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这个执念,你会把孩子培养得更好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悠乐朗读音频
音乐:Ozymandias-Marina
歌曲:John Legend & JID-Dope
作者|周梵
来源| 周梵(ID :zerofield0)
父母总会在孩子身上体验无力感,这份无力感往往源于对子女抱有某些执着的期望,这份期望里总有潜意识里要弥补的东西。
有这么一位爸爸因为儿子腼腆内向的性格操碎了心,他在线下课的时候问我:
周老师,我们家的孩子是个男孩,胆子特别小,不太善于跟别人交往。
不管怎么跟他说,他都胆子很小很腼腆,就是不愿意主动去跟别的小朋友或者是成年人开口说话和玩耍。
他为此很是忧心,还试过把孩子送去演讲训练营“练习说话的胆量”;
平时也总是鼓励孩子去主动和小朋友玩耍,但孩子反而越来越内向了。
他问我:“周老师我该怎么办?怎么可以让我的孩子变得大方开朗一点?”
这个时候我就问这个爸爸:“你自己呢?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很开朗外向,善于交际的人吗?”
然后这个爸爸说:“我不算,我是学理工的,属于那种比较典型的理工宅男。我的朋友就那么几个,我不太善于进入比较陌生的圈子,结交新的朋友。”
后来我问,孩子的妈妈对孩子内向这件事是什么态度,爸爸说:“她觉得孩子这样没什么,这个年龄这样很正常。”
我就明白了,我说:“让我猜猜看,这个孩子的妈妈应该和你不太一样,她是不是比你要更外向,更擅长社交?”
他说确实是这样,孩子的妈妈比较外向,人缘也很好,很容易交到朋友。
我提醒这位爸爸:其实孩子这种腼腆内向的部分和你很像。
你之所以很希望孩子的这个部分能够改变,是因为在你的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不善言辞不太能够接纳。
你很希望自己能够改善,但是因为你目前很难做得到,所以你把对自己的期待投射在了孩子身上。
这位爸爸因为接纳不了自己腼腆内向的部分,因此也接纳不了孩子的这一部分。
而很多孩子也接纳不了,他们最抗拒父母身上的那个部分自己身上也有,尤其是在他们成年以后。
所以我经常听到有来访者这么说:
为什么我越长大,却发现和父母越像,尤其是那些让我讨厌地方?
我讨厌妈妈的唠叨,可现在我却成了一个唠叨的妻子和妈妈。
我讨厌父亲的冷漠和疏离,可我在亲密关系里却成了一个冷漠、疏离的人。
我从小就恨我爸出轨,可现在我更恨出轨了的自己。
人格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其成长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而父母就是孩子最直接的环境。
而人格深处对生命的态度、对关系的态度、对自我的态度……都是经由在成长环境中感受观察而来。
然后要么「认同」,要么「反向认同」。
认同就会传承和模仿。孩子会模仿父母身上自己所认同的部分。
比如,
一个雷厉风行的父亲,有个做事很讲效率的孩子;一个谨慎认真的母亲,孩子做事也会小心。
但有人会好奇,父母身上那些令我讨厌的特质,我怎么也传承下来了?
