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头条 | 跨国公司新姿势:从中国制造到为中国制造
导读
德国马夸特集团正在犹豫,要不要将上海工厂的部分产线搬走。下游客户已经在东南亚投资,并希望马夸特做出同样的选择。
德国马夸特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汽车机电、电子开关及系统以及电动工具等工业应用的制造商。上海工厂是其在中国的第一个工厂,1996年投建,是以电动工具、开关等产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线。不过马夸特在中国要考虑的并非这一件事。两个多月前,马夸特宣布投资4000万欧元在山东威海投建在中国的第三家工厂。这家工厂将生产德国最新研发出的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电子管理系统,其已经获得了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长春基地的相关订单。
德国马夸特集团在中国市场一共有三笔主要的投资,时间跨度达25年。这个德国“隐形冠军”的经历几乎可以看作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营商的一个缩影。
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推动者、参与者,也是获益者。它们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悠久历史,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技术、人才资源,它们把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拆分架设在全球不同的区域,以期凭借各自的比较优势,获得最低的成本、最高的利润。
二十年前,在全球产业大迁徙中,中国最初凭借原料、人工等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一跃而起,逐渐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马夸特和诸多的跨国公司正是在那个时候来到了中国。如今,受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跨国公司“回流”或“搬迁”成为市场关注的热词。当新冠肺炎疫情已经第三年,在华跨国公司有着怎样的考量,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这使得山东省青岛市一时成为焦点。2022年6月19日,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在这里召开,跨国公司全球和中国区总裁级参会者有400多人。他们有的高调宣布深耕中国、追加投资,有的希望进一步寻求合作机会,有的前来探听政策风向、行业的动向,还有的希望能向政府提出企业的心声与建议……
跨国公司领导人此行目的各有不同,但绝大多数都有这样的共识——中国对于跨国公司的吸引力正在转变——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从低成本的生产基地到庞大的市场规模。顺应这种变化,跨国公司也在改变。和过去相比,他们的新姿势更值得关切。
三个外资工厂背后的选择
“马夸特在华投建第一家工厂是在1996年。当时,下游客户进入到刚刚兴起的中国市场,马夸特也在考虑应该如何为客户配套。”马夸特开关(威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夸特威海公司”)总经理贝特霍尔德·阿伦茨回忆。马夸特总部在德国,但制造成本较高。它在美国有工厂,但从美国出口到中国,不仅运输成本高、且交付周期过长。最终出于就近市场、降低成本的考虑,马夸特决定跟随下游客户一同进入中国。
德国马夸特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汽车机电、电子开关及系统以及电动工具等工业应用的制造商,是欧洲最大的电动开关专业制造商。1990年代,企业的主要产品是电动工具、电子开关,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一次赴华投资,马夸特重点关注的是中国在工人、土地、原材料等要素是否具有价格优势。经过一番考察,1996年,这家德国“隐形冠军”在上海投建了第一家工厂,为中国乃至亚洲市场提供电动工具、开关产品。
后来,德国马夸特开始转型升级,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汽车电子类产品,研发出汽车驾驶授权系统。“受益于汽车市场的增长,2014年马夸特市场订单暴增,上海第一家工厂的物理空间很快就无法满足产量激增的需求。马夸特开始酝酿扩产、建设第二家新工厂。”贝特霍尔德·阿伦茨说道。
最初,马夸特并不确定新工厂的选址何处。由于上马的是更为高端的汽车配套项目,投资选址已不仅仅关乎土地、原料、人力等制造成本问题。让马夸特更看重的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所需的大量中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如何满足。
贝特霍尔德·阿伦茨解释道,马夸特有一个传统,对人才资源特别看重。投建一个项目,首先就考虑人才从哪里来,如何留得住。后期更是会对人才培训投入大量精力。在企业看来,人才流失率是非常重要的经营指标,只有保证人才的稳定性,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的健康、可持续。
于是,马夸特在包括中国、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在内的全球33个国家进行初步筛选。中国汽车产业链完善、中高端技术人才资源充足,尤其是中国有着庞大的汽车市场。这都是东南亚国家所不具备的。在综合考量后,马夸特总部最终拍板——第二个工厂落户中国。考虑到为中国北方客户配套、为日韩客户配套等因素,具体选址在山东威海。
2017年5月31日,投资4500万欧元的威海马夸特汽车电子系统和开关项目落户山东。该项目于2019年4月正式投产运营。
从1996年至今,马夸特经历了跨国公司在华不同的历史时期。
最初,跨国公司大多是借助中国制造成本优势,“三来一补”,外销出口。他们进入中国看重的首先是各种生产要素充足且成本低廉。随着中国人口在学历、技能等综合素质上的提升,人工成本不断升高,与东南亚国家相比,成本优势早已不再。德勤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统计,自2005年以来的十年期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5倍,比1995年上涨了15倍。同时,工资提升却大幅增加了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在全球形成了庞大的购买力。中国的市场规模成为吸引外资的新优势。相应地,中高端制造和产业配套能力,则取代了低成本优势,成为外资权衡的重要因素。
作为马夸特海外高管,贝特霍尔德·阿伦茨能够感受到中国市场越来越成为马夸特做出重大决策的主导因素。
