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再冰:我对母亲林徽因的去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Etherealutur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 妈妈亲手为我的孩子缝制衣物
无论妈妈病得多么重,我从来没有想到她会离开我们。虽然我知道她的身体已经越来越成为她的一个负担。抗战时期,她的病基本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李庄既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没有条件做透视检查,也没有肺病的特效药。那时候家里很穷,物价天天上涨,爹爹营造学社经费没有来源,几乎都活不下去了,更没有办法吃营养品——我记得曾经有一位朋友送给她一罐奶粉,小小的一罐,简直就像金粉一样珍贵。抗战胜利初期,妈妈虽然因做了肾切除手术,稍有所好转,但是毕竟已经病得太厉害了。
1943年,在李庄重病的林徽因
解放初期,因为清华的教工住宅没有暖气,冬天要靠烧煤炉来度过,病弱的妈妈又格外怕冷,家中必须要生三四个约半人多高的大炉子,全靠爹爹添火管理。繁重的工作和家务劳动,让爹爹的身体也渐渐扛不住了,后来组织上便安排他们搬到城里,在西单附近一处小院住,条件稍好一些。整个小院虽然有暖气,但是烧起来非常热,不烧又非常冷,很难控制,结果住在那个小院里,妈妈的感冒和病状反而更严重了。
1950年代初,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清华大学新林院
1953年夏天,我结婚了。1954年,爹爹妈妈住在这个小院子,那时我刚刚怀孕。一天,我去小院看他们,妈妈忽然从床下拖出一只白瓷大盆,说是她给我的孩子准备的,里面有一大摞她亲手缝制的婴儿小被子和小衣服,她拉着我的手气喘吁吁地说,希望我能喜欢她的手艺。母亲为我准备的这些,我一直用到了第三个孩子出生。
1955年,我的第一个孩子(儿子)即将出生时,妈妈住进了同仁医院。因照顾病重的妈妈,爹爹的身体也垮了,同时也住在这个医院。两人的病房相邻,爹爹可以直接穿过一扇门走进妈妈的病房。妈妈住院前一再叮嘱我产后要搬回我们的新家——清华胜因院12号去度产假。她说外婆还在清华,家里还有保姆,可以给我做些饭,这样她才能放心。
林徽因与女儿在颐和园
■ 从没见过爹爹如此流泪 我在孩子满月后立即赶到医院去看她。一个多月未见,我一见到妈妈,立即从她的脸色上感到,她快要离开我们了。虽然我一直知道她的身体已经越来越成为她的负担,但她是这样一个“活跳跳”的人,我始终无法将她同“死”联系起来,直到那一刻。
1949年3月,梁再冰南下前与父母合影
这种感觉使我战栗。深深的自责与后悔情绪顿时笼罩在我的心头:为什么我没有早点注意到她的病情?事情怎么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为什么我这么晚才意识到这一点?医生向我详细介绍了妈妈的病情后,我的这种想法更强烈了。来到病床前,妈妈见到生产后的我却是一副极为欣慰的样子,她高兴地对周围的护士说:“你们快看我的女儿,她的身体和脸色多好啊!”
1950年,带病工作的林徽因与同事讨论图稿
这时,她似乎忘了自己的病痛。我记得她当时还问我,她想坐起来梳头,可不可以。其实她已经没有力气可以坐起来了,但我仍故作愉快地答应了:我不想让她看到我伤心的样子。我还想把孩子抱去给她看一看,可是她是肺病,医院说婴儿无论如何不能进病房。后来实在没有办法,我同爱人抱着孩子赶紧去西单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我想至少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她看一看外孙。但可惜的是,当时洗相片的速度很慢。终究还是没有赶上。
1955年3月31日晚上,同仁医院打电话到新华社通知我:妈妈病危。我立即赶到医院,但她此时已经昏迷不醒,她的嘴唇、指甲都在渐渐失去血色。
我来到她的病床前时,护士问我要不要叫住在隔壁病室的爹爹过来。我像疯了似地喊道:“要!要啊!快叫他过来呀!”护士把爹爹搀过来时,他坐在妈妈床前,拉着妈妈的手放声痛哭。我一生从没有见过爹爹如此流泪,此时他一边哭一边喃喃不断地说:“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受罪呀!”
