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文章的时候,我跟大家说过,10岁的大宝已经有了进入“青春期”的迹象。
爱唱反调、爱发脾气、易燃易爆炸……面对这样的娃,我一边告诉自己要学会闭嘴,一边又忍不住心累。
和身边的人交流,好多都直接表示:别提了,同款娃。
👇还有同学留言:青春期的战斗,不分男娃女娃
尤其是比大宝再大一到两岁的娃,都是“青春期躁动重灾区”。
我的一个朋友,儿子12岁,小时候出了名的又乖又懂事,现在却每天都像个炮仗,一点就着,父母说几句话,他就要甩脸色。
关键是,无论是对同龄人,还是稍微陌生的叔叔阿姨,这娃跟谁都有好脸色,就是跟父母不行!
一次,朋友一家外出游玩,朋友觉得儿子穿的衣服有些厚,就提醒他把外套脱掉,谁知儿子转头说了句:“少烦我”,还骂了句脏话。
她又生气,又伤心,不知道儿子的戾气从何而来,最后只能绝望地质问:
“为什么要骂妈妈?我是你的仇人吗?”
为了让自己过几年少一些类似的绝望瞬间,最近我看了很多关于青春期的书和资料。
其中,有个“仇亲期”的概念,让我对这个阶段的娃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为人父母“应知应会”那些事,有了更深的感悟。
仇亲期,指青春期开始之后,孩子对父母等亲人产生“仇恨”情绪的阶段,只要稍不顺意,他们就和家长对着干。精神分析理论学家认为,仇亲期一般会持续2-3年,一般出现在青春期的早期,即12岁到14岁。法国著名心理学家、情感教育专家伊莎贝拉·费利奥莎在《我不想再担惊受怕!理解12至17岁孩子》一书中,很精确地描述出这一阶段孩子在父母眼中的形象:“……家长们暗自害怕,怕摔门声,怕满屋子炸耳朵的音乐……11岁养成的好习惯,到14岁又全部还给了父母。”这个阶段,如果孩子出现以下3个迹象,大概率是进入“仇亲期”了:孩子会和父母唱反调,轻则顶嘴,重则骂人,甚至动手打人:他们会嫌弃父母,用最“扎心”的语言挑战父母的权威:某网友:“现在的小孩要买什么就是要买,不给买,说妈妈不爱她,不舍得花钱,小气,自私。
还要嫌弃父母不会赚钱,没本事没能力,叫着谁让你生我的,我又没让你生!”
哪怕是“上学”这种他们本该完成的任务,有些孩子也会为了与父母“互别苗头”,走上逃学的不归路……
青春期,指孩子从儿童阶段发展到成人阶段的过渡时期。青春期要比仇亲期更持久,8年起步(女孩10~18岁,男孩12~20岁,都有提前的趋势)。仇亲期,强调孩子对父母亲人的愤怒憎恨情绪,一般发生在青春期早期;叛逆则指孩子追求独立自由、打破传统权威的种种行为,一般发生青春期的中后期。我是这样理解的,如果一个孩子仇亲,他更偏向于直怼父母;如果一个孩子叛逆,他是怼天怼地怼全世界,父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仇亲期的孩子,如果对家庭关系极其不满,他们更会质疑“权威”和“传统”;而叛逆期期间,虽然孩子觉得自己只是在“be real”,但父母的干涉会让他们的仇亲情绪更加高涨。
写到这,看着正在一起读书的大宝二宝,我突然很庆幸他们一个10岁,一个4岁,而不是加起来14岁。“他们再长大一点,不会也变成那样吧?”我忍不住这样想。想到曾经黏人讨喜、彬彬有礼的娃会变成可怕的刺头,父母很难不焦虑。找到原因,弄清楚“仇亲期”是否可防可控可缓解,才是正经事。错其实不在孩子,也不在家长,而在于“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从人体科学的角度讲,仇亲期所处的青少年前期是身体迅速成长的时期,而大脑虽然也在成长,速度却比身体要慢。尤其是前额叶皮质,这个主管人类决策、行为,以及抑制冲动的区域,居然是最后才发育的。
研究显示,女性的这部分大脑要到25岁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男性则更晚,要到28到30岁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孩子一进入青春期,就像走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路上,初中生的控制力最差,高中生稍微好些,直到大学结束,大脑和身体才算是刚刚“匹配上”。
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发展,就不会知道,整个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是螺旋式的,他的大脑在重整河山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无序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也就是说,仇亲期的孩子其实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大的力气抑制自己的冲动。
这个阶段是孩子构建神经网络的关键时期,他们脑子里考虑的事情很深刻:
“我是谁?我在家里、在社会(学校和朋友之中)的位置在哪里?”
