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的孟晚舟最新演讲,教我学会了“松弛感”
打开社交网站,人人都在说“生活需要松弛感”。
这个概念的火爆来自一位博主的生活分享:
一家人出行时因为证件问题造成不便,却并未因此焦躁,而是全家人开开心心地处理问题。
这种面对窘境依然松弛的态度,让不少习惯了紧绷的网友破了防。
很多话题里,松弛感可以成为一切的解药:松弛感生活、松弛感恋爱、松弛感穿搭……
仿佛只要加上这三个字,世界就会瞬间变可爱。
聊松弛感之前,小妹想先问个问题。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吃一顿饭了?
不需要狼吞虎咽,不是随手点的外卖,不用紧张地刷手机,更没有工作等着你十分钟吃完饭处理。
对现代人而言,松弛地吃完一顿饭,是奢侈的。
不只是吃饭,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生选择,每一条路上,都好像有一条绳索在绑着你向前。
职场上,要时时刻刻绷紧神经,随时准备发送“好的收到”;
回到家,名为年龄焦虑的高压线垂在面前,逼迫着人按照轨迹前进。
赛博空间撕裂了精神的真空层,疲于奔命的我们,一次次被动地绕着漩涡奔跑。
于是,如何放松下来,成为了时代赋予年轻人的命题。
这两年,治好精神内耗的二舅火了,记录朴实农村生活的张同学火了,开着房车深漂的情侣火了……
年轻人们试图从前人的生活、身边的故事里,提取出对世界的观察。
席卷互联网的“松弛感”,或许就是因为大家终于意识到,我们给自己的生活套上了太多枷锁。
松弛感的关键,在小妹看来,就是拥有“允许一切发生”的勇气。
生活重在体验与创新,人与人的关系重在交流与碰撞,精神世界重在坚定所爱、精益求精。
那些曾经经历过的低谷或是巅峰,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成为最珍贵的财富。
几天前,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回到了自己的母校——贵州都匀一中。在这里,她用一场演讲,分享了她人生中的苦与乐。
刚刚加入华为的财务部门时,孟晚舟是从会计做起的。
在那个手工作业的年代,会计是技术活儿,更是体力活儿。
为了把单据手工装订成册,他们坐在办公室的地板上,用冲击钻打孔,用麻线装订。
奋斗过程无比艰苦,但精神的养分,却始终存留。
正如她在演讲中说到的那样:“人生处处是课堂,人人皆可为吾师,人生处处是考场。”
这个社会始终对努力的人保持善意,当你拓宽生命的边界,那些曾经走过的路吃过的苦,都会变成能量,在下一场考试里闪闪发光。
拥有开放心态,保持对未知的好奇,不断破题解题,才是松弛感的意义。
然而,向往着松弛感的年轻人们,又常常走入另一个误区——
松弛,等于躺平吗?
孟晚舟也分享了两个小故事。
二十多年前,华为俄罗斯数学研究所有个年轻的小伙子,从事算法研究。
他是华为早期高薪聘请的为数不多的“天才少年”之一,加入华为之后,他不喜与人来往,终日就是摆弄摆弄电脑,打打游戏,偶尔做些数学方面的研究。
看上去,他似乎碌碌无为,没有什么科研成果。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怪异”天才,在十年后攻破了从2G到3G的算法难题,华为也基于这项成果,推出了一款针对欧洲市场的Single RAN方案,逐步超越了竞争对手。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咖啡的。
在华为全国各地的园区里,有各种各样的咖啡厅。
公司高管可能在此接受访谈,外国面孔可能在此分享观点,年轻人可能在此推演公式激烈辩论。
一位在华为研究“类脑智能”的博士生,常常在园区咖啡厅里和高校老师、学生喝咖啡、聊技术,和不同部门的专家探讨学术,联合攻关。
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喝了一千多杯咖啡,与此同时,也和产品线联合完成了二十多项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有些人的生活看起来总是充满了各种下午茶,动不动就约人喝咖啡,而实际上,那些用汗水和火花调制的咖啡,亦是松弛有道的思想能量。
所谓松弛,既不是毫不费力,也不是故作轻松。
而是打开思维天花板后寻找突破的方向,跳出原本舒适圈,去追逐独一无二的“松弛感”。
小妹想起一个好友。
热爱新闻的她,在高考时被迫选择了金融专业。四年的学习,并未让她爱上这个专业,也没有让她获得成就感。正相反,她泡在校报的编辑部和新媒体中心,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知识。
就在毕业季的迷茫时刻,她不清楚该怎样选择。这时,一位老师给了她答案。
金融行业,一样需要文笔优质的新闻作者。凭借着扎实的金融功底,和四年来浸润的文学知识,她写出的专业新闻,不仅一针见血,还往往可读性极强。
有时候,不必拧巴在小圈子里找终点,打开思维之后,我们能抵达的结果,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多。
而我们所要的松弛感,就是在这样聚焦目标的同时,用多元的方式得到答案。
面对流变的生活,或许,这就是当下年轻人的破题态度。
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在《不安之书》里写:“如果我别无所长,至少我永远保持着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新奇感。”
治愈全网的“二舅”也好,华为俄罗斯数学研究所的天才少年也好,抑或是身边的朋友,他们都让我们看到更多生活的新奇感。
人生本就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也找不到唯一必胜的解题思路。
或许,你可以尝试下面这些方法,找到让自己松弛下来的方式。
首先,不必拧巴,不要用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做比较。
孟晚舟在演讲里提到,华为并不要求员工“样样精通”、“十项全能”,而是鼓励员工在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领域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具有解题、破题能力的“单项突出”人才,才是当前攻坚克难时期最需要的。
事实上,常人难以理解的“怪异少数”,也许在某个方面有着难以被超越的才华。“用人之长、人尽其才”,也是华为的用人之道。
其次,是学会求助,也学会合作。
华为有个著名的理论叫“浆糊”哲学,核心在于价值创造、价值分享、共有共享,保护每一个贡献者的合理利益,形成一个集群。
回想我们的工作中,这种浆糊哲学也可以被好好利用。
有人适合统筹全局,有人适合深耕专业,有人擅长和客户打交道,也有人更精通于技术。
人们想法不同、理念不同,而“浆糊”,可以把一切尖锐的不同都包容起来,真正做到和而不同。
松弛感,或许并没有那么玄乎。
实际上,我们最紧绷最用力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被迫突破生活边界的时候。在这种突围的时刻,我们小心翼翼、我们寻求解题之道,于是紧绷着一根弦,想找到合适的破题之法。
但是,沉浸在当下这个安心做事的状态,不去考虑未来,等待结果自然发生,又何尝不是一击制胜的“松弛感”法宝?
无论企业或个人,这大概都是能够不断解题破题的核心。
如今,整个社会环境面临空前的机遇和挑战,用开放的心态和对未知的好奇,来沉心钻研、松弛以对,或许才是把握长远主动权的关键。
仰望浩渺星空,啜饮手中咖啡,诚如孟晚舟在演讲最后说到的那样: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