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我的“半创业者”生活

我的“半创业者”生活

科技

Hi,我又好久没更了哈哈。我的Notion里存了很多想要写的非常干的topic,一直没有完全动笔。当然了,大部分是因为懒,以及近半年越来越高频地用非常高的视角俯视整个人生的阶段,我渐渐从之前事业上all in的状态抽离到了现在的60%-70%。

我很享受目前没有压力身心愉悦的状态,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结果,例如信息的摄入不如之前多,思考不再变得沉浸,表达开始困难。不表达就不会引发思考,距上一篇3个月后,我决定记录一下这几个月我的半创业者生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全文约5500字,阅读需要15分钟



去年年底,在国内大厂工作了一年之后,我在12月意外进入了我之前proposed的轨道 —— 创业。但是我的角色,说不上是创业者,我称之为半创业者 or 创始团队成员,参与公司从0-1的成长。

说实话,在这个时间点从公司跳出来是我没预料到的,我本以为我可能还要再体验中国互联网更久一些,但是缘分的到来总是那么神奇,我的CEO,竟是给我在公众号留言的网友。从一开始聊天时的满脸问号,甚至觉得是不是遇到了传销骗子,到被团队的热情真诚征服,最后决定加入,一切都是
特别的经历。
到目前为止,这样的创业生活有4个半月了,是时候拿出来聊一聊,晒晒太阳了。



1.为什么你会做这个决定


通过自我的觉察和外在环境的整合能好地帮助我做合理的判断 —— 我在乎我自己所追求的,我不欺骗我自己,我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正如我为什么回国一样,很多人也会问我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出去创业,并表示不理解。在离开之前,我收到了不少的声音,例如,现在创业十创九死,我认识的创业者都是很凄惨的,创业过程中有很多撕逼,你不要心气很高等等。但是,人生的关键决定,只有自己亲自做决定,才能够真正地为自己负责。当别人问我的时候,我很难快速地概括我的心路历程,其实回过头来看,我在做整个决定的时候问了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你分析清楚客观环境和未来趋势了么,如何和自己相关联?
决定一脚踏入创投圈,不是一个英雄主义的事情,也不是一个根据环境现状割一波韭菜投机的感觉。因为我不是具体VC行业的人,信息有限,只能通过自己有限的信息帮助自己筛选和定位:
  1. 尽可能在你已有的渠道内,了解客观环境,保证当下的生存状况。例如,我们可以首先筛选掉容易被降维打击的选项:例如红海项目,政策敏感项目,政治化项目,被疫情冲击的行业等等。当这些被筛掉后,我开始有针对性地和团队聊天。当时也有其他的创业项目来找我,也和一些正在创业和之前创业过的同学聊过。在他们输出观点、血泪教训和画大饼前,我尽可能先去了解他们的事实信息,例如当前状态,融资状况,团队构成,以及团队是怎么搭起来的等等。很多忽悠或者盲目唱衰都是盲人摸象,想把自己非常personal的经历apply到所有场景中,得出一套偏差极大的所谓经验和普适法则。

  2. 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未来:创业这件事,从功利的角度看就是在不确定性中益。当前市场不够成熟,有些技术和产品理念过于超前等等,这些就是不算是“硬伤”的不确定性。我们常说创业项目,需要有一定的信仰和想象力,就是你必须相信一个抽象的东西,If you can’t even believe the one thing that is 100 proven, nothing else can be believed. 用futuristic的眼光看待未知的可能,这才是创业项目的魅力所在嘛。

  3. 回归自己身上:我对项目是否在最热赛道,整个公司能不能最终上市,SaaS行业趋势怎样,中国互联网寒冬之类,这些点没有非常纠结,这些东西很重要,但是不够,只要这些趋势没有具体化并关联到你的个人本身,他只是作为一个宏观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参考因素。

我当时和founder聊了有三轮,前几轮很快解答了我1和2的问题。最让我纠结的便是第三点,我当时反复思考:为什么挂面可以成为founding team的一员,为什么是由你来做这件事,你在这里如何发挥你最大的价值?

当时Founder和我聊,你不要不够自信呀!我其实不是不自信,而是当时更多地是从个人成长角度,去如何维护我自己故事的完整性,如果我参与这段经历,如何和过去connect the dots,我如何确保未来的2-3年我的职业生涯不会和之前断档,获得足够的成长?

我非常感激的是,Founder因为阅读我公众号而了解信任我,在此期间我并未经历过什么所谓面试之类的。绝大部分都成为了自我的了解、分析、思考、和最终的决策。因为职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每一段调整已经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我需要给自己一个完整的故事:


回顾你之前的人生,以及各种选择带来的结果。你是什么性格的人,风险和谨慎比例各占多少?

