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论证 | 为了让孩子不抢盐逻辑论证系列(9)
每一次危机,都伴随着非理性抢购:板蓝根,连花清瘟,盐.....。
这种思维根深蒂固,几千年的痼疾。
为了让孩子们今后的思维更加理性健全,从今天开始,哲学园连载一些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文章,希望有见地的家长与孩子共读。
这些文章选自以下(但不限于)这些书籍: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导论》[美]Merrilee H. Salmon
《批判性思维》[美]格雷戈里·巴沙姆
《说服与不被说服的艺术》[美]瓦尔特·辛诺特-阿姆斯特朗
广告
点击下图购买
如何判断一个论证是演绎还是归纳? | 为了让孩子不抢盐逻辑论证系列(2)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常见模式 | 为了让孩子不抢盐逻辑论证系列(4)
演绎推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 为了让孩子不抢盐逻辑论证系列(5)
与论证有关的几个概念 | 为了让孩子不抢盐逻辑论证系列(7)
论证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 为了让孩子不抢盐逻辑论证系列(8)
第三节 识别论证
选自《逻辑学导论》熊明辉著
内容提要: 论证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与论证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有命题、陈述、语句、推论、推理、证明等。在本章中,命题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主要概念之一,有经验命题与必然命题之分。论证通常包含作为结果的论证、作为过程的论证和作为程序的论证三个层次,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是两种最为常见的论证类型,证成、反驳与说服是论证的三重功能。
论证识别包括三个方面要素的识别:
一是前提与结论识别,这是论证识别的核心内容;
二是论证者与目标听众识别;
三是论证目的识别。
论证评价的标准很多,甚至会因学科不同而异,但最基本的有三条标准,即形式逻辑标准、论辩标准和修辞标准。
第三节 识别论证
识别论证即分析论证,这是进行论证评价的前提条件。首先,识别论证是要识别论证三要素。论证三要素即指前提与结论、论证者与目标听众、论证目的。其中,最重要是要识别论证的前提与结论。这里,特别要区别论证与解释之间的异同。其次,识别论证是识别论证的结构。论证结构有简单结构、序列结构、收敛结构、闭合结构和发散结构之分。
一、论证三要素
根据上述广义论证的定义,论证包含三组基本要素:
(1)前提与结论 。
这是论证的第一个层面,其中,论证被视为一个命题序列,其真取决于其他命题真的命题被称为结论 ,其他命题都被作为前提 。结论 即是指论证者所提出的主张、立场、观点或论点;前提 即是指论证者提出来支持其主张、立场、观点或论点的理由。前提是相对结论而言的,没有前提,无所谓结论,没有结论,也就无所谓前提。识别论证的第一步是要找到论证标识词 。论证标识词 有两类:一类是前提标识词 ,如“因为”、“由于”、“鉴于”、“根据”、“理由是”、“这么说的理由是”、“支持我的观点的是”等。另一类是结论标识词 ,如“因此”、“正因如此”、“所以”、“故”、“由此可见”、“总而言之”、“这样说来”、“结论是”、“其结果是”等。
(2)论证者与目标听众 。
每个论证都有一个提出者,简称为“论证者”(arguer),因此,所谓论证者 就是指提出论证的人。每个论证也都至少有一个目标听众。所谓目标听众 (intended audience)即是指论证者试图要说服的听众。当然,目标听众并不必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或潜在的,如一篇论文的目标听众就是潜在的。论证者与目标听众并不必然是两个人,有时可以是同一个人,特别是个人在进行反省时,其论证者和目标听众实际上是同一个人。此外,论证者和目标听众也并不必然是人,它可以是人工智能体。
(3)论证目的 。
论证目的 (purpose of argument)就是指论证者提出论证的目的。通常来讲,论证者提出论证的目的就是要说服目标听众接受其主张、立场、观点或论点。
其中第一组要素是形式逻辑学家们关心的对象,第二、三组要素是非形式逻辑学家、修辞学家或论辩理论家重点关心的内容。“前提与结论”这个要素通常是显性的,但也有省略前提和结论的情形,而“论证者与目标听众”、“论证目的”这两个要素往往是隐性的,它们属于语境要素范畴。
例 子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从广义上讲,论证是一个命题序列,其一个命题被称为结论,其余命题被称为前提。
分 析
这并不是广义论证的观点,而是狭义论证的观点。从广义上讲,论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前提与结论、论证者与目标听众、论证目的。
