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置之死地而后生:季羡林谈外语学习
avatar
置之死地而后生:季羡林谈外语学习# Translation - 译林
wh
1
今天看到这篇2002年的老文章,惊讶于季羡林先生说学外语要脸皮厚。我以前跟学生也
这么说,brazen或者brazen-faced,学生都开心笑。看来学英语的人都有这个体会。文
章第一段列举国内的各种英语教学法,不搞专业的不用看;第二、三段讲英语学习一靠
天赋、二靠脸皮厚,穿插掌故,读起来还挺有意思。季羡林学俄语、梵文都是一学期突
击学会的,拿一本俄语原著拼命查字典,看完俄语就学成了。此之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想起杨绛也是一边学西班牙语一边翻译《堂吉诃德》,半年翻完也学会了西班牙语。我
们以前学拉丁语也是读《高卢战记》,可惜没有老一辈的毅力,没看完学成。学外语真
是死功夫啊。
置之死地而后生——季羡林笑谈外语教学
鄢秀
《明报月刊》2002年9月号
季羡林先生的博学以及他传奇的一生,早已为世人称道。然而有一点常被忽略的是,季
先生不仅精通数国外语,而且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语言教育工作。笔者曾在北京参
加一个应用语言学会议,有幸当面向先生讨教,畅谈了一个多小时。
教学法是"狗熊掰棒子"
先生为人朴实厚道,关于他平易待人的种种轶事,我早就听说了一些,但到了真的上门
拜访时,心中仍有些忐忑不安。绕过那池当年季先生亲手种植的荷花,就到了朗润园先
生的寓所。先生亲自迎到门口。"屋里坐!你是搞语言的,在美国学的。"虽然有了心理
准备,但先生如此亲切,仍然令我感动的一时语塞,原来想好的一大堆"仰慕"、"感谢"
的话竟说不出口了,于是直接进入主题,告诉先生我想请他谈谈关于语言教学方面的问
题。他回忆说,做了30多年北大东语系主任,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前后,老是搞教学法,
"什么直接教学法、听说法……隔两年就变一变,什么样的都有,改了起码也有五六遍
。"不仅如此,他们还是全国搞教学法的龙头呢;"来了个教学法,就学习,(然后再把
经验)传到别的学校。我现在回忆起来,15年之中,我这个系主任的工作,主要就是搞
教学法。""教学法的结果是,北方话叫'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我们改了五六
个教学法,哪个比哪个好,也没有结论。"先生提到的这些教学法,都是由西方传到中
国的,有些至今仍是中国外语课堂教学法的主要构成部分,如先生提到的直接教学法和
听说法。
直接教学法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美非常流行。这种教学法以孩童学母语的情况为
模式,强调"自然学习"。主要特点有:课堂语言采用目标语;语法以" 总结"的方式进
行,词汇的教授以实物、图片或者演示的方式进行,而较抽象的词汇则以联想的方式教
授;口语训练则采用精心设计、循序渐进的师生问答方式进行等等。20年代后,纯粹的
直接教学法就开始衰落、转型了。
听说法则兴起去直接发衰落之后的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参战后,需要大批能说流利外语
的人才。政府资助大学为军队开办外语训练课程。这些课程强调口语,训练采用的办法
就是先听再模仿,再渐渐学会说,并了解目标语的语法。这种"军队训练法"后来为许多
外语训练机构采用,通过研究总结,发展成了所谓"听说法"。该教学法最重要的特征就
是句型操练,而与传统外语的教学法(语法翻译法)最不同的是,"听说法"不是先训练
读写,而是从听开始,然后是发音、口语训练,最后才是读与写。先生认为,使用这些
通行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要想学好外语,学生本身的因素是最重要的:"采用一种教
学法的时候,一个班里面最好的学生,一年下来,可以教那个最坏的。同样的教学法,
好的可以教坏的。"
学语言 天资排第一
究竟为什么有的学得好,有的学不好呢?语言方面的天分在加上个人的勤奋努力,这个
道理似乎平常的很,但从先生口中说来,去有返璞归真、令人"大彻大悟"的感觉。
"我想,学语言,一是你要有才能。我不用天才这个词,吓人。每个人才能不一样,这
是肯定的。第二是要勤奋。有才能,加上勤奋,就能学好外语。没有才能,再(加上)
不勤奋,确实学不好。"
说到天资和勤奋,先生认为天资还得排在第一位。他说:"学外语如果不行的话,赶快
撤退打篮球,可能是冠军。"
先生认为,不应该再浪费时间去搞那些教学法。"方法很简单,让学生尽快接触原文,
