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综合中心+社区门店的分级模式谋求发展,东赞要做“体育圈中最懂医疗”的运动康复品牌
当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肌体损伤时,正在思考企业发展方向的东赞科技创始人贾侃突然想到——运动康复会不会是个机会?
巧的是,贾侃正好手握进军运动康复赛道的两大资源——体育中心和康复人才资源。前者可为运动康复业务提供前期获客及现金流支撑,后者则可为运动康复业务提供人才支撑。
既然手握资源,市场机会又被各方看好。2022年,贾侃所在的东赞科技便开始进行战略调整,从原本的体育中心运营业务向运动康复业务跃升。
由此,东赞科技下设东赞体育、东赞康复两个子品牌,前者解决国民对运动空间的需求,并为后者提供现金流、前期客流支撑。目前已成功运营多家体育中心并积累了充足的现金流;后者主要解决运动损伤康复、功能障碍、疼痛缓解等问题,将通过综合运动康复中心(标杆店)+标准化产品服务(社区店)的模式进行拓展。
无论是从医疗向下延伸,还是从体育向上生长,各有优势,但不可避免的是,都面临人才紧缺与服务标准化难题。对此,东赞科技又想出了怎样的应对之策?
被寄予厚望的赛道
与绕不开的两大难题
东赞科技在体育领域已经积累近10年的经验。
在这接近10年的时间里,秉承着让人人都能享有运动空间的愿景,东赞科技先后在上海、杭州建设运营了多家体育中心,拥有精准的垂直用户数十万(据企业透露)。
而在体育中心的运营中,团队明显感知到一个现象——肌体损伤人群越来越多,一部分是来源运动损伤,另一部分则是,即使不常运动的人,伴随年纪增长,肌体也开始出现各种损伤问题。
“其实当时我们观察到了两点市场特点,一是国人人均体育运动面积较小,不足日本的十分之一,这意味着国人对体育运动空间的需求还远远未被满足;二是伴随人均GDP的增长以及运动健康意识的提升,国内运动人口的数量逐年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运动造成人体损伤的情况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贾侃表示,也因此,东赞科技的战略目标确立为“让人人享受便捷的运动空间,让人人获得科学的康复服务。”东赞体育与东赞康复的业务则分别与之对应。
东赞科技对市场的感知的确在相关数据中有所体现。据国家体育局总局预测,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超过6.3亿人,而运动损伤在运动群体的发病率为10%-20%,这意味着在运动群体中,未来将会有1亿人需要进行运动康复。
需要划重点的是,上述数据只提到了运动群体。运动康复方案的确是帮助运动损伤人员康复的最佳方案,但同时,运动康复的适用人群还包含术后人群、功能障碍、慢性疼痛患者以及在办公族、中老年群体中出现的各类肌体劳损问题。运动康复市场空间不容小觑,甚至被誉为“下一个医美、口腔赛道”。
但这个被寄予厚望的赛道目前还尚处发展早期,因此,前仆后继入局的企业们还处于发展模式的市场验证阶段。这意味着,不仅运动康复服务企业基因五花八门,(既有由骨科运动医学团队与专业体育训练队孵化而成,也有像东赞这样整合体育与医疗圈资源的团队,甚至还有中医医学的身影)发展模式也都不尽相同。
但其实,无论何种发展模式,只要想寻求规模突破,一定绕不开两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服务标准化与人才储备问题。
服务标准化自不必多言,这几乎是所有消费医疗赛道(特指服务商,多为产业链中游)拓展规模都会遇到的“通病”。而人才储备问题,动脉网此前曾专门发文探讨运动康复优质人才紧缺,甚至60万高薪都招不到人的难题。
因此,服务标准化与人才储备是运动康复服务型企业的发展命脉。当然,专业的技术与服务也是。
那么,东赞的解法是什么?
