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我看到很多网友从善如流,在自己的账号下开贴表达或“喷”或夸的意见。lol
中国文人向来崇尚文责自负,她应该有更好的手段应对事件,譬如以她的专业知识鞭辟入里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地一言以蔽之“一群不正常的人过着乱哄哄的生活”。。。
但侮辱性强啊, 尤其对当时那些时代的弄潮儿. 当年充满希望的日子真就是那样过的~~~
比如药家鑫事件,及一些育儿经验
另外看到比较多的是说她有种高高在上的权威感(就我说的对) 优越感
应该没有违法什么法规,也没有辱骂攻击任何人。就是对剧的人物发表感受而已。 哎,”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成了空话。
现在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日子过得不尽如人意。。。
优越感可能会伤人。。。
这不是每个剧该面对的现实吗?
她说的‘一群不正常’的人时,可能她指的是人物大声吵吵,令人头疼,平时生活中人物不会这样表达自己的,所谓‘不正常’(我开初看剧就觉得她们好吵啊,上海不都是吴侬软语的吗?怎么女生平时讲话都那么凶吗?)。但是很多人可能理解成这些个体户不正常,很伤感情。
解释一下好的多了。
用上海话说,这种理由“吃勿落去”。虽然我也觉得唐嫣痴头怪脑咋吧得很,但上海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的。文静的吵闹的,尊重人的粗鲁的人,有分寸的没分寸的。就因为某个角色不符合stereotype 里上海人应该有的形象就否认导演演员甚至整部剧剧,这个理由太牵强。
我是上海人,属于看这部剧就想看个情怀的那一批。比如,端着锅子去大饼油条摊上,回来锅里放了豆腐浆,锅盖反盖着,上面放着大饼和油条,就那个场面就很让我感慨。出国三十年,那么多年电视剧,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其实剧情里的商战,股市,期市,我的年龄并没有赶上,看剧情主线也没啥认同感 -- 我看了十集搁置了。但剧里描绘当时市民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却有许多小细节会触动到遥远记忆里的某个点。光就这一样,这剧就值了。
王家卫还是王家卫,这个剧就是他的风格。没有更好也没有更不好。胡歌演琅琊榜并没有惊艳我,倒是这剧里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痞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说上海话,潜意识里让我觉得他演得更真实。唐嫣聒噪得让我头痛,但并不让我出戏。剧里唐嫣的上海话和胡歌的就不一样,而爷叔的和他们俩的又不一样。这些细微的不同,以及里面映射出的年龄和背景的差异,上海人会感受到,并且无意中让体会到一种真实感。反而是演技最受褒奖的辛芷蕾,让我觉得整部戏无时无刻不是端着的在演,说好听点是胸有成竹自带优越感,说刻薄点是装腔作势拗造型。反正和所有其他角色都有壁。我仔细想,这么觉得是不是因为别的角色都讲上海话,所以我会觉得他们都自带泥土气息。而李李一口标准普通话,在一堆土著里是唯一一朵洋玫瑰。
不想引起地域之争,但我真的觉得,上海人或那个年代在上海生活工作的人,和没有在上海生活过的人,看这剧的体验和感受会有不同。李教授的看法是她自己的,分享出来就很好。但多次强调剧里场景不真实,因为“上海人不这样”,我这个上海人表示不认可。
你可以说某某不是典型的上海人,但说上海人不这样,或者这种人什么的,只能说太主观臆断了,能接触到三教九流的人毕竟少,多数人都在自己的圈层生活着。
让人不喜勿喷,她倒是不喜大喷了。双标得可以。
就是这样一幅指点江山的样子让人看了不爽。
当然,观众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自己发表了观点又不让人反驳。啧啧。
两样lol
人家列举了何为主动性网络攻击,何为反应性网络攻击,根据李教授的定义,她的哪些言辞容易招致反应性网络攻击,按她的理论她应该如何应对。结果是她后续的一系列博文又如何同网友你来我往,最后破防了。
心理学家在公共场合破防就像是一个悖论,因为本来心理学家应该是最能很好地控制情绪的。这样的结果对她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形象不可谓没有负面影响。。。
结果就把她推至风口浪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