不要慢吞吞的给他们讲",不要"在黑板上写动词变化什么的,要接触实际"。
先生以自己学俄文和梵文的经历为例,说那是他在德国,俄文课每周只有4个小时,共
20个星期。老师开头就把字母讲了一讲,原以为可以慢慢来的,没想到第三堂课时老师
就拿了一本果戈理的短篇小说,让学生念!结果一星期4小时的课,学生起码得花上三
天时间来准备:查语法、查生词……生词还只能查到前半个,后半个至词尾部分查不着
,苦的很。先生说,不过20个星期下来,学原文、弄语法,念完了整本小说。
先生学梵文的情形也基本相同,也是20个星期,一本书,自己查语法、查生词。先生记
得学梵文时的课本编的很好,前边是语法,中间是课文和练习,最后是像小辞典一样的
词汇表。学生在上课以前要好好准备。
"老师不讲,就你讲,讲不对的地方,他就给补充,他自己不讲的。"
对于这个方法,先生引了18世纪一位语言学家的话来总结:"学外语啊,就像把学生带
到游泳池旁边,推倒池子里边去。有两个可能,一个是淹死,一个就是……淹死的可能
呢,1%都没有。"
看来采用这种教学法的教师,一定得具备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才行。
"不要脸"才能学好外语
先生掌握的外语之中,有被称为"死文字"的梵文、吐火罗文,也有"活生生"的德文、俄
文、英文、法文……那些死语言是不说的。先生解释道,梵文就像我们的文言文一样;
吐火罗文本身就是研究对象,不能作为工具……"学了吐火罗文,也不会搞这个计算机
。"先生总是不忘幽默。
"说话那是另外一码事儿。我说一句不好听的话,不要脸的人啊,学得好外语!"先生所
说的"不要脸",指的是"不怕犯错","不怕被人笑话"……"说错话每天都有,没什么了
不起,(母语尚且如此)外语就更可以原谅了。所以我说,不要脸的人,学外语就快,
他敢说!"
我终于问了一个想了很久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般人学一门外语已经觉得十分困难
,而像陈寅恪、季先生这样的大师,竟然能够通多国外语?
季先生说:"外语愈学多了,就愈容易,尤其是印欧语系。"他说:"美国我不知道,德
国大学生,起码懂四门外语,不要问'你会不会英语啊?会不会法语啊?'多余的!"
我向先生讨教:"这几种欧洲语言本来就很接近,德国学生能精通这么多门外语,是不
是因为他们得天独厚呢?"或许潜意识里笔者在为自己做不到"通几门外语"找借口。没
想到先生竟完全同意,还举了恩格斯的例子。
"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很要好。去度假,恩格斯当翻译。他一年就可以学三种语言:
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当然他说的也是磕磕巴巴,不能那么流利。但他一年掌握三
种,并不难。
虽然欧洲人学习多国语言确实比其他地方的人得天独厚,但我们学了英语,要想再学法
语、德语……先生认为一样不难。先生的这番话,真是让人备受鼓舞。笔者当天就在北
大三角地书店买了几册法文书,想这起码得把这门荒废已久的"二外"读通。
关于这位"世纪老人"的传奇,笔者读了不少,可今天却亲身体验到了老人对于语言教学
所做的精辟论断,正是一代大师所具备的超凡洞察力的体现!
本来说好只谈一个钟头,可实际上已大大超过了。要不是猫咪进来跳到季老膝上"加入
讨论",大家已经完全忘了时间。季老还慈爱地告诉我,这只猫咪是从山东老家抱来的
,所以他的别喜欢……从季老家中出来,又经过那片荷池,一阵凉风吹过,仿佛送来阵
阵荷香。虽然是秋天,可是"如沐春风"的感觉,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avatar
wh
2
对了这个是不是可以当征文啊?就是短了点……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今天看到这篇2002年的老文章,惊讶于季羡林先生说学外语要脸皮厚。我以前跟学生也
: 这么说,brazen或者brazen-faced,学生都开心笑。看来学英语的人都有这个体会。文
: 章第一段列举国内的各种英语教学法,不搞专业的不用看;第二、三段讲英语学习一靠
: 天赋、二靠脸皮厚,穿插掌故,读起来还挺有意思。季羡林学俄语、梵文都是一学期突
: 击学会的,拿一本俄语原著拼命查字典,看完俄语就学成了。此之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 想起杨绛也是一边学西班牙语一边翻译《堂吉诃德》,半年翻完也学会了西班牙语。我
: 们以前学拉丁语也是读《高卢战记》,可惜没有老一辈的毅力,没看完学成。学外语真
: 是死功夫啊。
: 置之死地而后生——季羡林笑谈外语教学
: 鄢秀

