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三个姐妹品牌退出中国,快时尚还有救吗?
相比欧美快时尚品牌
新一代年轻人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最近,ZARA的三个姊妹品牌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的电商旗舰店发布了闭店促销公告,7月31日正式结束运营。
而早在去年年初,这三个品牌就宣布关闭所有线下门店。
这等同于这三个品牌正式退出了中国市场。
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在2009年前后陆续进入中国市场,虽然是三个牌子,但总像连体婴一样开在一起,且往往就在Zara隔壁。
虽起步晚于Zara,但这三个品牌却恰到好处的填补了它在产品上的空缺:风格更年轻多元,且又区分出自己的个性:Bershka酷帅性感,Pull&Bear休闲运动,Stadivarius甜美淑女。
同时它们的价位在欧美快时尚中也属于较低的档位,均价在100到500元间,打折时不到百元就能买到一条连衣裙。一度是学生们的最爱。
她们比上班族更渴望通过穿着表达自己的个性,“海外品牌”天然也带有更时髦的标签。
高峰时期,它们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出的门店,达到近200家。
但便宜也意味着质量不佳。
T恤虽然便宜但洗一次就烂、毛衣还没上身就起球了、卫衣掉色......虽然这些都是快时尚品牌的通病,但价格越低,这些问题也就越明显。
一晃十多年过去,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曾经的拥簇们到了追求品质的年纪,不再一味求新、求异,而是追求舒适和合体。
曾在北京念大学的小刘颇有些感慨,她读书时常常在朝阳区的悠唐购物广场逛这三家店。它们价格便宜,款式多元,且版型比Zara更适合小个子。
但随着毕业、工作,她逐渐放弃了这些经不起“折腾”、穿一季就要扔的消耗品。
就在2020年年初,小刘无意中路过莘庄商场里一家Bershka,当年人头涌动的专卖店里,现在服务员比顾客更多。
这头丢了老粉,它们却迟迟培养不出新粉。
新一代年轻人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庞大的市场催生了本土快时尚品牌和数以万计的淘宝店,它们同样用超快的速度跟进当季趋势。
再加上她们本就是奔着适合中国人身材肤色进行调整,性价比更高。
2021年年初,母公司inditex宣布关闭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在中国的实体店,表示“基于我们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分析,inditex旗下的年轻品牌将着力加强其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运用直播、微信小程序等社交平台以及我们的线上店铺,这些针对年轻受众品牌的电商业务将会实现成倍增长。”
话说得好听。但在淘宝上,这三个牌子更失去了“实体店仅剩不多的千元以下的衣服”这一特色。
即便此时折扣清仓,Bershka天猫店的最高销量也不过100+,销量超过100的仅有两款;Stradivarius销量最高的是一件72元的连衣裙,销量超过100的也只有两件款。
海外快时尚品牌的吸引力越来越低的同时,大家更多地开始选择国内的快时尚品牌如UR、Mjstyle等等。
它们的优势显而易见。
比如广州品牌UR。虽然取了个英文名,但款式和色彩比海外品牌更贴近国内消费者的口味,版型也更适合娇小的亚洲女性身材,更具实穿性。
在今年618的天猫店铺销量排行榜上,它名列第二,仅次于优衣库。
同时,国内发达的电商向消费者提供了数以万计的淘宝店,它们可以充分地满足不同审美需求的年轻人。
而来自南京的跨境时尚电商网站SHEIN,更是在海外疯狂吸粉,成为欧美年轻人们的淘货胜地。
SHEIN 上面售卖的中国衣服、鞋子,真正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售价最多只要十几美金,在网络这头下单后,另一头直接从工厂发货,比外国人在当地华人开的店里购买便宜多了。
如今,它已是美国“下载次数最多”的APP,快时尚领域的市场份额高达30%。
公司估值超过千亿美元。
西方女孩说自己对SHEIN上瘾,总是停不下买买买的手——这不就是淘宝刚兴起时的国内年轻人嘛?
- THE END
招 聘
外滩招人啦!我们期待你:
在国际视野下,聚焦中国城市生活和消费潮流趋势。有审美,熟悉文化及商业地标。在时尚或设计、文化等领域有积累洞察,且具备优秀的文字或视觉表达能力,新闻敏锐度强。
资深编辑 (1名)
生活编辑 (2名)
视频编辑 (1名)
实习生 (若干)
坐标:上海“巨富长”
待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和上升空间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