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疫情下,中国消费者变得更审慎

疫情下,中国消费者变得更审慎

财经

记者 | 陶紫东

编辑 | 刘心力


在发展转型、代际变化、技术渗透等长期趋势和当前疫情影响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消费者正变得更为审慎,更愿意在带来长期价值的消费领域增加支出——这一结论来自咨询公司埃森哲近日发布的“2022中国消费者洞察”系列(以下简称《报告》)。该系列主要围绕消费市场全局和下沉市场两个维度,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研和分析。


过去40年间,中国消费市场蓬勃发展。自2014年起,消费连续6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9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实现历史性突破;同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2020年,由于疫情冲击,消费负增长,但最终仍占中国GDP的54.3%,且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逐季回升。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消费成为国民经济稳定恢复的主要动力。



新的变化是,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居民消费性支出有所萎缩,消费性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即居民的消费倾向——减弱,因而消费总量增长逐年放缓。受疫情叠加因素影响,人们风险意识上升,预防性储蓄加大。2020年的居民消费倾向降至历史低点62%,而人均存款同比增加0.75万元。2021年,消费倾向回升至64%,但仍低于疫情前水平。



《报告》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价值的定义一再拓展,消费者在关注功能、性价比的同时,也越来越追求品质、品牌认同感和购买过程中的体验。疫情促使人们审视消费的意义,人们开始用投资的心态看待消费——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不只是当下的体验和享受,还在于未来的回报。


消费理念和模式的五大趋势


《报告》的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模式呈现出五大趋势:“我”经济、新理性主义、做时间的主人、与技术共生、可持续繁荣。


报告中的“我”经济,指的是消费者“自我”意识日益彰显,更为关注内在需求。随着智能设备普及,电商平台深入并多元化发展,原有的集体式家庭决策开始拆解,家庭消费的决策权回归个体,每一位家庭成员对自己使用的物品有了更强的影响力,或者直接获得了决策权。



另一方面,消费成为人们塑造个人风格的重要出口。埃森哲2013年的消费者调研中,已经有45%的受访者“愿意增加开支购买更能彰显个人身份的产品”。2021年,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至56%,在月收入超过2万元的群体中,逾7成受访者表示愿意为彰显社会地位支付溢价。


有意思的是,相比2013年,“不介意和大部分人买一样的东西”的受访者大幅上升,从2013年的38%跃升到2021年的69%,表明在购物决策时,相比外界眼光与评价,消费者更看重自己的内在需求。彰显个人风格的出发点不再是“和别人不一样”,而是“我喜欢”和“我愿意”。


“新理性主义”也是埃森哲在《报告》中提到的消费趋势。疫情以来,消费者更加严格地审视需求,关注商品的本质,在多种品牌和渠道之间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选项,在追求新鲜感的同时也越发注重意义感。


在疫情冲击下,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变得更加务实和克制。《报告》显示,2021年,有逾9成受访者不认同“月光族”,相较于2017年上升了3成。近8成受访者“购买的大多数商品都会经常使用”,比2017年提高近2成。


对于过去“全民狂欢”的网络购物节,消费者的态度也在转变。2021年6月的中国消费者调研中,6成受访者表示自己参与了6·18购物节,其中8成购买的是原本就想买的东西,只是趁着6·18下单。而没有参加6·18购物节的受访者中,6成是因为“不想冲动消费”。


除了克制冲动、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人们对想购买的东西会研究得更深入、彻底。例如,在各类美妆产品云集的中国市场出现了自称“成分党”的消费者群体,护肤品的安全性与功效已经成为这些理性消费者的关注点。


也因此,品牌想要维持消费者的忠诚度愈发困难。《报告》显示,8成受访者“最近尝试过新品牌”,45%的受访者“过去一年尝试新品牌的频率有所提升”,9成受访者至少尝试过一种新型消费渠道,如直播电商、生鲜电商、社区团购、潮牌社区等。



对于品牌积淀深厚、研发和供应链实力强劲的大品牌来说,在极度多元、变化极快的中国市场,面对精于且乐于研究商品特质的中国消费者,除了做好产品,满足人们真实的需求,还需通过目标消费者关注的信息渠道传递高质量内容,才有机会在每一次“研究”和“比较”中,留下更深的品牌印记,从而积累品牌认知,最终实现销售增长。


值得一提的趋势关键词还有“技术”和“可持续”,《报告》指出,更多消费者渴望以人为本的技术应用,并愿意履行绿色承诺。有7成受访者表示愿意为了获取更好的服务而分享个人数据,与此同时,5成受访者认为广告推送频率过高;几乎所有的中国受访者都认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有4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环保产品支付溢价。