avatar
s*y
3
哈哈,我那个问号世说季羡林不是学英语的吧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今天看到这篇2002年的老文章,惊讶于季羡林先生说学外语要脸皮厚。我以前跟学生也
: 这么说,brazen或者brazen-faced,学生都开心笑。看来学英语的人都有这个体会。文
: 章第一段列举国内的各种英语教学法,不搞专业的不用看;第二、三段讲英语学习一靠
: 天赋、二靠脸皮厚,穿插掌故,读起来还挺有意思。季羡林学俄语、梵文都是一学期突
: 击学会的,拿一本俄语原著拼命查字典,看完俄语就学成了。此之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 想起杨绛也是一边学西班牙语一边翻译《堂吉诃德》,半年翻完也学会了西班牙语。我
: 们以前学拉丁语也是读《高卢战记》,可惜没有老一辈的毅力,没看完学成。学外语真
: 是死功夫啊。
: 置之死地而后生——季羡林笑谈外语教学
: 鄢秀

avatar
w*9
4
赞细心。他通英文,不过不以英文著名。
咱们版的征文要不要重新捣鼓一下?上次发了1400奖金,还剩1600可用。是继续姜太公
钓鱼式地征下去,还是重新包装上市?大家也来出出主意。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哈哈,我那个问号世说季羡林不是学英语的吧
avatar
l*r
5
钓鱼 现在是关键词
上次的征文被问号那家伙骗了不少!

【在 w*****9 的大作中提到】
: 赞细心。他通英文,不过不以英文著名。
: 咱们版的征文要不要重新捣鼓一下?上次发了1400奖金,还剩1600可用。是继续姜太公
: 钓鱼式地征下去,还是重新包装上市?大家也来出出主意。

avatar
E*u
6
过去人说精通几国几国语言,其实和现在很不一样的,无非也就是能抱着字典看懂名著
,然后可以翻译罢了。不像现在听说读写搞得那么烦,结果一天到晚学一些老太太马路
上使用的庸俗语言。
avatar
s*y
7
我觉得可以重新包装,现在一切都需要包装,呵呵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钓鱼 现在是关键词
: 上次的征文被问号那家伙骗了不少!

avatar
o*m
8
想问一下他这种"精通"是只能读写呢?还是也可以听说?
avatar
s*y
9
季羡林的专业吐火罗文之类的,基本上都是死语言,能看就不错了,没谁用这个沟通的
,呵呵

【在 o*****m 的大作中提到】
: 想问一下他这种"精通"是只能读写呢?还是也可以听说?
avatar
l*r
10
好,打上和路雪的戳儿重新上市!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可以重新包装,现在一切都需要包装,呵呵
avatar
s*y
11
把你当logo吧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好,打上和路雪的戳儿重新上市!
avatar
b*s
12
相比较而言,英语最麻烦,各国语言词汇它都来一点,大杂烩,什么梵文巴利文才几个
词汇?英语上百万的词汇,各个专业都用英语。
用巴利文来给飞机导航试试?
用梵文讲述微积分原理?

过去人说精通几国几国语言,其实和现在很不一样的,无非也就是能抱着字典看懂名著
,然后可以翻译罢了。不像现在听说读写搞得那么烦,结果一天到晚学一些老太太马路
上使用的庸俗语言。

【在 E******u 的大作中提到】
: 过去人说精通几国几国语言,其实和现在很不一样的,无非也就是能抱着字典看懂名著
: ,然后可以翻译罢了。不像现在听说读写搞得那么烦,结果一天到晚学一些老太太马路
: 上使用的庸俗语言。

avatar
s*y
13
没逻辑的
打翻

【在 b*s 的大作中提到】
: 相比较而言,英语最麻烦,各国语言词汇它都来一点,大杂烩,什么梵文巴利文才几个
: 词汇?英语上百万的词汇,各个专业都用英语。
: 用巴利文来给飞机导航试试?
: 用梵文讲述微积分原理?
:
: 过去人说精通几国几国语言,其实和现在很不一样的,无非也就是能抱着字典看懂名著
: ,然后可以翻译罢了。不像现在听说读写搞得那么烦,结果一天到晚学一些老太太马路
: 上使用的庸俗语言。

avatar
w*9
14
那你来包装吧,呵呵。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可以重新包装,现在一切都需要包装,呵呵
avatar
wh
15
我是抛砖,等你们的玉呀,哈哈。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钓鱼 现在是关键词
: 上次的征文被问号那家伙骗了不少!

