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人都活到120岁,世界会怎样?| 商论推出《长命百岁》专题
《经济学人·商论》2023-10-16
Slowing human ageing is now the subject of serious research
“愿散千金换寸阴”据说是伊丽莎白一世的遗言。作为英国女王,她拥有的财产足以让她成为她那个时代最富有的女性之一。考虑到她出资支持炼金术士——这些人寻找的一个东西就是长生不老药——她的话可能真的可以按照字面来理解。但没有用。1603年3月,她迎来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距离《圣经》中断言的“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只差几个月。
【想要继续阅读付费文章?】欢迎打开商论App,订阅后可获取全文中英双语版
《经济学人·商论》2023-10-17
Eating fewer calories can ward off ageing
《经济学人·商论》2023-10-17
Ageing bodies need to get rid of decrepit cells
1962年,当时在费城的威斯塔研究所(Wistar Institute)工作(现已退休)的伦纳德·海弗利克(Leonard Hayflick)做出了长寿科学领域最著名的观察之一:在实验室中,非癌性哺乳动物细胞只能自我复制固定的次数,之后细胞就会停止分裂,进入一种“衰老”(senescence)状态。对于人类细胞而言,这一“海弗利克极限”为40到60次。
超出海弗利克极限并非通向细胞衰老的唯一路径;细胞衰老也可经由其他方式引发,包括作为一种应对DNA损伤的反应机制。身体通常用两种方式去除这些衰老细胞:激活称为细胞凋亡的一系列基因自毁程序,或派出免疫系统来清除它们。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两种形式的“房屋清扫”的效率都会降低,使得衰老细胞继续以一种类似僵尸的状态存在,给它们周围的健康细胞造成麻烦。... ...【想要继续阅读付费文章?】欢迎打开商论App,订阅后可获取全文中英双语版
《经济学人·商论》2023-10-18
Alternatives to the laboratory mouse
本系列读到这里,你完全有可能在暗自寻思,如果运气好或是先知先觉地投胎成了一只实验室小鼠,你的寿命就可轻松大大延长。毕竟,很多东西似乎都延长了它们的寿命。如果是这样,你应该学习一下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史蒂文·奥斯塔德(Steven Austad)的怀疑态度。
他认为,要了解没有经历数十年近亲繁殖,且生活环境比实验中人造的危险更为危险的动物的衰老,实验室小鼠的帮助微乎其微。在他看来,实验室小鼠不仅不能很好地指导动物衰老这一更为广阔的世界,而且已经几乎算不上是老鼠了。用他的一位同事的话说,它们只是“类似老鼠的物体”。... ...【想要继续阅读付费文章?】欢迎打开商论App,订阅后可获取全文中英双语版
《经济学人·商论》2023-10-18
What the young can give to the old
十九世纪法国先驱生理学家保罗·伯特(Paul Bert)在实验室实验中添加了一道可怕的新程序:把两只老鼠“嫁接”在一起,就像园艺工把树枝嫁接到另一棵树上那样。部分目的是要看看哪些特质可以从一只老鼠通过共享的血液转到另一只老鼠。在1950年代,这类“联体共生”实验带来了这样的提示:一个可转移的特质是青春。在被连接到年轻老鼠身上几周后,年长老鼠出现了返老还童的迹象。
这些实验少有人关注,直到本世纪头十年,人们对衰老科学产生的新兴趣使它们重见天日。自那时起,这种现象吸引了科学家以及一些或可被宽容地称为投机者的人们的新兴趣。年轻人给老年人输送的人血浆让富有的客户可以用拮据的学生的血液赌上一把。... ...【想要继续阅读付费文章?】欢迎打开商论App,订阅后可获取全文中英双语版
订阅《经济学人·商论》
与全球百万精英同步阅读
经济类的深度报道是《经济学人》一大亮点,结合理论与实例,分析世界经济的变化。其中“自由交流”(Free exchange)专栏是对世界经济变化以及致力于推动繁荣的经济政策的综合观察,其中也包括不少对与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方方面面的追踪关注。希望更多读者能在聆听、发言与讨论中得到启发。
《中国也将步入“失去的十年”吗?》
从马斯克到流媒体,从硅谷巨头到中国最新科技企业,《经济学人》以敏锐观察,持续报道影响未来的关键人物与企业。其中“熊彼特”专栏是《经济学人》商业版块最具代表性的专栏,不仅观察金融和商业管理领域的重要趋势,也为读懂全球宏观经济和领军行业提供他山之石,是把握全球商业重要趋势和一线商业观察的必备读物。
《特斯拉和其他车企能从福特学到什么》
“巴托比”专栏得名于赫曼·梅尔维尔1853年的同名短篇小说。《经济学人》巴托比专栏认为小说中的故事对于今天的职场与管理仍然极富启发:无论你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是时候更新你对职场的认识,给管理“做减法”了。疫情时代,巴托比专栏结合全球职场变化持续分析远程办公、去中心化、“战时”管理等新形态及其对未来职场的深度影响。
《如何最终把事情做完》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今年发出了迄今为止最严厉的警告。全球快速升温已“无法避免”,极端天气将大幅增加。肆虐中国和欧洲的暴雨洪水、地中海沿岸和美洲的山火是否将从“百年一遇”的灾情变成新常态?人类能否适应这种加速?《经济学人》持续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以及它对政治、社会以及个人生活的影响。
《换一种方法衡量食物对气候的影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