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警惕那些让你“变好”的人。

警惕那些让你“变好”的人。

其他
作者 | 黎响
编辑 | 张罐子
责编 | 天雅、陈沉沉


前段时间,我一位朋友决定跟刘畊宏练习体操减肥,并且行动力非常强。
 
但没坚持几天,她就放弃了,又回到原来不想动的状态。
 
朋友说,感觉自己的生活不是在螺旋上升,而是循环往复,一直留在原地。
 
据我了解,很多人在「变好」的路上,都曾陷入过类似这样的循环——

想变好-坚持不下去-还是想变好-再次放弃……
 
长此以往,人会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

既想变好,但又想放弃。
 
为什么会这样?
 
在我看来,它的根源就在于:
 
有一种「不想改变的动力」,在偷偷阻碍我们变好。
 
 

循环背后的吸力和引力
 
 
一个人具有「改变的动力」,同时也会有一种「不想改变的动力」。
 
因此,就算我们意愿特别高,但大多时候的改变,往往会以回到原点为终结。
 
比如我开头提到的那位想减肥的朋友。
 
刚开始,她觉得自己只要每天坚持练习,很快就能穿上好看的衣服。
 
于是,前三天,她全程都跟了下来,非常认真地做每一个动作。
 
到了第四天,她做某些动作时,开始放水,而且跳完后累瘫在沙发上,刷了好久手机。
 
第五天,她突然想起某个剧更新了,开始劝慰自己,都运动好几天了,可以休息一下了。
 
最后,跳操的动力,已经被想吃想休息的动力覆盖了,她再次回到原来的状态。
 
表面上,朋友有很强的「想要变好」的动力:

要减肥,要变得更好看一些。
 
但实际上,她内心更渴望的是「什么都不做」

躺在床上刷手机,吃高热量的油炸食物,尽情享受下班后的放纵。
 
在《阻力最小之路》中,作者弗里茨把这两种状态比喻为「钟摆的两个顶端」——

当钟摆到达一端时,它会有很强的动力,沿路下滑回到另一端。
 
也就是说,

当一个人短暂地达到「更好的自己」的状态时,

其实也蕴含着最强的「我想回到原样」的渴望。
 
钟摆注定要往回摆,想要阻止下坠,需要用手托着它。
 
然而,这种状态是脆弱的。
 
只要丝毫不注意,一松手,钟摆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回落。
 
所以,有的人就算按照科学的减肥方案,成功减肥,但体重降到目标值后,又会迅速反弹。
 
并且,一旦又回到原点,我们往往会自我怀疑、自我责备:
 
为什么我就是坚持不了?
这种状态实在太糟糕了!
 
于是,为了脱离这种状态,不久后我们又会逼自己动起来,像钟摆一样循环往复。



钟摆结构的产生
 
 
这种钟摆结构,是如何产生的呢?
 
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提到一个理论:
 
人的行为,可以对应「父母」、「儿童」和「成人」这3种状态。
 
很多人的生活像钟摆一样循环,就来自于「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的两极撕扯。
 
所谓「父母」,代表着生命最初孩子被灌输的要求。
 
要听话懂事;
要考第一名;
要成为好学生……
 
「父母」的指令,构成每个人最初的行为准则,提供了一种“可以”和“不可以”的规范。
 
并且,这些规范会内化到我们内心最深处,非常难以察觉。
 
但值得注意的是,内心的「父母」最常说的话是:
 
你这样做不好,应该那样做。
 
甚至有时候,它会提出一些不太合理的要求:
 
你太胖了,应该去减肥,瘦点才好看;
你都已经30岁了,应该结婚生孩子了。
 
表面上,这些话听起来很有道理;
 
实际上,它却对我们作出了一种审判——

你现在的状态是坏的,
改变成我说的那样,才是好的。
 
这时候,就形成了一种对立的状态:
 
我必须听从「父母」的声音去作出改变,
才能免于「父母」的责罚。
 
但就像弗里茨所言:
 

很多时候我们改变的动力,是为了不让坏事发生;


但这种动力,并不是可持续的。


一旦这种动力消失,我们就会来到「儿童」状态。
 
所谓「儿童」,代表着我们仍未成熟的情绪化一面。
 
每当听从「父母」的要求开始改变,但没能坚持下来,回到现状时,「儿童」就像受到责备一样,充满情绪化:
 
为什么我没能力做好?
我让「父母」失望了。
 
并且,每一次失败,我们就会更加确信,自己是缺乏能力、意志力不坚定、对自己不负责的人。
 
而这些负面体验,又激发了下一次改变的动力。
 
但从根本上讲,这种动力是负面的,只是为了逃避不好的自己,不得已而为之。
 
并且,比起听从「父母」的指令,去作出改变,

「儿童」很重视安全感,更愿意留在原状。
 
于是——
 
越逼自己改变,越想停留在原地;
越停留在原地,越是会感到自责;
越是感到自责,越想逼自己改变……
 
这两个状态在不断撕扯,人只能一直留在原状,甚至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从“我要改变”到“我想改变”
 
 
那么,该如何跳脱这个循环呢?
 
