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渣马云、学霸刘强东的高考故事中,我发现了一个共性
1978年,河南某农村,一个老汉蹲在路口,手里拿着两封录取通知书,碰到人就问:这事可咋办嘞?你帮我看看。
人家问,怎么了,老刘?
老汉眉头紧锁,说道,你瞅瞅这两个录取通知书,一个是北京大学,一个是西南政法大学,北京大学都知道是在北京,这个西南政法大学你知道在哪儿吗?西南那么大,我去哪儿找嘞?
人家说,这是好事啊老刘,恭喜啦。
老汉说,这不是好事,我发愁啊。
人家听出了“凡尔赛”的味道,知道老汉不是真犯愁,是在变相地炫耀,说道,行了,老刘。
那一年,这个刘姓老汉的两个儿子金榜题名,让他一下子威风起来,其中,那个考上北京大学的名字叫刘震云,是当年河南省文科的高考状元,后来成了作家。
刘震云回忆,我每科都在80多分,历史87,地理88,数学的话,好像是86。如果没有高考,那像我们这种农村家庭都存在非常大的生活问题,比如找媳妇,这是让父母非常头疼的问题,但那一年我们兄弟俩考上大学,就让父母解脱了。
近半个世纪以来,改变千百万人命运的高考,始自1977年。那一年7月,邓小平明确指出:
不管招多少大学生,一定要考试。
根据邓小平指示,教育部制定出《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采用“自愿报名,地市初选,统一考试,省市自治区批准”的方式,择优录取选拔人才上大学。
由此,中断了十年之后的高考,报名人数多达570万,录取了27万人,录取率为4.74%。当时,考上大学算是小概率事件,像刘震云这种成为省级文科状元的,更是凤毛麟角,也难怪他的父亲刘老汉要“得瑟”一番。
刘震云参考的1978年,全国首次实施统一命题,该制度沿用至今。
回望1977、1978两届高考上榜学子,有许多我们现在熟知的名字,可谓灿若繁星:张艺谋、宋卫平、冯仑、顾长卫、王毅(外交部长)、易中天等等。
有人说,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年龄跨度极大,而且普遍具有底层生存经历。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亲眼看到天翻地覆的社会转变,并痛入骨髓地反思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所谓神圣教条。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以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读书学习,这就注定了77、78级要出人才。
恢复高考是无数中国人命运的转折点,它不靠推荐,不看出身,一“试”同仁,吹响了接下来改革开放的号角,为中国走向繁荣昌盛奠定了人才的基石。
1982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英语拿了全年级第一,数学却只考了1分,全年级倒数第一。两个“第一”一综合,马云落榜。
落榜后,马云在家赋闲,心情抑郁。
有一天,表弟找到马云,对他说,哥,有个地方招保安,我看你功夫不错,咱们去试试?
马云本不想去,但想到暂时没事,不妨去历练一下,何况还有工资拿,强过待在家里。
到了应聘地点,马云大吃一惊,就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保安岗位,前来报名应聘的也是人山人海。马云和表弟报了名,简单做了个笔试,又接受了面试,结果公布后,表弟应聘成功,马云却被刷下来了。
马云心中不服,前去询问,对方说马云个子矮,形象不佳,不适合做保安。
这个打击让马云一度失去信心,濒临崩溃。
为了帮儿子走出低谷,马云父亲靠关系给他找了个活儿干,蹬三轮车,给《山海经》《东海》《江南》几个杂志社送杂志。
蹬三轮送货的工作十分辛苦,每天得跑几十里路,还没有假期,每天下班回来,马云都汗流浃背。
这天,马云下班回家,老爸问他,感觉如何?马云耸耸肩,还可以。老爸语重心长地说,你既然能忍受每天蹬车几十公里的辛苦,为啥不再试试考大学?
