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Ylife.com 是你阅读本文的另一条渠道。
精彩视频:#视频号:大纽约吃喝玩乐
造成21人死亡的德州校园枪击案,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连日来,遇难学生家长纷纷指责现场出警的警察不作为,直接导致了惨案发生。事实究竟如何?警察“不作为”难道只应该受到道德谴责?
当地警方在案发后称,持枪男子在进入学校前曾原地徘徊了大约12分钟,随后在没有受到任何阻拦的情况下就进入学校,一个小时后被执法人员击毙。就是这样的表述,遭到了遇难学生家长的普遍质疑。据来自现场的手机视频和目击者的描述,警方对试图冲进大楼的绝望的父母进行“千万百计”的阻挠,这些做法,也干脆让公众对执法部门“快速反应”挽救了生命的说法“不屑一顾”。德州当局表示,枪手向警察开枪后,迫使到达学校的警察战术撤退。一个小时后,由联邦边境巡逻队领导的一个战术小组进入一间教室,将枪手击毙。但这样的回应,似乎偏离了自1999年科罗拉多州科伦拜恩高中( Columbine High School )大屠杀以来广泛实施的指导方针,即警察应该在建筑物内追捕枪手,而不必等待专门的支援。德克萨斯州当局周四也撤回了之前的说法,即一名警察在学校外接近并可能向枪手开枪,称事实上枪手“没有受到干扰”。州公共安全部地区主任Victor Escalon提供了关于枪击案的修正报告,他三次表示,欲“澄清”之前的陈述。而社交媒体发布的视频则显示,家长们含泪恳求装备了步枪或电击枪等战术装备的警官,企图进入教学楼拯救自己的孩子。哈维尔·卡萨雷斯(Javier Caz ares) 9 岁的女儿杰奎琳( Jacklyn )就在学校里。采访中,他和其他几名男子在学校门口挤在一起,要求警方采取行动。卡萨雷斯说:“当时有五六位父亲听到枪声,(警察)让我们后退。但我们不在乎我们自己,只想冲进大楼。”
自1999年科伦拜恩枪击事件以来,许多警察部门都在训练中要求警员尽快抓捕袭击者,以尽量减少教师和儿童遭受枪击的可能。但在最近几年发生一系列的袭击事件之后,警察进入建筑物追捕枪手的速度和意愿受到了质疑。一位联邦调查局退休高级官员对此表示,在任何情况下,立即制服枪手都是第一要务。但现在对发生的德州校园枪击案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即使枪手不再开枪,任何持枪杀人的人都是巨大的潜在威胁,直至这个威胁被完全消除。”据目击者和录像显示,学校外面有大量警察,还有近似疯狂的家长和围观者聚集在一起。官方似乎也在淡化枪手进入四年级教室和警方约一小时后与他对峙期间持续交火的说法。“大部分的枪声都是在事件的开始时响起”。警方发言人称,枪手将自己“堵在教室里”一段时间,导致警方无法接近他。警方和政府官员说,调查仍在进行之中,有关枪击事件的已知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据目前已公布的资料显示:学校于上午11:43在Facebook上宣布,由于该地区发生枪击,学校已关闭。“学生和工作人员在大楼里是安全的,”声明说。根据时间表,当时枪手已进入学校 3 分钟。一分钟后,警察试图进入大楼。据媒体现场录制的视频显示,一些孩子在中午12 点逃离了学校。12时06分,学校发布了另一份封锁警报,再次声明:“学生和工作人员在建筑物里是安全的。”然而,11 分钟后,校方更新了一条更醒目的信息:有“校内有一名活跃枪手,执法人员在现场”。当局没有明确说明枪手是什么时候被枪杀的。下午1点06分,当地警方在社交媒体上宣布,枪手已被执法部门控制。在5月26日的德州副警监回应媒体时,称“警察之所以不愿跟枪手交火,因为他们可能会被射杀。”这句回应引发了热议,在推文中不少网友质问德州警察:“这是找工作前没仔细看工作内容吗?”与之相反的是美国边境巡逻队队长Raul Ortiz说,当场大约有 80 到 100 名特工对枪击事件做出了回应。“他们没有犹豫。他们想出了一个计划。他们进入了那个教室,他们尽可能快地处理了这种情况。”
“我们有警员要求增援,我们需要装备,需要特种设备、防弹衣以及狙击手和谈判人员。”对于警方迟迟不进入枪案现场的辩解,很多人并不买账。在大规模枪击事件中,时间很宝贵。联邦调查局一份从2000年到2013年的研究显示,在美国发生的160起枪击事件中,大多数都在5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结束,其中约一半持续时间不超过2分钟。“如果你认为某人正在积极地伤害他人或企图伤害他人,作为警察,你有义务立即阻止那个人,消除威胁,”国家战术军官协会的前教官Don Alwes说,“我们的期望是,如果有人要伤害别人,尤其是孩子,你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制止。”专家强调,对于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以及为什么警官们觉得需要支援,而不是想办法阻止枪手,还有很多疑问待解。