分级发展模式
破解人才、标准化难题
分级发展便是东赞的解法。
贾侃向动脉网介绍到,在运动康复领域,东赞采取了综合运动康复中心+标准化服务产品社区店的分级发展模式。
其中,综合运动康复中心主要满足用户个性化运动康复需求,而标准化服务产品社区店则主要解决一些常规的运动损伤、功能障碍、慢性疼痛的“通病”。
如此,社区店可成为综合运动康复中心的获客渠道之一,综合运动康复中心也可为社区店提供标准化产品的输出及培训。
但分级发展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还并非获客问题,而是服务标准化与人才储备问题。由人承接的服务很难完全标准化。因此,对于那些能够进行标准化服务的技术,东赞搭建了运动康复标准化产品转化平台,输出针对某一类损伤/疼痛的标准化运动康复解决方案。
“其实针对同一类伤病或损伤去开发运动康复解决方案是能够实现标准化的。”贾侃表示,东赞首先细分了一些常见伤病伤痛的场景,再结合自身积累的资源渠道以及该项康复产品的市场情况筛选出兼具市场发展前景与实际推广落地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基于上述筛选条件,拉伸康复社区店成为了东赞的首个技术转化产品,专注解决常见的功能障碍、疼痛缓解、运动后恢复等问题。东赞联合业内专家,把拉伸服务细分到极致,并提出了治疗型拉伸概念。这也是拉伸康复社区店的核心理念。
在采访中,贾侃也向动脉网解释了具体原因。一方面,东赞发现,在常见的运动和肌体损伤案例中,功能障碍、疼痛缓解最为常见,轻微的功能障碍和肌体疼痛通常因肌张力失衡(缺乏运动、运动不规范、过度运动都可能引起肌张力失衡)引起。通常这类症状的缓解通过标准化的治疗型拉伸便可以解决,无需前往综合运动康复中心或医院进行治疗;
另一方面,目前市场中的拉伸服务产品多为运动性拉伸,主要适用于运动后的肌肉恢复与放松,而治疗性拉伸产品适用症状更为广泛的同时,在剂量、周期、体位等方面更需要专业医疗团队的指导。因此,专注解决行动障碍、疼痛缓解、运动后恢复的治疗性拉伸(拉伸康复)成为了东赞技术转化的首选。
目前,就该产品而言,东赞已与上海体育学院达成了合作,双方将携手建立治疗性拉伸康复服务标准及完成相关培训事宜,而在今年下半年,该产品将正式推向市场。
可标准化的部分通过输出标准化的产品及培训体系尽力实现标准化,那那些理论上无法标准化的、针对个性化康复问题的解决方案呢?
东赞的答案是—— 那就不标准化。而是转而聘请优质的康复团队。
这便不得不提及东赞的康复医师及治疗师资源。据贾侃介绍,东赞的康复团队来自国家队、专业队的康复治疗师、三甲医院的康复医师、骨科医生。“个性化康复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康复师的专业水平。通过聚集顶尖的专家资源便可以承担起满足个性化康复需求的职能,就不用勉强去标准化了。”
并且,由于综合运动康复中心的职能是解决个性化康复问题、孵化标准化产品以及树立区域权威。因此,从客流量来看这类人群经过社区门店的初步“筛选”后相对较小,且其他职能的实践效果也与数量并无直接关系,而是与服务质量息息相关。因此,综合运动康复中心对人才的要求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也因此,目前东赞所积累的康复医师及治疗师资源能够满足现有门店数量。
至于社区店,由于其主推的产品为标准化产品,因此对治疗师或医师的专业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便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且,东赞科技选择与上海体育学院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保障标准化产品的质量和培训“保驾护航”。
实际上,东赞采用分级发展模式同样来自于市场情况的洞察——运动康复发展前景可期,但受限于人才和标准化问题,整个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在此前提下,市场中陆续出现了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这意味着“下沉市场”有机遇;而面向中高端的运动康复市场,不断取得技术突破虽然很难,但壁垒很高,只要熬得住便会有市场。因此,东赞的综合运动康复中心与社区门店可谓是互相协作又各有分工。
发展模式考虑很清晰的东赞,其制定的发展规划自然也不含糊。据贾侃介绍,东赞制定了一个三步走发展计划:第一步,在目标城市大力发展“3公里”体育空间,通过经营与活动,获得现金流,建立用户池、扩大影响力;第二步,在重要城市建设综合运动康复中心(标准化产品孵化平台)并在细分市场打造标准化产品;第三步则是利用体育空间的现金流与用户池,快速推动拉伸康复服务下沉至社区。
并且,贾侃透露道,东赞始终秉持合作开放的创业态度,不仅与拥有1000+医院客户的互联网+诊后疾病管理中心健海科技达成了战略合作,共同出资建设了运动康复中心标杆店、综合体育中心(城市健康生活方式中心),还将与同样具备战略眼光的地产公司开启新一轮的全国布局。整个东赞品牌以自营+加盟的方式寻求进一步发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