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松弛感”,是不松弛也可以

“松弛感”,是不松弛也可以

心灵鸡汤


最近,互联网上追捧起了“松弛感”。


从《向往的生活》里独自行动的许知远、盘腿敷面膜的“披荆斩棘的哥哥”,到即便旅行出了意外也能平静应对的素人家庭,都成了人们感慨羡慕的对象。


微博博主@黑猫白袜子 的这条微博得到了46万赞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在频频受到大事冲击的当下,生活已经足够紧绷了,人们当然希望能在日常里保有舒一口气的空间。


但是,松弛这种状态,向往了就能得到吗?


我们和北大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聊了聊,内容不止关于松弛,也关于如何在下沉和不可控中建设自己的生活。


活着很难,多心疼自己一点,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01.
我们总是看这些外部的标准太多,
心疼自己的时间太少
 
看理想:您觉得“松弛感”值得追求吗?
 
李松蔚:没有什么是值得追求的,追求本身就会把自己变得非常拧巴。
 
我们这个社会非常善于制造概念,然后大家就会拿这些概念跟自己对比,无一例外会产生对自我的审判。松弛的确很好,但一旦我们将它用来自我审判,就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暴政。
 
人是没有办法去要求自己变成任何状态的。我们的确可以训练自己对事情的反应适度,但是我认为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就把自己当成是有问题的。你就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特点就好了。

 
如果说你能要求自己做一点点事情的话,就是当你看到别人松弛的时候,对自己温柔一点,告诉自己,你和对方的环境和背景是不一样的,不要有那么多的自我攻击,这就是你成长中被赋予的一种底色而已,对自己多心疼一点。
 
看理想:“情绪内耗”也是一个最近很热的概念。从对“情绪内耗”和“松弛感”的广泛讨论能感受到,大家好像都深受情绪的困扰,把它当作了很重的负担。
 
李松蔚:因为很多想抱怨或者应该抱怨的东西,是我们不能开口的,就只好让自己的心理去“背锅”,承担一些我们现在对生活的不安。
 
几年前大家在讨论什么呢?在讨论自己为什么不够自律。那时候人们还是心存希望的,想的是,如果我足够自律了,就可以去一个更好的地方,赚更多的钱,把身材管理得更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但是现在大家觉得这些东西没有意义了,转而想的是,怎么样可以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失败,至少不那么难看。那学一下李诞,学一下许知远,让自己看起来对这些事情本身就不抱有希望,是不是更像是一种赢家的姿态,或者至少没有输?
 
但是我们做不到。我们没有办法成为理想中的那个样子,尽管那个理想状态已经从成功变成了松弛。
 
绝大多数人既不可能那么成功,也不可能那么佛系,更不可能像许知远他们一样,佛系的同时还很成功,这都是我们给自己画的饼。所以我常常觉得,大家看这些外部的标准太多,心疼自己的时间太少。

看理想:之前呼兰讲过,脱口秀是生活的麻药,您觉得心理学是生活的麻药吗?
 
李松蔚:它跟麻药的功能不一样,它是针灸。麻药的话,至少在被麻醉的时刻你是快乐的,是带着微笑的。但是心理学有时候是要刺痛你,让你自我批判。有时候自我批判会有用,但也有的时候找错了问题,明明是别人让你受的伤,你还要在自己身上扎一针。

 
我经常讲一个例子,我女儿不到三岁的时候,因为年龄不够上正式的幼儿园,我们就送她去了托管的家庭园,是用一楼的民居改的,阳台被改成了一个小院子。因为阳台的栅栏很矮,所以老师就反复提醒孩子要小心,不要被外面的坏人带走。
 
后来老师做了一次演习,请一位家长拿着糖去诱惑孩子们,看有没有人会被骗走。结果我女儿就被骗走了,老师特意发了照片在群里要家长回家加强教育。
 
那天晚上我去接女儿的时候,她已经挺害怕的了,因为已经被老师说过了,她知道自己错了。我就跟她说,这不是你的错,你只是一个小朋友,喜欢人,想和陌生人交朋友,对他们好奇,这些都是正常的,是美德。这件事里,唯一有错的是那些坏人,因为他们利用你的正常心理去做坏事。
 
