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丨陈辰辰 ©
头图丨肥鼠慧 ©
七八月份,正是云南菌子季。令人眼花缭乱的菌子们,雀跃的登上餐桌,其丰盛程度,堪称中国至为盛大的宴席。错过了这一波儿,再想吃到如此满足的鲜菌宴,就只能在梦里了。今夏热烈的日光,炙烤着大地,人们只能低头跃行在发烫的路面,行色匆匆的赶往下一个阴凉地。而在西南的高山森林里,温度尚保持在清凉的区间。已经生长几十年的高耸树木,终于喜悦的等来了雨。凉爽、湿润、滴滴答答的声音,正酝酿出7-8月至鲜的一种生机。对多雨的云南来说,今年的雨已经迟来了大半个月。采菌(jier)人无一不翘首盼望着丰沛雨水的光临。总算得老天眷顾,雨声如约的敲响了当地藏民的木窗。空气中回荡的菌子味,与迟来的雨一起,才是独属于云南人的夏日记忆。图片1、2|探索型背包客鱼丸 ©
云南人爱菌子就像爱生命。
儿时,许多小孩就跟随父母一起上山“捡”菌子,上山的小道、高耸的树木,还有各种各样的菌子,在童年就已经和他们相熟。
而如今,雨季赠予的盛大而丰富的鲜菌宴,更是在外的云南人心头至深的想念。
图片1|🌵就是这个昱诺 ©
图片2|花城农夫帮主小姐姐 ©
或许是那带着曼妙香气的炒鸡枞菌,伴着油香,能下两碗饭;又或者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杂菌锅,每一筷捞起的都是盛夏独有的鲜活;切成粒的云腿和菌粒,在鲜菌炒饭里成为黄金搭配;又嫩又肥厚的野生松茸,直接用竹刀切成厚片,一半用自家熬制的酥油香煎,一半配着酱油、芥末、小米辣,能感受到生食的鲜美……图片1丨春里153 ©
图片2丨杰里 ©
深吸一口气,满屋都是菌子的香气。就在普普通通的云南人家里,带着乡土和家常风味的菌肴,凭借时令之香,就已经成就了别处吃不到的至鲜风味。可以说,错过了正应季的菌子鲜,就错过了生命中难得的一种体验。在坐拥鲜菌的彩云之南,运气好的话,能看见日光正为梅里雪山披上金色的披肩。我们在夏末启程,从平均海拔不超过50米的广州,来到海拔3000-4500米的云南迪庆香格里拉。这里地处南北纵列的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山水豪迈。却因季风的光临,而在自然造化下,诞生出一种至鲜也至柔的风味——松茸。图片1丨韩姗 ©
图片2丨食野山桌 ©
带着雨水香、草木香和泥土香,以及新生的好奇,小小的松茸从土壤里跃生而出,和人类躲起了迷藏。只有至懂菌子的云南人,才能在俯身轻挖后,发现它们的踪影,然后又轻又稳的将这菌中之王,收入囊中。对于外地人来说,蘑菇和菌子或许总也分不清。但对于云南人来说,蘑菇只是蘑菇,菌子才是人间的至味。生于松林、栎林处的野生松茸,带着形如鹿茸的尊贵,是菌子中的至鲜,只能天生天养,不可人工种植。
雨季后猛长的它,一旦错过冒出头的前24小时,便会老化,鲜美与养分转瞬即逝,再难觅踪影,如同娇气的“菌中昙花”。如此珍贵的松茸,分布在我国四个地区,却只有一个中心——香格里拉。这里的野生松茸,有比别处更白嫩硕大的体型,和无法媲美的浓郁鲜味。独有的红松土壤,和时晴时雨的莫测气候,让它成为国宴的头牌,登上《舌尖1》的开篇,从此变成了其他松茸只能仰望的梦想。走入香格里拉的森林采松茸,并没有那么简单,而这也是它如此珍贵的理由之一。松茸对生长环境的挑剔,即使是云南本地人采摘,也要凭借运气。听卓玛说,她和家人往往需要凌晨4-5点就迎着夜色,背着竹篓出发。一整天的时间,从暮色寻觅到日落,她都要在阴湿的山坡松林里跋涉,有时甚至走了10公里,也只能采到4-5朵质量达标的好松茸。新鲜的松茸散发着浓郁的香气,不光诱人食欲,还会吸引虫子贪食。一旦被虫咬过,它的风味就会以秒丧失,养分也大大缩减。所以要得到未开伞、无虫蛀的好松茸,一定要在雨后及时上山采摘,一步也不能慢。
