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王爷进了北京协和,都能复活…
点击👆王耳朵先生👇关注我,加★星标★
作者:离荫
来源:视觉志(ID:iiidaily)
今天,大家已经很少谈论起“阳还是没阳”,疫情仿佛悄悄从我们身边消失。
就在一个多月前,疫情尚且严重时,北京协和医院发布了新冠诊疗建议,建议治疗之前先进行临床分型。
在发布的诊疗方案之中,它无私地分享了自己的诊疗经验。
这一诊疗方案建议发布之后,大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一方面是因为,它这么做属于挑起重担,另一方面,“协和”这两个字,在大家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生老病死,人生大事。
很难有一家医院,能够让人们放下心中的芥蒂,全心全意地相信它。
协和是个例外。
全国正牌的协和医院有三家,分别是福建协和、武汉协和以及北京协和。
三家医院都很优秀,但人们总是愿意把北京协和医院(下文简称协和)放在医疗金字塔的塔尖上。
关于北京协和的“流言”总是满天飞。
据说,如果普通三甲说是大病,放在协和就是小病;如果普通三甲说是绝症,送到协和还能抢救;如果协和说没有救了,那就真的没办法了。
据说,在当地的医疗水平不足以医治患者时,医生都会建议转上级医院。
这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对患者负责。
但是,在中国,只有一家医院不会在医嘱上写“建议转上级医院”,这家医院就是协和。
协和的病房里,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他们来这里寻求最后一丝希望。
有一句话叫“阎王要你三更死,协和留你到五更。”
甚至有人说,能去协和走一遭,也算“死得光荣”。
这些“流言”说明了协和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在知乎,“北京协和医院有多牛”问题下的三千多个回答,拼凑成协和的“神话”。
答主@油腻腻的师弟 的爷爷被过敏困扰了十几年,最严重的时候,晚上气管肿到进了ICU。
查遍了各种过敏源,始终没有结果,家人带着来了协和,查出来是吃了十几年的降压药过敏。
答主@染指不知流年 的妹妹脊柱侧弯角度达到79度,弯曲程度肉眼可见,急需进行手术。
但挂了几个知名骨科医院的专家号,医生都拒绝开刀,因为对手术成功率没有信心。
骨科医院的一位教授说:“这种手术放眼中国,也只有协和医院的仉教授能做。”
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协和仉教授的诊室,仉教授却说,这只是一个小手术。
原本预计5个小时的手术,仉教授仅仅用了三个小时就完成了,并且妹妹在三天以后成功出院。
有一位答主的父亲经常头疼,突然有一天眼睛看不到了,去医院做检查发现脑袋里长了一个鸡蛋大小的肿瘤,包裹了20根血管和视神经,甚至包括脑主动脉。
答主和家人带着父亲四处求医问药,还挂了北京知名医院的神经外科的专家号,但老专家也表示手术风险实在太大,不敢动手术,建议保守治疗,几乎宣判了老爷子的死刑。
答主的父亲本来打算放弃治疗了,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协和。
协和方面的医生说,我们可以试一试。
之后,两位70岁的教授在手术室做了13个小时的手术,老爷子在icu住了40天,收到了4张病危通知书,最终转危为安。
坊间还有一个传言,评定三甲医院的时候,别的医院非常紧张,又是升级系统,又是保持卫生,甚至不许医护人员休假,如临大敌。
但协和收到通知之后仍旧我行我素,连申请都不交,该看病看病,该救人救人,绝不因为这些琐事浪费时间。
结果,什么材料都没交的协和,硬是被卫生委拉进了三甲医院的行列,毕竟没有协和的三甲医院,总觉得像个笑话。
这个传言的真实性尚且存疑,但连续十三年蝉联了中国医院排行榜榜首的协和,实力却无需半点质疑。
协和三宝
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就能看到协和出场时耀眼的高光。
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2年。当时,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德贞在北京东交民巷创办了北京第一所西医院——北京施医院,因为门口有两根旗杆,又称双旗杆医院。
后来,经历了被战火摧毁又重建,1906年,英国伦敦会等6家教会,将这所医院和其他几个医院联合起来,创建了北京协和医学堂,联合的英文单词「Union」就是「协和」二字的来源。
