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E起读】一周为何有七天?人类即将实现永生?
”
一周七天制
为何通行全球?
大卫·亨金(David Henkin)指出,人们的时间感并不牢靠,尤其是对“星期”的感知。不同于“年”和“月”,“星期”这种七天周期在天文学中并无实际依据。从尼日利亚到中国,过去人们没有这个概念,也照样过得很好。然而现在“星期”已成为量度生活日常的标尺,甚至还成了判断神智清醒与否的方法。“以星期为单位的时间节奏与普通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亨金写道,“以至于忘记今天是星期几已经成了认知错乱的一个显著症状和自我提示。"
他的新书说明了“星期”的概念是如何通行世界的。他解释说,直到19世纪,对许多新教徒来说,安息日以外的日子都是这天的前奏。天主教徒以节日到斋戒日为周期来循环日子。在报纸、工厂生产排期和每周发薪日都还很稀罕的时候,星期的划分没那么重要。不止在地下工作的人,大家都会搞不清今天星期几。直到1866年,《路易斯维尔信使报》(Louisville Courier)还提到过有人在星期五喝醉,因为他以为那天是星期六。
总的来说,这是个关于城镇发展的故事。随着市镇扩大,社会变得更复杂,市民“越来越多地以不同方式按‘星期’安排生活,也就是如今我们视为现代的方式”。1859年,在马萨诸塞州,詹姆斯·费斯克(James Fiske)所在的当地慈善协会每周三聚会,合唱团每周五排演,他可不能搞混日子。在1866年的纽约,《每周六》(Every Saturday)杂志开始逢周末出版,贝亚德·泰勒(Bayard Taylor)总是翘首以盼。
《经济学人·商论》APP内搜索《一周七天的概念何以通行世界》(2021-12-04)阅读全文
“永生”正在从
幻想变为现实?
许多宗教信仰都许诺人们将在天堂或通过在人间的轮回获得永生。原因很简单,这能减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永生的想法也有其他追随者。现在,从非主流科学家、邪教团体,到科技亿万富翁的各色人等都在追求永生,他们都坚信最终能找到让人类不朽的方法。与此同时,他们将希望寄托在号称能让人青春永驻的实验性疗法上,而这些疗法很多是在骗人。
在《不朽的代价》(The Price of Immortality)一书中,为本刊撰稿的记者彼得·沃德(Peter Ward)深入探究了这些永生信仰的起源以及据声称可抗衰老的科学。他与佛罗里达州的永生教会(Church of Perpetual Life)等团体共处,听他们探讨食品补剂和人体冷冻法(死亡时冷冻尸体,以期日后复活)。
沃德发现,美国的“不朽主义者”所受的启发来自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等未来主义者的梦想。另一个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人是19世纪的俄罗斯哲学家尼古拉·费多罗夫(Nikolai Fedorov),他认为有朝一日,所有生物都可以通过它们弥散在宇宙中的痕迹复活,这一愿景让人联想到现代的DNA克隆。
《经济学人·商论》APP内搜索《谁想永生?还挺多人的》(2022-05-28)阅读全文
AI即将帮助人类
实现跨物种交流?
种间关系曾经是一个科学术语,用来描述一个物种和另一个物种之间如何相处。现在,这个词变得更重大了:它让你想到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因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的联系。无论是跨越大陆追踪大雁的卫星影像,还是用智能手机拍摄公园里小松鼠的视频,人们都在从全新的视角看待地球上870万个其他物种。在《存在之道》(Ways of Being)一书中,英国艺术家、科技作家詹姆斯·布莱德尔(James Bridle)探讨了这对于理解地球上许多非人类智慧的影响。
布莱德尔阐述现在有三种智慧在相互作用:人类、非人类和机器。凭借人工智能,未来的机器将能够置身于人类和其他生命形式之间,发挥翻译的作用。机器智能的优势是它能长久保持快速、重复且准确。
作者发现了眼下的一个症结:他称IBM、微软、亚马逊、谷歌、Facebook以及其他大型科技公司是“气候变化的头号推手”,因此也是导致“全球灭绝”的头号推手。这种说法太过夸张,毕竟这些公司都在制定气候解决方案并传播相关知识,而其他行业的污染要严重得多。真实的情况是,利润是发展人工智能的主要动机;到目前为止,大自然得到的关注并不多,人们也没在动物学以外的领域探索非人类智慧。计算技术仍然一如既往地关注人类,即使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表明它应该大幅增加给予其他物种的关注。
《经济学人·商论》APP内搜索《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2022-06-11)阅读全文
气味:人类与动物进化的共同线索
《经济学人·商论》APP内搜索《成功的气味》(2022-06-18)阅读全文
无可避免的死亡
也是人类智慧的开端
两百多年来,法国一直在认真记录其公民的寿命。自1816年以来他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增长了一倍多:在长期被高婴幼儿夭折率拉低后,法国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从41.1岁跃升至85.3岁,男性从39.1岁跃升至79.3岁。换句话说,法国人的预期寿命“平均每天延长五小时”,安德鲁·多伊格(Andrew Doig)在研究人类如何死亡的书作《死亡牵绊》(This Mortal Coil)中写道。“也就是说,每过一天,每个法国人离死期又近了24个小时,但得益于医药、营养、卫生、善政、贸易、和平等因素,死期又推后了五小时。”
你或许会以为一本讲述死亡这种暗黑题材的书读来会可怕或阴郁。这本书可不是这样。相反,身为曼彻斯特大学生物化学家的多伊格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智慧的鼓舞人心的故事。
《经济学人·商论》APP内搜索《未知国度》(2022-03-05)阅读全文
想要与全球百万精英同步阅读?你可以在商论App内搜索“书评” / 订阅经济学人集团公众号合辑#商论书评 获取更多新书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