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越忙碌反而越焦虑?
主编:丹尼尔 | ID:MRDANIEL777
编辑:耀匀 | 图:Google
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
转眼,跌宕起伏的三年疫情,已经成为记忆中的历史。而2023年的第一个季度,也已悄然离我们而去。
如果按照预期寿命80岁,那么整个人生,无非也只有4000多个星期,简直短到不忍直视。而在我们生命中余下的2000多个星期中,还掺杂着无数拖延与内耗。
但关于时间的悖论是:我们越觉得时间紧迫,越感觉焦虑;越觉焦虑,反而有越多的时间,在精神损耗中被消磨和虚度。
▼
时间是矛盾的存在。正如高尔基所言:「世界上最快又最慢,最长又最短,最平凡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但如果换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一些原本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时间观念:比如「当下」「休闲」和「注意力」,都会有不同的意义。
现代社会,我们与时间的关系过于工具化了。当下不再是当下,而成为我们换取未来的资源和手段。
如今,我们都以节约时间为荣,以浪费时间为耻。但就在几百年前,还完全没有「浪费时间」这个概念。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晒一下午太阳,也不会感觉罪过。
历史学家称这种生活方式为「任务导向」。生活节奏随着一个个任务,有机地呈现出来,而不是按照一条抽象的「时间线」来排列的。
但这种忽略具体时间的生活方式,只适合自己,不合适多人协作。当我们需要参与社会生产合作时,就需要公认的可靠标准来衡量时间。
随着工业时代来临,时钟被推广。社会生产的压力,迫使人们把时间视为资源,希望能尽可能高效地利用,获得更多产品、利润和价值。
时间不再是让我们畅游其中的水,而成了我们需要支配的东西。我们与时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工具性,仿佛时间是能够换取未来的筹码。
我们利用时间的方式,反而不再真正为了当下,而似乎只是为了通往某个完美的未来。我们把人生的价值,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
这样的心态其实很危险,因为它会让人过度地投入到工具性的时间关系中,眼里只有向往的远方,而不再去关注现在究竟身在何处。
我们想象自己完成了某些事就能成功,告诉自己在未来的某天,我们终于可以真正地过理想的生活。
但在那之前,要先拿到学位,找到高薪工作,拥有幸福家庭,等孩子长大成人。等到完成这些,才能达到理想状态,才能真正开始生活。
哲学家有个经典的名言,来形容这种心态:「人们从未在这里;人们从未抵达那里;人们从未活过。」
你是否想过:如果很快就没有「以后」了,那不断地把满足推迟到以后,究竟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总希望从当下的时间里,榨取最大的未来价值,但关键时刻其实就是此刻。人生就是由一连串当下组成,最后以尘世生命结束告终。
因此,「当下」不是通往未来的工具和手段,而就是我们的人生。
如今,很多组织要求增加休息日、缩短工作时长,理由都是「好好休息,有利于更好地工作」。但是仔细反思:为什么正当的休息,反而要用提升工作效率为借口来争取?
这投射出一个被普遍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休闲」的真正意义被扭曲了。我们休闲是为了享受生活,还是为了在休闲之后更好地工作?
如果将时间视为资源,就会倍感压力,休闲时间也要「有效利用」。
休息要么是为了恢复精力继续工作,要么是为了其他形式的自我提升。如果没有度过一段「有意义」的休闲时光,不把休闲时间视为对未来的投资,就好像在浪费人生。
而「真正的休闲」就是将一部分时间「浪费掉」,只专注这种体验的愉悦本身,忘却所谓的自我提升,才是不浪费休闲时间的唯一方式。
是的,你必须克制自己,不要把每段闲暇时光,都用于类似「个人提升」,这样功利性的目标。
在这个工具化的时代,除了休闲的意义被扭曲,拥有真正意义的「爱好」,也成为某种稀缺品。
意味着在这个讲究结果和效率的时代,拥有「爱好」的人,依然坚持认为有些事情本身就值得做,即使在生产力和利润方面毫无回报。
因此拥有「爱好」的人真的值得羡慕,因为他们享受其中,可以在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尽情地体会没有目的、不追求结果的时光。
此外,爱好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可以容忍平庸。当你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并不需要特别出众的时候,就可以暂时放下「好好利用时间」的焦虑,轻松自由地追求徒劳。
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注意力不是资源,而是人生。它指向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分心。
你关注什么,现实对你而言就是什么样子。你活在世上的体验,就是你注意到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既然注意力如此重要,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不分心呢?