我有一位案主小安,在小的时候,妈妈总喜欢催她,命令她,让她赶快洗澡、写作业、叠被子……
但凡她没做,妈妈就一直催促她。为此,她一直都很讨厌妈妈的急躁和催促。
但奇怪的是,她生孩子之后,也用同样的方式催促老公。她常常觉得老公是猪队友,不给力,为此经常吵架。
小安自己也知道自己有时候很急躁,但就是忍不住。
最初小安觉得自己跟妈妈完全不一样,因为小安从来不催孩子,但我们咨询过之后,小安发现其实自己只是把焦虑的情绪投射在了老公身上。
小安讨厌被催促,也知道被催促的感觉很不好,小安自己就是被催促的受害者。
虽然小安不认同催促孩子这个行为,却认同了妈妈所传递的关于时间的匮乏感。
内心深处认同:时间是有限的,把事情按时做完是最为重要的,迟到或误点就会发生很糟糕的后果……
所以当小安压力不大的时候,她能提醒自己避免催促孩子,不要让孩子感受到和自己当年一样的烦躁。
但当要承载的事务、责任太多的时候,压力更大之后,她其实承担不了时间可能延误的失控感。
但又想保护孩子(其实是保护当年的自己),于是焦虑和匮乏就让她不由自主的去催促老公了。
所以小安虽然讨厌妈妈的催促,但内心依然选择了认同和传承,只是做了个变体而已。
如果我们不进入潜意识的深海中,不向更深处去探索,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自我的真相。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你正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越说越生气。
突然你说出一句很伤人的话,而你发现这话和当初爹妈说自己的话一模一样。
我们曾经那么痛恨被自己的父母那样对待,但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原来也用和父母一样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那种掉进宿命轮回,无法挣脱的感觉非常令人绝望。
但好在我们可以用更深的自我觉知,去探索了解我们是如何陷入这样的轮回。
当我们能看清内心深处的动力原理,就是解除命运之轮的禁锢,找回自由人生的第一步。
除了这些相似之处,还有一些孩子在性格特征和行为上,却表现得与父母完全相反。
他们就像南极和北极的两个极端。
比如,一个抠门的爸爸,儿子却特别大手大脚,甚至赌博。洁癖的妈妈养了个超级不讲究的娃娃等等。
这就是「反向认同」——
孩子会呈现出与父母相反的特质,补偿父母特质的另一极。
想必大家一定很好奇,在什么情况下孩子会选择认同且传承,什么情况下孩子又会选择抗拒而补偿呢?
其实,即使是同一对父母养出来不同的几个孩子,也会有孩子选择传承,有孩子选择补偿。
比如,一个脾气暴躁的父亲有两个儿子——
哥哥认同父亲的这种简单有效就能获得权力,让他人听从自己的方式,于是成为一个性格和父亲非常相似脾气暴躁的人。
而弟弟可能更认同总在受欺负,不断退让的母亲,抗拒厌恶父亲的暴力。
觉得这样的父亲伤害了家人,极度痛恨这种攻击性的力量,暗暗发誓绝对不要成为像父亲这样的人。
在往后的成长中,在任何事情上都绝对不允许自己有一点儿攻击性,会压抑自己不断地隐忍退让。执着于关系要呈现和谐宁静,避免冲突。
但所有的愤怒和情绪并不会消失,要么压抑进身体形成疾病,要么会在某个临界点以惊人的极具破坏力的方式爆发出来,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
补偿看似跟自己的父母不同,但并没有真的超越父母,只是从同一个意识维度的一极去到了另一极。
因为补偿里面只是「抗拒」,而超越这个意识层级是需要「接纳」的。
比如对攻击性,超越父母的孩子就能明白攻击性是有价值的,是关于守护边界的力量。
但像自己的爸爸那样滥用暴力攻击性则是不对的。
我能看到爸爸的攻击性的价值,虽然我自己或家人被这股力量所伤害,但我知道这股力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使用它的人自身的限制造成的问题。
我能看清这一切,并超越我父母给我示范的使用方式,在此基础之上进化,更合适的、有节制的使用这股力量。
在没有超越之前,除了传承和补偿,还可能在一个人身上,既有传承也有补偿,以组合套餐的形式出现。
比如说一个控制欲很强、非常强势暴躁的妈妈,她的孩子可能在父母面前,在老师面前,表现得特别的乖顺听话。
可如果这个孩子遇到了比自己更弱小的对象,比如更小的孩子、小宠物时,或者进入到压力状态时,他又会表现得比妈妈还要控制欲强、暴躁。
其实表面上很强势的人,内在基底大多是虚弱,不稳定的,真正强大的人是不太会用强硬的,发脾气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的。
一个控制欲强的暴躁妈妈,她所有的强势其实都是为了自我掩盖她内在很虚弱的部分。
于是她的孩子在父母这里收到的就是双重信息:底层的虚弱和外部的强势。
这时候,如果孩子传承了妈妈的强势,那么两个强势的人之间势必就会频繁地产生冲突。
在孩子10岁左右之前,一般会是妈妈赢,妈妈会想尽办法控制孩子,保持自己在心理上的优势地位。
但如果孩子补偿了妈妈的强势,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小心翼翼的,很会察言观色,听话的乖顺的孩子,家里就会没有冲突了吗?
