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市值超茅台?乌龙背后的“中特估”
这则新闻里采用的市值算法是:A股股价×企业总股本数,但中国移动作为一家在A股和港股同时上市的企业,还有一个港股股价,而且其在港股的股本数要远远多于A股股本数,两者比例分别为3.5%和95.8%。
所以,有人认为另一种市值算法更准确:A股股价×A股股本数+港股股价×港股股本数,最后算出来是1.3万亿元,距离贵州茅台的2.2万亿元市值还有不少差距。
同花顺旗下i问财统计的目前A股市值前10
因为市值是股民信心的反映,你可以说A股投资者太乐观,也可以说港股投资者太悲观。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为什么对同一家企业,会在短短几个月内分裂出两种差异极大的价值判断?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热门名词——“中特估”。
01
“中特估”是什么?
中特估,全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由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先生在2022年11月21日提出:
要深入研究成熟市场估值理论的适用场景,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
什么样的企业需要给予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呢?
投资机构普遍认为,答案是大型央企、国企以及一些重要行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通信、石化、军工、建筑、电力等行业,典型代表便是风头正劲的中国移动。它们的共同点是关乎国计民生、体量巨大、业绩稳定,但缺少高速增长的可能,因而经常不受资本市场待见。
按照海外成熟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这种现象很正常,毕竟买股票买的是预期,只有高速、稳定增长的业绩才配得上高昂的价格。
以新老两位“一哥”为例,自2018至2022财年,中国移动的区间利润增长率为7.51%,贵州茅台则为78.15%;中国移动的年均销售净利率为14.26%,贵州茅台则为52.03%。资本市场过去一直追捧贵州茅台的理由,不言自明。
但是,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有相当大的特殊性,一是央国企对经济的贡献太大,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都占到了A股总体的一半以上,现在的估值逻辑显然对此缺乏体现;二是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还在高速发展,存在很多转轨、变更的空间,政策的威力不容小觑,央国企未必就不会有高速发展的可能。
因此,在易主席发言后的几个月里,“中字头”们走出了一波强势行情,这才有了中国移动的登顶。
02
为什么要提出中特估?
央国企的估值低迷其实已经持续了挺长一段时间,政府之所以在去年年末提出来,主要有两重考量:
第一,央国企的估值确实走到了历史低位,偏离实际价值。
说简单点,就是跌太久了,跌得太便宜了,便宜到有些企业的市值已经比它的净资产还要低了。如果完全等待市场自行触底反弹,需要花的时间太久;而如果提出“中特估”并配合一些政策工具,将能加速估值修复过程。在疫情后万业复苏这个时间节点,这么做显得尤为必要。
第二,各级政府需要新的财政收入来源。
房住不炒以后,房地产周期进入回落阶段,地方政府卖地获得的收入减少,迫切需要增加新的财源。
上个月,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提出了一个建议:用股权财政替代土地财政。他说:“国有企业总资产超过300万亿元,如果资产回报率能够增长一个点,则对财政的贡献就是3万亿元,足以弥补土地财政收入的下降。”
能否成功先按下不表,其政策逻辑是成立的。既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兴建公共设施来提升土地价值,当然也可以通过提升营商环境、帮助投融资,来帮央国企提升业绩。
03
中特估能够成功吗?
最后还是要来论一下能否成功。
其实,本次中特估行情,并不是央国企改革第一次走到资本市场的舞台中央。在过去10年里,比较大的动静就有两次,标志性事件分别是2014年的中国石化销售业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与2017年中国联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从结果看,这两轮行情都没能给央国企的整体情况带来根本性改变。说到底,短期内的政策刺激,确实能提升市场热度,提升股价。但长期来看,资本市场只看一件事——企业有没有变得更好。
大头有话说
接下来的上涨必须仰赖于实际的业绩提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