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推翻“罗诉韦德案”之后看《掮客》,是枝裕和这次应该被褒奖吗?

推翻“罗诉韦德案”之后看《掮客》,是枝裕和这次应该被褒奖吗?

电影

《掮客》中的是枝裕和式温情还有效吗?

文 / 谢钦



作为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掮客》,是是枝裕和导演的第二部外语片,首次在韩国拍摄,并与影帝宋康昊裴斗娜等明星合作,作为戛纳系的是枝裕和导演就像回到自己的主场一般备受关注,成为获奖热门。


影片混合了公路片,家庭伦理等类型元素, 一以贯之的细腻与温情,关于家庭及情感的主题,在一段旅程中上演了一段《小偷家族》的变奏曲。英国影评人托尼·瑞恩斯曾说是枝裕和所有的电影都是关于人变得更人性化的过程。这部《掮客》中,几组人物内心的成长与变化依旧,跟随事件的走向,迎来了人性化的结局。众多媒体及观众都给予本片相当的好评,尤其是枝裕和的影迷和拥趸在其中感动落泪,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与此同时,这部电影也遭遇到了一部分批评的声音,并成为是枝裕和从影以来最为备受争议的作品。


罪犯、家庭、孩子 即熟悉又陌生的是枝裕和


在一篇关于《小偷家族》的采访中,是枝裕和曾说“我相信犯罪是由社会产生的。犯罪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集体拥有的东西;这是我们需要收回并接受的责任,而不是个人的责任。”


《掮客》讲述了尚贤(宋康昊饰)和东洙利用在教会孤儿院工作之便做起了人贩子的生意,并打算与犯有杀人罪的妓女素英合伙卖掉她的孩子,一路上组成了临时家庭并逐渐改变了彼此的故事。


罪犯、家庭、孩子这样的组合几乎是《小偷家族》的翻版,因此许多评论都拿两者来做比较,但《掮客》或许是是枝裕和更为大胆和有野心的一次尝试,但也因此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主角尚贤在片头和片中哼唱过两次一首歌词为“苏格拉底”的歌,可以看出导演的良苦用心,始终在提问,向惯常的观念、价值提出挑战,并试图寻找答案。而真相往往无法现身。2019年是枝裕和执导的第一部外语片,片名就叫做《真相》,由凯瑟琳·德纳芙、朱丽叶·比诺什主演,讲述一个演员如何理解、表达爱的真相。将对于情感的讨论放在家庭内部关系中处理是是枝裕和所擅长的,无论是原生家庭,重组家庭还是临时家庭。


是枝裕和曾经回答过关于亲情的问题,“血缘关系足以让你组成一个家庭吗?我总是在问这是否足够。有时候我担心它太脆弱了。但与此同时,血缘关系让你更有责任感;因为他们有很多的包袱。在《小偷家族》里,虽然那个父亲想被称为“爸爸”,但我不认为他能成为一个父亲。而当他说他不再是父亲的时候,也就是他放手的时候,也许那才是他成为父亲的时候。这个家庭直到破裂才算一个真正的家庭;当他们分开,他们就更像一个家庭。”


尚贤见女儿的段落明确指向血亲的疏离,而下一个镜头就是临时家庭的温馨时刻,这样的讲述过于熟悉,在《无人知晓》《如父如子》《小偷家族》《海街日记》都有类似的表达,因此有评论指出是枝裕和过于待在自己的舒适区而重复表达。其实钟情或者反复表现一个主题并不是问题,某种意义上很多创作者终其一生都在表达一个主题且无法穷尽,因为可以找到不同的角度切入,问题是过于概念的营造就显得单薄而生硬,在是枝裕和众多前作中,影像是由大量的生活细节和纪录片式的质感构成的,这与他早年在电视台作纪录片导演的经历有关,物质真实的累积浸透在事件的推演中是令人信服的,而在《掮客》中身处国外的导演没有能够发挥这一优势,而过于依赖情节点的设置,故事便显得抽空。


父亲的归来是这部影片不同以往的地方,或许是由于树木希林的离世,是枝裕和对于家庭的讲述从母亲转向了父亲,从早期父亲的缺席转向了父亲的回归,但父亲依旧是孱弱无力的,无论是《小偷家族》还是《掮客》中的“父亲”,直到影片最后尚贤因杀死对手在逃,而东洙为了素英主动被抓捕,“父亲”这一形象才建立起来。两个掮客尚贤和东洙都曾自称是婴儿羽星的父亲,并在卖孩子的过程中有过这样的念头,尤其是东洙在摩天轮上的一番深情表白,通过理解和原谅素英弃婴的行为而解脱了自己,放下了对抛弃自己的母亲的怨恨。相信很多观众在这一幕被两人放下戒备的对话所感动。


由于8岁的海进的加入使得这个临时组合更有了家庭的味道,上演了一系列温馨的家庭公路片的场景。而影片在这时也适时的迎来了泪点的大爆发,在极具仪式感的情境中,当素英说出一系列的感谢,相信所有观众都会被这一幕击中。“感谢尚贤的诞生,感谢东洙的诞生,感谢羽星的诞生......”


