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投资系列之——机器人赛道(下篇)
在上篇中,我们介绍了工业机器人中的仓储物流AMR和力控协作机器人,本文重点介绍服务机器人中的送餐机器人和商业清洁机器人。
送餐机器人
关注要点:
中国送餐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疫情更是进一步推动行业爆发式增长。未来随着产品功能的拓展,关键零部件和软件技术不断成熟(如国产激光雷达、SLAM)和制造成本的下降,送餐机器人的渗透率和市场规模有望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经过多轮行业洗牌,建议重点关注赛道内头部企业的产品更新和技术迭代。
经过多年发展,当前的主流送餐机器人已不同于行业初期较为常见的双手托盘式拟人形态,而是更类似于餐车的造型。为了更好地提升送餐效率,实现单次运送更多餐品,送餐机器人普遍配置多层托盘。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送餐机器人较少依赖磁条导轨设计行进路线,活动起来更加灵活。功能也从传统的向餐桌传送菜品酒水,逐渐扩展到可以回收餐盘、在等位区巡航配送小吃等。由于应用场景的类似性,送餐机器人的身影也不再局限于传统餐厅送餐,而是逐渐出现在酒店、医院的配送场景中。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民以食为天”,然而中国餐饮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却长期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员稳定性差和人工成本高的痛点,这些正是送餐机器人可以提供的价值。疫情暴发以来,餐饮行业进一步面临“用工荒”,餐厅对降本增效和“无接触”服务的诉求也进一步提升,送餐机器人在2020年迎来了行业风口。后疫情时代,送餐机器人凭借更低的成本,更稳定的服务质量,更高的效率和科技感为餐厅带来营销引流效应,市场规模和渗透率有望继续增长。据第三方研究机构统计,未来5年行业预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
注:餐饮大数据研究服务机构NCBD
中国送餐机器人市场已发展多年,在产品形态和技术能力上都经历了迭代更新,并且在头部餐饮企业的推广下,行业已完成功能验证和市场教育,已进入加速放量和规模化增长的高速成长阶段。未来送餐机器人的增长主要依靠渗透率的提升,一方面,降本增效已经是全餐饮行业的共识,客户群体将不仅限于头部餐饮企业,中小餐饮企业的使用意愿也在提升。送餐机器人目前主要采用租赁模式进行推广,机器人的平均成本是1万元—3万元,向餐厅收取的租金约为1,000—2,000元/月(大部分含售后服务和运营成本),在理想情形下送餐效率可以约等于1.5—2个服务员(假设服务员月薪约4,000元)。另一方面,发展初期只有占地面积几百平米的大型餐饮企业使用,是因为早期的送餐机器人对于过道宽度、地面平整度、餐厅动线设计等有较高的要求。随着机器人感知、轨迹规划和避障能力的不断进步,对餐厅过道的宽度要求降低,大众消费的快餐店和低线城市的餐馆也已经可以见到送餐机器人的身影。当然,在今天的技术水平下,机器人还在部分时段和场景中无法等同于人类服务员,例如,大部分餐厅都不会在人流拥挤的用餐高峰期使用送餐机器人。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送餐机器人有望进一步拓展空间和时间上的ODD(Operational Design Domain,设计运行域)。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实现送餐机器人直接配送到桌面的“最后一米”,即把餐盘端上桌面,是行业面临的普遍性技术问题,也是一些头部企业正在发力的研发方向。
作为发展较早的服务机器人细分领域,送餐机器人市场已历经多轮洗牌,有较早进入的玩家转向其他赛道(如从餐厅送餐转向酒店配送),也有其他赛道的玩家正在进入(如从商用清洁进入送餐领域)。目前市场份额整体上呈现向若干头部玩家集中的情况,面对仍处于高速增长期的送餐机器人市场,建议从技术和商务两个维度对玩家进行评估。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技术仍是支撑产品高效运作并保持稳定安全的关键,其中需要进一步考察企业的地图构建、环境感知、导航定位、路径规划、运动控制功能模块。大部分送餐机器人企业均已升级为采用SLAM技术(区别于过去的天花板上贴磁条导轨的预设地图模式)。相比之下,现阶段导航定位和路径规划非常重要,尤其是后者决定了自主规划路线和自主避障,保障安全性。商务维度则具体包括场景拓展(如酒店场景需要乘坐电梯)、渠道拓展、成本控制和售后服务。其中渠道拓展和成本控制对于送餐机器人是否能实现进一步的市场下沉和提升渗透率尤为关键。
商业清洁机器人
关注要点:
商业清洁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在国内已完成了功能验证和市场教育,处于行业大规模增长的临界点。技术持续迭代、产品成本逐步下降,为大规模放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建议把握拐点机会,关注赛道内企业的产品技术实力和商业能力。
商业清洁机器人主要用于室内外公共区域的地面清洁,功能包括清扫、洗地、尘推、杀菌消毒等。其应用场景多元化,可应用于各类商业场所(购物中心、商超、餐厅、酒店等)、交通枢纽(机场、高铁站、地铁站等)、医院、高校等有大量清洁需求的场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清洁机器人在同一场所中可以清扫的物理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从之前主要在大厅清扫,扩展为具备梯控功能后,可以在不同楼层之间切换,自主进行上下楼连续作业。
中国商业清洁机器人行业目前处于行业拐点,根据第三方机构预测,未来五年整体市场规模将以30%—40%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扩张。* 清洁行业长期面临的劳动力短缺,疫情对于公共环境卫生的防疫需求提高和“智慧物业”需求的兴起是主要驱动要素。具体而言,清洁行业的劳动人口老龄化尤为明显,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在50岁,且招工日趋困难。后疫情时代,各类公共场所需要更频繁的清洁消杀工作,并同时降低人员交叉感染风险,清洁机器人高效无休和“零接触”的特点可以有效阻断疫情传播。公共场所的保洁工作通常会被外包给物业/保洁公司,且面临清洁面积大、清洁要求高等痛点。随着物业企业纷纷推行智慧物业,降本增效成为了关键。在减少清洁人工成本的同时,也需要保证清洁效果。相比低数字化程度的传统人工清扫模式,部署商业清洁机器人可以更高效地对清洁过程和成本投入进行实时监管和事后复盘(如每平米清扫所花费的水电、耗材成本),与其他运营数据汇总,优化商业决策,提升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
注:36氪研究院。
相比送餐机器人和家用扫地机器人等更早普及的服务机器人,商业清洁机器人所面临的作业环境更为复杂(如大理石、花岗岩、水磨石等不同地面材质需要不同的清洁药剂和作业方式,公共区域人流更复杂和障碍物更多等),行业技术门槛更高,因而也有着更为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和下游客户类型。目前,商业清洁机器人赛道已经完成了早期的技术探索与落地验证阶段,技术上仍有继续优化的空间(如降低部分场景切换时对人工的依赖,解决更多角落清扫问题等),正迎来进一步迭代与规模化应用的拐点。为加快推广,主流玩家也在推广模式上日趋多元化,从最早的厂家直销、代理商采购到如今流行的融资租赁模式,降低了终端用户的尝试成本,行业扩张效率得以提升。同时,虽然曾经占据优势地位的国外传统清洁设备厂商也在积极转型生产商业清洁机器人,但受制于较高的成本、有限的销售规模和对外部科技企业的技术依赖,在国内的商业化落地进程不如国内的领先玩家。目前,国内商业清洁机器人的产品技术实力和商业化落地能力在全球也处于领先水平,因而国内头部企业也着手开拓海外市场,并初步获得了部分海外市场的认可。因此,商业清洁机器人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潜能亦不容小觑。
商业清洁机器人赛道头部玩家发力较早,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但因为市场前景广阔,目前仍有各类新玩家进入,竞争颇为激烈。无论是对传统清洁设备厂商还是机器人科技企业而言,均可以从技术实力和商业能力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目前阶段,商业清洁机器人主要比拼的是产品背后的技术实力,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硬件平台(如传感器配置、续航时间等)、软件算法(包括地图构建、环境感知、导航定位、路径规划、运动控制)和清洁应用模块(如清洁效率、污/净水箱容积、自动加水功能等),软件算法中SLAM建图的准确性、定位的稳定性和避障的安全性尤为关键。商业能力则具体包括渠道销售、供应链管理和售后服务,其中供应链管理环节的成本把控和售后服务的及时性及全面性(如维修和产品升级迭代)是成败关键。
关于作者
吴新艺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
於晨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
王海旭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合伙人。
感谢BCG同事戴云汉对本文的支持与贡献。
如需联络, 请致信[email protected]
推荐阅读
BCG视频号开通了
扫描左侧二维码
关注BCG视频号
快来关注我们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