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权法案被美国大学推翻后,将如何改变精英学府的招生行为?
前几天,美国最高法院最终裁决,废除了美国平权法案在大学招生中的应用。
美国平权法案,正式名称《affirmative action》,依据这份法案,大学在考核申请本校的学生时应该将种族因素包含在内,除了考察学生的task score等标化成绩之外,还要考察学生的种族因素。
许多亚裔父母对平权法案非常抵触,认为这一法案事实上打压了亚裔学生。
平权法案被废除之后,亚裔学生能否有更多、更好的进入美国名校的机会?
以下内容为对美国高中Poly Prep副校长Graham采访内容的整理:
01
最高法院裁决出来的瞬间,各个大学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这些不同的态度也反映在了他们发出的邮件中。
举例来说,南加州大学呼吁各机构不要对这一裁决过度反应,今后他们将在更长的时期内综合考量如何保证(招生中的)平等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各大学对于最高法院的裁决是非常失望而且悲痛的。
布朗大学的邮件中也表示了失望态度。
哈佛大学(本案被告大学之一)的声明中,截取了最高法院长达230页的裁决文书中的第37页前半部分: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表达种族因素在申请者成长中对他的影响,不管是歧视还是正向激励。
不过,文书这一页的后半部分的态度其实是强转折,意思是,种族因素的影响不能在文书中间接地暗示出来,否则就是违法。哈佛大学只截了一小部分的文书,实际上有断章取义的嫌疑。
接下来,我将从法律角度来讲一讲,这次的裁决将对接下来的几个招生季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过去,我曾在NYU大学工作,参加招生委员会。这所学校每年能收到85000多份申请。
委员们在阅读申请的时候,用的是一个包含横纵坐标的图表,横坐标是分数,纵坐标包含GPA、学科难易程度、课程难易程度、标化、ECA等等。
不论学生申请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他们都是这样打分的。
比如GPA,在这个表格中,成绩全a对应5分、a多于b对应4分、b多于a对应3分,全b对应2分,等等。
再看课程难度一项,会考量申请者选了多少AP课程、难度多大,或者a level和其他学校自己研发的课程都有不同的难度等级区分。
要看申请者的课有多难,不能说申请者全选最简单的课然后全是a,那样也不行。
然后是标化成绩。1500的SAT,如果你去申请均分1350的地方,能拿4分,但是如果要去普林斯顿,那么这个学校标化1500,你可能就只能拿1分。所以这个是相对的。
评分也会考量学生的课外活动,包括个人陈述、推荐信等等。还有学生的地理位置。
为什么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因为在美国的大学评级系统中,大学所在地人口分布越多元化,大学分数就越高。
实际上,大学并不会机械地使用这些量表,招生阶段并不是一刀切把所有评分20的人都招进去。
对于校方来说,纠结的是招某个18分的、还是某个16分的,甚至是某个10分、9分的学生。
比如说某位学生只能拿9分,但他是很厉害的篮球运动员,或者父亲是校董成员、或者他校董成员最好朋友的孩子,学校也会把这样的孩子照顾到。
这些学生的录取结果或许会比那些打满分的学生更好。
可以说,大学招生就是一场游戏。对于大学来说也是如此。
对于大学来说,这场游戏的规则是:让尽可能多的人来申请。申请者越多,大学就越牛,他们就去把大量的申请者拒绝,这样招生环节的录取率就下来了。
越是炙手可热、越是难进的大学,越是会说一定要申请我们学校,会告诉你他的申请方法,介绍如何全面评估学生,他们会说或许学生的GPA不理想,但学校也看社会活动、文书、推荐信,我们是全方面评估的。
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人去申请。
为什么要全面评估?