avatar
wh
16
哈哈。现在需要交际。以前死读书就行。我写过一篇葛传槼,当时有人说他是英语最牛
的中国人,我就拿来做标题,被人一顿教训,哈哈。贴给你看不,我加了个引号:
“英语最牛的中国人”——葛传槼
知道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新英汉词典》的主编葛传槼的人可能不多,知道他的学生
、《英汉大词典》的主编陆谷孙的人可能多一点。他俩的英语都地道得看不出一点外国
人的痕迹。说葛传槼最牛,那是《King’s English》字典主编H.W. Fowler在1933年说
的,当时陆谷孙尚未出生。葛传槼给Fowler写信,挑出他字典里的几十处错误,Fowler
回信称赞:
… your letter is in faultless English, and, long as it is, nowhere betrays,
as nearly all foreigners’ letters do by some trifling lapse in idiom, that
its writer is not an Englishman. I receive many letters in English from
foreigners, but do not remember ever having had occasion to say this before.
我在《万象》上看到一篇写葛传槼的文章引用此信,这个“无懈可击的英语”,看得人
无限神往。这事后来传歪了,把《King’s English》误传为《简明牛津英语词典》,
虽然也是同一个Fowler主编的,葛传槼却认真辟谣,说后一本词典没有通读过,只仔细
读过a, about, above…等词条,“不但弄懂每个词的确义,而且弄懂每个举例,还把
它记住。我直到现在认为我当时用的这番功夫是给我终生受用不尽的。”
这又很让我震撼,因为我最烦查字典,更不会背字典。陆谷孙先生以前上课,也是说一
个词,就能顺口说出字典里的例句。《英汉大词典》里的每个例句,都是他从各种报刊
杂志书本里挑选出来的,十分辛苦。但他说最辛苦的还是帮葛传槼先生编《新英汉词典
》,那时还没有电脑,所有字词例句都抄在小纸条上,布满整个屋子。夏天时每个人汗
流浃背,却不敢开电扇,怕把十几万张小纸条吹飞了。陆先生常常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再
也没有他们当年的耐心和吃苦精神,干不了编字典的苦活。我就是这样,很不耐烦细究
字词,所以英语一直很差。愧煞。
《万象》上的文章作者还介绍了自己和葛传槼的一次交往。他在美国人家里吃饭,说
It’s not bad,主人附和说yes。他询问主人,说按照教科书的说法,如果附和,应该
用no。主人想了一会儿,仍坚持说应该用yes。他回国就写信向当时英语界的泰斗葛传
槼请教。葛先生的信的开头是Dear Comrade Deng,令人莞尔。回信的英语真是漂亮:
Though I can produce no evidence, I feel that the “Yes” as a reply to your
“It’s not bad” is correct. “Not bad” is almost a fixed phrase=”quite
good” or “fairly good” and is different from “not clever”, “not happy
”, “not a boy” etc., all of which are semantically opposed to “clever”,
“happy”, “boy”.
然后葛先生说很多不符合严格语法的习惯用法,常常有人不赞成。但说到底,凡是有人
不赞成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存在的。 最后又说,you might say I seem to be non-
committal. But usage is something that one often has to be non-committal
about. 这个“non-committal”,“不置可否”,真是体现了一个既严谨又随和的完美
人格。

【在 E******u 的大作中提到】
: 过去人说精通几国几国语言,其实和现在很不一样的,无非也就是能抱着字典看懂名著
: ,然后可以翻译罢了。不像现在听说读写搞得那么烦,结果一天到晚学一些老太太马路
: 上使用的庸俗语言。

avatar
b*s
17
你就嫉贤妒能吧

钓鱼 现在是关键词
上次的征文被问号那家伙骗了不少!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钓鱼 现在是关键词
: 上次的征文被问号那家伙骗了不少!

avatar
b*s
18
用吐火罗语说
iphone5的siri有改进?