这是一个人自我意识逐步清晰的标志,当然啦,孩子自己都不知道原来自己的想法这么深刻……
自我意识,让他们希望自己可以独立出门,希望能被父母平等对待;
社会属性,让他们更喜欢跟朋友玩耍,不喜欢父母跟着唠唠叨叨。
这个阶段他们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付出的爱,作为他们独自前行的养料和补给。
父母的供给
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又提供了什么样的“爱”呢?(尤其是“仇亲”情况严重的家庭)
有天在某乎上看到一个提问,内容有点长,大家可以戳开大图看内容:
从这位提问者的描述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家长“爱孩子”的方式。
1.时刻看管孩子
虽然我们自己不愿承认,但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孩子当“犯人”一样看着,全天候、无死角。
孩子赖床,我们不停地催;孩子写作业磨叽,我们一直在旁边念叨……
可是我们越催,孩子越不做,就像故意跟我们对着干一样。
表面上看,催促孩子是一种必要的提醒,但这是我们的视角。
如果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就是,父母一直在干涉我。
这样的无死角监控,其实是对边界感的破坏。
孩子年纪小时,大多想反抗,却不知怎么反抗;孩子进入仇亲期,可不就是“一点就着”嘛!
2.事事包办、代办
除了看管,我们做得最多的,还有包办孩子的一切。
我们总是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拐杖,潜意识里觉得没有我们,孩子什么也做不了、做不好。
所以,我们为孩子选择兴趣班,为他们搞定一天的计划,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
但这样的“帮助”和“周到”,在孩子眼中却是“被支配”,他们并不舒服。
3.不给孩子调整情绪的时间
很多父母认为“小惩大诫”,抓到孩子的“错误”就采取惩罚措施,希望他们能长记性。
问题是,惩罚不但起不到警醒的作用,反倒更容易破坏内驱力。
仇亲期的孩子,本来就不容易控制情绪,如果家长将他们的情绪当做“错误”,丝毫不给他们调整的时间,他们的情绪就会更加负面,直至爆发。
以上,都是父母自以为的“爱”,实际上呢?
孩子慢慢发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你们爱的只是成绩好/听话的我!”
孩子刚刚萌芽的自我意识开始剧烈反击,亲子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海瑞在《治黎策》中写道 :“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则事必不能行。”同样的道理,每一个爱孩子的家长,都是最适合陪伴孩子长大的人,但他们在教育孩子时“不得其法”,就导致了“事不能行”。在写其他问题时,我习惯将做法整理出来,告诉大家“我们应该这样做,第一第二……”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很多会出现锁房门、拒绝聊天等行为,这说明他们正在与父母划分你我的边界线了。孩子不再时时刻刻依赖父母,开始背对父母经营自己的人生,有些父母会下意识地觉得“这不应该”,甚至认为孩子是“白眼狼”,伤害了他们的感情。但是,这其实不是孩子想要伤害父母,而是他们无法在不断拓宽独立自主边界的同时,满足父母的情感需要。因此,父母绝对不该时刻紧盯孩子的一举一动,强行打开他们关上的门,闯入他们划定的私人世界。孩子从不是不需要父母,而是更希望我们像一艘航空母舰,在他们开着战斗机飞向蓝天时,永远给他们留好停驻的位置。作为航空母舰,父母需要用心打造家庭的氛围,滋养亲子关系,让家成为孩子心中的“安全区”。《我不想再担惊受怕!理解12至17岁孩子》中的建议是:固定时间的户外运动、全家一起桌游、一起准备食物共进大餐……这些能让孩子感到轻松且与父母平等的活动,更能滋养亲密关系,传递父母的爱意。很多父母自以为能为孩子设计出最完美的人生,但是他们忘记了,孩子的人生属于他们自己。6岁的孩子,就会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吃鸡蛋,不要喂我啦!我又不是3岁小孩!”