答案很简单:

搬出内在的「成人」,用自我意识去思考事情。
 
在《最小阻力之路》中,弗里茨揭露了一个现实:
 
如果我们身处钟摆结构中,

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问题只能是暂时被解决。 

因此,如果要彻底实现改变,就要替换结构。
 
即:用「成人」的功能,替换「父母」和「孩子」的功能。
 
「成人」是一个更稳定的调停者,主要有三种功能。
 
① 审视「父母」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
 
面对「父母」的要求,「成人」会结合自身现实,重新作出判断。
 
比如,有的人随着年龄增长,看到同龄人都结婚了,会犹豫要不要找个人凑合过算了。
 
这时候,「成人」会理性分析,并作出判断:
 
“我一定要像别人一样,30岁前就结婚生孩子吗?”
 
如果这个要求合理,那么「成人」会把它内化,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但如果这个要求并不合理,那么「成人」会加以筛选和限制。
 
② 考察「儿童」的情绪是否合理。
 
「成人」会及时觉察、调整「儿童」的一些不合理情绪。
 
比如有的人因为被催婚,会感到非常焦虑。
 
这时候,「成人」就会对这种情绪作出调整:
 
“我有我自己的选择,不必因为别人的节奏而焦虑。”
 
当情绪调整好,我们就会坚持按照自己的节奏,去付诸行动。
 
③ 把“我要改变”转化为“我想改变”。
 
「父母」关注的是现在的自己有多糟糕,
「儿童」关注的是无能的自己有多不安;
 
而「成人」会主动设想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
 
这两者的区别是:
 
前者追求的是“我要改变”,
后者追求的是“我想改变”。
 
比如,有的人坚信自己要减肥,会一直逼自己努力,并且无法接受体重回弹;
 
但有的人只是想变得更健康,那么他们会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并且开始做常规的健身。
 
而且,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完美地执行,偶尔他们还是会想吃垃圾食品,缺席健身房。
 
但他们清楚,这并不是对自己愿望的全盘否定,也不需要自我责备。
 
相反,他们会接受现实,并且问自己:
 
我还想成为健康的人吗?
如果还想,那么我明天继续加油。
 
如果说「父母」与「儿童」的互动模式像钟摆,

那么,「成人」主导的改变更像马拉松:
 
无论是全速跑、慢速跑,
还是暂时歇息,
最终都会面向终点。
 
因为,「成人」在乎的,是这个行为本身对自己的愿景有没有贡献:
 
虽然今天我没有按照计划全量运动,但至少运动了,这是一件好事。
 
当一个人动用「成人」视角去看待改变时,就会发现:
 
自己所处的现状不再是坏的,
反而是一个积极的提示。
 
而这种提示,又会引导他继续坚持,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如何强化「成人」
 
 
道理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原因在于:
 
我们内在的「父母」和「儿童」太旺盛,
而「成人」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
 
尤其是从小接受严苛的家教,让我们对「父母」“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这种模式特别熟悉。
 
这造成的结果是:

我们「成人」部分的自我太薄弱,
要作出自我改变,特别困难。
 
所以,想要能够摆脱钟摆式的循环,我们需要做的是:

强化「成人」功能。
 
以下有3种方法,能帮助你察觉和调动内在的「成人」:
 
① 分清究竟是谁在说话。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和要求,对自己的责怪,其实是别人添加给我们的。
 
因此,在面对一些念头时,我们首先要学会辨别,这是谁发出来的。
 
比如,有时我们会担心自己的工作不够体面,觉得应该换一份更好的工作。
 
对此,我们可以去判断,这究竟是不是自己的真正想法:
 
为什么是“应该”?
这是我想要做的?还是只是听了别人的想法?
 