在招生过程中,这种评估可以为学校录取学生提供理由。如果学校开展全面评估,假如要录一个校董的孩子,那么理由就可以是文书写得好。这相当于有了录取人的正当理由。
大学对申请者进行全面评估,对于他们自己也是一个“保护伞”。
02
平权法案被废除后,对于不同的(高中)学校来说,升学主任/升学导师会有不同的策略。毕竟升学是一个结果导向的事情。
一些经验丰富、很有野心的升学导师或许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暗示大学,学生的种族情况或者说作为某个种族的经历、心路历程、文化等等,把这些信息隐藏在学生的申请材料中。大学会在学生的材料中去找这些暗示。
缺乏经验的升学顾问,或许真的会听从最高法院的裁决,主动放弃提供学生种族情况等,不在这方面继续努力。
等平权法案废除的风头过去之后,大学招生阶段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
1、学校中的一些左派、更年轻的招生人员,非常讲求公平正义,他们或许会以更大的力度、更坚决地在招生中主张平权运动的理念。
2、一些相对保守的人员会减少对种族因素的考量,降低一下比重,变得不那么重视种族因素。
我认为,平权法案废除后,接下来会有两种可能的趋势。
首先,招生官的工作不是公开的,是关上门在做,他们做事我们看不见。他们也可以说就是没有更多名额了,背后还是会依据学生的种族情况进行名额分配。这很有可能。
但是在表面上,他们可以声称自己多元化考量,会看不同类型的学生。
不过,这一次连哈佛都被告了,没有大学愿意惹上官司。
所以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大学会因为担心自己被告,而减少对申请者种族情况的考虑,而是看实打实的学业能力、成绩水平,这种情况当然对中国学生是有利的。
但是,我不认为对平权法案的废除会导致现实中大学录取程序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所有的大学都不是在庆祝法案被废除,而是在表达反对。
在过去二三十年里,他们都用同样的方式去做事(录取学生)。
这有点像一个习惯使用右手拍照的摄影师被要求使用左手,那肯定是不习惯的。在没人看到的时候,他还是会换回右手。
这种情况或许就是大学会采取的行为。就像上面提到的文件里说的,申请者还是可以去提到种族因素在生活中的影响。
03
就升学来说,其实我们是在和大学做“交易”。
对于学生来说,就需要知道自己拥有什么资本,怎么在申请过程中更好地让大学看到自己的价值。
在申请中,在早申一阶段、二阶段就要进行一些战略部署,当然,升学导师也会给学生一些意见和建议。
很高兴,在我当poly Prep副校长的7年间,我们学校的大学升学率年年创新高,每一年都破上一年的记录,今年的常春藤录取率达到了14%,这是非常非常不错的成绩。
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早申。
对于大学来说,他们注重录取率,希望有更多的人去申请,录取率就下来了,大学就更加炙手可热。
另外,入学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学校发出offer,但学生不去,指标就浪费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入学率基本是100%,这对大学来说是一个很漂亮的指标。
早申不是对学生最有利,而是对大学最有利。
我们在申请阶段的战术是:早申阶段的学校一定要选好。
依据我这的数据,大学一年收到的申请中,早申阶段只占9%,但是录取的学生中有50%来自于那早申的9%的人。而且,很多申请者不了解早申。所以早申特别重要。
不过有些学生早申的学校和自己差距太大了,由于部分学校在ED1、2阶段有排他规定,那么如果学生早申学校够不到,又失去了申请其他学校的机会,就等于浪费了在早申阶段另一个有把握拿offer的学校。
所以,战略非常重要。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哪里读高中,要看具体学校。不存在国内学校更弱势或国外学校一定更好的说法。
国内有些学校升学情况非常好,说明学校肯定和大学有一定的联系,可能招生官会去学校宣讲之类的。
就像我也会代表学校去和不同大学联系,推荐学生。
当然,并不是我们推荐的学生就一定能被录取。但至少学校会有一些独有的信息,咨询部门的教师或升学主管也会有一些信息。
至于具体能有多少信息,升学部门能做到什么程度,要看学校本身的资源人脉和部门的强力程度,这个要看具体学校,不能一刀切。
Poly Prep高中在纽约布鲁克林,我们的中国学生申请结果都很好,所有的中国学生都进了排名前15的大学,也有去牛津的、有拿了GHU、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全奖的,还有去威廉姆斯学院的。
今年我们有一个亚裔学生是哈耶普斯大满贯。之前在北美留学日报做过分享。
就我们的工作来说,从选专业、到申请策略、如何规划ED1、ED2阶段的学校等等,我们做了很多研究。
各个大学申请的要求很复杂,我们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拿到心仪的录取结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