思 考 题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广义论证三要素都是显性的。
(2)论证者与目标听众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二、论证结构
识别论证不仅要识别前提与结论、论证者与目标听众以及论证目的,还要识别论证结构。根据非形式逻辑家们的主流观点,论证结构 (argument structure)有别于形式逻辑学家所讲的论证形式 (argument form),它共有五种类型,即简单结构 、序列结构 、收敛结构 、闭合结构 和发散结构 。
简单结构 (simple structure)是指只有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的结构,这是最简单的论证。序列结构 (serial structure),又可称为串行结构或线性结构,是指一个前提支持一个中间结论,且这个中间结论作为前提又支持下一个结论,如此等等。收敛结构(convergent structure),又称并行结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前提分别独立支持同一结论的结构。发散结构 (divergent structure)是指一个前提同时支持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结论的结构。一个前提同时支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论,这是常有的事。闭合结构(linked structure),又可称为组合结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前提共同支持一个结论的结构。
有了这五种基本结构,我们就可以分析较为复杂的论证性语篇了。论证结构与形式逻辑学家们所讨论的论证形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比后者宽泛,具体地说,后者只讨论简单结构、闭合结构情形。本书第三、四、五章所讲的就是形式逻辑学家们所讲的论证形式。这种形式也被某些学者称为论证的微观结构 ,相应地前面五种论证结构又被称为论证的宏观结构 [6]。
根据论证结构来分析论证性语篇起源于美国逻辑学家比尔兹利(Monroe Curtis Beardsley,1915—1985年)。这种论证分析技巧被称为论证图解技术。1950年,正当人们热衷于研究和传授面向数学的数理逻辑之时,他出版了《实用逻辑》(Practical Logic)一书。该书后来再版时改名为《有条理的思维》(Thinking Straight)。不过,他当时只提出了四种论证结构:简单结构、收敛结构、发散结构和序列结构 [7] 。现在的五种结构是经过非形式逻辑学家们进一步扩充的结果。
例 子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论证结构与论证形式是两个相同的概念。
分 析
论证结构与论证形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非形式逻辑学家们使用的术语,后者是形式逻辑学家们使用的术语。前者比后者的范围要广些,后者只涉及具有简单结构和闭合结构两种类型的论证。
思 考 题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比尔兹利把论证结构分为五种类型。
(2)论证结构可分为演绎结构与归纳结构。
三、论证与解释
有些标识词既可以用来标识论证,也可以用来标识解释 (explanation)。论证与解释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说话者提出了一个主张,并且给出理由来试图让目标听众接受其主张;后者是说话者描述一个事实,并对产生这个事实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出现在论证中的解释应当被当作简单命题来对待 。
例 子
下列三段话是论证还是解释?
(1)我再也不喜欢你了,因为你总是取笑我。
(2)由于你整天待在海滩,你的鼻子脱皮了,真丑!
(3)我们坐在黑暗之中,因为你忘记了交电费。
分 析
论证与解释极其相似,因为充当论证标识词的语词通常也能充当解释的标识词。在上述例子中,尽管都出现了“因为”、“由于”等标识词,但这些标识词并不表明它们是论证,而恰好表示它们是解释。如果有人怀疑上述这些例子是解释,我们把它们分别改写成如下形式,问题就非常清楚明白了。
(1)我再也不喜欢你的原因是因为你总是取笑我。
(2)你鼻子脱皮的原因是因为你整天待在海滩。
(3)这里没电的原因是因为你忘记了交电费。
用这些形式来表达解释,它们就与论证一点也不相似了,每个例子都包含了一个陈述因果联系的简单命题,而不是两个命题且其中一个是作为前提为另一个提供支持。
有时,要区别论证与解释并不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例 子
下列语篇是一个论证还是一个解释?