我女儿就问,为什么警察不把他们抓起来,我给她解释,因为警察的能力还不足以预测谁是坏人,他们必须等到坏事发生之后,才能去抓人,但那个时候就已经晚了。我女儿想了想说,那她只能自己小心了。我说对,只能你自己小心。
 
在这个例子里,我女儿不应该受到指责,她的确需要为了一些不完美的外部条件,去调整自己的做法,需要去承担一些责任,但是她没有错。
 
而心理学或者泛心理学,很多时候其实会让一个人觉得,如果今天我还不开心,还不成功,是因为我不够好,或者是因为我没有生长在一个足够好的家庭,我的父母不够好。把所有东西都引向这种自我指责,我觉得是有问题的。
 
02.
允许任何情绪发生在自己身上
 
看理想:在当下,我们好像已经没有足够的力气去愤怒和难过了。但您曾经也写过,“愤怒说明还在坚持'事情不该是这样的'”。我们有可能在保持稳定的自己的同时,也“不让自己完全躺在(死水般的)平静中”吗?
 
李松蔚:要花些时间在自己的心上,每天可能太奢侈了,但至少可以每周留一点时间,关注一下你的心这段时间经历了什么,不要带着批判和指责,就只是去问问它好不好。
 
因为我们现在每天接收的信息,一定比过去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多出很多倍,但是我们消化这些信息的时间太少了,关注自己反应的时间太少了。

 
有些东西让我们很难受,这个难受是要记住的,或者说,至少要允许它存在一段时间,去想一想自己为什么那么紧张,那么生气,多理解一下自己,而不是急于驱散这种情绪。
 
看理想:那如果内心因此而感到痛苦呢?
 
李松蔚:我从来没有觉得遭受心灵的痛苦是一个负面的概念。我常常痛苦,常常愤怒,也保有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我认为它是我的心还活着的一个证明,我活着,我就一定会痛苦,就像我活着,我就会饿。有一些负面的、不舒适的感受,它代表的是你还有活力。
 
看理想:怎么能同时保证不被这些情绪压垮?
 
这些感受是不会真的把人压垮的。我觉得,首先我们对自己的心理能力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化,其次我们对自己的真实感受有太多的污名。
 
痛苦就会压垮自己吗?难受就必须要马上去处理吗?紧张就要在微博上去检讨自己,甚至去讨伐自己的原生家庭吗?它只是我们存在过的一些印记叠加到现在的真实反应而已,没有那么痛,没有那么吓人,我们完全承受得起。

 
人只会被附加在这些情绪之上的一些恐吓,一些虚幻的对于灾难、对于后果的想象压垮。就像焦虑,谁能不焦虑?但是现在告诉你,焦虑会让你不成功,会让你养不好孩子,会让你亲密关系一塌糊涂,我们会被这些东西压垮,但是焦虑本身就是焦虑。
 
我们要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对自己好一点。也许是我们文化的特点,我们真的太擅长苛刻地对待自己了。对自己好一点的意思是,允许任何情绪发生在自己身上。
 
03.
活着就是成功:
能把自己保存下去,就很了不起了
 
看理想:您在四月写过一篇文章,叫《活着就是成功了》,提到“在几年前大家还有条件做做成功的梦,但在今天,甚至可预见的未来,我们要调整一下预期了。目标就是活着。活得健康、可持续,尽可能地舒适,最好。但如果做不到,那就先活着。”这的确是近期的一种普遍感受。您为什么认为,将预期调整为活着,是积极的?
 
李松蔚:我觉得有疑问的应该是,我们过去为什么会把它当成是消极的?
 
我们80后这一代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都觉得只是活着是不够的,得活得非常光鲜,非常体面,赚很多的钱或者升到怎样的位置才行,我们会把这当成是正常的标准。在这样一个语境里,只追求活着,大家就会觉得你不积极。
 
但其实不论是公司还是个人,活下去这件事情本身,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你还能够舒适地活下去,能够在活下去的同时,保留你的良知、你对世界的理解、你的感受,那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看理想:活着是否就意味着接受一切?
 