要上什么样的兴趣班,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9点之前写完作业,9点半准备入眠,一天背完200个单词,半个月通过xxx考试……这些安排事无巨细,还都是“对孩子有好处的”,如果孩子拒绝受控,父母就会又生气又委屈。自己都戒不掉烟酒,每天和孩子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真的有用吗?自己都忍不住玩手机,怎么让孩子不刷短视频、不玩游戏?当然,孩子必定会在成长中犯下错误(尤其是仇亲期)。他们刚刚长大,就急于奔向外面的世界,面对复杂的信息,总会做出错误的选择,有些还会伤害到自己。举个例子:孩子独自外出和朋友玩,一条信息都不发给家长,然后很晚到家,让家长白白担惊受怕了数个小时。但是,如果家长强势地表示:“下次必须发消息!9点之前必须到家!”孩子一定会立刻愤怒起来:“你这样说,根本不信任我!”很显然,作为父母,我们是害怕孩子遇到危险而焦虑;但在孩子眼里,一切都和父母是否信任(他自己的力量)有关。所以,父母与其这时候进行管教,不如先让自己的大脑平静下来。
还记得“催产素”吗?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拥抱,可以缓解长时间焦虑带来的压力,也可以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接纳和理解。平静下来之后,再对孩子表达:我们信任你能处理好和朋友出去玩的事情,只是担心突发状况。
在孩子能听得进父母说话时,再提出希望:下次出去玩时,尽量回复消息、早点回家……如果气氛很好,还可以顺势定下双方都认可的“外出守则”。以暴制暴,即父母对孩子进行贬低、辱骂、冷暴力,甚至动手家暴。做个小调查,有多少同学认为,自己的“暴力”是被娃招惹的?实际上,从理论上来讲,父母是否因孩子而生气,和孩子无关,与父母自身承受压力的大小和能力相关。压力的累积会唤醒一个人的痛苦回忆,无力感和失控感也会激活人大脑的压力回路,让父母采取“战”或“逃”来应对。面对尚未长大的孩子,父母往往认为自己有优势,所以大脑会选择“战”,即暴力。“你正和孩子生着气,大吼大叫。这时候领导打电话,你是不是会立刻接起来,调整情绪,笑脸相迎?”因此,父母暴跳如雷,更需要自己去调节压力水平,控制情绪。问自己,愤怒之外,对孩子是否有其他情绪(担忧、恐惧等);多回忆,自己小时候父母是怎么做的,年幼的我们又期待什么样的父母?当然,上述所有的“不要”,并不代表父母应该对仇亲期的孩子听之任之,撒手不管。这个阶段,父母在战战兢兢和怒不可遏两种状态下反复横跳,殊不知孩子也只是色厉内荏。一切正在成长的事物,都是脆弱的,孩子的内心也是一样,他们只是在尝试用攻击掩盖脆弱。仇亲期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父母需要面对的第一场剧变。如果我们能一直保持着和孩子的有效沟通,让他们感受到爱与信任,孩子必定可以安然度过:父母恰当地展现对现实的无能为力,会让孩子在独自探索的路上,理解父母的担忧,也更加独立;父母将个人自由和社会规则的关系阐释清楚,孩子就不会将规则误会为束缚,反而会愿意遵守规则,享受规则回馈的自由……“孩子没办法娴熟地飞行,这很正常。父母要包容理解,也不忘保持警惕。他们正在努力打开翅膀,准备翱翔。”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伊莎贝拉·费利奥莎《我不想再担惊受怕!理解十二至十七岁孩子》
2.迈克尔·古里安《男孩女孩学习大不同》
3.黄翔《加油吧,大脑!》
4.丹尼尔·西尔格《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
看着大宝脾气见涨,我妈很不理解,你青春期的时候,也没像他这样叛逆啊,现在小孩都是惯得。我其实很想跟她说,我不是不叛逆,而是我硬藏起来了我的叛逆。当时,家里太多问题和困难了,看着心力交瘁的父母,我实在不忍心再给他们添麻烦了,强迫自己懂事和听话。心里的拧巴和难受,只有自己知道。虽然大宝的叛逆很折磨我,但我希望他以自然的方式完成成长,不用强迫自己成长、假装成熟。我会努力理解他的“需求”,提供匹配的“供给”。当然底线还是要有的,胆敢骂我、打我,小心我打断他的狗腿!为什么我们累死累活,也教不出一个主动自觉的孩子?
叛逆不听话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90%的父母都猜错了...
养废一个孩子很简单,跟他讲道理、不停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