当代哲学理论认为:分心与其说因为外部干扰,不如说是内在问题。源自我们内心深处的逃离冲动,它可能是厌倦、无聊或是痛苦。
分心其实是因为我们在盼望一个借口,帮我们逃离正在做的事情,逃避感受那种工作带来的压力。
这个借口可能是身边人的打扰,也可能是网站突然的推送,又或者是控制不住地伸向手机的手。
分心,是不想面对有限性带来的痛苦。当我们尝试专注于重要的事情时,就需要被迫面对自己的局限。而分心是躲避自身有限性的工具,帮我们暂时逃离焦虑和自我怀疑。
也许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内心对它的抵触。越是想要专注,越容易适得其反。
当我们做重要又充满困难的事情时,试图把注意力从内心强烈的抵触,转移到任务本身,或许是解决分心、厌倦和痛苦的有效途径。
在人生短短的4000周里,我们应该如何与时间相处,并充分利用?
据说巴菲特的私人飞机驾驶员曾问他,如何设定事项的优先级?
巴菲特让他列出人生中,最想实现的25件事,并且按重要顺序排列,安排时间去做排在前五的事情。
那剩下的20件事呢?有空就抓紧实现吗?恰恰相反,这些是你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极力避免去做的事。
因为这些目标没有重要到形成你人生的核心,却又有足够的诱惑,让你无法专心做最重要的那几件事。
所以时间管理的高手,不是事事做到,而是会忽略和抵抗诱惑。
这个建议揭露了一个重要而又残酷的事实:时间是有限的,或者说,我们就是一段有限的时间。
但意识到这种有限性,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过一种马不停蹄的生活。而是让我们能够专心地做最重要的那几件事:直面时间的有限性。
我们就是一段有限的时间。所以我们往往沉溺于让自己分心的事,希望能回避和否认这一事实。
又或者我们制定计划、管理时间、提高效率,确保自己始终处于征服时间的状态,是希望能回避思考背后更重要的问题:比如我在度过怎样的人生?是否需要做出改变?
而努力提高效率似乎也徒劳无益。因为工作怎么都做不完。正如英国史学家帕金森的预言:「工作量会一直增加,直到所有可用的时间都被填满。」
事实是:高效只会让我们更加忙碌。我们发明了无数提高效率的技术,却完全没有更清闲的感觉。
而作为微小的个体,我们最好的办法,是直面自己的有限性。我们注定无法完成所有事情,所以要集中精力做真正重要的那少数几件事。
直面时间的有限性,能够让我们意识到:管理有限时间的核心挑战,不在于怎样完成所有事,而在于怎样明智地决定不做什么。
这其实是很艰难的一步,因为在有限的时间里,你的每次选择,都是在向其他的可能性挥手告别。
人都有「错失恐惧」,如果选择做这件事,就错失了其他可能。但错失不是恐惧,而是喜悦。因为没有做,才让那些做了的事有了意义。
如果一个人有无限的时间和完成一切的能力,不必决定放弃什么,那他做出的选择,也失去了意义。
因此,直面有限性,接纳有限性。然后坦然的选择,明智的投入,用有限的时间,去做真正重要的事。
最后,再附上一个有效利用时间、缓解焦虑的工具清单:
NO.1划定边界。准备两个待办清单,「开放式」和「封闭式」。开放式清单中列出所有事情;而封闭式清单的任务则限定在10个之内。
然后你要把这个开放式清单中的任务,放进封闭式清单中,并且只有完成一项任务后,才能往里面添加新的任务。这能帮助你给自己的任务定量,只完成真正重要的工作。
NO.2 专注一件事。一次只专注一件事,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有意识推迟其他的工作,训练自己对焦虑的忍受程度,可以提升效率。
NO.3 要事优先。承认自己时间精力有限,提前决定为了达到近期的目标,应该放弃掉哪些其它工作。
NO.4 注重完成。列一个已办清单,把一天中完成的事情,一件件填进这个清单。即使「微小的胜利」也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
NO.5 聚焦关心。适当减少刷网络的时间,不要让社会上的各种事件占据你所有的关注。为了有所作为,必须将有限的关注集中起来。
NO.6 拥抱乏味。尽量选择功能聚焦的数码产品,比如只有阅读功能的阅读器,减少自己分心的机会。
NO.7 寻找新意。寻找新鲜感不一定是去做完全不同的事,而是更深入地投入到现有的生活中,用双倍的强度来体验普通的日常生活。
NO.8 保持好奇。当你遇到挑战性强的事情压力很大,尝试换一种心态,采取好奇的态度。这样,你不会因为事情不受控制感到沮丧,好奇心得到满足反而会让你开心。
NO.9 及时慷慨。想要表达善意的时候,马上行动。如捐款、关心朋友、赞赏别人,想到就不要拖延。
NO.10 静默无为。每天给自己留点时间,练习什么都不做,适当放空。
此刻,是时候重新思考我们和时间的关系了。
另一方面,不要把人生的价值,定义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不要丧失当下的体验,而把存在的意义拖延到未来,因为生命就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的,现在就尽情投入生活吧。
| 箴言 16:9 |
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
但耶和华决定他的脚步。
© Copyright
丹尼尔主编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请联系授权
和彼此生命的连接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