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烂!国产青春片改醒醒了!
太难受了!
就从电影语言和主题表达的意识谈谈。
POST WAVE FILM
电影是什么?
很难有人回答这个问题。
虽然电影本体众说纷纭,但影视界都有自己的一套称呼。提到电影自己的语言,最多的,就是“视听语言”了。毕竟,电影给人最直观的冲击,就是视觉上的“看”和耳朵里的“听”。
单单将视觉“看”到的这部分拎出来,就可以看到国产青春烂片的电影语言意识匮乏。
究其原因,就是这些电影的视听,都太平庸。
放个最新青春片的几张远景(人物画面占比较小)剧照给大家看看吧:
如果不把片名放进去,能分得清,到底是哪部电影吗?
这种画面,确实有美的一面,但依旧平庸。它可以是《一周的朋友》,也可以是《暗恋橘生淮南》,也可以是《你的婚礼》。
换言之,不了解具体的演员,这样的画面可以成为任何青春电影。
此类“糖水片”视觉,美则美矣,但没有特点。着实也有点让人腻了。
再来看几个例子。依旧是全景,不以人物为主体的青春片剧照:
相信很多人只用一眼,就猜出是什么片子。画面的构造、色彩、质感,立刻凸显了出来。
这两张图片分别来自《少年的你》和《盛夏未来》,它们都不约而同地做了很重要的一点:研究画面风格。
这是一切优秀电影的共性。
青春片,看个高兴,有必要这样复杂吗?
答案肯定是有。
每一部电影都应该有独属于自己的视听风格,最简单的道理是,再怎么样得把一件事做好吧?
当然有的时候,视听语言也许是一个考验导演作者性的一项标准,那么,褪去影像作为载体的外壳,这些青春片的主题表达, 又是怎样的呢?
POST WAVE FILM
如果说,视听语言是一部电影的皮囊,那皮囊之下的东西,也是极其重要的。
那是主题表达的意识。
主题对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决定了电影能够达到的高度。而对于已经有过大量观影经验的观众来说,如何在已有的大量前作基础上表达更准确的主题,也成为了创作者必须去面对的事情。
而从结果上看,大部分青春烂片表达的主题,是不及格的。
《你的婚礼》,表达了一个男生对女生单方面、自我感动的付出;
《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表达了异地恋很难维持的中心;
《一周的朋友》,表达了对过去错误的愧疚和对未来的憧憬……
它把思考停留在了过于表面的阶段,导致一切都看上去如此的走马观花。
这些表达,仅仅停留在了事情本身,而没有沿着这个事情去剖析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发生而发生。
暗恋、单恋、苦恋是青春片里常见的题材,当然,也是常发生于年轻男女之间的情愫,只是恋情必然建立在二人的互动基础上,也和人物塑造、现实问题、人生选择交织。
而仅仅只是作为一种状态,难打动人心。
此外,它们对现实的考察,停留在了一个”悬浮“的状态——
真的很想问问,高三,大部分学生带着全妆上课吗?可以在自习的时候当着同学的面吵架吗?教室里看起来真的永远是那明黄的色调吗?
抱歉,我记忆里的高三,只有大家奋笔疾书的神情,水肿的脸,和惨白的顶灯。
我们不妨抽离出来,看看其他电影口碑较好的青春片(豆瓣评分7分以上)都讲述了什么故事,从中提炼主题。
《过春天》,白雪导演,豆瓣评分7.7。讲述了女主角为了和朋友去日本玩,靠倒卖手机赚钱,最后被警察抓住,众叛亲离,昔日美好的愿望成为了泡影;
《少年的你》,曾国祥导演,豆瓣评分8.2。讲述了女主角为了高考,忍受校园霸凌,最后因冲动而杀人,让自己混社会的朋友顶罪的故事;
《狗十三》,曹保平导演,豆瓣评分8.2。讲述了女主角养了一只小狗,结果小狗走丢了,主角非常伤心,但周围的人总是在为生活奔波,导致女主角求助无能,只剩下无力的控诉与哭泣。
当然,我想,抛开电影类型不谈,青春片需要花的功夫,如果只放在打造俊男靓女的cp感上,这一代观众,恐怕已经不好糊弄了。
就算是想着捞完钱就跑,这次捞到的甜头,下次也绝对尝不到了。
POST WAVE FILM
主题表达意识上,一些优质的青春电影都共同将目光对准了中产阶级家庭,讲述了该阶级的成年人或有意或无意传递给孩子“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最终让人的本性与实用主义博弈的主题。
更直白点,它们很明确地撕开了青春“美好”的外衣,将里面赤裸的、关于中产阶级焦虑的价值观拿出来,给观众看。
这些优秀的电影,表面上在讲青春,实际已经完全脱离了青春中“恋爱”、“热血”的表象,将中产阶级的焦虑转换为具象的“升学”、“赚钱”,更加符合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也完成了表达主题的转变与升级。
既然电影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了,既然前人都已经把优秀答案写出来了,那为什么,最近几年的青春片还在开着倒车,不断地缩小自己的表达范围呢?
如此薄弱的主题表达意识,造就了成堆的青春烂片,也恶心了可怜的观众。
将电影本身的里外看过一遍后,分析的重点,就来到了电影的背后——创作者们。他们的意识,直接决定了上文所述的所有意识,是最为决定性的。
所以,将它放在最后阐述。
创作者究竟在做什么呢?他们撰写剧本、他们商讨画面、他们决定主题。
说到剧本,必须要提到所有烂片的短板:“台词”。
先来几句原汁原味的台词鉴赏一下吧:
咱就是说,这是脑袋正常的人会说出来的话吗?
也许有人会反驳:这有什么,日本青春片不也经常说这些话吗?亦或是,年轻人不就会说这种热血又无厘头的话吗?
此类问题,非常完美的点出了许多人对青春片误解,也将创作者意识的症结体现。
当我们谈及青春时,经常会提到“热血”、“勇敢”这些关键词。
但是,请注意,“热血”不等于“幼稚”,“勇敢”不等于“毫无掩饰”。再年轻的人,都依旧活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所有语言都应当符合那片土地的思考与组织模式。
你必须把剧情里的人物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尔后才是年轻人。而不是凭空想象个毫无现实逻辑的形象,再往角色头上扣一顶“年少气盛”的帽子。
而青春烂片的创作者,根本就没把角色当“人”看,而是想当然地将所谓的青春元素强加于电影中,自我感动,丝毫没有对青春的思考与叩问。
甚至,有更恶劣的,直接把“青春片”与“好拍”、“赚钱”画等号,完完全全将青春片贬为了一个流量的容器,进而严重的自我催眠。
他们没有意识到,“青春片”就是类型的一种。它自身是完整的个体。
真正好的青春片,是和社会紧密相连的,是社会的反应与缩影。它可以表达阶级的迷茫,也可以表达中产的焦虑。而在这种社会复杂问题的夹击之下,青春片的主角不断受到伤害、进行自我身份的确认,在懵懂的、混乱的、充满疼痛的环境里生存,最后在付出惨烈的代价后,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也许,这才是进行青春片创作时,最该有的意识。
一切电影创作,都离不开生活。
真诚自有万钧之力。
编辑丨三水 排版丨逍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