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觉一时爽,上班用命扛!欧洲营养学杂志:首次发现睡眠不规律与肠道有害菌群有关,疾病风险也增加!
周末啦!早八打工人终于可以补觉了,周一到周五熬夜透支,周末开始狂睡,期望睡饱了能把一周缺失的睡眠补回来,也能补回健康。此前我们曾发布过《夜班/熬夜伤害也分男女!Science子刊:9万人数据,熬夜对男性伤害远大于女性!AD风险也更高!》,发现夜班/熬夜引起心血管疾病 (CVD) 风险增加、体重指数增加和代谢紊乱以及AD等多种疾病。既然熬夜危害这么多,那我们补觉有用吗?
近日,来自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即使一周内睡眠时间的微小差异似乎也与肠道细菌种类的差异有关,这可能会增加慢性疾病的风险。该研究题为“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jetlag with gut microbial composition, diet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in the ZOE PREDICT 1 cohort”。该研究发表在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杂志。
来源:https://doi.org/10.1007/s00394-023-03204-x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除了睡眠模式的较大昼夜节律变化(例如轮班工作)之外,较小的不规则性(例如社交时差(SJL))也可能影响我们的健康。Social jetlag (SJL) 是一种根据工作日调整睡眠和起床时间的模式,以及在非工作日调整睡眠时间的模式,这在晚睡眠型人群(较晚就寝和起床时间的人)中更为普遍。SJL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波动,往往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中达到峰值,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SJL被定义为工作日与非工作日之间 1 小时或以上的睡眠中点(睡眠时间和醒来时间之间的中间点)差异,在我们当今快时代的社会背景下,SJL 可能影响超过 40% 的人群。
虽然之前关于社交时差与代谢风险因素之间关联的研究已经在肥胖或糖尿病人群中进行,但该队列主要由瘦弱和健康的人组成,大多数人每周每晚睡眠超过七个小时,该研究称为“ZOE PREDICT 1 研究”,是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间进行的一项单臂单盲干预研究,也是对临床试验数据的二次分析,包括来自 1002 名 18-65 岁同卵、异卵和非双胞胎健康英国个体的数据。
研究发现,16%的参与者受到 SJL 的影响,只有 3%的参与者被归类为短睡眠者(每晚 < 7 小时),而 82% 的参与者平均睡眠时间为每晚 7-9 小时, 15% 每晚的睡眠时间超过 9 小时。患有 SJL 的参与者中男性较多且更年轻,女性中处于绝经前的较多。而且睡眠中点只有90分钟的差异就与肠道微生物组组成的差异有关。
之后研究人员分析了肠道微生物组的差异,结果发现,17 个物种在各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9 个物种在患有 SJL 的物种中丰度更高,8 个物种在没有 SJL 的物种中丰度更高。为了确定这些关联是否与年龄无关,研究人员检查了一个年龄匹配的亚组,发现根据 SJL 状态,有 15 个物种的丰度存在差异。
来源:https://doi.org/10.1007/s00394-023-03204-x
由于饮食是微生物组组成的已知驱动因素,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了饮食与 SJL 和微生物组组成的相互作用。由于坚果的摄入量是与 SJL 关系最密切的食物,也是健康食物选择的标志。因此,作者还研究了这种食物的中介作用;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坚果摄入量介导了 SJL 和相同微生物组物种之间的关系。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患有 SJL 的参与者的饮食质量稍差,这些人群对于鱼类海鲜包括炸鱼,含糖饮料以及土豆的摄入量较高。相反,SJL 与较高的健康食品摄入量相关,包括坚果和水果。
来源:https://doi.org/10.1007/s00394-023-03204-x
研究人员还检查了与时间相关的自由生活饮食习惯,包括进食次数、累计主餐次数、进食窗口(小时)、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进食次数(时间)、进食中点(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进食次数之间的中点)和进食时间。结果发现,与没有SJL 的参与者相比,SJL 的参与者的进食次数较少,主餐也较少。患有 SJL 的参与者包括更多的晚型睡眠类型,即周末的睡眠中段时间较晚如在凌晨3.4点入睡,因此他们的第一顿主餐的时间也被推迟了。
研究人员也研究了健康指标:空腹 GlycA(全身炎症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现,与绝经前女性或绝经后女性相比,围绝经期女性更容易受到 SJL 相关炎症的影响。
总之,这项研究表明,即使一周内轻微的昼夜节律失调也与不同的肠道微生物组物种有关,这可能部分是通过饮食差异介导的。由于昼夜节律是个体化的,因此根据生物钟调整睡眠是更好的选择。保持充足的睡眠、一致的睡眠-觉醒时间和健康饮食会降低未来的疾病风险。
来源: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394-023-03204-x#Sec12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