1915年,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所创立的基金会决定买下原协和医学堂和豫王府的全部土地,并投入750万美元,帮助中国建立完善的西方医学体系。
这时的协和,不仅配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仪器,也有足够雄厚的资金和医护力量作为后盾。
孙中山、梁启超等各界名流,都曾是协和的病人。
一百多年的历史,让这所传奇医院积淀出了“协和三宝”。
协和图书馆被誉为亚洲第一医学图书馆,藏有许多珍贵的外文原版书籍,供协和的医生们翻阅。
强大的病历系统,是协和的底气,也是协和的第二个“宝贝”。
协和珍藏有400余万册病历,记录了各种疑难杂症,第一号门诊病案的病人叫郑长寿,就医日期为1921年7月1日。
孙中山、张学良、宋庆龄、宋美龄等名人的病案,都妥善地保存在协和的病历库中。
没有电脑的年代,协和的医生们亲笔写下病历的每一个字,手绘每一张图。
协和三宝之三,是那些知名的教授们。
“协和天团”之中,包括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林巧稚。
她一生接生过五万多个孩子,其中包括袁隆平,被誉为万婴之母。
此外这个队伍中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孝骞、我国现代基本外科奠基人曾宪九、中国心胸外科学和生物学工程学的奠基人黄家驷……
现在,在协和官网,随手点开一个科室的团队介绍,都会被医生们的头衔所震惊。
当然,协和最珍贵的,是千千万万个认真负责,医术精湛的医护人员。
无论病案还是图书馆,都要在使用他的人手中,才能发挥出功效。
协和名医张孝骞医生曾经讲过一句话:“我觉得我一个星期不去图书馆看资料,我就觉得落后了。”
这也成了协和医生们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同样是这位名医,在查房时看到写得不合格的病历,会当众丢到地上,大发雷霆,为的就是教育后辈尊重病人。
一代代有妙手更有仁心的医护人员,铸造了协和的金字招牌。
人的力量
协和总是不缺少好医生,例如检验科的王澎医生。
曾经有一个病人,身高一米六五,体重只有三十公斤,只因感染了某种不知名的病菌。
他先是肺被啃噬出一个个小洞,左肺被掏空了三分之一,接着嗓子开始溃烂,血肉模糊。
辗转了许多家医院,吃着5种抗结核药,却也根本没有任何效果,他的病情不断恶化,原因却迟迟无法找到,科室的医生看到他的CT,都纷纷沉默了。
就在主管医生茫然无助时,他想到了协和流传的一句话——“细菌室找王澎”。
王澎是检验科微生物组的一名医生,号称“微生物神探”。
经过检验,王澎医生辨认出患者感染的是一种罕见菌——马尔尼菲蓝状菌,此前,这种病症全中国只有8例,这8例也几乎都是王澎诊断的。
她再次诊断出这个罕见的病例,把治疗拉到了正确的方向,救了患者一命。
但在协和,她既不是科室主任,也不是大名鼎鼎的教授,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主管技师。
而且检验科是幕后英雄,别的科室挂满了锦旗,但检验科的墙上总是空空如也。
经过她给出的检验结果,被救回一条命的人,却总是不记得她的名字。
但她总是坚定地坐在检验台前,无论谁向她求助都不推脱。
但或许是长期高强度地工作,她的身体越来越差,有一次还晕倒在了医院的门口。
领导减少了她的工作量,但有人找她帮忙,她从不拒绝,因为那些病人需要她,工作就是救命。
图源:天才职业故事
直到某一天,她突发疾病去世,让所有人震惊。
她的家距离医院急诊只有不到100米,却没有留给同事任何抢救机会。
整日在显微镜下寻找线索,王澎医生的眼皮被目镜磨蚀,被真菌感染,直到她离开,眼皮上被感染的痕迹仍旧在。
像王澎这样的医护人员,不止存在于协和之中,更存在于每一个检验室,每一间诊室,每一间病房之中。
每当看到他们身上的白大褂,我们总是莫名地心安。
因为我们知道,当他们出现,所有不安都将烟消云散,他们会尽最大努力,为我们的生命保驾护航。
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为了守护我们的生命,他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那不是偶然坠入人间的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平凡而伟大的人,披上一件承载使命的外衣。
致敬这些生命守护者。
参考资料:
1. 《这个女医生每年救活上百人,持续16年,没有病人和她说谢谢|医院奇闻录18》 天才捕手计划
2. 《协和医院到底有多牛逼》 浪潮工作室
3. 《北京协和医院为什么能成为中国最好的医院?》 医养教授
4. 《“协和三宝”背后的传奇密码》 光明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