季羡林的专业吐火罗文之类的,基本上都是死语言,能看就不错了,没谁用这个沟通的
,呵呵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季羡林的专业吐火罗文之类的,基本上都是死语言,能看就不错了,没谁用这个沟通的
: ,呵呵

avatar
wh
19
今天看到这篇2002年的老文章,惊讶于季羡林先生说学外语要脸皮厚。我以前跟学生也
这么说,brazen或者brazen-faced,学生都开心笑。看来学英语的人都有这个体会。文
章第一段列举国内的各种英语教学法,不搞专业的不用看;第二、三段讲英语学习一靠
天赋、二靠脸皮厚,穿插掌故,读起来还挺有意思。季羡林学俄语、梵文都是一学期突
击学会的,拿一本俄语原著拼命查字典,看完俄语就学成了。此之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想起杨绛也是一边学西班牙语一边翻译《堂吉诃德》,半年翻完也学会了西班牙语。我
们以前学拉丁语也是读《高卢战记》,可惜没有老一辈的毅力,没看完学成。学外语真
是死功夫啊。
置之死地而后生——季羡林笑谈外语教学
鄢秀
《明报月刊》2002年9月号
季羡林先生的博学以及他传奇的一生,早已为世人称道。然而有一点常被忽略的是,季
先生不仅精通数国外语,而且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语言教育工作。笔者曾在北京参
加一个应用语言学会议,有幸当面向先生讨教,畅谈了一个多小时。
教学法是"狗熊掰棒子"
先生为人朴实厚道,关于他平易待人的种种轶事,我早就听说了一些,但到了真的上门
拜访时,心中仍有些忐忑不安。绕过那池当年季先生亲手种植的荷花,就到了朗润园先
生的寓所。先生亲自迎到门口。"屋里坐!你是搞语言的,在美国学的。"虽然有了心理
准备,但先生如此亲切,仍然令我感动的一时语塞,原来想好的一大堆"仰慕"、"感谢"
的话竟说不出口了,于是直接进入主题,告诉先生我想请他谈谈关于语言教学方面的问
题。他回忆说,做了30多年北大东语系主任,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前后,老是搞教学法,
"什么直接教学法、听说法……隔两年就变一变,什么样的都有,改了起码也有五六遍
。"不仅如此,他们还是全国搞教学法的龙头呢;"来了个教学法,就学习,(然后再把
经验)传到别的学校。我现在回忆起来,15年之中,我这个系主任的工作,主要就是搞
教学法。""教学法的结果是,北方话叫'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我们改了五六
个教学法,哪个比哪个好,也没有结论。"先生提到的这些教学法,都是由西方传到中
国的,有些至今仍是中国外语课堂教学法的主要构成部分,如先生提到的直接教学法和
听说法。
直接教学法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美非常流行。这种教学法以孩童学母语的情况为
模式,强调"自然学习"。主要特点有:课堂语言采用目标语;语法以" 总结"的方式进
行,词汇的教授以实物、图片或者演示的方式进行,而较抽象的词汇则以联想的方式教
授;口语训练则采用精心设计、循序渐进的师生问答方式进行等等。20年代后,纯粹的
直接教学法就开始衰落、转型了。
听说法则兴起去直接发衰落之后的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参战后,需要大批能说流利外语
的人才。政府资助大学为军队开办外语训练课程。这些课程强调口语,训练采用的办法
就是先听再模仿,再渐渐学会说,并了解目标语的语法。这种"军队训练法"后来为许多
外语训练机构采用,通过研究总结,发展成了所谓"听说法"。该教学法最重要的特征就
是句型操练,而与传统外语的教学法(语法翻译法)最不同的是,"听说法"不是先训练
读写,而是从听开始,然后是发音、口语训练,最后才是读与写。先生认为,使用这些
通行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要想学好外语,学生本身的因素是最重要的:"采用一种教
学法的时候,一个班里面最好的学生,一年下来,可以教那个最坏的。同样的教学法,
好的可以教坏的。"
学语言 天资排第一
究竟为什么有的学得好,有的学不好呢?语言方面的天分在加上个人的勤奋努力,这个
道理似乎平常的很,但从先生口中说来,去有返璞归真、令人"大彻大悟"的感觉。
"我想,学语言,一是你要有才能。我不用天才这个词,吓人。每个人才能不一样,这
是肯定的。第二是要勤奋。有才能,加上勤奋,就能学好外语。没有才能,再(加上)
不勤奋,确实学不好。"
说到天资和勤奋,先生认为天资还得排在第一位。他说:"学外语如果不行的话,赶快
撤退打篮球,可能是冠军。"