李松蔚:如果接受讲的是逆来顺受的话,其实不会。尽管我对我们这个时代很悲观,但有一点我还是相信的,就是大多数人心里还有底线、良知和一些判断能力,我们不会无底线地接受。
 
同时,我也认为我们不要去想象,一切非要在此时就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我们才能活下去。这其实也在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压力。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最低的限度是不要死,因为只要不死,就还有希望有一定的空间去尝试和选择,找到一个自己的生态。
 
我不是在号召所有人,只要活着就啥也别去追求,人也不可能真的变成那样。但是我想对那些对自己还有很高期待,非常生气或者非常痛苦的人说,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不要怪自己,能把自己保存下去,就是一件好事。
 
看理想:您最近的文章里常提到“防御性悲观”这个概念,在当下我们会更需要它吗?
 
李松蔚:我只能说我是这么做的,我身边有好多人也是这样做。大家想未来的时候,先从最坏的可能性想起,这样的话,即使事情真的变得那么坏,也给自己留出了充分的反应空间,让自己不会觉得太难接受。
 
看理想:它会让人为还没发生的事情提前焦虑吗?
 
李松蔚:我去设想的时候,内心非常平静。人什么时候会焦虑?希望事情变好的时候。心里有所图,希望事情能办成,就会担心办不成怎么办,但现在办不成变得很正常,就不会焦虑了。
 
04.
保持常态:
尽可能不要让生活被任何一个意外打断
 
看理想:除了活着之外,您最近还提到过一种生活态度,“保持常态”。您写过,“作为普通人,在做不了什么的时候,有一件事几乎是永远有用的,那就是‘保持常态’。”为什么觉得它重要?
 
李松蔚:人们经常会忽视“正常”的重要,而去追求“超常”。这里的正常指的是每个人各司其职,做自己该做的事。其实社会的运转,财富的增长甚至很多危机的解决,靠的就是所有人在做正常的事。
 
当然,我谈不了社会治理这种高视角的话题,就只谈自己。我重要的人生经验之一,就是尽可能不要让自己的生活被任何一个意外打断。

 
比如,上半年有段时间,我女儿要在家上网课。那时我也有线上课程的讲稿需要准备,女儿在旁边上课,我没办法集中精力。我总在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恢复线下课,我就能继续写稿了。
 
但我开始防御性悲观之后,就跟自己说,就当线下课不会恢复了,我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能在女儿上网课的同时,还能写稿子,是错开时间,还是我去另找地方。我思考问题的逻辑变成了,即便这个问题还在,它常态化了,但是我的生活该干嘛,还能继续干。
 
这样的话,恢复线下课当然好,就算继续上网课,我也不那么怕了。我不会因为这件事,改变我接下来要做的事。
 
看理想:但是因为现在的生活总被不停打断,大家对未来的预期也很悲观,就导致很多人觉得自己在过一种“临时的生活”,许多曾经想做的事情都变得没所谓了,会更想及时行乐。
 
李松蔚:我并不建议这样去做。如果对于一件事情,你变得没所谓了,那你要去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无所谓。
 
很多事情确实是的,过去我们被一些虚妄的念头绑架,觉得自己必须要住大房子,必须要升职加薪,现在潮水退去,我们开始觉得这些没有必要,这是好的。
 
但是有些事我们其实是有所谓的,只是你在生气,你在较劲,故意说这件事自己不在乎了,来对抗某种不稳定,或者你是在焦虑,害怕自己做不好而去逃避它。所以我觉得,我们是需要跟自己有这样一些对话,去弄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无所谓的。

 
假如你意识到,这件事你是在乎的,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了,怎么可以在这种临时的状态下,找到继续去做这件事情的方法,直到把临时的状态和所谓的正常状态连贯起来,把它变成正常状态当中的一部分。
 
甚至就是最理想的结果是,最后没有临时的生活,只有这样或那样的常态。
 
看理想:所以及时行乐并不是对自己好一点的方式吗?
 
