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真正拖垮你的,是“目标主义”

真正拖垮你的,是“目标主义”

健康

编者按

做事情时,人分为两种:

一种目标很大,但很容易放弃;
而另一种人,目标一般般,但最后慢慢做成了。

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两种人,代表了做事的不同心法

二者的区别在哪?怎样做事情才能高手

今天分享的主题,源于武志红老师的一段微博——目标主义和过程主义

你是哪一种,几乎决定着,你如何创造人生意义。
观点 | 武志红
作者|梁脊
责编|天雅
  

很多人惧怕挫败。
 
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
 
高手做事,都是无往不利的;
而挫败则意味着一事无成。
 
因此在经历挫败的时候,他们状态会特别低落。
 
即便这个挫败对结果影响不大,但脑海里却总有个声音在说:
 
“太糟了,我怎么会在这种事上犯错误?”
 
越自责,越低落;
越低落,越做不好事情……
 
从而导致内心更加挫败,陷入恶性循环。
 
要想跳脱循环,我们首先要明白:
 
挫败是十分常见的,高手也会经常栽在一些小错误上。
 
不同的是,
 
普通人经历挫折,容易沉溺在失落的情绪里,一蹶不振;
 
而高手却可以享受挫败,并且从中找到更好的前进之路。
 
这也是高手和普通人之间,目标主义和过程主义的区别。
 
 

害怕挫败,
是什么心态作祟?

 
 
武志红老师在《把事情做好的心理学课》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女孩参加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考试,考了三年都没过。
 
咨询过程中,武老师注意到,女孩有严重的拖延心理。
 
每次计划提前半年备考,却拖到考前一星期才复习,实际就两三天。
 
这么短的复习时间,她虽无法全部通过(及格即为通过),但每次却也能过1、2科(一共3科)。
 
换句话说——她不是没能力考过,而是拖延的习惯,导致了无法全部考过。

 
随着咨询深入,她逐渐觉察到自己的拖延背后的矛盾。
 
她是一个「目标主义者」
 
在考试这件事上,她一直将考试成绩跟个人价值捆绑在一起:
 
考高分,证明我能行;
考低分,证明我不行。
 
她希望自己能一次性通过,最好门门90分以上;

一旦做不到,她就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甚至一文不值。
 
她对挫败充满了恐惧。
 
为了回避这份恐惧,她选择了拖延。
 
如果努力半年还不能考过,这证明我水平太低了;

但只复习几天而考不过,是因为我临时抱佛脚啊!

如果好好准备,一定可以考高分的!

也就是说,她的拖延,是在为将来可能的失败找台阶下。
 
理解了这一点以后,她开始有意识地调整目标、克服拖延。
 
第四次考试,她提前几个月复习,勉强通过了考试。
 
她对武老师说,虽然没有考到很高的分数,但她感到好像足够了。
 
后来,她学会了从一些普通级别的、琐碎的过程中感受快乐,比如看灯展、逛超市等。
 
她终于不再拧巴地追求高目标、高需求了。
 
 

 追求目标主义,
会陷入2种困境


 
通过以上案例,不难看出:
 
目标主义者之所以无法享受做事的过程,源于对过程中挫败的恐惧。
 
通常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会收到两种反馈:
 
正反馈和负反馈。
 
挫败,属于典型的负反馈。
 
它往往很容易令人陷入2种困境。
 
其一,自恋遭受打击。
 
心理学有一种现象叫“蔡格尼克效应”。
 
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好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大脑往往会对负反馈加深印象,这是“吸取教训”的本能。
 
目标主义者常常习惯把事情结果与个人价值捆绑在一起。
 
只有做事达到预期,他们才看见自身的价值。
 
一旦出现负反馈,他们就会遭受一次自恋的打击,并由此质疑自己的能力。
 
“我真的能把这件事做好吗?后面再出问题,我能不能应付好?”
 
即便这个困难来自于外界,他们的大脑也会将挫败归咎于自己:
 
“我的能力根本不配把这件事做好。”
 
就像前面案例中提到的女孩,她在复习的时候有一个习惯:
 
不直接做题,而是不断将答案抄在卷子上。
 
被问及原因,她解释说,
 
如果直接做题,就可能会做错;

一旦做错,她就会不断自我怀疑,甚至想放弃考试。
 
而抄答案,则可以帮她规避挫败,维持着虚假的自恋,一直坚持下去。
 
从而导致,她不敢尝试任何事情。

 
其二,压缩个人成长。
 
心理学还有个概念叫“自证预言”:
 
你的意识越认定什么,就越可能实现什么。
 
目标主义者常常喜欢给自己定制一些高大上的目标,渴望一蹴而就。
 
一旦出现负反馈,就很容易陷入沮丧和自我怀疑:
 
“连这种事都没干好,我注定一事无成。”
 
为了回避挫败带来的痛苦,他往往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防御机制。
 
比如拖延、摆烂——
 
就像案例中的女孩一样,既然没法达到理想的成绩,那索性不全力以赴了;
 
等结果出来,就自我安慰说:我还没全力以赴呢,本来也不期待高分。
 
比如早早放弃——
 
“我根本不是干这事的料,干嘛要在短板上出丑呢?”
 
