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垃圾桶越来越少了
一些现象,也是一些变化,但总有一些因果关系和起承转合
今天聊一下上海的一件小事
五一期间,上海有一件事上了热搜
很多人来上海玩,有一个困惑,就是上海好像没什么垃圾桶
还有人开玩笑说
在上海,街边的咖啡馆比垃圾桶还要多
我们团队一开始也没留意,但是真的在路上看的时候,发现确实有这样的体感
但是大家仔细看,或者头探进去看一下你会发现
垃圾桶内部的顶盖上安装了一个智能化设备,叫垃圾溢满智能报警装置
不要小看了这个东西
这个小东西的作用就在于,一旦里面垃圾达到75%,大约过120秒装置就会感知到并将消息传递到“城市道路保洁监管app”
就是这个系统,一旦垃圾桶满了,就会通知养护人员去处理垃圾
这是日常的维护
但是从大数据的角度,如果一个区域的垃圾桶长期没人使用,或者附近一块区域垃圾桶的垃圾量一直不高
这个数据一样可以检测的到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哪个区域的垃圾桶的数量可以减少,这也是可以判断出来的
换句话来说,哪怕上海调控垃圾桶数量,也是非常理性客观
且围绕着大数据制定的严谨标准的方案
这就很厉害,超级厉害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
就是上海最热闹,人流最大的南京路步行街
整个南京路一段1公里的热闹步行街,我来来回回走了两遍,一个个数了数
02
通过这个细节,你可以感受到上海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围绕着垃圾桶,上海的细化政策是这样的
就是一边在减少,一边在为民服务,进行升级和改造,尽可能降低对人们的影响,创造出对垃圾桶减少“无感”的感觉
这听上去有点拧巴,但是对于上海来说确实如此
比如说
原则上每个公交站点要有一个垃圾桶
但是如果两个站点相邻50米,那么这个垃圾桶的位置就不是放在公交站边上,而是两个站点的中间
这样两个站点的乘客下车,基本上视线范围内都能看到垃圾桶,这样就能共享到两个车站
从整个城市面上来说,数量减少了,垃圾桶的利用率也就更高了
当然,也有一些区域的垃圾桶减少是“一刀切”
03
另外,大家如果细心一点也会发现,上海不同区域的垃圾桶也有点不太一样
整个垃圾桶相比较而言色调就比较柔和,也相对更加醒目
然后在投放口也可以看出不太一样,整体干垃圾的入口明显比较大,正常的垃圾都可以投放
可回收垃圾相对比较小,也没开特别大的口,基本上只有一些纸张、瓶瓶罐罐的东西可以放进去
所以你会发现,哪怕对于垃圾桶本身,也在通过各自的形态和状态在不同的场所
垃圾桶存在的价值可以最大化,也可以约束各种不文明的行为
04
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
其实垃圾桶只是一个特别小的角度,包括上海能够维持城市的整洁,除了垃圾桶的合理规划,背后还有整个保洁团队和各个部门的支持才有现在
但是我想和大家强调的是,一个城市的责任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永远有两个维度,一个叫社会价值,一个叫对人价值
一个城市需要承载环保、科技、经济各个元素的社会价值,总是在时时刻刻做着决定
但是这些决定的背后是不是意味着放弃对个体价值的追求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在垃圾桶的维度上,因为垃圾分类,因为环保,因为各种因素这个城市可能需要减少垃圾桶的数量
但是这个决定是不是就意味着大家扔垃圾不方便了
很明显上海没有在做这样的等号
而且你会发现,只要努力,只要愿意,互相之间是可以权衡的,并且能够均衡的,这就是城市的魅力
一个城市在汹涌向上的时候,也在努力保留每一个个体的尺度和尊严,我想这就是上海之所以有魅力的地方
这个城市看上去没有考虑所有人,但却真真实实的在乎每一个人
社会与个体从来都不是二选一的选择,更加不是对立的答案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是因为个体为城市努力,城市为个体考量,这是上海之所以值得热爱的地方
一个垃圾桶如此,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更是如此
不妥协不放弃,在这里也就有了奋斗的理由
以上为正文,来自真叫卢俊团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