不会的。
这个强势的妈妈看到孩子表现得唯唯诺诺、胆小没主见,往往会更来气。
这种无名火——
表面上,是她不能接受软弱无力的孩子,
本质上,是她不能接受软弱无力的自己。
当这个妈妈不承认自己内在的虚弱,不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时,无论孩子是传承了她的性格,还是补偿了她的性格,他们之间都会出现矛盾。
只有当妈妈能够通过察觉看清这一点,试着接纳自己,承认和看到自己内在的虚弱时,才能表达真实的感受。
这时她就有力量对孩子说:
“有时候妈妈那样凶你,是因为妈妈自己很害怕和担忧。妈妈也有很多做不好和做不到的事情。”
当她能够走出这一步,她就卸下了身上强势又厚重的盔甲,能够敢于暴露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脆弱和无力。
当孩子看见了妈妈真实的表达,也就不会再接收到妈妈身上分裂的信息。
那么孩子也能够在妈妈面前表达真实的自己,更不需要在关系中让自己来承担那个表达无力怯懦的人了。
这样妈妈也能理解孩子的恐惧,不会再一看到孩子小心翼翼讨好胆小的样子,就忧虑或愤怒。
当妈妈能接纳孩子这个部分时,没有那种看到孩子就暴躁的能量时,孩子也就慢慢地不会再那么惶恐或小心翼翼,他也会成长得更阳光,更自信。
这时,妈妈和孩子之间的爱和能量,才能够在彼此之间顺畅又真实的流动。
经常有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地问我:
周老师,不是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吗?
为了做好孩子的榜样,我工作认真,还用业余时间学习充实自己。
但我的孩子怎么就特别贪玩,一点儿都不像我,我是不是要多花点时间陪ta学习才行?
孩子不是认为父母不够认真、不够勤奋,而是孩子心里是不是真正认同你的认真、勤奋是好的,是有吸引力的?
很多父母对自己过于苛责不允许自己有一丝懈怠,整日苦哈哈地工作学习。
整个人活得僵硬紧绷,要么没耐心总在发脾气,要么生活寡淡对什么事情都没兴趣。
也许是有些工作成就,但整个人所传递的生命状态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
当孩子看到这样的父母时,又怎么会认同父母所传递的价值观——要认真,要勤奋。
不是认真勤奋没吸引力,而是承载这些特质的人没吸引力。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过“载体即信息”,父母嘴巴说什么没那么重要,父母本身的生命状态就是最直接的生命教育。
孩子是有自主意志的,父母就算能强迫孩子学习,但不能强迫孩子爱上学习。
孩子是和父母最亲密相处的人,能看到父母在外面不会呈现出来的最隐秘的一面,包括父母两个人互动的样子。
孩子接收到的关于父母的信息,远远要大于父母有意识让孩子看到的信息。
孩子性格中的急躁、拖拉、讨好、隔离、情绪化、胆小、畏难等等。
如果父母不去深度的探索,而是只停留在碎片化的行为层面上去管控——
孩子拖延了就催促;
孩子打人了就惩罚;
孩子急躁就讲道理。
这样是没有办法触及问题核心的。
父母想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自己。
只有父母从本质上看清自己作为孩子的成长环境,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并通过自我成长做出改变。
这样才有可能改变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引力,根植在家庭中命运的齿轮才得以逆转,从而在根源上慢慢发生改变。
而父母能做的就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
去不断觉察,分辨出其中的妄念,逐步把它去掉,改变自己被情绪操控、驱使的行为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看见自己和孩子的互动,正在逐步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你们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轻盈和谐。
作为父母,还有比和孩子拥有亲密而深度的联接,陪着孩子一起真正成长更美好的事吗?
每位家长都想给孩子提供最周全的养育方式
可总是被各种育儿难题搞得精疲力尽
当我们感到难以独自面对和承受时
需要心理知识来治愈自己
推荐
《彭凯平:心理学家的30个锦囊》
30节精品音频课
助你练就强大的情绪智力
收获“心花怒放”的人生
↓↓↓
《彭凯平:心理学家的30个锦囊》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订阅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周梵(ID:zerofield0),作者:周梵,幸福心理学家与关系教练;资深沟通训练专家;著有畅销书《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先学会爱自己,再遇见对的你》。
↓点击“阅读原文”,收获高质量幸福指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