如果警察真的可以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合理合法的“不作为”,公众会是什么反映?美国是普通法系国家,属于判例法制度,法官可以用过去的判例审理现在案件。警察没有积极义务保护公民安全的判例历史,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1981年,美国历史上一个里程牌式的判例案诞生—Warren vs district of Columbia。案件大致经过为:三名妇女在遭受强暴前,曾多次致电警方求援,但警方的消极做法直接导致了三名妇女被囚禁、强奸。事后,三名妇女起诉警察失职,但经历了一审和上诉,法庭宣判三名妇女败诉,并在判决书中写到,“警务人员是政府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而非提供私人保护。除非原告和警察、政府之间存在特定关系,否则警察没有义务保护公民免受犯罪分子侵害,公民也无权要求警察承担责任。”这一判例随后在美国各州被广泛引用,并“造就”了1999年的另一个判例。该案中,科罗拉多州妻子Jessica Lenahan对丈夫Simon Gonzales申请了永久强制令并获得了法庭支持,Simon满腔怒火,终于在某日找到了报复的机会,拐走了三个女儿。Jessica报警,得到的警方答复竟然是“这不算什么大事儿”“有什么比与父母在一起更安全呢?”但事情的结果却出乎警方意料,Simon不但残忍杀害了自己的三个女儿,还用车装着她们的尸体返回警局与警察互射,最终被警方击毙。Jessica和四个女儿
悲痛欲绝的Jessica同样以失职为由起诉了涉事警察。由于此前判例,一审中Jessica毫无悬念的败诉,但上诉后胜诉。可警局不服,又反过来提出上诉。最终,历经6年的审理,联邦最高法院以8比1的压倒性比例,判决Jessica败诉。理由依旧是警方没有积极义务保护公民个人安危……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中的第一款有这样的表述: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在州管辖范围内,也不得拒绝给予任何人以平等法律保护。当年Jessica起诉警方一案,联邦最高法院的主审法官安东尼·斯卡利亚(Antonin Scalia)正是宪法原旨主义的忠实拥趸。他认为,宪法神圣不可侵犯,任何法律都要与宪法精神相契合。根据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不能”“不得”等均为消极表述,没有明确政府应当向公民履行任何职责,也就意味着政府没有保护公民的积极义务。因此,状告警察“不作为”,缺乏宪法依据,败诉也就成为了必然。两起判例在随后又引出了更多类似判例,也令政府没有保护公民的积极义务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也正是鉴于美国警察在保护公民个人安危时有如此大“自主决策”权,直接导致了控枪难和民众持枪热情的不断高涨。试着想想,当你遭受不法侵害,而连警察都有权选择“熟视无睹”的时候,是不是该暂时抛弃对“911”的幻想,拿起你的柯尔特1911做拼死一搏?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0861797/Uvalde-shooting-Photos-cops-rescuing-Texas-schoolchildren-windows.htmlhttps://www.nbcnews.com/news/us-news/uvalde-shooting-police-waited-hour-backup-rcna30622https://www.nbcnews.com/news/latino/home-truth-shows-mother-s-fight-justice-after-her-husband-n915981https://www.cnn.com/2022/05/26/us/uvalde-texas-elementary-school-shooting-thursday/index.htmlhttps://www.mediaite.com/tv/texas-police-lieutenant-says-cops-were-reluctant-to-engage-gunman-because-they-couldve-been-shot/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2022/05/26/uvalde-police-response-questions/https://www.ft.com/content/fb55303c-7548-4c18-ab03-eb4078601fd9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0/07/20/the-invention-of-the-police
惊羡!这个专业毕业的孩子,实习月薪就高达$18,000!
美国平均每天53人被枪杀 严管枪支就能减少持枪犯罪?不要太天真……
校园屠杀一个半小时,警察阻止家长进入校园?矛盾重重……
纽约工人擦窗瞥见屋内女尸 竟已死了2年! 真相令人泪目…
点击上方标题阅读推荐文章 ▲
如果此文由【大纽约生活网 GNYLife.com】独家约稿、创作,此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如果此文由本网独家整理编辑,取自网络的图片属于原作者。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编辑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微信号:GreaterNY。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