马夸特第三次做出在华投建新工厂的决策,是因为其刚刚获得了长春大众集团奥迪电动汽车新平台项目,涵盖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高度集成的智能系统、驾驶授权系统等,目标客户包括保时捷、奔驰、奥迪等品牌。其中,奥迪全新一代高端电动汽车平台电池管理系统产品是首次在华生产。
根据乘联会统计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连续7年产销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市场在中国、客户在中国,马夸特这笔投资少了选址的悬念。就在部分在华跨国公司将产线向东南亚转移,跨国公司的去留引发社会各界激烈讨论之时,马夸特于2022年4月11日对外宣布,投资4000万欧元在中国威海投建新的工厂,成为原有项目的二期工程,预计新工厂将在明年12月投产运营。
对比这三家中国工厂,马夸特上海工厂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线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近期,上海工厂部分客户已搬迁去了东南亚,客户反过来劝说其跟随转移部分产线,以降低供货价格。目前马夸特正在考虑调整的方案——或者迁至威海,或者搬到东南亚……
贝特霍尔德·阿伦茨指出,迁出的是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生产线,新建的是处于产业价值链高端的新工厂。这是产业国际迁移的正常现象,也是中国作为国际产业链一环的发展的必经之路。他认为,如今吸引马夸特在华投资的是庞大的市场规模、中高端产品的制造能力以及完备的供应链体系。
市场:吸引跨国投资的关键力量
说起市场规模与中高端制造对于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西屋交通运输集团中国区总裁崔垚有着切身的体会。
美国西屋交通运输集团是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客运及货运领域设备、系统、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增值服务供应商。目前在中国拥有20家独资与合资公司。“在中国,西屋交通约一半的公司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一半的公司以中高端生产制造为导向。近年来两类公司都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崔垚说,后者多是为了出口,成本自然是首选要素,工厂大多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是为了减少运输成本;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司,决定因素在于能否获得订单,多布局在长沙、大同等内陆地区,是为了贴近客户、贴近市场,以本土化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中国对于西屋交通两类公司有着不同的吸引力。从2005年开始,中国轨道交通经历了“令人震撼”的跨越式发展,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崔垚预计,近年来中国市场规模始终在高位运行,未来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一款简单加工的商品,或许成本会受人员工资等单个指标的影响。在崔垚看来,由于行业复杂性,西屋交通每一种产品背后都包含着复杂的工艺、需要相当水平的技师、完备的供应链体系。核算成本更要看供应链、关税、交货期等综合因素。目前中国制造业多年形成的综合水平在全球仍极具竞争力。
尽管市场与制造是两个不同的环节,但一个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需要依托于本国原有的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又会在多个维度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只有需求多了,市场大了,才能培育丰富的科技人才、供应商体系;只有经过市场的充分洗礼,原料与零部件的价格才能具备国际竞争力。
目前,西屋交通依托于中国市场在华投建的有的是全球性制造中心、有的是亚太区制造中心,每年业务量都在稳定增长。西屋交通在华有一个全球采购中心,其中仅为全球其他工厂采购原料、零部件,每年就有约2亿多美元的采购量。即使中美关税提高了25%后,在华采购量并未出现减少。崔垚认为,市场与制造上形成的优势是相互叠加、相辅相成的。从长远看,这构成了中国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
2022年,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总裁王磊是第三次参加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此次来青岛,他的“身份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来青岛是作客,如今阿斯利康已在青岛投资,成了本地企业;以前王磊与青岛官员是“朋友”,现在则是“合作伙伴”。
阿斯利康是一家跨国药企,全球总部位于英国剑桥,业务遍布世界130多个国家。自1993年进入中国以来,累计在中国投资超过10亿美元。中国已经发展成为阿斯利康全球第二大市场。
此次峰会上,阿斯利康与青岛市政府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宣布在青岛设立阿斯利康中国区域总部,成立以罕见病为主题的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创新园及产业基金。同时,阿斯利康还计划在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建设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
在王磊看来,中国14亿人口,生活水平在提高,人均寿命在提高,各种疾病治疗都在改进,中国本身就是全世界吸引力最大的市场。阿斯利康此次对青岛的布局,包括全球领先的生产供应基地和最先进的技术平台等,这主要是看重山东是中国一个重要市场,有着上亿人口和巨大的医学需求。
中国市场吸引着跨国公司投建工厂,随之而来的大量招工、供应商的入驻,又推动着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崛起。
王磊说道,阿斯利康依托中国市场积累形成的工厂产量已出口到80多个国家,制造成本显著低于国外。如果中国工厂能够承载全球市场所需产量,就能进一步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这些均是东南亚国家所无法实现的。
2022年6月20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中称,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布局的关键力量。中国的市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使中国成为全球生产网络和供应链的集中地之一。同时,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和消费潜力也是激发全球供应链活力的重要引擎。