他往南线走了,因为北线已关闭交通,且他知道这事。
分 析
如果它是一个论证,那就需要假定结论“他往南走了”是在前提中给定标识词之基础上得出的。如果它是一个解释,那么就需要假定“他往南走”是借助那个人关于其他线路已关闭的知识来解释。但哪一个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好说。也许两个都很好。
只有把这个话语放在某些更广泛的对话背景下时,它是论证还是解释才变得清晰。例如,请考虑下面这个对话。
问:他走哪条线?南还是北?
答:他往南走了,因为北线已关闭交通,且他知道这事。
在这里,这个回答明显是一个论证。问题是他走哪条线,南线还是北线?答案是一方的论证:“他往南走了,因为……”。语境表明了这个命题的目的。
再考虑另一个对话。
问:他为什么往南走了?
答:他往南走,是因为北线已封闭,且他知道这事。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回答明显是他为什么往南走的一个解释。回答者并不认为他往南走是往北走的相反方向。相反,回答者企图解释那个人为什么要那样做。
思 考 题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论证与解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2)论证与解释总是能够区别开来的。
四、前提与结论的识别
从广义上讲,论证识别就是要识别出上述提及的论证三组要素以及识别论证的结构。论证者、目标听众以及论证目的往往是隐性的,要识别起来并不总是十分容易的事。但前提与结论通常都是显性的,因此,要识别它们通常相对是比较容易的。
从狭义上讲,论证识别只需要识别出前提与结论即可。形式逻辑学们正是这样做的。他们首先把论证看作是一个命题序列,其中一个命题的真要以其他命题的真为基础。这相当于前述第一个层面的论证。在论证的命题序列中,被支持的命题叫做结论 ,支持结论的命题叫做前提 。
例 子
识别下列论证的前提和结论:
所有人都是必死的动物。
苏格拉底是人。
因此,苏格拉底是必死的动物。
分 析
在这里,“苏格拉底是必死的动物”是结论,被认为是前提“所有人都是必死的动物”和“苏格拉底是人”所要证明其成立的命题。识别这种论证的关键在于要找到其论证标识词。在这个论证中,“因此”是结论标识词,故其后面紧跟的是结论。
“如果……,那么……”型语句,又称为条件句 ,常常出现在论证之中。可是,如果不考虑省略论证情形,它们本身并不表达论证,或者说,“如果……那么……”本身并不是论证标识词。例如,“如果中国队发挥不错,那么,她就会出线。”在条件句中,在“如果”与“那么”之间的子语被称为条件句的前件,简称“前件 ”,而在“那么”之后的子语被称为条件句的后件,简称“后件 ”。在说这一条件句时,我们既未断定其前件的真假,又未断定后件的真假。因此,做出上述评价的人并没说中国队会出线。他所说的一切就是,如果中国队发挥不错,那么,她就会出线。再者,她并没有说中国队会发挥不错。由于论证者并没亲自承认两个主张中的任何一个,因此,说话者并没有提出论证。
在识别论证时,需要谨记如下原则:
(1)论证只有一个结论 。
一个语篇如果不止一个结论,那就包含了不止一个论证。还有一些传统逻辑学家沿袭了亚里士多德〈论辩篇〉的思想,把“结论 ”称为“论题 ”,而“前提 ”称为“论据 ”。同时,这也成为我国传统逻辑教科书讨论“论证”的基本要素。从论辩理论角度来看,“结论”就是论证者所要辩护或证成的主张,前提就是论证者用来为其主张进行辩护或证成的理由,因此,有些非形式逻辑学家或论辩理论家往往用术语“主张 ”和“理由 ”来分别替代术语“结论 ”和“前提”。
(2)论证必须至少有一个前提,且可以有多个前提 。
(3)前提与结论只是通过参照它们分别在论证中所发挥的作用来进行判定的 。
(4)前提与结论可以以任何顺序出现 。
换句话说,有时结论在先,前提在后;而有时前提在先,而结论在后。
(5)论证中的前提或结论可能是隐性的,也可能是显性的 。
(6)在任何论证中,论证者必须相信其所有前提都是真的且结论必然为真或可能为真 。
五、未带标识词论证的前提与结论识别