我们也就是这样的陷入了是枝裕和的温情陷阱。


临时家庭组合中的每个人在这场旅行中都经历着内心的变化,成长是公路片的内核,而另一边导演着力塑造的女警察的“成长”,同样在建构这一主题。导演在视听层面的处理帮助女警察完成了“人性化”这一转变。


裴斗娜饰演的女警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车内空间,在封闭或较暗的光源中,她始终冷漠的旁观,希望尽快在孩子卖掉的现场抓到罪犯,完成任务,甚至不择手段的钓鱼执法,“或许最希望孩子被卖掉的是我”,可以看出这是导演对于这个角色作为工具理性的存在的批判,她代表着冰冷的价值判断,才会与素英争取生命权利的价值观发生冲突,直到影片的最后导演才给了裴斗娜一个漂亮的镜头,在海边开阔明亮的环境中,与3岁的羽星和丈夫嬉戏,意味着人性的回归。


与女警察一样,素英也迎来了一个光明的结局,每个人都得到某种程度的自我救赎,宋康昊疑似在逃,东洙获得了自由,最终的画面定格在临时家庭的合影上,的确是一个happy ending。原本一个悲剧的开始却因为爱、尊重、宽容和理解获得了转机,迎来光明。


这既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是枝裕和,又是一个陌生的是枝裕和。


很多评论者常拿是枝裕和与小津安二郎作比较,认为前者是后者的继承者,但其实他们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小津以温和的方式呈现了悲凉的底色,而是枝裕和其实相对是暖色的。他的善意或者悲悯,对于人性中的善的坚信,同时保持着尖锐的批判性,以及对于既定价值的质疑的勇气,在他的诸多前作中成为标签,也是为影迷所津津乐道的。而在这部作品中,对于社会问题的观察和讨论还在,例如在孤儿院中东洙与朋友的对话,让我们看到孤儿们要融入主流社会的困境,了解到像东洙这样被抛弃的孩子的内心创伤,但这些都很快的在温馨的家庭叙事中被化解掉了。我们看不到《无人知晓》中被遗弃的孤儿,有的是健康欢快、一片祥和的氛围。因此有评论说是枝裕和失去了早期的批判性,取而代之的是带着滤光镜一般的柔情。


推翻“罗诉韦德案”之后《掮客》是应该褒奖的吗?


在列车的行进中尚贤素英的一段对话,导演用经过隧道造成的忽明忽暗的视听效果表达了素英内心的茫然。我们可以理解由于自身是孤儿所以强烈的想生下孩子的素英的心理,哪怕生父是一个嫖客,那也是素英的权利。当面对女警察的指责,素英情绪激动的喊出“比起生下孩子再丢掉,生之前就杀死罪更轻吗?”这或许是这部影片受到质疑和诟病的原因之一,尤其在反“罗诉韦德案”之后,全美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拉开了又一轮关于女性堕胎权的大争论,这部影片疑似反堕胎的观点,不由的激怒了很多人,因为对于堕胎的支持者来说,这句话反过来说依旧是强有力的控诉。


在此我们不展开对于美国反“罗诉韦德案”的种种论述,就电影来说,关于女性堕胎的影片,例如早期于佩尔主演的《美人韵事》,获得金棕榈的罗马尼亚影片《四月三周两天》,及美国影片《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等都有较多的讨论,这些获奖影片均从女性的角度给予了有力的社会批判。而时至今日是枝裕和以一种东方温情,抱着希望和谅解式的博爱与宽容来喊出这样的口号,似乎有些出人意料。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当地时间24日推翻了保护女性堕胎权的罗诉韦德案,意味着女性堕胎权将不再受到美国宪法保护。在当天的裁决中,9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中有5名支持推翻、4名反对,最终作出推翻罗诉韦德案的裁决。罗诉韦德案是197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于女性堕胎权裁决的“里程碑”案例。最高法院当时裁定女性拥有堕胎的权利,该权利受到宪法保护。

7月8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要求美国司法部尽可能保护女性堕胎需求,包括保护她们前往其他州堕胎的权利,获取堕胎药物等。美国联邦最高法院6月24日推翻1973年对“罗诉韦德案”的判例,意味着女性堕胎权不受美国宪法保护,堕胎的合法性问题留给各州应对。总统拜登8日抨击了最高法院的决定,他说:“我们不能允许失控的最高法院与共和党极端分子勾结,这会剥夺我们的自由和个人主权。”

一生为女性权益而战的金斯伯格:捍卫不成为母亲的权利

美国堕胎议题焦点之作:《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导演Eliza Hittman访谈


当我们为片中那句“感谢羽星的诞生”而热泪盈眶时,又该如何应对那个《何以为家》中十二岁男孩赞恩对于父母指控?仅仅用爱和生命的权利来回复是相当无力的。


影片不断的强调孩子是希望,每个人都有出生的权利,因为就像羽星一样,他有可能,也及其幸运的得到了一个看似美好的未来,本片的香港译名为“孩子转运站”亦较为通俗也较为准确的把握到了这一点。


可是在这个及其幸运之外呢?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大量的因为弃养而出现的社会问题,我们看到的是日本纪录片《女性贫困》中大量的单亲妈妈形成了新的贫穷阶层,陷入了无法摆脱的代际贫困的泥潭,所以这样一个漂亮光线笼罩下的电影的结尾如何能说服我们?