先生认为,不应该再浪费时间去搞那些教学法。"方法很简单,让学生尽快接触原文,
不要慢吞吞的给他们讲",不要"在黑板上写动词变化什么的,要接触实际"。
先生以自己学俄文和梵文的经历为例,说那是他在德国,俄文课每周只有4个小时,共
20个星期。老师开头就把字母讲了一讲,原以为可以慢慢来的,没想到第三堂课时老师
就拿了一本果戈理的短篇小说,让学生念!结果一星期4小时的课,学生起码得花上三
天时间来准备:查语法、查生词……生词还只能查到前半个,后半个至词尾部分查不着
,苦的很。先生说,不过20个星期下来,学原文、弄语法,念完了整本小说。
先生学梵文的情形也基本相同,也是20个星期,一本书,自己查语法、查生词。先生记
得学梵文时的课本编的很好,前边是语法,中间是课文和练习,最后是像小辞典一样的
词汇表。学生在上课以前要好好准备。
"老师不讲,就你讲,讲不对的地方,他就给补充,他自己不讲的。"
对于这个方法,先生引了18世纪一位语言学家的话来总结:"学外语啊,就像把学生带
到游泳池旁边,推倒池子里边去。有两个可能,一个是淹死,一个就是……淹死的可能
呢,1%都没有。"
看来采用这种教学法的教师,一定得具备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才行。
"不要脸"才能学好外语
先生掌握的外语之中,有被称为"死文字"的梵文、吐火罗文,也有"活生生"的德文、俄
文、英文、法文……那些死语言是不说的。先生解释道,梵文就像我们的文言文一样;
吐火罗文本身就是研究对象,不能作为工具……"学了吐火罗文,也不会搞这个计算机
。"先生总是不忘幽默。
"说话那是另外一码事儿。我说一句不好听的话,不要脸的人啊,学得好外语!"先生所
说的"不要脸",指的是"不怕犯错","不怕被人笑话"……"说错话每天都有,没什么了
不起,(母语尚且如此)外语就更可以原谅了。所以我说,不要脸的人,学外语就快,
他敢说!"
我终于问了一个想了很久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般人学一门外语已经觉得十分困难
,而像陈寅恪、季先生这样的大师,竟然能够通多国外语?
季先生说:"外语愈学多了,就愈容易,尤其是印欧语系。"他说:"美国我不知道,德
国大学生,起码懂四门外语,不要问'你会不会英语啊?会不会法语啊?'多余的!"
我向先生讨教:"这几种欧洲语言本来就很接近,德国学生能精通这么多门外语,是不
是因为他们得天独厚呢?"或许潜意识里笔者在为自己做不到"通几门外语"找借口。没
想到先生竟完全同意,还举了恩格斯的例子。
"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很要好。去度假,恩格斯当翻译。他一年就可以学三种语言:
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当然他说的也是磕磕巴巴,不能那么流利。但他一年掌握三
种,并不难。
虽然欧洲人学习多国语言确实比其他地方的人得天独厚,但我们学了英语,要想再学法
语、德语……先生认为一样不难。先生的这番话,真是让人备受鼓舞。笔者当天就在北
大三角地书店买了几册法文书,想这起码得把这门荒废已久的"二外"读通。
关于这位"世纪老人"的传奇,笔者读了不少,可今天却亲身体验到了老人对于语言教学
所做的精辟论断,正是一代大师所具备的超凡洞察力的体现!
本来说好只谈一个钟头,可实际上已大大超过了。要不是猫咪进来跳到季老膝上"加入
讨论",大家已经完全忘了时间。季老还慈爱地告诉我,这只猫咪是从山东老家抱来的
,所以他的别喜欢……从季老家中出来,又经过那片荷池,一阵凉风吹过,仿佛送来阵
阵荷香。虽然是秋天,可是"如沐春风"的感觉,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avatar
wh
20
对了这个是不是可以当征文啊?就是短了点……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今天看到这篇2002年的老文章,惊讶于季羡林先生说学外语要脸皮厚。我以前跟学生也
: 这么说,brazen或者brazen-faced,学生都开心笑。看来学英语的人都有这个体会。文
: 章第一段列举国内的各种英语教学法,不搞专业的不用看;第二、三段讲英语学习一靠
: 天赋、二靠脸皮厚,穿插掌故,读起来还挺有意思。季羡林学俄语、梵文都是一学期突
: 击学会的,拿一本俄语原著拼命查字典,看完俄语就学成了。此之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 想起杨绛也是一边学西班牙语一边翻译《堂吉诃德》,半年翻完也学会了西班牙语。我
: 们以前学拉丁语也是读《高卢战记》,可惜没有老一辈的毅力,没看完学成。学外语真
: 是死功夫啊。
: 置之死地而后生——季羡林笑谈外语教学
: 鄢秀