病中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在讨论国徽设计方案
那一刻我觉得,他们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在他们生离死别的这一刻,任何“外人”,哪怕是我,也不能打扰他们的诀别。 死是安慰 个个连环 永打不开 生是个结 又是个结 死的实在 一朵云彩 长条旅程,永在中途 生是串脚步 泥般沉重 死是尽头 不再辛苦 一曲溪涧 日夜流水 生是奔逝 永在离别 死只一回 它是安慰 节选自林徽因诗作《死是安慰》
我对母亲的去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看到她走时安详的样子,我只觉得脑海中一片空白,神志都有些不清楚,恍恍惚惚地,只知道听从长辈们的吩咐。他们先是要我回清华为母亲找一件衣服,弟弟则跟着他们去。从城里回清华的班车很慢,我便坐了一辆小轿车回去。外婆有些迷信,坚持要找丝质的衣服,不许穿毛的。等我带着衣服回医院时,母亲的身体已经冷硬,衣服穿得很是艰难。父亲则同张奚若、金岳霖伯伯商量,是不是要在香山买一块地。母亲的丧事办得很隆重。她的灵柩到殡仪馆的时候,很多朋友都伤心地哭了起来,他们送了很多挽联。我浑浑噩噩地跟在后面,从天安门到八宝山,不住地想,母亲这是要葬到什么地方去,她这样一个热情、健谈的人,如果去了一个很阴暗的地方,该多难过呀。到了八宝山,我才发现这里环境优美,有树,有草,仍有活力,并不是个阴冷的地方。我这才体会到什么叫作“入土为安”。母亲安睡在这样的地方,我心里好像没有那么害怕了。等我回到家里,内心终于有了一丝踏实的感觉。
林徽因墓
■ 爹爹在极度思念妈妈时写的信 当时,对爹爹“复古主义”和“鼓吹大屋顶”等的批判虽然已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妈妈对此也并非全无感觉和担忧,但她毕竟不知道那将是怎样的一场批判。我后来每每回忆想念母亲之时,虽遗憾她过早地离去,不过也常常会想,此时离去,对妈妈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幸运,相比爹爹后来所经受的磨难,很难想像妈妈如果还活着的情形,如此对她来说,也算是种福分了。
妈妈去世四个多月后,在我生日那一天,我收到爹爹这样一封信:“宝宝,今天我又这样叫你,因为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特别是今年,我没有忘记今天。二十六年前的今天二时一分,我初次认识了你,初次听见你的声音,虽然很久了,记忆还不太模煳。由医院回家后,在旧照片里我还发现一张你还是大约二十几天的时候,妈咪抱着你照的照片,背面还有她写的一首诗,‘滴熘熘圆的脸……’
1955年再冰生日,梁思成致梁再冰信(一)
我记得去年今天,你打了一个电话回家,妈咪接的,当时她忘记了,后来她想起,心里懊悔,难过了半天 1955年再冰生日,梁思成致梁再冰信(二) 下午杨廷宝来看我,并在此画了一张水彩画,小弟昨天给我送来了纸笔和颜料。但我还没有鼓起勇气鼓起劲儿去画画。今天杨伯伯来给我开了个头。我倒是可以把这些年已经生疏的手艺重试一下。 …… 宝宝,今天我特别想念你。告诉你,爹爹永远是那样疼爱他的好女儿的。今天不仅在此祝贺你的生日,并且向中干祝贺,并祝你做一个好妈妈。”我知道,这是爹爹在极度思念妈妈时写的。
无论妈妈病得多么重,我从来没有想到她会离开我们。虽然我知道她的身体已经越来越成为她的一个负担。抗战时期,她的病基本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李庄既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没有条件做透视检查,也没有肺病的特效药。那时候家里很穷,物价天天上涨,爹爹营造学社经费没有来源,几乎都活不下去了,更没有办法吃营养品——我记得曾经有一位朋友送给她一罐奶粉,小小的一罐,简直就像金粉一样珍贵。抗战胜利初期,妈妈虽然因做了肾切除手术,稍有所好转,但是毕竟已经病得太厉害了。
1943年,在李庄重病的林徽因
解放初期,因为清华的教工住宅没有暖气,冬天要靠烧煤炉来度过,病弱的妈妈又格外怕冷,家中必须要生三四个约半人多高的大炉子,全靠爹爹添火管理。繁重的工作和家务劳动,让爹爹的身体也渐渐扛不住了,后来组织上便安排他们搬到城里,在西单附近一处小院住,条件稍好一些。整个小院虽然有暖气,但是烧起来非常热,不烧又非常冷,很难控制,结果住在那个小院里,妈妈的感冒和病状反而更严重了。
1950年代初,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清华大学新林院
1953年夏天,我结婚了。1954年,爹爹妈妈住在这个小院子,那时我刚刚怀孕。一天,我去小院看他们,妈妈忽然从床下拖出一只白瓷大盆,说是她给我的孩子准备的,里面有一大摞她亲手缝制的婴儿小被子和小衣服,她拉着我的手气喘吁吁地说,希望我能喜欢她的手艺。母亲为我准备的这些,我一直用到了第三个孩子出生。
1955年,我的第一个孩子(儿子)即将出生时,妈妈住进了同仁医院。因照顾病重的妈妈,爹爹的身体也垮了,同时也住在这个医院。两人的病房相邻,爹爹可以直接穿过一扇门走进妈妈的病房。妈妈住院前一再叮嘱我产后要搬回我们的新家——清华胜因院12号去度产假。她说外婆还在清华,家里还有保姆,可以给我做些饭,这样她才能放心。
林徽因与女儿在颐和园
■ 从没见过爹爹如此流泪 我在孩子满月后立即赶到医院去看她。一个多月未见,我一见到妈妈,立即从她的脸色上感到,她快要离开我们了。虽然我一直知道她的身体已经越来越成为她的负担,但她是这样一个“活跳跳”的人,我始终无法将她同“死”联系起来,直到那一刻。
1949年3月,梁再冰南下前与父母合影
这种感觉使我战栗。深深的自责与后悔情绪顿时笼罩在我的心头:为什么我没有早点注意到她的病情?事情怎么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为什么我这么晚才意识到这一点?医生向我详细介绍了妈妈的病情后,我的这种想法更强烈了。来到病床前,妈妈见到生产后的我却是一副极为欣慰的样子,她高兴地对周围的护士说:“你们快看我的女儿,她的身体和脸色多好啊!”