有时我们需要鸡汤,但或许我们接受不了的是这口鸡汤来自于是枝裕和。


关于人贩子的叙事也是本片受到质疑的另一个方向虽然宋康昊饰演的尚贤在片尾疑似因杀人而逃亡从此不知所踪,似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影片对于两位人贩子行为试图不断的合理化和洗白,对于整个过程浪漫化的处理,或许是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所在。


影片开头尚贤在说服素英不要告发并提议合伙卖孩子的时候,将自己描述成给予孩子更好未来的“丘比特”,企图掩盖自己的犯罪动机,抹除利益驱动的罪恶行径,逃脱道德谴责。一路上的议价,对于曾经卖出去的孩子的交代,基于这样的事实,后面的温馨场面是否站得住脚就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可以试想尚贤和东洙过往卖掉的孩子,每一个都能像羽星如此幸运吗?他们会不会因为更多的利益而不负责任将孩子交到一个罪犯手里,制造一场场的人间悲剧,那么他们贩卖婴儿的行为是可以被粉饰的吗?因此英国卫报尖锐的批评到“片中的秘密和阴谋完全不可信”。


在不断曝出的拐卖妇女儿童的社会新闻中,在令人震惊的某地调剂超生孩子的事件中,或许也不乏个别心地善良的人贩子,但我们对于这样的行为难道不是应该零容忍吗?还是要给予浪漫化的想象而予以宽容呢?


恰恰用善意、理解与爱来处理一个关于人口买卖的事件是相当成问题的,我们不能用童话故事来遮蔽现实的残酷,用一个美好的结局掩盖伤口,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水土不服能够一笔带过的。


宋康昊因此片拿到了本年度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成为今年的亚洲电影之光,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宋康昊分寸感极强的表演挽救了这部电影,除此之外颗粒无收。当然影片从视听到情感依然是优秀电影的范畴,我们更希望这是一次类型尝试上的偏差,有时我们需要鸡汤的抚慰,但或许我们接受不了的是这口鸡汤来自于是枝裕和。

作者简介
谢钦,高校教师、写作人,长期关注电影、摄影等影像艺术,文章发表于《澎湃新闻》《电影文学》《中国摄影》等媒体。


60岁的是枝裕和导演呼吁:“日本电影界应该有危机感”


打磨15年,是枝裕和用一根刺,深深扎进你我内心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事实澄清 | 推翻罗伊诉韦德案是把决定堕胎的权力交给了“州权”吗?罗诉韦德案被推翻南加民众街头掀起抗议潮“罗伊诉韦德案”被推翻,美国独立书店加入谴责行列唱《国际歌》确实有不妥之处小镇做题家活该被嘲讽?努力的人本就不该被看不起孙燕心语 六十感怀先码后看|你一定不能错过的8个TED演讲刘以栋:美股熊市没有过去,这次应该是熊市反弹重看《老炮》,一首旧流氓的挽歌纪录片《推翻罗伊诉韦德案》:堕胎权是被道德包装的政治博弈旅游地产,那些背后看不见的风险曾为《纽约客》创作百张封面的“小淘气尼古拉”的“爸爸”桑贝去世是枝裕和:“知生命之心”堂堂《中小学数学要义》,和这种烂书齐名,简直是天大的耻辱突发:最高法院推翻罗伊诉韦德案,剥夺女性堕胎的权利“加州或成为堕胎避难所”—在最高法院决定推翻罗伊诉韦德案之后,加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的州长宣布将联合起来捍卫堕胎权利罗诉韦德案抗争现场侧记:美国堕胎权运动的困局赵美心刘云平抨击最高院对罗诉韦德案裁决倒退从创世神话到“罗诉韦德案”的推翻:女性堕胎权为何总是男性说了算?今天是一个新的里程碑: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了罗伊诉韦德案!“双减”之后的首次高考,深扒之后,我发现英语学习的重大趋势!世界第八洲-西兰洲车盲的烫手山芋埃及游记:新开罗,胡佛金字塔与卡纳克神庙旧文重发:两篇关于堕胎权和罗伊诉韦德案的文章女模特遭强奸后看急诊又被下药扒光,后被医院送入了疯人院!又从疯人院的确诊阳性病患感染了新冠病毒,绝处逢生后起诉医院【时事】新上任部长被翻“旧账”,就反对同性婚姻言论道歉《纽约客》最经典封面和它们背后的故事美国“罗诉韦德案”的前因后果美国高法推翻罗伊诉韦德案是怎么回事罗诉韦德案被推翻后,重新思考左翼,性别与身份政治捍卫“罗诉韦德案”,不止是一场关乎女性堕胎权的战斗“罗伊诉韦德案”被推翻,美国可能面临什么30年后再看《喋血双雄》,我悟了罗伊诉韦德案背后的州权问题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