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短好会玩,难怪这些新知科普破圈了
你知道哪种昆虫的背上长了一张小丑脸吗?
你知道哪种植物的叶子像马褂又像鹅掌吗?
揣着空白的生物图鉴,总台央视记者王冰冰来到了国家植物园寻宝,给她做向导的是科普博主无穷小亮。
两人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22)探访植物园,开启了一场探险之旅。这是央视新闻新媒体的节目《了不起的朋友们》中的片段。
近来,一些央视新闻出品的文化人文类产品,如《国际博物馆日|一眼千年》《人间好时节》《细颗粒报告》等,新鲜、有趣、美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说媒体也有“专精特新”的高质量发展赛道的话,不难看出,这些产品背后的团队在这条赛道上奔跑的身影。
01
《了不起的朋友们》中,王冰冰和无穷小亮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步入了奇妙的动植物世界。王冰冰和普通观众一样不太了解动植物名称,耐心的小亮则细致讲解了途中遇见的生物。
马蔺俗称马兰花,和蚂蚁互帮互助;
腊梅果又称土巴豆,可以让人拉肚子;
珠颈斑鸠做窝糊弄;
金绿宽盾蝽会散发臭气……
小亮像报菜名一般,将新奇生物一一道来。王冰冰则一边拍照,一边细致记录。
王冰冰和无穷小亮,都是拥有众多粉丝的百大UP主。这对具有反差萌的冰狐搭档衍生出的眼球效应和流量密码,不容小觑。
对于科普性人文节目而言,忌刻板,宜生动。通过搭建情境,更能寓教于乐。
《了不起的朋友们》就建立了轻松愉快的寻宝氛围,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跟着冰狐搭档在植物园打卡,时而为寻宝不得而气喘吁吁,时而为发现新知而兴致勃勃。
节目时长只有十四分钟,如同一期vlog。而vlog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落地感和真实感,仿佛和镜头里的人共记录、同分享。用这样青春化的方式科普新知,更能赢得年轻观众的青睐。
而《国际博物馆日|一眼千年》则让博物馆的千年文物“活”了过来。它们少了一分被玻璃罩隔绝的严肃,多了几分穿越古今的灵动。
戴着三星堆青铜面具的古人也是捕鱼、烧烤的一把好手。
击鼓说唱俑竟是古代俳优表演中的RAP担当+相声担当。
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带来了一段古早杂技表演,引领长安百戏潮流。
女坐俑和女立俑,姿态丰盈,形态各异,凝固了唐朝风韵。
《国际博物馆日|一眼千年》采取了实拍+动画的形式,将文物的来源娓娓道来。
实拍捕捉到了文物的质感与脉络,让人犹如拿着放大镜参观线上博物馆,每一个细节都不会被落下。
穿插的动画把文化萌化为二次元形象,随之而来的便是动画小人重演的古早市井生活,配以纯正的地方方言,自有一番妙趣。
比起传统的解说式文物纪录片,《国际博物馆日|一眼千年》更为轻松活泼。借用动画演绎的方式,把文物人格化,赋予其故事话语,拉近了我们与文物的距离感。
02
《人间好时节》是一档科普传统节气的节目,每一段短视频都关注了节气的由来、景致和习俗。
以最新一期的《人间好时节:芒种》为例。在橙黄色的稻麦田中,三两小二在埋头劳作。字幕考究了“芒种”一词的来源以及“芒种三候”,点明了芒种时节的生物图景。
画面一转,变成了《清明上河图》一般的工笔风俗画:男子插秧、妇孺归家、田间青蛙叫个不停。
当这幅农家淡泊小景逐渐变成远景时,画面上又出现了《悯农》的诗句,意在提醒大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人间好时节》的每一期视频,都控制在了3分钟之内,但包含的内容却不少。它以“小切口、大格局”的方式切入科普内容,“小切口”即经常被我们忽略的、在日历上一闪而过的传统节气,“大格局”指的是它背后依托的文化资源。
宋元明清古画数幅、唐诗宋词三百首、以及不胜枚举的书法篆刻和传统国乐,都是《人间好时节》的素材库,帮助其更好地再现节气景致。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还配有最新的AR科技技术,鼓励观众和古代画卷中的山水虫鸟互动合影、二次创作,以增强参与感。
《细颗粒报告》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现象之解惑,涵盖了经济、民生、健康、科技等方方面面,关注表象背后的潜流,并以具体数字作为理念支撑。
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怎样在超市挑选一袋称心如意的大米?
家喻户晓的板蓝根产自何方?
中国柑橘为何物种多样、物美价廉?
《细颗粒报告》具有问题意识和观众意识,每一期提出的话题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都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它还启用了AR、微缩剧场、环境投屏等高科技表现形式,不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还贴近青年人的沉浸式观看习惯。
03
上述节目虽形态迥异、领域不同,但“人文关怀”是它们共同的特点。人文关怀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关注人与自然、历史、风物、社会的关系。
《了不起的朋友们》以植物园打卡探讨了人与生物的并存关系,我们共呼吸同一方空气,共栖居同一片土地,和谐共处是常态。
《国际博物馆日|一眼千年》构建了人与历史的关联,诸多文物开启了时光宝盒,让我们一睹千年前的古人生活。
《人间好时节》串联起人情与风物,是古老智慧与现代经验的对话。传承了千年的二十四节气,指引着古人的农事,影响着今人的习俗。
《细颗粒报告》关注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我们经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点点滴滴的生活现象背后是密密层层的冷知识。
这些不超过10分钟的人文节目,可被纳入新闻微视频范围。新闻微视频的兴起并火热,来源于大家对短视频的偏好。据去年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称,我国短视频的用户使用率为88.3%,用户规模约有8.73亿。
新闻微视频,在短视频时代应运而生,它具有时间短、节奏快等特点,适合在碎片化时间内用移动端观看,是通勤下饭之良配。
从上述节目来看,央视新闻深谙:如何在开头一分钟内迅速抓住观众兴趣点。《了不起的朋友们》中王冰冰的亮相、《国际博物馆日|一眼千年》中的文物时光宝盒……均做到了内容垂直化,精准黏住对自然、文物有兴趣的观众。
这些人文节目在呈现出高品位、高品质特征的同时,也做到了年轻化倾向。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的文娱消费,Z世代贡献了65%。95后和00后成为文娱消费的主力军。
如何贴近年轻观众的口味,让他们从流行亚文化中探出头、驻足观赏人文新知,是央视新闻短节目需要考虑的问题。
无论是《一眼千年》中拟人化的文物,还是《人间好时节》中的二维动画,亦或《细颗粒报告》中的高科技呈现方式,都是冷知识、热传播的优秀范例。
这些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是对传统科普节目的颠覆与创新,众多新颖的高能玩法契合了网生代的口味,满足了相应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
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真知和正向价值观,彰显了文化自信和自身活力,也不禁让人期待着央视新闻的下一个新玩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