avatar
s*y
21
哈哈,我那个问号世说季羡林不是学英语的吧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今天看到这篇2002年的老文章,惊讶于季羡林先生说学外语要脸皮厚。我以前跟学生也
: 这么说,brazen或者brazen-faced,学生都开心笑。看来学英语的人都有这个体会。文
: 章第一段列举国内的各种英语教学法,不搞专业的不用看;第二、三段讲英语学习一靠
: 天赋、二靠脸皮厚,穿插掌故,读起来还挺有意思。季羡林学俄语、梵文都是一学期突
: 击学会的,拿一本俄语原著拼命查字典,看完俄语就学成了。此之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 想起杨绛也是一边学西班牙语一边翻译《堂吉诃德》,半年翻完也学会了西班牙语。我
: 们以前学拉丁语也是读《高卢战记》,可惜没有老一辈的毅力,没看完学成。学外语真
: 是死功夫啊。
: 置之死地而后生——季羡林笑谈外语教学
: 鄢秀

avatar
w*9
22
赞细心。他通英文,不过不以英文著名。
咱们版的征文要不要重新捣鼓一下?上次发了1400奖金,还剩1600可用。是继续姜太公
钓鱼式地征下去,还是重新包装上市?大家也来出出主意。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哈哈,我那个问号世说季羡林不是学英语的吧
avatar
l*r
23
钓鱼 现在是关键词
上次的征文被问号那家伙骗了不少!

【在 w*****9 的大作中提到】
: 赞细心。他通英文,不过不以英文著名。
: 咱们版的征文要不要重新捣鼓一下?上次发了1400奖金,还剩1600可用。是继续姜太公
: 钓鱼式地征下去,还是重新包装上市?大家也来出出主意。

avatar
E*u
24
过去人说精通几国几国语言,其实和现在很不一样的,无非也就是能抱着字典看懂名著
,然后可以翻译罢了。不像现在听说读写搞得那么烦,结果一天到晚学一些老太太马路
上使用的庸俗语言。
avatar
s*y
25
我觉得可以重新包装,现在一切都需要包装,呵呵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钓鱼 现在是关键词
: 上次的征文被问号那家伙骗了不少!

avatar
o*m
26
想问一下他这种"精通"是只能读写呢?还是也可以听说?
avatar
s*y
27
季羡林的专业吐火罗文之类的,基本上都是死语言,能看就不错了,没谁用这个沟通的
,呵呵

【在 o*****m 的大作中提到】
: 想问一下他这种"精通"是只能读写呢?还是也可以听说?
avatar
l*r
28
好,打上和路雪的戳儿重新上市!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可以重新包装,现在一切都需要包装,呵呵
avatar
s*y
29
把你当logo吧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好,打上和路雪的戳儿重新上市!
avatar
b*s
30
相比较而言,英语最麻烦,各国语言词汇它都来一点,大杂烩,什么梵文巴利文才几个
词汇?英语上百万的词汇,各个专业都用英语。
用巴利文来给飞机导航试试?
用梵文讲述微积分原理?

过去人说精通几国几国语言,其实和现在很不一样的,无非也就是能抱着字典看懂名著
,然后可以翻译罢了。不像现在听说读写搞得那么烦,结果一天到晚学一些老太太马路
上使用的庸俗语言。

【在 E******u 的大作中提到】
: 过去人说精通几国几国语言,其实和现在很不一样的,无非也就是能抱着字典看懂名著
: ,然后可以翻译罢了。不像现在听说读写搞得那么烦,结果一天到晚学一些老太太马路
: 上使用的庸俗语言。

avatar
s*y
31
没逻辑的
打翻

【在 b*s 的大作中提到】
: 相比较而言,英语最麻烦,各国语言词汇它都来一点,大杂烩,什么梵文巴利文才几个
: 词汇?英语上百万的词汇,各个专业都用英语。
: 用巴利文来给飞机导航试试?
: 用梵文讲述微积分原理?
:
: 过去人说精通几国几国语言,其实和现在很不一样的,无非也就是能抱着字典看懂名著
: ,然后可以翻译罢了。不像现在听说读写搞得那么烦,结果一天到晚学一些老太太马路
: 上使用的庸俗语言。

avatar
w*9
32
那你来包装吧,呵呵。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可以重新包装,现在一切都需要包装,呵呵
avatar
wh
33
我是抛砖,等你们的玉呀,哈哈。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钓鱼 现在是关键词
: 上次的征文被问号那家伙骗了不少!