长此以往,人会变得越来越退缩,越来越脆弱,不敢尝试,不敢挑战,最终真的变得一事无成。

 

从3个维度,
成为“过程主义者”


 
这时问题来了:
 
我们具体要怎么做,才能走出目标主义者的困境呢?
 
答案很简单:成为一名「过程主义者」。
 
什么是过程主义?
 
我从以下3个维度,去解释目标主义和过程主义的区别。
 
首先,「自恋和关系」的维度。
 
目标主义者做事情,会混淆“我”和“我做事情”的界限,并严重地把自恋覆盖在结果和目标上。
 
他们认为:我做事情 = 我。
 
就像案例中的女孩,她将考试成绩和个人价值完全混淆在一起。
 
生活中的父母,也犯过目标主义的错误。
 
比如孩子考试差了,劈头盖脸指责孩子“学习能力怎么这么差!?”
 
其实,这是父母将“孩子成绩不好”,等同于“我教不好孩子”。
 
进一步觉得:我不是一个好父母。
 
父母自恋受损,却会将矛头指向了孩子的考试成绩。

 
而过程主义者则很不一样。
 
他们能诚实地区分:我做事情 = 我 + 事实 + 我跟事实的关系。
 
这样的父母会进一步探究:
 
问题不一定在孩子能力上,可能是他用错了学习方法——
 
学数学,单纯记住了公式,忽略推理逻辑;
学英语,只顾着语法规律,却没有背单词。
 
一旦孩子学习方法用错了,他再刻苦再用功,也是枉然。
 
这时候,他们就会着手去帮助孩子优化学习方法;帮孩子和知识之间,建立深度关系。
 
如若孩子学习方法掌握了,考试分数还是不高。
 
这时,追求过程的主义的父母,还会进一步探究:
 
如果不是学习方法有问题,那就可能是考试技巧没有掌握——
 
孩子不熟悉考试答题的技巧和思路,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在考卷上呈现出来。
 
这时,他们就会着手辅助孩子提升考试技巧。
 
如此一来,既维护了孩子的自恋,也促进了孩子与学习、考试建立深度关系,提升自我价值感。
 
发现了吗?
 
人在做事的时候,如果过度执着于目标,就会忽略过程,无法与事物建立深度关系。
 
过程主义者不会为目标暂时无法达成而焦虑,也不会把负反馈当作对自身的否定,
 
而是从关系和事实之间寻找问题的根源,探索和调整使这个过程变得更有价值。
 
其次,「思维和体验」的维度。
 
目标主义者向思维认同。
 
什么叫“向思维认同”?
 
只有在做事成功时,才感受到这是快乐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这本身没错。
 
但一个人过度关注结果和目标,被思维牵着鼻子走,就会压抑了做事的感受,无法沉浸其中,更无法体验到过程的愉悦。
 
就像哲学家韩炳哲在著作《倦怠社会》里所说的:
 
现代社会是竞争性和效绩主导的,我们越需要成功的结果来“鼓励”自己,就会在各种目标上拼命冲刺,忽略了过程本身的意义。

这种“积极性”看似充满正能量,其实我们会给自己施加更多压力,导致焦虑和歇斯底里。
 
过程主义者则很不一样。
 
他们在做事时非常注重体验与感觉,并且遵循着内心的感受去摸索下一步。
 
这种对“体验”的追求,看似捉摸不定;

但它却冥冥指引我们,探索生活的价值。
 
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就是非常注重体验的人。
 
他的创作往往不从故事情节出发,而是先就着脑海里天马行空的想象,把想要表达的场景画出来。
 
即便电影已投入制作,他也还不急着写剧本。
 
举个例子,《千与千寻》中千寻坐的列车这一幕,被认为体现了宫崎骏式的美感。


其实在宫崎骏的印象中,他第一次独自坐列车专注于旅程本身,也不记得车外风景的样子,因而决定处理成水天相接的画面。

如他在采访中说:

“我会深入潜意识,在某一时刻,纷繁的创意与构想自行涌现。凭着这些,我才着手投入创作。”
 
对普通画师来说,创造一个动画故事,只需按剧本推演就可以了;
 
但对像宫崎骏这样的大师而言,他要先摆脱思维惯性,寻找体验。
 
因为体验,是人和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
 
跟随体验去表达、去创作,在做事中注入情感与灵魂。
 
也由此,我们在看宫崎骏动漫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直击心灵的感觉,忍不住潸然泪下。
 