下沉市场的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挖掘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可支配收入和商品服务的可获得性存在地域差异,不同级别城市之间的消费倾向差异显著。《报告》提到,三线以下市场的受访者对于储蓄/理财、医疗/保险、子女教育、运动健身的投入意愿明显低于一二线城市受访者,而在购物、餐饮、个人教育、休闲娱乐方面提高支出的意愿则高于一二线受访者。



“我们观察到,《报告》中的五大趋势在不同线级的消费市场中也同样存在。但同时,在一些内外部条件的影响下,比如消费者自身的因素,包括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时间、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等,以及外部的因素,如商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等,这些趋势在城市之间呈现出了差异。”埃森哲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解释称。


比如,“新理性”这一趋势在下沉市场非常明显,表现形式独具特色。相比一二线城市,下沉市场消费者更不愿当“月光族”、更看重实用,且更热衷比较。平均来看,下沉市场消费者的个人/家庭收入中,59.8%分配在日常消费;11.8%用作资产投资,28.4%用作金融投资。有7成受访者表示家庭日常支出占比大于50%,其中食品饮料、服饰鞋帽是主要消费品类,分别为62.8%和74.4%。



有趣的是,下沉市场消费者非常愿意为颜值买单,近8成下沉市场受访者表示商品的外观设计会激发他们的购物兴趣。价格不再是第一吸引因素,颜值才是第一要义。


下沉市场消费者的特别之处,还表现在对技术产品的态度上。《报告》显示,对比2017年中国消费者调研数据,智能家电的渗透率和兴趣度大幅提升。2021年,超过6成的受访者购买过智能家电,其中一半的消费者经常使用。尽管下沉市场消费者也对同类产品表现出了强烈兴趣,但目前渗透率并不高。


《报告》指出,下沉市场不是中低端市场,企业必须用新的眼光看待这一“蓝海”。“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渠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下沉市场消费者对智能产品、服务类消费、绿色消费的需求将能得到进一步释放。”埃森哲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表示。


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2022年金字招牌大调查即将截止啦,

快点击下图来为你支持的品牌投票吧 


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可购买2022年8月刊《重新理解中国市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疫情下开房车穿越大半个中国,我只想告诉观众“电影还在”伪装成日本名牌,忽悠中国消费者,【名创优品】真有你的!58%的传染病正在被气候变化“强化”,变得更易传播或更致病|环球科学要闻惊!中国留学生每年在加国消费超200亿!学费不是主要开销?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消费者”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疫情下,碳酸饮料为何会异军突起疫情下,高温、饥-荒将来临,照顾好身体,为荒-年警-醒预备!国海海外•消费 | 稳健医疗(300888)事件点评:疫情下医疗板块增长亮眼,品牌力大幅提升新冠疫情下,从美国转机回国攻略【2022.7 版】拜登宣布疫情结束,可能使防疫变得更加艰难数万在俄罗斯的中国公民面临驱逐?揭秘疫情下的回国难困境红碗社新消费沙龙|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新消费品牌如何直击用户内心?特别有才的人往往是在为人处世方面有些缺陷的,比如陈景润,那绝对在现在拿不到TENURE。。学做Tapas中的一道素菜:芦笋蘑菇元宇宙会让我们变得更自由吗?行业观察|疫情后的剧院,票价真的变得更贵了吗?疫情下,AI正在打造药物研发的新常态,加速新冠口服药研发【社会】性工作者变富婆,在法国迪拜投资房产!但难逃悲惨命运国海海外•消费 | 申洲国际(02313)事件点评:疫情下毛利率承压,国产品牌客户占比提升三亚疫情爆发!8万游客被滞留:疫情下最恶心的一幕流出,你们活该被骂拥抱绿色之风:中国消费者可持续行为最新洞察国际 | 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苹果进军“先买后付”行业发出警告平淡忙碌中寻找快乐的我改变不了社会,但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李施德林漱口水里有多少酒精?中国消费者不配知道吗?【经验分享】疫情下,欧娜娜的过敏专科检查全过程新冠疫情下,中共中联部长访问新加坡;网友问:是来谈复航的吗?外媒:欧洲能源危机可能变得更糟短波笔记(13)-川普、国会听证会国海海外•消费 | 浙江自然(605080)事件点评:疫情下盈利承压,看好公司后续增长能力说三道四(109) 见贤思齐 取法乎上旺季不旺?黄金珠宝线下消费者减少,专家看好黄金后市表现|国庆消费走访Omicron BA.5疫情下,老年人住院增长尤为明显;现有的疫苗还有效吗?疫情下,一道隔离家暴的防火墙【民生】肉成了奢侈品?法国消费者:一切都涨价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