avatar
wh
34
哈哈。现在需要交际。以前死读书就行。我写过一篇葛传槼,当时有人说他是英语最牛
的中国人,我就拿来做标题,被人一顿教训,哈哈。贴给你看不,我加了个引号:
“英语最牛的中国人”——葛传槼
知道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新英汉词典》的主编葛传槼的人可能不多,知道他的学生
、《英汉大词典》的主编陆谷孙的人可能多一点。他俩的英语都地道得看不出一点外国
人的痕迹。说葛传槼最牛,那是《King’s English》字典主编H.W. Fowler在1933年说
的,当时陆谷孙尚未出生。葛传槼给Fowler写信,挑出他字典里的几十处错误,Fowler
回信称赞:
… your letter is in faultless English, and, long as it is, nowhere betrays,
as nearly all foreigners’ letters do by some trifling lapse in idiom, that
its writer is not an Englishman. I receive many letters in English from
foreigners, but do not remember ever having had occasion to say this before.
我在《万象》上看到一篇写葛传槼的文章引用此信,这个“无懈可击的英语”,看得人
无限神往。这事后来传歪了,把《King’s English》误传为《简明牛津英语词典》,
虽然也是同一个Fowler主编的,葛传槼却认真辟谣,说后一本词典没有通读过,只仔细
读过a, about, above…等词条,“不但弄懂每个词的确义,而且弄懂每个举例,还把
它记住。我直到现在认为我当时用的这番功夫是给我终生受用不尽的。”
这又很让我震撼,因为我最烦查字典,更不会背字典。陆谷孙先生以前上课,也是说一
个词,就能顺口说出字典里的例句。《英汉大词典》里的每个例句,都是他从各种报刊
杂志书本里挑选出来的,十分辛苦。但他说最辛苦的还是帮葛传槼先生编《新英汉词典
》,那时还没有电脑,所有字词例句都抄在小纸条上,布满整个屋子。夏天时每个人汗
流浃背,却不敢开电扇,怕把十几万张小纸条吹飞了。陆先生常常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再
也没有他们当年的耐心和吃苦精神,干不了编字典的苦活。我就是这样,很不耐烦细究
字词,所以英语一直很差。愧煞。
《万象》上的文章作者还介绍了自己和葛传槼的一次交往。他在美国人家里吃饭,说
It’s not bad,主人附和说yes。他询问主人,说按照教科书的说法,如果附和,应该
用no。主人想了一会儿,仍坚持说应该用yes。他回国就写信向当时英语界的泰斗葛传
槼请教。葛先生的信的开头是Dear Comrade Deng,令人莞尔。回信的英语真是漂亮:
Though I can produce no evidence, I feel that the “Yes” as a reply to your
“It’s not bad” is correct. “Not bad” is almost a fixed phrase=”quite
good” or “fairly good” and is different from “not clever”, “not happy
”, “not a boy” etc., all of which are semantically opposed to “clever”,
“happy”, “boy”.
然后葛先生说很多不符合严格语法的习惯用法,常常有人不赞成。但说到底,凡是有人
不赞成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存在的。 最后又说,you might say I seem to be non-
committal. But usage is something that one often has to be non-committal
about. 这个“non-committal”,“不置可否”,真是体现了一个既严谨又随和的完美
人格。

【在 E******u 的大作中提到】
: 过去人说精通几国几国语言,其实和现在很不一样的,无非也就是能抱着字典看懂名著
: ,然后可以翻译罢了。不像现在听说读写搞得那么烦,结果一天到晚学一些老太太马路
: 上使用的庸俗语言。

avatar
b*s
35
你就嫉贤妒能吧

钓鱼 现在是关键词
上次的征文被问号那家伙骗了不少!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钓鱼 现在是关键词
: 上次的征文被问号那家伙骗了不少!

avatar
b*s
36
用吐火罗语说
iphone5的siri有改进?

季羡林的专业吐火罗文之类的,基本上都是死语言,能看就不错了,没谁用这个沟通的
,呵呵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季羡林的专业吐火罗文之类的,基本上都是死语言,能看就不错了,没谁用这个沟通的
: ,呵呵

avatar
h*n
37
这些知识分子的话到底有多少是真的?杨绛翻译堂吉诃德明明是从英语本翻译的,这都
多少年了。又比如陆谷孙,都说他是泰斗巨擘,是不是当上学霸就是泰斗就是巨擘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