新采的松茸,还要细细拨开泥土,再用树叶或袋子包裹,以免水分流失。过程中一定要小心翼翼,避免磕碰。
50年树龄的山林之树,挺拔粗壮,细细的叶片层叠,为娇嫩的松茸遮蔽直射的刺眼阳光,只余浅浅的日照,从而让娇嫩的松茸得以吸收养分,又不至于被太过热烈的日光晒伤。
仰望松树而生的松茸,也因此通过菌丝从松树根部获取糖分和营养,历经5-6年的蛰伏,才能长出肥硕丰腴、饱满的身躯,藏进世间难得的菌香。未开伞的野生松茸,比开伞后的松茸更加年轻,仍带着初生的鲜美,是松茸里面至为珍贵的。也只有它鲜采后,在林间切片生食,才能尝出松林的味道、雨水的味道和肉质的鲜味。那种带着脆嫩的口感,越嚼香气越浓,恍然间便充盈整个口腔,让人惊叹连连。不是所有的松茸,都会被采集,这是当地人对自然的一种保护。3cm以下的童茸,还会继续长大,同时与树木共生,令其能在没有腐殖质的贫瘠土地上生存;而已经开伞的老茸,还可以产出孢子,所以都在保护范围之内。在当地,只有获得行政许可的人,才有采摘松茸的资格。而他们也更懂得“松茸是大自然的馈赠”,珍惜、呵护着山林里的菌种与生灵。采菌人还默契的达成了共识,采菌前轻挖轻放,不破坏土地。在采菌后也会重新堆上菌丝,护佑更多生命,绵延不息。 松茸是风霜雨露的巧合,也被人看做是“死前必吃”的至鲜之味。卓玛告诉我们,因为它的香味是水溶性的,不可以用水浸泡,所以要先用竹刀刮去泥土表层,然后用水冲洗。当天采的松茸,单纯切片生吃已足够美味。但藏族人更爱用牦牛油脂所制作的酥油,将切成片的松茸油煎。将绽出的菌汁与松茸一同送入口,浓郁的菌香能让人沉醉其中,一时间烦恼皆忘,口腔中回荡着的,都是当季松茸才有的鲜香。相对较老的松茸,会被切成碎末,和云腿粒同炒,炒饭的香气,让人身在乡野,却被一种亲厚的熟悉感包围。那是松茸在5-6个春秋里积蓄的鲜美,更带着彩云之南、茂密丛林里独有的一丝润泽香气。
有了它入菜、上桌,不论身处何处,三餐都得到了升华。
我尤其爱那一碗松茸鸡汤。卓玛用家里放养的鸡和松茸同煮,扁圆的尼西土锅,让菌汤之鲜更为美妙。饮一勺轻尝,本以为鸡的肥嫩一定是主角,没想到松茸的鲜美丝毫没有被掩盖,反而大放异彩。就连和我同行的广东小伙伴,都大赞这一碗汤足够靓,逗得卓玛笑声不断,连忙又给她盛了一碗。待我们启程时,仍是一个雨天。送我们离开后,卓玛又会开启新的采松茸历程。从千里之外而来的我们,上山采过菌,也感受到了香格里拉苍翠的山林和湿润的夏雨、微风。诞生于这里的野生松茸,带着当地雨水与松林的鲜香,已将风物化为味蕾的体验。即使我们又将离开,但风景永远留在舌尖与心间。在那些无法任意出行的日子里,可以藉由这原产地的松茸鲜香,感受久违的、大自然的治愈感。不论你身处何处,当松茸的香醇荡漾在唇齿,那种当季才有的美味是文字也会失效的瞬间。在七八月的炎热中,只有尝过它,才算真正找回了对雨季时令的感知。松林、雨季、菌香、微风——那种丰盛而鲜活的风味里,或许藏着你从未体验过的第二人生。
文字为极物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尝尝人间至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