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许勤华:国际关系与全球文明生态建设——建设独立自主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
许勤华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研究员
按
2022年5月23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学活动,在线召开“国家高端智库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主题研讨会。
以下内容为嘉宾在会上的主旨发言。(内容已由嘉宾确认)
个人最初是做能源国际合作研究的,从能源再延伸到可持续和生态文明。2020年参与一套系列丛书,就是从各个学科来分析或者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本人负责的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现《国际关系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完稿,在三校中,即将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出版。在写书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建设独立自主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为水平与能力有限,我这里仅仅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视角谈点个人浅见,抛砖引玉。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属于习近平总书记大外交思想的重大实践工程,传统以西方为主的国际关系理论能不能支撑起像我们中国这样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高度的大外交实践,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国际合作和“走出去”、“引进来”的经验有没有被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可以供建设我们独立自主的国际关系理论所用,从而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开展工作,这个问题确实也是我本人在长时间反思和学习中的。
结合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来看,现在我们依仗的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其方法主要感觉有两点:一是缺乏我独立性和自主性。我们基本就是借外力用国外的理论分析框架去解构、诠释和判断。在我认为,理论就如同地图,是引导人们去到最后的目的地,假如地图是别人的,那引导的过程当中经过的路与最后找到的目的地是不是相匹配、和我们自己的目标是不是一致,极难把控并无法避免被有意或无意的误导;二是缺乏对中国现实实践的规律性总结。尽管中国国际关系学人在刻苦追寻中,但还远远不够。我们这么多年来建设的伟大成就、这么多种的成功模式,乃至经验教训,没有被很好地概括与总结出来,在为我所用的同时,并引导世界更好地促进人类的生态文明发展;三是缺乏借鉴我们已有的宝贵精神与思想财富。
因为太过于借鉴外力而没有结合实践包括吸收我们已有的宝贵的哲学社会思想,没有把实践同我们国家、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财富和思想财富有效结合而形成我们的国际关系理论。现有的以西方为主的国际关系理论,是这些国家自100多年前建立的对其自身实践的规律性总结并依然在指导它们的实践,虽然在后来不断在现实情况推动下有各种新版,但最初理论构建时的科技、政治与经济基础决定了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在分析当今这种跨学科多领域的涉及不同层次行为主体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时理论力量非常不足,因此也无法召唤起全球治理的有效性。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在应对当今全球综合安全和国家总体安全挑战时体现出了分析路径的单一性和包容性不足的缺陷,无法适应生态文明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几天我看到美国马上会迎来历史上严重的干旱,缺水首先会反映到水电问题,会导致电力供应不足,此类的水安全问题、水资源问题在南非前几年基本上已经到了国家要宣布破产,就是无法有一滴水可以供应的边缘,这是有纪录片的(《零水日》),在最后的时候突然的下雨缓解了这个问题。当现在我们看到传统的军事政治冲突在发生的同时,这种非传统的全球气候生态资源安全如何应对,实在需要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出理论的回答、应对策略的回答和发展道路的回答,并发挥负责任大国的引导作用。换言之,国际关系理论真正到了必须中国化、绿色化和低碳化的时刻。
传统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最主要是三大流派: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现实主义还包括后面发展成的生态现实主义,生态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将生态建设纳入到了国家利益,虽然弥补了上述缺陷,但是仍然以国家为单一分析单位而难以解决合作中的利益争端、共同目标制定和共同体的建设问题。中国学人们也孜孜不倦地去突破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如道义现实主义等。在概念借鉴上和理论运用上确实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与加强,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界学者前辈们的努力我深感敬佩。
自由主义理论流派中的新自由主义推动了国际合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但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于跨国网络治理的强调引发国家主权和全球合作之间的矛盾,而且参与者的利益难以有效的调和,我们现在看到全球制度已经被分化了,以中国为首的在强调联合国的全球治理的功能和作用,欧美国家在另起炉灶,这说明除了其理论中有积极性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实践难以调和的另一面,需要与时俱进。
建构主义注重观念与现实之间的互动结果,但是在生态问题上对于观念还是共同体的关注忽视了经济和政治的基础,建构主义作为过程性而非结果导向的理论框架本身也在遭到批评,所以被认为从经验主义角度无法构建统一可操作性的标准。由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三大理论流派都难以解释或者来共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来应对全球现在面临重大的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平衡关系的挑战,导致人类文明正遭遇着存在性的威胁与脆弱性,这不只是中国建设独立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对自身的意义,而说明了中国建设独立自主的国际关系理论知识体系对全球的意义、对世界的意义、对地球的意义。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各位,敬请批评指正。
文稿来源:人大国发院
微信编辑:马晓琴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院长兼首席专家为校长刘伟。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最懂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