我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激进分子,但是绝对会在适当时刻主动take action,厌烦甚至有意抗拒随大溜那种。

从大二下学期意识到,我自己不能接受后来的生活还停留在目之所及的地方,我主动和家人说我要出国,家人并没有干预,出国的事情完全由自己搞定,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为自己人生做主的感觉;疫情期间,我放弃美国稳定的工作和H1B主动回国,也是美国亲近朋友中的唯一一人。

这些当机立断的行动,我后续并没有有过后悔,并坦然接受了后来发生的故事,有好的有坏的,整体回望我都是心怀感激的。

谨慎和风险永远是相对的,我的朋友有那种说走就走,裸辞从美国创业的,我也见过辞职去做艺术家的美国同事。我的谨慎体现在risk action需要有基础,需要有之前的积累,也要保证这段经历在“现在”和“未来”的过程中能产生足够的新积累。万一风险发生时,毫无资源和应对准备,就会显得非常被动。这个也决定了我在看创业项目的过程中会更有针对性地去评估:idea必须solid,解决实际问题而非buzzwords,团队在现金流上必须稳健,公司运营专业正规,团队素质较高等等。


在未来2-3年内(一般创业公司idea及go to market的验证周期),你对你的工作状态有什么期待?当前工作状态遇到的问题,新工作是否能够解决?

很多人觉得创业是为爱发电,一定要走到纳斯达克上市。其实早期团队没必把承诺搞得那么重,羁绊那么深,会给大家很大的压力。我们的团队大家都比较理性、开放,而坦诚,我们先把事情做好,再去谈承诺和大饼。

在创业初期,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一个早期团队的验证过程至少需要一年半,2-3年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产品还能不能行了。所以我给自己预留的时间是,只要公司在未来3年内可以运营下去,我愿意见证他的成长,也愿意体验这个创业的过程。

因为对于我当前职业生涯的阶段,它的收获肯定比在大厂千军万马卷出一条管理岗血路要有趣的多。我是一个比较讨厌绝对秩序和执行环境的人,做专业的设计或者管理,做精做细,做出方法论都不是我的兴趣。所以横向在大厂之间跳,并不能解决我的问题。这就引起了下一个自我拷问的问题,关于工作的内在动力。


创业这件事,是否符合你职业发展的内在motivation?你的生活是否允许你释放这样的motivation?例如家庭、经济状况,会不会make it worse?

我前段时间发了一个ins:

最近觉得,职业发展有一个过程,从仰望厉害的前辈开始,到几年后差不多摸清楚了这个行业,开始变得有些傲慢,便觉得走在前面的人,也不过如此。很快,我便开始了反问自己人生意义的阶段:我的人生和职业的关系是什么,我亦带着后来人的视角审视自己,那种不过如此的tag打到了自己身上。仿佛自己的职业生涯一眼望到尽头,好像最后穷尽哲学问题也不见得可以自洽。最近觉得,能够长久保持的是不是一种内化而稳定的motivation,只是剂量和浓度显得不是非常重要了。

当时有一个朋友留言也很有意思,她的therapist说,

你们这些academic出来的人总是喜欢给自己设置mile maker,然后不停地hit goal。

我觉得很有启发,我们往往无形中会自己设立一两个小目标,但是却从来没有审视自己的内在动力。而这种不断设立目标的过程,仅限在财富追求,资源获得,还有调兵遣将的外在成就感的维度上面,是没有尽头的。

但我也不能够指责追求财富和资源这种价值观的合理性,很多人因为不得已需要肩负起对于现实世界的责任感,所以我也更加清楚,在没有什么压力和负担的二十浪荡,找到内在动力并take action的重要性。

清醒地了解我自己的内在动力并没有耗费我多少心力和时间,我回顾了我在美国的职业生涯,并整合进了在国内的职场体验,有变化,但也变化不多:做革命性的产品,发挥影响力,并通过产品输出美学的价值观。变化的那一点,是不在乎这个追求的程度多大(结果),而更加在乎追求这件事情本身。

拥有内在动力,至少在外在成就不及预期的时候,可以保持内心的平和,积极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状态。所以创业这件事,适合那种已经找到职业发展内在motivation的人,如果你当下还在处于在职场体系里打怪升级,以及想要追求更多外在资源的人,创业会让你有更多的up and down。


预测你将得到的和你将失去的,是否可以接受?