听了老爸的话,马云又生出参加高考的想法,从此白天蹬三轮,晚上复习功课,次年参加考试,数学得了19分,再次落榜。
这一次,马云越挫越勇,表示要全力复习,准备下一届高考,为此,他辞去了蹬三轮的工作,还找了个数学家教。
1984年,马云再次出征考场,数学分数大幅提升,考了79分,最终被杭州师范学院录取。
在1980年代,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绝非说说而已。那时候,大学生是奇货可居的人才,号称天之骄子。
马云考上大学这年,中国高校招生实行的还是“单轨制”,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大学生除了可以公费读书,每月还能领到数十元助学金。
大学毕业后,国家还会负责分配工作,平均每人有五六种就业选择。尽管当时的毕业生按规定,需服从国家安排,但实际上,许多一流大学毕业生可根据自己志向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并收到热情反馈。
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只要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终身有靠。马云为考大学,屡败屡战,就是因为相比其他领域,大学生毕业后的出路要诱人得多。
1984年,上海报名参加高考复习班的年轻人
1985年,即马云考上大学的第二年,中国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针对大学毕业生,开始实行本人志愿填报,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制度,初步打破了铁板一块的分配方式。
随着1980年代市场经济的搞活,飞速积累的物质财富,令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摧枯拉朽般的巨变,商品大潮下,一些大学生不再执迷于“天之骄子”的光圈,毕业后或早或晚放弃了体制內的铁饭碗,纷纷下海创业,经过一番打拼,成为行业大佬。
这些人里,除了马云,还有一大串名字:史玉柱,张朝阳,李彦宏,马化腾,雷军,刘强东,王兴,丁磊,余承东……
直到多年后,他被人质疑抄袭,成了父亲,当了导演,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回忆起当年,他不再激烈,说起话来越发像他当年的班主任,“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
除了韩寒外,1999年,还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前一年开播的《还珠格格》红遍了大江南北、两岸三地,剧中从小丫鬟金锁,到老丫鬟容嬷嬷,从扎针的到被扎针的,全部红得一塌糊涂,1999年趁着热度,这部戏的第二部也很快播出了,并再次获得万人空巷的效果。
这一年,央视一档叫《今日说法》的栏目也正式开播了。这档节目,捧红了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北大法学系研究生,他是一位优秀的主持人,参加工作后的第三年就获得“央视十佳主持人”称号。多年后,他聊起当年免试入读北大、保送研究生的经历,不经意地说“北大还行”,自此成了著名的“老凡尔赛”,他就是撒贝宁。
对了,1999年,与高考更直接相关的一件事,是这年中国开始大规模扩招,高校招生比例猛增至47.4%,自此开始,大学生越来越多,大有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之势,天之骄子的光环也随之黯淡。
新千年以后,应届毕业生数量增速更是惊人,以数十万甚至百万级增长。
2000年时,中国高校毕业生不到100万,2010年达到575万人,2015年600多万,2016年700多万,2019年已经达到了830多万,2020年逼近900万,2022年超1000万。
过去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一旦考上大学,就有了铁饭碗,如今看似通天大道宽又阔,但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都未必能找到称心满意的工作,更别提平平无奇的本科大学生了,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毕业等于失业成了令人无奈的社会新动态。
在这种形势下,一个普通学校的本科大学生显然没什么竞争力,于是,许多为应试而生的学校,将考上211名校甚至清华北大的学生人数作为自己的金字招牌。
2016年,一个叫齐培轩的女生高考取得698分的成绩,这个分数在大多数考生眼中都无疑位于金字塔塔尖,但记者采访她时,她却表示,在自己的学校,698分不过是普通一员。
齐培轩所在的学校,每年光是考上清华北大的,光荣榜都要贴满近百米的围墙,那些考上一本,却没有进211的,则成了拖后腿的“差生”。
这所学校就是在应试界赫赫有名的衡水中学。
在衡水中学的教室,随处可见露骨的标语口号,如“血狼精神,与我同在”什么的。
这所中学创造惊人名校入学率的诀窍是题海战术,每天6节正课,7节自习课,自习课大部分时间用来做题,到高二结束,基本就完成了全部高中课程,高三全年都在复习,期间会做大量模拟考题,不断重复,加深记忆。
衡水中学在河北可谓大牛般的存在,每年高考,衡水几乎囊括了河北80%以上清华北大的入学名额。
与高居不下的名校录取率相伴而来的,是巨大的争议,因专注于应试,实行军事化管理,衡水中学被外界称作“考试工厂”、“魔鬼集中营”。
有人说,正是因为像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越来越多,高考分数才越来越高,原本600分就能上985,如今650分可能也上不了。
为了有限的录取名额,无数人的青春变得同质而单一:做题,做题,做题。所谓题海战术,就是一遍一遍做各种卷子,不得不说,这太卷了。