1950年,带病工作的林徽因与同事讨论图稿
这时,她似乎忘了自己的病痛。我记得她当时还问我,她想坐起来梳头,可不可以。其实她已经没有力气可以坐起来了,但我仍故作愉快地答应了:我不想让她看到我伤心的样子。我还想把孩子抱去给她看一看,可是她是肺病,医院说婴儿无论如何不能进病房。后来实在没有办法,我同爱人抱着孩子赶紧去西单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我想至少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她看一看外孙。但可惜的是,当时洗相片的速度很慢。终究还是没有赶上。
1955年3月31日晚上,同仁医院打电话到新华社通知我:妈妈病危。我立即赶到医院,但她此时已经昏迷不醒,她的嘴唇、指甲都在渐渐失去血色。
我来到她的病床前时,护士问我要不要叫住在隔壁病室的爹爹过来。我像疯了似地喊道:“要!要啊!快叫他过来呀!”护士把爹爹搀过来时,他坐在妈妈床前,拉着妈妈的手放声痛哭。我一生从没有见过爹爹如此流泪,此时他一边哭一边喃喃不断地说:“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受罪呀!”
病中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在讨论国徽设计方案
那一刻我觉得,他们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在他们生离死别的这一刻,任何“外人”,哪怕是我,也不能打扰他们的诀别。 死是安慰 个个连环 永打不开 生是个结 又是个结 死的实在 一朵云彩 长条旅程,永在中途 生是串脚步 泥般沉重 死是尽头 不再辛苦 一曲溪涧 日夜流水 生是奔逝 永在离别 死只一回 它是安慰 节选自林徽因诗作《死是安慰》
我对母亲的去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看到她走时安详的样子,我只觉得脑海中一片空白,神志都有些不清楚,恍恍惚惚地,只知道听从长辈们的吩咐。他们先是要我回清华为母亲找一件衣服,弟弟则跟着他们去。从城里回清华的班车很慢,我便坐了一辆小轿车回去。外婆有些迷信,坚持要找丝质的衣服,不许穿毛的。等我带着衣服回医院时,母亲的身体已经冷硬,衣服穿得很是艰难。父亲则同张奚若、金岳霖伯伯商量,是不是要在香山买一块地。母亲的丧事办得很隆重。她的灵柩到殡仪馆的时候,很多朋友都伤心地哭了起来,他们送了很多挽联。我浑浑噩噩地跟在后面,从天安门到八宝山,不住地想,母亲这是要葬到什么地方去,她这样一个热情、健谈的人,如果去了一个很阴暗的地方,该多难过呀。到了八宝山,我才发现这里环境优美,有树,有草,仍有活力,并不是个阴冷的地方。我这才体会到什么叫作“入土为安”。母亲安睡在这样的地方,我心里好像没有那么害怕了。等我回到家里,内心终于有了一丝踏实的感觉。
林徽因墓
■ 爹爹在极度思念妈妈时写的信 当时,对爹爹“复古主义”和“鼓吹大屋顶”等的批判虽然已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妈妈对此也并非全无感觉和担忧,但她毕竟不知道那将是怎样的一场批判。我后来每每回忆想念母亲之时,虽遗憾她过早地离去,不过也常常会想,此时离去,对妈妈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幸运,相比爹爹后来所经受的磨难,很难想像妈妈如果还活着的情形,如此对她来说,也算是种福分了。
妈妈去世四个多月后,在我生日那一天,我收到爹爹这样一封信:“宝宝,今天我又这样叫你,因为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特别是今年,我没有忘记今天。二十六年前的今天二时一分,我初次认识了你,初次听见你的声音,虽然很久了,记忆还不太模煳。由医院回家后,在旧照片里我还发现一张你还是大约二十几天的时候,妈咪抱着你照的照片,背面还有她写的一首诗,‘滴熘熘圆的脸……’
1955年再冰生日,梁思成致梁再冰信(一)
我记得去年今天,你打了一个电话回家,妈咪接的,当时她忘记了,后来她想起,心里懊悔,难过了半天 1955年再冰生日,梁思成致梁再冰信(二) 下午杨廷宝来看我,并在此画了一张水彩画,小弟昨天给我送来了纸笔和颜料。但我还没有鼓起勇气鼓起劲儿去画画。今天杨伯伯来给我开了个头。我倒是可以把这些年已经生疏的手艺重试一下。 …… 宝宝,今天我特别想念你。告诉你,爹爹永远是那样疼爱他的好女儿的。今天不仅在此祝贺你的生日,并且向中干祝贺,并祝你做一个好妈妈。”我知道,这是爹爹在极度思念妈妈时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