流社会又是女儿可以轻松进任何一个法学院商学院。呆在东西两岸有点好处,父母和孩子的眼界都会宽点
avatar
公用马甲39
30 楼
很认真地讨论,在哈佛读文学博士算是完成上流社会的跳跃了吗?
bighead12345 发表于 2023-09-08 23:33

不算,但万一遇到未来的扎克伯格呢?
avatar
风起洛阳
31 楼
矫情的无病呻呤
avatar
fluker
32 楼


avatar
COA
33 楼
不算,但万一遇到未来的扎克伯格呢?
公用马甲39 发表于 2023-09-09 15:08

那就等遇到未来的扎克伯格再来说啊,万一这概率,祝好运
avatar
fitfitfit
34 楼
通篇写的什么矫情的,又是上流社会又是女儿可以轻松进任何一个法学院商学院。呆在东西两岸有点好处,父母和孩子的眼界都会宽点
COA 发表于 2023-09-09 15:08

他根本不懂美国的游戏规则,完全还是科举思维,最后的结局是必然的。
avatar
m口罩sk
35 楼
别的不评,光看回帖就知道为啥现在好多华人孩子考上了藤校当家长的都不愿意多说,谁知道那句没说好就要 触到敏感的神经。


avatar
hellohey
36 楼
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实现”阶层飞跃” 第一天遇到的小孩那么可爱,作者脑子里却一会儿老板一会儿美国人aggressive,说到底还是竞争攀比 这么紧张容易焦虑会难以感受快乐舒畅
strawberrykiwi 发表于 2023-09-08 23:45

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可爱的小男生,我女儿上pre-school的时候,我有次去学校接她,在操场一个小男生箭一样从远处跑过来,站好,笑眯眯亮晶晶的眼看着我的眼,问我是不是XX妈妈?自我介绍自己叫什么名字,是我女儿的好朋友,他妈妈电话号码是什么,希望和我女儿能约playdate,我当时很惊讶这么小的孩子做事这么有板有眼:)很可爱的小娃娃,后来见过他父母,气质文雅。
还有一次,在买菜见到同事家两娃, 7岁,10岁,我和他们妈妈打完招呼,同事就对我说这是她的两个孩子,两孩子就一人站前一点,自我介绍叫什么,很高兴认识你,退后,换另外一个上前自我介绍,落落大方。
avatar
nicecool
37 楼
嗯很多华人小孩为了进哈佛之类的名校走冷门路线,其实是害了小孩。。。
avatar
只想躺平
38 楼
嗯很多华人小孩为了进哈佛之类的名校走冷门路线,其实是害了小孩。。。
nicecool 发表于 2023-09-09 16:00

冷门专业没问题,关键是淡泊来面对结果。哈佛无疑是最好的学校,不管什么专业都很强,适合天才们深造,至于前程,自己负责就好。
普通人,老老实实搞个好一点的专业是真的。
avatar
hideandseek
39 楼
老美会追踪小学孩子将来去哪个大学吗, 这父亲怎么知道这小学从来没人进入Harvard 的?
avatar
birdffly
40 楼
不是藤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烂专业害人一生。。。
avatar
autumncolor22
41 楼
写得太矫情了。一边说后悔一边BSO。真要后悔,一句话就够了,专业和钱比学校名气重要。
avatar
流木
42 楼
ABC摊上这种功利心太重眼界狭窄一心爬藤的父母,有点可怜
avatar
weiyqzju
43 楼
他女儿不是律师吗?还进了什么前一百名。
avatar
multiplelife
44 楼
我总结一下:推孩子追求名,以为能跨越阶层,得到了名以后,发现要得利才能真正跨越阶层,于是一方面还想show off 得到的名,另一方面又后悔推错了方向没有得到利,拿到了面子没拿到里子
avatar
redfish1234
45 楼
哪有这么多屁话,就是一句话专业读错了害死人,名校也没用
shijingshan 发表于 2023-09-08 23:58

国人到现在还是这个毛病:名校情结!没错,其实专业最重要! 我顶尖国内大学毕业,害死人啊。所以,出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改专业。现在很爽。男怕入错行!
avatar
ii9900
46 楼
很无聊的一篇文章。
mingm 发表于 2023-09-08 23:09

