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亮组:Omicron进化出的突变可逃避由BA.1感染诱导的体液免疫;影响疫苗接种策略
如果说,昨天我们推送的研究论文否定了通过“感染一次,由此躺平”的想法;那么,今天推送的研究则让人沉思,尤其是需重新审视疫苗接种策略。
2022年5月2日,北京大学谢晓亮组在bioRxiv上传了一篇评估3种新的Omicron亚型BA.2.12.1,BA.4和BA.5的免疫逃逸文章,数据很翔实,应该会被顶级期刊接收(貌似文章是Cell格式)。
这项研究的题目是“BA.2.12.1, BA.4 and BA.5 escape antibodies elicited by Omicron infection”,直译过来就是“BA.2.12.1、BA.4 和 BA.5 逃逸 Omicron 感染诱导的抗体”。
单看这个题目,就令人震惊!
要知道,BA.2.12.1, BA.4和BA.5本身就是属于Omicron突变株的亚型啊,竟然还逃逸了Omicron BA.1感染后的免疫应答,可见Omicron发生的抗原漂移正在沿着Bedford的推测快速推动。
这项提供的数据十分关键,证明了:
1. R346和L452突变是上述3种亚型发生免疫逃逸的关键突变;
2. BA.4和BA.5的回复突变使两种新亚型的ACE2结合能力减弱;
3. 研究还解析了我反复强调的Omicron BA.1感染者血清缺乏交叉中和活性的原因,因此Omicron BA.1特异性疫苗效果不会理想。
(Omicron亚型的结构特征)
我讲了多次,L452是上述3种新亚型的关键突变。
研究首先通过生化分析发现,BA.2亚谱系,包括 BA.2.12.1和BA.2.13,与BA.1相比表现出增强的ACE2结合亲和力。
相反,BA.4和BA.5由于F486V和R493Q两个向原始野生型的回复突变,而显示出最弱的受体结合活性。但是,与BA.2相比,BA.2.12.1,BA.4和BA.5对3剂疫苗接种者(CoronaVac或ZF2001)血清的免疫逃逸增强,尤其是对BA.1康复者血清的逃逸十分显著。
鉴于这一现象,研究进行了一个超大规模的表位鉴定研究,分析了1640种RBD特异性的中和抗体(614种从BA.1康复者中分离)对上述Omicron亚型的中和、表位结合及逃逸机制。
研究发现,接种灭活病毒疫苗后再发生突破性感染BA.1主要诱导针对原始野生型和BA.1的免疫召回反应,而产生的中和抗体主要针对原始野生型和BA.1。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中和抗体主要是非ACE2结合表位抗体,当病毒出现R346和L452突变时,如R346K(BA.1.1),L452M(BA.2.13),L452Q(BA.2.12.1)和L452R(BA.4/BA.5)等,这时疫苗接种及BA.1感染者血清则不能有效中和这些毒株,因此R346和L452突变是上述3种亚型发生免疫逃逸的关键因素。
(灭活疫苗+智飞/感染后的中和活性)
治疗性单抗LY-CoV1404(Bebtelovimab)和COV2-2130(Cilgavimab)仍能有效中和BA.2.12.1和BA.4/BA.5;而BA.2,BA.4及BA.5谱系携带的S371F,D405N和R408S突变会逃逸最广泛的sarbecovirus中和抗体。
本期编辑:Henry,微信号healsan。
Hanson临床科研团队,由6位在美国的医生及医学科学家组成;目前在美国主要从事新药研发和临床科研。
作者:王宇歌 博士,一直在美国从事病毒新药和疫苗研发。微博:子陵在听歌。
更多有用的免费资源:
(点击👆图片,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专辑。或获得点击“资源”,浏览本公众号所有资源。)
👇推荐靠谱的SCI论文服务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