然后,我们可以听听的「成人」的看法:
 
我觉得可以探索新的工作,但现在的状态好像也还好。
 
当我们开始能分辨“是谁在说”时,这些念头的影响力就会变弱,

积极活跃的「父母」和消极悲观的「儿童」就会开始让步,把位置让给「成人」。
 
② 偶尔借助他人的「成人」功能。
 
如果自己的「成人」暂时无法被调动起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借助他人的。
 
例如,因为升职竞聘,有的人会感到非常焦虑。
 
这时候,我们的「儿童」就占据了主导:
 
我这么差,
根本没资格获得升职机会,
还不如自己主动退出。
 
但同时,我们的「成人」功能也会意识到:
 
我这种情绪,
可能会毁掉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时,我们可以向朋友或者家人倾诉自己的情绪,说出自己的担心。
 
因为他们没有亲身参与到我们的内心斗争中,往往能以一个更成熟的「成人」思路去为我们作出判断:
 
你是有能力的,
你是可以做成事情的。
 
这样一来,我们的不安全感,就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慰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获得了更多面对现实的力量和勇气。
 
③ 接受努力与改变之间的时间差。
 
对于改变这件事,有的人会很难接受一种情况:
 
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却还是在原地踏步;
甚至还会出现“进一步,退两步”的困境。
 
但正如武志红老师讲过的一句话:
 
成熟的自我,内心是有时间感;
 
他允许现在自己还没有能力实现愿望,而是相信这个事情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中,愿望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一旦我们学会接受努力与改变之间的时间差,就可以更理智地明白:
 
不是任何事情都会马上成功,
不是每次尝试都必然会靠近目标。
 
这时候,我们就不是一遇到失败,就立马退缩;
 
而是能更笃定地坚持每一次改变,直到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为止。



写在最后
 
 
本质上,玩「父母」与「儿童」的游戏,

就像是以时间、痛苦为代价,以此证明自己对某些意志的忠诚。
 
而这造成的后果是:

我们总是处于循环中,无法真正作出改变,踏出新的一步。
 
要打破循环,向前走,注定不容易。
 
要对未来足够向往,才能告别现在;
 
要与熟悉的「父母」与「儿童」分别,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成人」。
 
但,唯有成为一个「成人」,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所以,我们不妨试着走出「父母」与「儿童」的限制,

去倾听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去作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改变。
 
最后,祝你我都能走出循环,成为一个真正想成为的人。

作者,黎响;编辑,张罐子;责编,天雅、陈沉沉。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从这里开启 
 自我探索的成长之旅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武志红】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工作平庸,是不是嫁人了生活就变好了?警惕那种“近亲繁殖”的小圈子“拉仇恨”的企业“吃”文化​疫情两年,你的生活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关于《中国民航报》。。。(zt)老钱:我也中招过了让孩子自觉看书、自觉学习、自觉变好的奥秘,科学家已经找到了!随着天气变好,天然气或暂时回落电影回顾|《银翼杀手》:你并不是复制人。住在银河系让你增寿1小时,逃出银河系让你长生永不死 | 赛先生天文16岁选美皇后自杀:请警惕那个常说“随便、无所谓”的孩子警惕那个约你一起刘畊宏的同事!中国尴尬!如何做要听美国北约那些疯狂贬骂莫言的人,恰是柳倩月教授的人间绝配30岁高考,35岁恋爱,40岁生娃 | 那些“慢半拍”的人,后来都怎样了?图片故事(21)大卫的农场《花儿与少年4》最让杨幂崩溃的人出现了,远离那些“怕麻烦别人”的人!父母那些让我厌恶的行为,为什么又会出现在我身上?斯里兰卡:六旬老者排队5天去世,排队加油至少已死10人。我们的经济会变好吗?警惕那个乖乖听话的人新加坡陪读两年后,她们发现“最好”的双语教育还是在中国朋友能让你活得更长,但会让你变胖那些让人欲罢不能的“重金属”时尚那些“想做就能做到”的人,都有哪些特质?|赵何娟:我在工作中享受生活马斯克会让推特变好吗?人生变好,从整理自己开始学会让父母难受,是一个人变好的开始你好,陌生人。让我们试试做一周的朋友丨KY匹配计划之「见习好友」女儿总担心事情有坏结果,我教她用一个工具把坏事变好事警惕!那些自己摆烂,还见不得朋友好的人,都有这种心态——腾讯发布会详细清单:藏了多少爆款,又有哪些让你意想不到?谁说成年人不能看漫画,那些让我大熬通宵的漫画推荐!我很爱我女朋友,但我想变成女人。连“封闭”的苹果都拥抱了Matter标准,智能家居产业“变天”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