为中国市场而改变
在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上,多位跨国公司领导人向经济观察报传达了这样一个共识——过去20多年来,尽管劳动力成本上升,失去了部分低端制造的竞争力,但中等收入群体的兴起,让中国进一步拓展了增量空间。眼下,中国对于跨国公司的吸引力,正在由制造环节向市场环节转变。
麦肯锡发布一份名为《全球价值链的风险、弹性和再平衡》报告中指出,“更多的生产正在靠近主要的消费市场,而中国日益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吸引全球跨国公司在中国深度布局。”
眼下,中国所产生的这一变化,正推动着跨国公司做出如出一辙的改变。
摩根大通自1921年开始在华开展业务,为众多跨国公司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通过与跨国公司多方交流,摩根大通上海分行行长余冰发现,为了抓住中国的市场机会,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密集设立研发中心。
德国费斯托集团是自动化技术和技术培训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19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该公司大中华业务区运营副总裁姜作林表示,为了能与市场紧密结合,加强本土化发展,两年前费斯托在济南生产基地增设了研发中心。这是其在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未来将在中国形成“研产销一体化”格局。目前费斯托在华有上百名研发人员,未来这一数字还将增长一倍以上。
此次,阿斯利康在青岛投建生产供应基地同时,同样把技术平台、创新中心一并写入了项目建设规划;霍尼韦尔在2020年5月和2021年11月先后在武汉、西安针对智能建筑成立了运营及研发中心,又在2022年初,在天津成立了过程控制运营中心和创新研发中心;2021年施耐德电气公司数字产业示范园落户北京亦庄,并建成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四大研发中心;2022年5月8日,欧莱雅在华设立首家投资有限公司,按其定位,中国正在成为“开放式创新”的灵感策源地之一,欧莱雅中国将成为其全球三大美妆科技中心之一……
这种新变化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正如马夸特威海公司总经理贝特霍尔德·阿伦茨所说,将研发中心搬到中国,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多年来,跨国公司决策层始终存在核心技术外传的忧虑。
最初,跨国公司普遍认为,将研发放到中国,有着很高的投资风险。可面对中国庞大、复杂、多变的市场,如果跨国公司仍像过去那样只是投资建厂,拿着国外标准、国内生产的商品,争取中国消费者,未必就能夺下市场、赚到钱。
余冰分析,跨国公司利用全球品牌、全球资源进入中国市场,已逐渐认识到中国市场消费需求与其他市场完全不同。他们为了抓住市场机遇,纷纷开始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研发团队让自身的经营、产品、服务与中国市场紧密结合。这成为跨国公司深耕中国市场的新特征之一。由于近年来跨国公司扎堆迁入研发中心,对同时具备技术、科研水平和对市场的灵敏度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非常大,使得企业间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
此前,在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中,中国仅仅作为一个单点“工厂”,承担的只是总部派发下来的订单生产;如今,产业链前端的研发、后端的市场销售和服务等多个环节不断迁入,跨国公司在中国实现了一条条完整产业链的基本布局,显现出完全不同的新面孔。
同时,余冰观察到另一个现象——中国市场复杂多变,跨国公司还需要更加灵敏的决策,需要有更多从集团给到中国的授权,来对中国市场做出快速反应。由此,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中国区职能部门在朝着地区总部的方向转变,这使得跨国公司的决策、判断和战略部署会更加靠近中国市场,帮助其更好地抓住中国市场的机会。
费斯托大中华区运营副总裁姜作林介绍,以前集团在中国是职能部门的垂直管理方式,为了应对多变的市场、快速决策,2019年升级成大中华业务区之后,整合了本地的生产、研发、销售、物流等全价值链,统一管理,以更高效的服务本地市场。
6月17日,上海市市长龚正为新认定的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10家研发中心颁发证书。根据统计,截至2022年5月底,仅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848家,外资研发中心512家。
20年前,外资搬迁到中国的生产线,多是本国的落后产能、过气产品。如今,设在中国的基地、研发的技术、生产的产品,多是全球最先进的,甚至许多还能辐射总部以及全球其他国家,使中国成为其全球创新链的一部分。比如,马夸特在中国投建的新工厂涵盖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高度集成的智能系统、驾驶授权系统,目标客户包括保时捷、奔驰、奥迪等豪华汽车品牌;西屋交通部分制造基地就是全球性制造中心;德国费斯托在华开展的是工业自动化、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市场应用;阿斯利康在青岛投建的将是全球领先的生产供应基地、最先进的技术平台……
西屋交通集团中国总裁崔垚认为,因为对市场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制造中心就近设在中国。这些生产线多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同时研发中心引来了大量技术专家。为了快速决策,又将中国机构提升为区域总部……这些变化表明,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中国的重要性越来越强了。
曾几何时,中国只是扮演着跨国公司“海外工厂”的角色。那时,跨国公司对中国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中国原料、人工、水电暖等成本的高低。如今,当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最重要的市场时,除了市场规模外,营商环境、法制环境、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政府开放度、政策透明度等都成为跨国公司十分看重的指标。
在这些方面,在青岛的多名跨国公司参会者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期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