在缺乏论证标识词情形下,要识别论证的前提与结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语境识别法 ,即弄清论证者提出论证的具体语境;二是意图识别法 ,即弄清提出论证者的意图是在论证还是在解释。
例 子
识别下列论证的前提与结论:
姚丹不想再见李云,她不会再打电话给他。
分 析
在上例中,由于它本身没有带论证标识词,因此,我们可以给出有两种可能的论证解释:
解释1:姚丹不想再见到李云,是因为她不会再打电话给他。
解释2:姚丹不想再见到李云,因此,她不会再打电话给他。
“姚丹不想再见到李云”可能是这里的结论(解释1),或者“姚丹不会再打电话给李云”可能是这里的结论(解释2)。在前一种情况下,前提是“她不会再打电话给他”;在后一种情况下,前提是“她不想再见到他”。在原来的话语片段中,我们无法判断哪个解释是正确的。因此,如果论证者的确说出了这段话语,那么他的语调或许提供了某种线索。
根据语境识别法,有人刚说过姚丹可能很快和李云在一起,或之前有一个关于姚丹会不会打电话给李云的讨论。在这样一个明确语境之下,要判断哪一个解释是正确的就不难了。解释问题通常是在缺乏线索的不明确语境之下产生的。明确的语境可能是由一些在前或在后的话语所构成的,而这些话语的功能是不明晰的。根据其他渠道的信息,如:“好几个星期李云都没有接到过她的电话”,使得结论是“姚丹不想再见到李云”而不是“姚丹不会再打电话给李云”就更加清楚了。我们可以假定,论证者考虑到“姚丹不会再打电话给李云”是已确定的事实,而不是一个需要证明的结论,否则那一补充评论就难以解释。
如果语境没有提供什么线索,就需要用意图识别等其他方法来识别论证。听者或读者能够正确解释论证,这正好是论证提出者的目的。可以这样认为,论证者的意图正是使论证变得可接受。如果从言辞语境角度来看这个意图不够清楚,那么考虑更广的非言辞语境,它也许就变得更清楚了。有时,说某事件的具体情景以及它所发生的文化背景可能使论证清楚得多。
例 子
识别下列论证的前提与结论:
会议还没开始,老梁正在路上。
分 析
在上例中,论证者断言会议还没开始。如果不知道老梁要来主持会议,人们不会意识到“老梁正在路上”是证明这个断言的合理理由。在解释论证时,一般背景信息和特殊背景知识都是很重要的。不属于目标听众的人也许并不具备所有这些背景知识。有时,解释需要专门知识。
有时,一个语篇到底是论证还是解释,是不清楚的。我们把这种情形称为两可情形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识别呢?把两可情形看作论证,遵循了最大化论证解释策略 ,又称“宽容原则 ”。
例 子
识别下列语篇是论证还是解释:
你最好带把伞,难道你想淋湿?
分 析
根据字面意义,“难道你想淋湿?”这个问题是荒谬的。淋湿并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一般说来,没有人愿意选择被淋湿。因此,这个问题不能被看作是一个日常问题。如果有人把论证者的话当真,他必须假定这个问题企图传达其他什么信息,诸如:“否则你会淋湿”或“那是避免淋湿的唯一方法”的断言。根据最大化论证解释原则,这个问题就被看作是论证者为其结论“你最好带把伞”的论据。如果论证者是严肃认真的话,这自然是问题的意义所在。
根据宽容原则,我们可以把也许正好是评论或解释的任何话语解释为论证。由于如此宽容,有时话语的论辩功能其实是不清楚的。尽管如此,一个现实的选择是,把分析时可能会忽视对表明论证者意图极为重要的话语的风险降到最小。在没有其他有意义的解释成为可能,没有理由认为这个话语纯属胡扯的情况下,也应当遵循最大化论证解释策略。
当然,一个话语可能包含一个如上例那样的问题,但是,在缺乏反面证据的情况下,若有意见分歧,就应该选择最大化论证解释原则。
思 考 题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一个论证可以有多个结论。
(2)论证总是前提在先结论在后。
以上文章选自《逻辑学导论》熊明辉著
(未完待续)
点击下图购买
广告
点击下图购买
广告
可点击下图购买
《逻辑学基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