同感。价值观很狭隘。
avatar
CC055
47 楼
哈弗文科是给上流社会名媛挂名用的,毕业了去某个历史博物馆领份薪水帮助fund raise. 普通家庭搞成这样下半辈子不就是等喝西北风了么,的确唏嘘,哎😑
avatar
fitwoman
48 楼
这个作者太虚伪了。 大女儿进了哈佛不够反省,非得把儿子推进去了再愧疚? 这跟马云说最后悔的就是创立了阿里巴巴一样。
avatar
littlesmurfs
49 楼
写得太矫情了
avatar
newhouse2014
50 楼
这位父亲的隐含逻辑还是“学历越高,赚钱应该越多”。
科举发家的思维还是在继续深刻的影响着很多人。
whatever. 发表于 2023-09-08 23:11

他觉得内疚的是孩子选择了不挣钱的专业(面子上非常成功上了哈佛),却过着清贫的生活。同班学习差的美国孩子不上名校却挣了大钱。他估计移民过来早,还是那套上名校就高于一切的老思想。后来不少华人家长实际多了,推娃CS当码工,而不是去哈佛学文学这些冷门。他家孩子也搞笑,从小给孩子灌输进入上流社会??他家觉得什么样才是上流社会啊?赵小兰算不算? 她同班学习差的美国孩子有钱,他家还看不上吧,觉得有钱但是人家没名校文凭。满脑子迂腐味,他家是家长和孩子都是小镇做题家的类型
avatar
小风车
51 楼
选好专业的基础上,上能去的最好的学校。很多人总以为进了藤校能随便换专业钻空子。很难的。这么想的人太多了,换上的没几个。
avatar
flyfireice
52 楼
这个作者太虚伪了。 大女儿进了哈佛不够反省,非得把儿子推进去了再愧疚? 这跟马云说最后悔的就是创立了阿里巴巴一样。
fitwoman 发表于 2023-09-09 19:00

哈哈哈!网友眼神太犀利!
相关阅读
5111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浴血田家镇 19尼加拉大瀑布2023年9月9日物联网新闻车 祸深度 | 湾区爸爸: 把儿女送进哈佛后,我感到的却是愧疚2023年9月9日(周六)冯站长之家三分钟晚间新闻大家都看《Barbie芭比》了吗?今年票房最高的电影荷兰光刻机巨头说“我们太自以为是了”这是我当年来美国时的物价,坐标大学城真的假的???黑瞎子岛己全部回归???移民生活(18)参加家庭教会活动纪实2023年9月9日价格早报耶伦的三鞠躬能换来中美金融三年暧昧期吗?黄金3000天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2023年9月22日—2023年9月28日)2023回国----在上海吃的最精致的一顿饭(多图)这就是金庸爱而不得的女人把儿子和女儿都送进哈佛,父亲感到了深刻的愧疚家里有大娃/过来人讲讲,哪些是焦虑税?我和我妹,性格分析一直这样负债怎么办?如何保持家里清洁Gucci的腋下包最近很火,Kendall都在背为什么无论姐姐长得多么漂亮,弟弟都不觉得自己的姐姐漂亮呢?《独恋这湾海》&《天堂里有没有寂寞》郑伊健真的老了好多,差点没认出来大家有同感吗?孩子的智商更容易遗传父母中低的那一个第六章 富国强兵和改革开放 (1)2023年9月9日医疗晨报累得要死的一周,周末还要带娃,看到娃就生气2023年9月9日历史上的今天溥仪的七个妹妹,同为格格,结局却各不相同。经典的美人回眸一笑,迷倒了多少男男女女不计一切代价让儿女都上了哈佛,这位中国爸爸却产生了怀疑和愧疚?!笑谈邂逅(19)莫逆之交涂怀珵blackpink的Lisa要上疯马秀 国内已经吵翻天通胀已经3.2了买包的尽头是它女子亮证威胁理发店被记大过【冯站长说安全】2023年9月9日中美泰三位女明星穿同款礼服,都好美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