但考入大学,乃至进入名校,依旧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一个重要契机,只是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有了一个更具调侃意味的称号:小镇做题家。
眼下,2022年,参加高考的人潮依旧澎湃。
高考需要冲刺,但必须记住,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变与恒
从1977年到2022年,转眼46个寒暑,期间诞生了无数的学渣和学霸,他们中有些出身寒门,有些家境相对优渥。
对于学渣和学霸,以及寒门和贵子,哪一种人更容易获得成功,至今还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从概率上说,高考依然是大多数人实现阶层跃升的主要通道,否则,它早就会被多数人放弃了,但随着社会越发开放和多元,取得成功的渠道就越多,这也是确凿无疑的事。
1978年,在刘震云以学霸之姿考上北京大学的同时,在东北辽宁,一位16岁就入伍的边防战士,错过了高考,但通过当兵这条渠道,有幸进入大连陆军学院学习。
后来这位年轻人通过自学,继续深造,进一步获得了辽宁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学位。他就是后来的中国首富王健林。不过对于上大学,以及这事能不能帮忙发财致富,王首富倒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什么清华北大都不如胆子大。”
大概与刘震云、王健林同一时期,在北京,刚刚退伍两年的郑渊洁,被女友和女友家人逼着去参加高考,否则,就要分手。两人本来情投意合,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那时候,高考刚刚恢复,许多人都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条件允许,几乎不会有任何年轻人主动放弃或错过。
由于女友和女友家人催得紧,最初,郑渊洁也有些心动,可没过几天,他就放弃了,毅然选择跟女友分手也不参加高考,仅仅因为,他并不想违背自个意愿。
对于上学念书,郑渊洁从小就有阴影,读小学时,老师问他4+4等于几,他说等于9,结果引发哄堂大笑,老师说他还不如自己两岁的儿子,还有一次写命题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结果他写下“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被老师判了零分,还被罚当众大声念100次“郑渊洁是最没有出息的人”
庆幸的是,郑渊洁有一对好父母,从来不计较他的学习成绩,相反,还一再鼓励他做自己,告诉他成绩不是一切。他母亲告诉他:“一定要少走阳关道,多走独木桥。”
郑渊洁一辈子都在践行母亲的教导,直到他成为中国最为知名的童话作家,影响了无数中国孩子。后来,他也像他父母一样教导自己的儿子,以及那些读他文字的小孩:“成绩可以判定试卷,却不能评判孩子的人生,没关系的,你可以不为‘分数’服务。”
所以你看,即使在1978年,高考刚刚恢复那会,也会有郑渊洁以及他的父母那样不走寻常路的人,更遑论我们今天这个更加多元的时代了。
当然,我举王健林、郑渊洁的例子,并不是劝各位学子放弃高考或走什么“不一样的人生”,只是想告诉大家,对待任何考试、包括高考在内,都应保持着一种平常的心态,而成功的定义,也不是只有“考上大学”一种。
其实像学渣郑渊洁、马云或韩寒一样干出一番事业的学霸,同样非常多,百度CEO李彦宏是山西阳泉高考状元,京东CEO刘强东则是江苏宿迁的高考状元,还有美团的王兴、网易的丁磊、今日头条的张一鸣等等这些企业大佬,都是当年的学霸,均出身名校。
1992年,考了680多分的刘强东,本可以选择清华大学任何一门顶级专业,但他却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学专业。原因,是他当年抱着一条朴素的成功学信条:“我想当官。”可当他进入人大之后才发现,社会学跟当官没什么关系,相反,是除了人口学外最难找工作的学科。
这位穷人家的乡村孩子,刚刚成年就被当官心态整坑里了。好在“大强子”从不轻言失败,他整了整帅气发型,从坑里爬出来,还没毕业,就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到中关村摆摊卖盗版碟,紧接着进军线上,最苦时合衣睡在办公室,既当老板又做客服,几乎无眠无休。最终,他实现草根逆袭,成为了千万富豪。
不过很明显,大强子虽是高考状元,但他爬上富豪榜,跟他高考成绩关系真不大,毋宁说跟他出身贫苦、为考大学所锻炼出的那种不服输、吃苦耐劳的人格品质关系大一点。
时代在变,高考这一人生命运岔路口的含义也在变,甚至人们对于何为成功的定义也在变,但变中有恒,无论你选择什么,要想整出点名堂,都免不了付出相应的血汗,并具备吃苦精神或不服输这样的人格品质。学渣马云和学霸刘强东,他们身上共同的人格品质,远比他们高考成绩差距重要的多,也更值得关注。
成功的定义不是“上大学”,当然也不一定就是赚大钱。而高考,可以是人生的岔路口,也可以是人生路过的一座小站。
所以各位学子们,好好去享受这一人生的考验即可。你为高考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以及这些汗水所浇灌出的人格品质,是不会丢的,即使这次成绩不尽人意,它们也不会消失,且将福泽你一生。学会在过程中成长,而不以成败论英雄,高考不是目的,但人生处处可以是“高考”。
📚 跟着书单买好书
大家好,我是书单君。
这几年,后台总看到“书米”朋友问我们,书单有囤书群吗?求进群!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我们终于建群啦,在这里,你会遇到和你一样喜爱读书的小伙伴,以及书单君给大家准备的群内专属福利:
点个“在看”
一起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