这就是普通人与高手之间,思维和体验的区别。
 
最后,「个人能量」的维度。
 
目标主义者注重结果。
 
他们不希望收到负反馈,常常会焦灼、谨慎地规避它。
 
就像有人上台演讲时,满脑子想的是如何避免出错、哪些常犯的口误、容易忘记的台词等等。
 
一碰上意外,比如演讲忘词了,他们就觉得完了,目标即将死亡。
 
对他们而言,每一个不好的事情,都是死能量的隐喻。
 
当遇到的问题多了,他们会深陷自我怀疑的痛苦境地。
 
最后被逼急了,还会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干了”,这是在制造死能量。

 
而过程主义者则很不一样。
 
他们能沉浸在过程之中,感知于当下。
 
对他们来说,任何反馈只是一个信号,提醒自己下一步该如何做——
 
当做一件事得到好的反馈时,那就重复它,来加强自身对这件事的良好体验。
 
如果遇到问题,那只需要去接受这个负反馈,并从中修正做事方法。
 
在他们眼里,负反馈好比一条不通的路:
 
它并不是堵死了去向,而是告诉我们,绕过去或先退一步而已。
 
虽然它可能会影响进度,但通过时间的累计、空间的调整,最终仍有实现的可能性。
 
如此做事情的人,是充满创造力的,也是在制造生能量。
 
当我们不再急功近利,不再紧紧地盯着目标,
 
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做事的过程上,在过程中持续反思、改进、创造,
 
成功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写在最后

 

到这里,突然想起纪录片《回到太空》中,有这样一句话:
 
“SpaceX不怕挫败,而是拥抱挫败。”
 
的确,做事情时遭遇挫败,我们多少会有些不好受。
 
但事实上,挫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本身的恐惧与焦灼。
 
做事的目标固然重要,但不妨碍我们沉浸在过程中,并享受它。
 
用体验去感知事情的正/负反馈,才能不断从中建立深度关系。
 
愿我们都能拥抱挫败,在做事情中,活出高价值感的自己! END 

作者:梁脊;武志红对本文亦有贡献。责编:天雅,陈沉沉。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推荐课程 


武志红老师说: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磨难和关卡,其实也是生活出的考题。


常遇挫败并非能力问题,而是没有看到自己习惯之外的方法


为此,诚挚邀请你进入 武志红 2022年度大课《把事情做好的心理学课》


 武志红年度心理课上线 

武志红原声 |60课时| 无限回听 

从内在体验出发,凝练武志红10+年理论经验

提升做事水平,建立深度关系

现在仅需199元!

识别二维码,立即订阅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法律人莫把“圆滑”美化为“法治现实主义”——驳郝铁川教授毕业寄语难以置信?特斯拉公司被标准普尔ESG封禁!理由是“种族主义”…马斯克在推特愤怒回应一支强大的军队才是国家及其盟友的坚强后盾 | 美国军队中 “觉醒主义” 运动的兴起让人背脊发凉!“极端民族主义”的帽子,离中国有多远?健行圣乔治岛,百慕大“目的是在多个地区遏制中国影响力”文化大革命时代没人感染艾滋病“目标刻在钢板上,计划写在沙滩上。”沉没成本,正在拖垮你精读丨如何战胜我们内心“天真的现实主义”?为什么共和党需要“特朗普主义”我滞留在海南的“魔幻现实主义”十五天欧洲旅游旺季遭遇劳动力不足;玛氏“互惠资本主义”如何盈利;安永分拆 | 夏日E起读再谈谷爱凌和徐州的罪恶这就是生活!......洛杉矶时报:新一代“白人至上主义”杀手:直播杀戮,渴望出名,沉浸网络,深受“大取代理论”影响!双面达沃斯与“慈善资本主义”一个日本女人跟中国男人的房事及其他。《来自新世界》:人权,究竟是“天赋”的,还是“进化”的?反思“消费主义” | 《财经》书单网络大量流传“李显龙批判中国官僚主义”视频?新加坡官方紧急辟谣!Web3.0:一场“赛博资本主义”的谎言|PingWeb3专栏形势大好?拜登驳斥马斯克关于美国经济“糟透了”说法,称“目前各方面还真不错”…教了几年布朗本科和夏校后,我发现“极致功利主义”害惨了中国孩子布雷维克的幽灵:枪击案下的诡异“白人民族主义”拖垮一个人的,是“稀缺心态”这叫“人道主义”?网友:果然不还钱的是大爷Zi录取实录|“完美主义”的我如何用作品集申请社会学日本制造,是如何被软件拖垮的?不是我们的,我们不会强占,是我们的,谁也别想靠欺骗拿走!好一段江湖复仇!好一个“目中无人”!“躺平主义”创始人松本哉其人詹姆斯·帕特森称,白人男性作家面临“另一种形式的种族主义”这3种弱者思维,正在拖垮你First Floor,是“一楼”还是“二楼”?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