那我们来谈一谈创业团队具体的生活吧。



2. 创业生活的感悟 


小团队的合作

小团队的沟通与合作,这是我近期感受到最大的与大厂的不同。在一个复杂的组织内,我们有很多类型的合作与沟通:敌人对敌人,敌人对伙伴,伙伴对敌人,伙伴对伙伴。除了最后一种,前三种非常容易出现:利益威胁型应激反应、纯逻辑诡辩大混战、竞争价值观、鸡同鸭讲、不愿意切换对方视角等问题。但是在具有健康文化的小团队中,以上问题出现的概率极少。大部分是伙伴对伙伴的沟通方式:分工明确型和互相back up型。

我起初认为,创业团队每个人都需要有极高的主动性和全局观,但是后来发现,不一定。到底是选用种合作方式,我觉得在创业初期的时候可以灵活一些:看人。有些同学执行力很强,注意细节,做工品质很高,但是缺少全局视角,这种就适合用分工明确的工作方式。有些同学比较灵活,主动,但是专业精细度一般,可以有high level的洞察,六边形战,那么就可以多做一些补位工作。

鸡同鸭讲这种事情也会发生,但是可能需要有同理心地去看,至少在我们团队,沟通的障碍更多源于,我们工种和个体认知方式不同造成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例如团队成员很少,产品 or 设计review是所有职能的小伙伴一起看,可不是那种厂内的design critique,如果你还按照给设计师做design review的方式讲给工程师,工程师可能会觉得design process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知道结果是什么。

另外,同理心和共情很重要。在大的组织内,每一个人都是在高速运转流水线的一个环节,速度快,稳准狠,我们懒于切换视角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思维方式,会不自觉的用一些逻辑漏洞挡住外来的侵入,但我发现这种逻辑上占领制高点的诡辩,在真正的创业公司百害而无一利,无论对于团队leader还是团队成员。通过逻辑漏洞打压伙伴而不解决问题不会给团队增加产出,反而降低团队的积极性和多样性。


项目管理的最佳方式需要摸索

在项目管理上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低估了1-10团队的沟通成本和项目管理成本。早期的时候,因为团队非常close,我以为沟通会非常简单随意,但后来发现出现了开会前不准备直接硬上、开会不记录to-do、很多action item跟丢了,文件更新不及时,due date不清晰等等。这些不是盲目依赖工具可以解决,更多是意识问题。其实方式非常简单,slack发个to-do的thread,开会前沟通清楚agenda,把项目的时间线在管理工具上明确并广而告知,就能解决很多沟通成本。

另外一个感受是开会是有必要的,它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团队把握节奏。天天开会消耗自己,但是一周只开一次会会让整个团队像在黑盒一样,丧失节奏,并且没有智识上的碰撞。于是我们从一周一次的同步,改为了三次,但是三次都是不同的主题,有季度Target同步会,有Cycle/Sprint 同步会,还有Design Weekly Review等。


有成为领先的意识,但适度调整自己的控制欲

在做产品的时候,我最大的心态变化就是自己的视角不再是设计、PLG、体验品质,而是有了更多宏观的追求。我一度觉得自己在做产品时,想要洗脑自己不要尝试first idea的冲动。以及对于左侧导航,右边表格,各种输入框组件这种无法突破范式,不断重复工作的厌烦。创业是创新最大的舞台,脚踏实地的同时,也要仰望星空啊。只是我的产品设计能力还未突破到我理想的标准,只能靠一步步的训练和学习,期待在未来中释放。

此同时,因为产品就像是我们的baby,自己一步步设计,自己一行一行代码写的,投入了很多感情,我们极为上心,也非常容易陷入自high。保持开放的心态,鼓励支持团队内不同的声音,积极拜访潜在客户等,这些都非常有助于团队的发展。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到GTM的阶段,如果到合适的时机,我会分享的。


避免信息不流通,视野相对狭隘

在最近的4个月,我虽然有意识地去社交,看行业新闻,和创业领域的人聊,但依然觉得我的信息密度和之前相比仍然降低了50%左右。所以需要我更加有主动性去获取信息和思考。毋庸置疑,大公司的平台、人群、信息都是爆炸性地向你扑来,有时甚至是overwhelming的,但是小团队除创始人之外,founding team的日常会忙于具体产品的研发,很少有渠道接收到多维度的信息。团队整体的洞察思考是需要和产品一起迭代和成长的,在这块我还没有探索到更好的方法,也欢迎小伙伴和我交流。


