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姚洋:立足常识,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2016年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2008年、2014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金融40人”和“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
如何推动经济运行好转?姚洋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1►何不发点钱鼓励消费
4►产业政策不是选赢家
2►GDP增速可定到5%
3►延长产假不一定能有效鼓励生育
5►通胀目标可定到5%
6►治大国如烹小鲜、调控遁于无形
“把开放济活动放在优先位置,放开公共交通、写字楼、餐馆、酒店、物流、商场等场所的经济活动。”姚洋认为,这是推动经济复苏的当务之急。
为什么人和物的畅通流动是经济发展中如此重要的因素?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外卖如此便捷,大家仍期待恢复堂食。姚洋认为,经济发展不是一城一地之事,需要全国共同努力,一定要允许全社会流动起来。回到常识中去,流通交往对于经济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了“56789”的重大作用——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还有90%以上的企业数量。
这个群体也是受政策调控影响最大的。而放诸古今中外,我们见到过不少“好心办坏事”的经济调控政策。在姚洋看来,这往往是不尊重常识的结果。
他认为,经济学是建立在常识基础上的,如果经济学家在理论模型中得出的结论不符合人的行为常识,就有理由怀疑结论的可靠性。
图片来源:摄图网-ID:50163220
从大学时的地理专业转到经济学研究,纯粹是一个偶然事件,进入经济学的世界后,姚洋发现这的确是一门激动人心的学科,它告诉人们,世界运行的逻辑。这种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是他乐观看待中国经济未来的底气。
而现代经济学虽起源于西方,但所有东西不能照搬亦是常识。“遁于无形”“治大国如烹小鲜”,和姚洋的交流里,时常能感受到解决中国问题要用中国智慧的能量场。
图片来源:摄图网-ID:401019797
致力于经济学研究多年,姚洋观察到学界的一个现象——经济学研究越来越脱离实际、越来越脱离常识。
姚洋自己一向有两个主张,好的经济学研究要遵循两个“有用”标准:一是对理解或发展中国有用,二是对经济学的发展有用。
正因为此,对小夫妻如何“带娃”、中老年人如何强身健体等实际生活中的“通俗话题”,他既有深刻的观察,又能提出接地气的解答。
图片来源:摄图网-ID:500631513
每日经济新闻
首席记者 丁舟洋
E-mail:
每日经济新闻
高级记者 胥帅
E-mail:
婴儿之殇与“雅培母乳强化剂”召回疑云
新能源产业链,谁为谁打工?
排版|易启江
|本文版权归“每经头条” 所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