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讲故事,说话有逻辑的孩子,都是在读绘本时多做了一步
前期有了一定积累后,我们就可以鼓励孩子表达。
这里又有一个关键难点,也是很多父母会苦恼的,自认从孩子出生就很注意亲子阅读,高质量词汇的积累也有了,为啥孩子还是无法很好表达?
因为表达能力不仅仅是词汇和语言的扩展,它还有很多的因果逻辑思考在里面。
就像你看《奇葩说》,感觉每个辩手都特会说话,但如果你把每句话单独拆分,会发现用到的词汇都很日常,因为真正让表达有魅力的,是藏在语言背后的思维逻辑。
可以说,高质量词汇,就像很多散落一地的珠宝,想要成为一件令人惊艳的首饰,就需要思维的串联和雕琢。
想要在阅读中锻炼思维能力,只需要多做一步,就是加入问答游戏,具体怎么做呢?分享大家三个技巧:
一、鼓励孩子大胆去猜
尤其是3-6岁的孩子,如果他们不知道下一页或者后面要发生什么,你可以鼓励他猜一猜。
比如说,孩子在读《安的种子》这本书,看到本把种子埋到了雪地里,我们可以问问孩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觉得第一个种出来的会是什么呢?
就着每一页的关键信息鼓励孩子进行推测,就是在帮孩子练习提取信息,联系线索,推出结论的逻辑思考过程。
二、关联前后引发回想
我们来看《鲁拉鲁先生的院子》这本书。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当第一次看到鲁拉鲁先生赶走院子里的动物时,你可以问问孩子,鲁拉鲁先生为什么这么做?
到了故事最后,再问问孩子,有一大群动物跑到鲁拉鲁先生的院子里了,这次怎么就不赶了呢?你觉得中间发生了什么让鲁拉鲁先生有了这样的转变呢?
通过前后有关联的提问,不仅加深了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同时也引发了他的回想。
当孩子在描述和分析故事情节的时候,就说明他在用大脑重新梳理和组织内容了。
三、善用开放式提问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在举上面两个例子的时候,问题里从来没有出现过“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这样的词。
为什么呢?因为当你这样问了,无论孩子回答是还是不是,好还是不好,都不能让孩子真正展开有质量的思考,对吧?
很多朋友之所以跟孩子讲绘本常常聊不下去,就是因为这样的封闭式问题太多了,孩子没有思考和表达的空间。
那什么是开放式问题呢?比如“假如你是他,你会怎么做啊?”“如果妈妈跟她一样,你会怎么想呢?”“你认同她的做法吗,为什么呢?”
善用开放式问题,也是给孩子练习发表个人感受和评价的机会 ,这对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很有好处。
用到这三种技巧,孩子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不断的提升,也就更能够去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当孩子学会理性思考,用逻辑思维搭起骨架,用语言填充血肉,用真实感悟赋予灵魂,那么他的表达能力就开始“脱胎换骨”了。
但是,阅读对于语言表达的提高也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运用到生活中,孩子难免会出现表达不清晰,表述无条理的时候,原因就是练习不够。
如何借助于阅读帮助孩子练习综合输出的能力呢?分享大家两个小工具:
一、五指复述法
五个手指分别对应的就是复述一个故事最关键的五个元素:
人物:谁在这个故事里? 地点:故事发生在哪里? 开头:一开始发生了什么? 中间:然后呢? 结束:最后怎么了?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这五个元素来引导孩子表达。
刚刚妈妈讲的故事是怎样的啊?
不知道。
那我们一起想想,故事里有谁?
发生在哪里?
那首先干嘛啦?
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通过上面的对话可以看出,这“五指复述法”就是在帮助孩子抓住重点,更有条理的表达。
二、改编和续编
当孩子熟悉了绘本内容后,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去改编和续编。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适时地提问和引导,激发孩子的奇思妙想,一旦有火花出现,就要给与即时的鼓励和呼应,这样孩子就能更有表达的信心和欲望。
也可以让孩子把绘本里的角色换成自己,或者自己的小伙伴,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参与度,同时也能让孩子可以驾驭多角色和多结构的叙事能力。
改编和续编工具,是比较偏高阶的方法。
因为这涉及到孩子的多方面能力,包括理解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想象力以及,和绘本/和家长的互动能力等等多方面,是对综合能力的练习。
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孩子的表达更加多样和精确,也是打通从阅读到初步写作的桥梁。
阅读中多使用这两个工具,孩子的表达就能够更加完善和不断提升。
当然,也可以不拘泥于只是绘本阅读,任何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可以引用的。
还是那句话,大家学习任何一个育儿方法,不是教条地使用,那这样就变成了“考”孩子,效果就不一定理想了。
我们学透一个育儿方法,需要内化成我们和孩子的一种互动模式,这样就能很灵活地随时随地运用。
学习表达也是一样,孩子爱说,就鼓励他多说一点,孩子不爱表达,那我们就多说一点,就像聊天一样自然而然。
土壤准备好了,种子自然就会生根发芽。
大J叨叨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