对于“快”的理解

我本质上认为,创业追求“快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慢的确会变得被动和拉胯。但是这个“快”要怎么理解呢?快速扩张?产品迭代快?工作节奏快?我觉得是快速做确定具体和已经被承诺的事情,慢一点做模糊性大的事。比方说我们承诺在Q2交付第一版产品,这个产品的scope已经非常确定,那么这个事就不能慢慢悠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进行。比方GTM strategy还比较模糊,那我们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容忍模糊性的存在,不着急今天就把它拍了。

产品的优先级判断在这种环境中,和在我们传统的职场体系中很不一样。在大厂中,有很多top down的决策,也有很多从自己团队部门利益出发的重要紧急的事情,也有我们对专业度执着追求诞生的方法论和流程。但是在早期创始团队,这些都不存在。我们的团队非常民主和热爱合作,大家需要带着CEO的视角去判断当下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放在自己的角色里面我可以做什么,我和其他人有什么耦合,我还怎么去帮助和协调。

而我发现我们优先级高的项目全部具有几个特点:具体,明确,对外,有commitment。对于一个具体而明确的项目或者action item,如果它的时间线过长,是一个不健康的信号了。


回头来看,预测你将得到的和你将失去的,是否可以接受?

我所失去的是稳定性和明确的职业上升通道,我获得的是可遇不可求的经历和更多的可能性。可能最核心的还是公众号结缘 and go where my life takes me!

好啦,我的半创业生活第一个阶段就此报告结束,包含了我在前期做决策和当下生活的状态,心路历程和鸡汤并行。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后台留言,也可以加我的个人微信 fleuraly,我们一起交流如何0-1做一个产品呀。


相关历史文章

关于PLG的一些前置条件
?“My job = My identity” “我的工作 = 我的身份认同”
和跨文化自己的对话
当设计师成为了项目的owner


正文结束




我是一名在硅谷/北京的产品设计师 - 挂面(年少的我一面试就挂!),最近刚从Dropbox Growth 组辞职,已经在国内工作(创业)啦。之前分别在 Yahoo (Verizon Media)和广告咨询公司 AKQA工作过。2B让我对复杂的问题和商业逻辑特别有热情,2C又给现在的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努力维持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独家|我们投出了MR独角兽,但劝你不要当“元宇宙创业者”科技创业者如何过好2022?一位北京文化创业者的自述:4月25日,我们做完了最后一场演出华人落后的大一统教育思维1万美金补贴! Comcast RISE小型企业扶持基金现面向费城开放申请,亚裔或女性创业者看过来月收入0支出300万,上海创业者总结了十条生存指南上海创业者:被封办公室40多天,吃80包泡面瘦9公斤中国创业者的印度金矿,是怎么变成出海鸡肋的?创业内幕 x 职场药丸:消失的“大厂梦”与走进创业公司的年轻人涉嫌核酸检测造假,金准医学创始人被抓,创业者如何守住底线?这个Web3版的“公众号”,能成为内容创业者的“理想国”吗?自己修补厨房中心大桌的大理石细缝鏖战物流江湖的女创业者:融资8轮,年营收超60亿元一位艺术家到创业者的“变形记” | GGV OMEGA访谈录辩论:成功的女性创业者该不该是“雌雄同体”?硅谷投资人与创业者拆解Web3和AI新基建浪潮 | 活动报名“迷你仓”背后:年轻人尝鲜,创业者开荒卤有有方韫程:以创业者为本——低成本创业指南丨2022「新势能·新机遇」主题峰会演讲实录疫情下的90后创业者,永远可以相信青春的力量丨五四青年特辑硅谷教父Paul Graham的经典文章:4 种类型的创业者普京的出现是偶然的吗?作为“日常焦虑”的创业者,我和Heartly Lab 的V公子聊了聊冥想马克谈天下(263) 我对俄入侵乌起源的解读致敬青年创业者:做橡皮球,而不是水晶球游泳训练的进展疫情中的创业者,最真实的焦虑,压力,与温柔创业者如何破解融资过程中的“应试思维” | 奇绩分享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全球变局下,看中国的青年创业力量|创业邦2022年30位30岁以下创业先锋重磅发布“核酸”生活还要多久?经济账里看端倪后疫情时代,请过“低配”生活88%的创业者开始担心融资以及经济下滑【纪录片重映】动态跟踪100位科技创业者:昨日的不甘心、今天的不平静、明天的不平凡 | 甲子光年人物 | “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次创业与中国“芯”愿经济下行,创业者必须看懂的两个趋势、六大机会打工养公司、0成本创业……一位90后上海创业者挣扎史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