李松蔚:及时行乐是的,如果你想让自己快乐,比如今天天气好,就想出去跑个步,或者就想和朋友约着看个电影,那就去做,这确实是对自己好的方式。
 
但我觉得你刚刚说的及时行乐,是对现状很失望,然后用一种自暴自弃的态度,放弃原本想做的事,那不是真的在行乐,只是在跟自己较劲。
 
05.
自我接纳,是一种很无奈的承认
 
看理想:您最近出了一本书《5%的改变》,这本书最想传递的观念是什么?
 
李松蔚:每个人都值得活着,而且能够在当前状态下找到好一点的活法,能舒坦5%,别去跟自己较那么多劲。
 
有一个例子我没写在书里。我们总能看到关于冬季抑郁的科普,会附上许多预防的方法。其实对冬季会情绪不佳这件事,我们不需要有那么多自我责怪,接受自己的状态,跟周围人做好沟通,不要把事情都留到年底再做,就行了。
 
你不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不抑郁的人,你还是你,但是因为你知道自己就是那样的人,就想办法过得好一点,就很好了,整本书想传递的都是类似这样的概念。
 
看理想:书中您提出的方法都是因人而异的,有没有什么大家都可以尝试的方法呢?

李松蔚:像刚才说的,一周之中找一些时间和自己在一起,就是一种方法。你做啥都行,但是不要去计较有没有创造价值或者有什么结果,就是用这段时间犒劳一下自己。


其实书里很多任务都有这个的影子,就是创造一些时间,不去盯着外部的要求,想着怎样改变,而是回到自己身上,感受到自己原来是这样的人,自己还挺不容易的。
 
其实自我接纳不是很高级的精神境界,只是一种很卑微很无奈的对自我的承认。
 
接纳意味着,你承认这一刻自己的状态无法由主观控制,你不能让自己变得热爱学习或者热爱工作,你也不能让自己变得松弛或者情绪稳定。你就是这样一个人。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做一些沟通和改变。



采写:Purple
监制:猫爷
配图:《独自在海边的夜晚》《逃走的女人》
《海边的曼彻斯特》《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脱口秀鹿晗,教会了我育儿的「松弛感」我的天堂旅馆当松弛感美人 爱上「灵动短发」秋天最有松弛感的12座小城,和当地人一样享受慢生活,你去过几个?耐心不足3秒的短视频时代,1亿人在播客里寻回松弛感人生过半,我还是没有“松弛感”“机场一家人”引46万人点赞,家庭中的松弛感,有多珍贵?60年代军队技术3级以上干部授什么军衔留学生的生活松弛感怎么又被骂了呢?不松弛家庭里长出的不松弛小孩们汤唯身上的松弛感,爱了!写散文这件小事,给了我久违的“松弛感”刷屏的孟晚舟最新演讲,教我学会了“松弛感”西城妈妈的松弛感,在这件育儿小事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何过有「松弛感」的生活?是心态还是性格决定了命运?!……不必羡慕别人的松弛感,他们有可能是装的何怀宏|“松弛感”,一种相对的完美没有松弛感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芦笋的N种做法与吃法澳大利亚的“松弛感”,离生活很近不加班、不鸡娃,这位二胎妈妈的「松弛感」太迷人了爱情剧再迭代,开播高热的《两个人的小森林》用松弛感诠释爱的想象疏离感、破碎感、松弛感,中文互联网三刺客“我就是没有松弛感,有什么好羞愧的?”农村包产到户之后今日现状如何67岁林青霞出版4本散文集,终于找到了生命中的“松弛感”中国最有松弛感的地方,我选这里愿你有不松弛的自由亲子关系的“松弛感”,有多重要一个妈妈是否有“松弛感”,就看她如何给孩子选课外班最近很火的“松弛感”,到底要怎么获得?被“松弛感”绑架的年轻人 |一种新的网络规训松弛感流行:我们为何“紧绷”?活出“松弛感”的鹤岗,有何不可?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