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金融行业】营收再承压,这次有何不同?——主要全国性银行2023年第三季度报纵览

【金融行业】营收再承压,这次有何不同?——主要全国性银行2023年第三季度报纵览

公众号新闻

作者:吕思聪,陈昊,鲁政委


本文中,我们选取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等6家国有大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等7家主要股份制银行,以上13家上市银行统称为主要全国性银行作为样本,对样本银行2023年第三季度经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本期关注的重点是与2017年前后主要全国性银行营业收入负增长的情况相比,2023年本次营业收入负增长存在哪些异同。


2023年前三季度,主要全国性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再次转负,同比下降1.16%,继2017年上半年后营收再次出现较大压力。比较两次情形,我们发现两次营收负增长均伴随着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前期货币政策宽松导致资产端收益率下降,净息差下降;减费让利政策+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均导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承压等相同点。同时,此次营收负增长还有着与2017年不同的其他不利因素,主要包括存款定期化导致负债端成本刚性、资金从资管产品流向定期存款产品等。从目前情况来看,此次主要全国性银行营业收入面临形势较2017年更加严峻,营收压力缓解的时点仍需等待:一方面,净利息收入对营收贡献程度不断提升,“量升”不抵“价跌”,净利息收入增长仍将承压;另一方面,降费让利下非利息净收入承压较大。在融资成本下行、净息差收窄和资产增速下滑的背景下,主要全国性银行营收低增长情况或将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在绝大多数主要全国性银行营收负增长的背景下,有两家主要全国性银行在2023年第三季度的营收出现了正增长,究其原因,其中一家银行为境外资产占比较高,因此净利息收入同比提升明显;另一家银行为2022年第三季度营收基数相对较低。


在盈利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表现不佳,导致主要全国性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6%。分不同类型银行来看,国有大行营收同比上升0.11%,主要股份制银行营收同比下降4.27%。主要全国性银行净息差环比持续下降,其中,国有大行净息差同比降幅有所收窄,主要股份制银行净息差同比降幅略有扩大。


在资产质量方面,2023年第三季度末,主要全国性银行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环比2023年上半年末均有所下降。从公布各类资产不良贷款的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情况来看,部分零售贷款(个人经营贷、个人消费贷及其他贷款)质量仍有待提升。


近期,各家上市银行陆续公布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本文选取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等6家行国有大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等7家行主要股份制银行,以上13家上市银行统称为主要全国性银行作为样本,对其2023年第三季度经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月1日起,由于保险公司开始采用IFRS17。因此,拥有保险子公司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5家国有大行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均受到影响。五家大行分别对其2022年第三季度利润表、2022年资产负债表相关指标进行追溯调整。这一调整可能对其收入指标、规模指标产生一定影响


一、 本期关注:营收承压,这次不一样?


1.1 两次营收负增长的比较分析


2023年前三季度,主要全国性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再次转负,同比下降1.16%,继2017年上半年后营收再次出现较大压力。考察营收增速的历史走势,我们发现自2012年以来,主要全国性银行营收同比出现下降的情形出现过两次:2017年上半年、2023年第一季度及前三季度。分不同类似银行来看,国有大行营收负增长主要发生在2016年前三季度至2017年第一季度、2023年第一季度;主要股份制银行营收增速为负主要发生在2017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全年、2023年第一季度至2023年前三季度。值得注意的是,相较而言,主要股份制银行两次营收同比降幅均大于国有大行。



从不同收入类型情况来看,主要全国性银行营收同比下降普遍伴随着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负增长。主要全国性银行营收负增长时,除2017年上半年净利息收入增速为正以外,其余时点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均同比负增长。分不同类型来看,在国有大行营收出现负增长的四个区间内,净利息收入负增长出现两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负增长出现三次;在主要股份制银行营收增速为负的七个区间内,净利息收入均为负增长,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五次为负增长。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2017年,此次(2023年上半年)主要全国性银行,特别是主要股份制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降幅相对较大。



在净利息收入增长方面,两次营收压力较大时期,主要全国性银行量、价表现存在差异。2017年前后时期,主要全国性银行净利息收入进入负增长区间,伴随着总资产增速下滑、净息差的同步下降,呈现“量价齐跌”的特征。2023年以来,主要全国性银行净利息收入呈现同比负增长,主要受由于净息差快速回落影响,而总资产增速则保持较快增长,呈现“量升价跌”的特征。其中,由于2023年保险公司开始采用IFRS17,拥有保险子公司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5家国有大行仅回溯了2022年末总资产情况,因此我们仅能考察其总资产环比增长情况。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末、上半年末、三季度末,主要全国性银行总资产环比增速分别为5.75%、2.59%、0.78%,均处于2017年以来同期较高水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上半年主要全国性银行整体呈现“量升价跌”的情况,但其中不同类型银行表现则存在差异。从国有大行表现来看,2017年前后,净利息收入呈现“量价齐跌”,但2023年之后净利息收入呈现“量升价跌”。其中,2023年一季度末、上半年末、三季度末,国有大行总资产环比增速分别为6.36%、3.13%、1.09%,均处于2017年以来同期较高水平。从主要股份制银行表现来看,2017年前后净利息收入呈现“量价齐跌”,2023年之后净利息收入呈现“量稳价跌”。



从价的情况来看,2017年6月主要全国性银行净息差下跌至相对低点,主要在于前期货币政策较为宽松以及贷款等资产重定价因素导致的资产端收益率反映相对滞后。具体地,2014年11月,央行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5年,央行连续五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五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6年初,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7年初,央行开始收紧流动性,但由于贷款等资产重定价因素影响,上半年主要全国性银行净息差仍延续下行趋势。从负债端来看,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在存款活期化及降息后存款重定价影响逐步释放下,主要全国性银行存款成本率有所下降,虽然同业资金利率上升带动同业负债成本提升,但整体付息负债成本率仍略有下降。从资产与负债两端来看,2017年上半年负债端降幅不及资产端,整体净息差出现下降。


2023年6月净息差下跌至历史低位,是宽松货币政策下资产端收益率下跌以及负债端存款定期化等因素的多重叠加。一方面,2022年以来,1年期和5年期LPR均有所下调,资产端收益率承压;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下居民及企业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存款产品定期化特征凸显,导致负债端刚性较强。



从量的情况来看,2017年上半年与2023年上半年资产投放量出现差异的原因也在于2017年前后全国性银行总资产增速有所下降,特别是主要股份制银行出现较大降幅,且下降趋势持续至2018年第一季度,主要原因在于2016年末开始的“去杠杆”和“强监管”,主要全国性银行非标资产等同业业务逐步压缩导致总资产增速下滑。2022年以来,在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引导下,国有大行总资产增速保持较快增长。其中,2023年一季度末、上半年末、三季度末,国有大行总资产环比增速分别为6.36%、3.13%、1.09%,均处于2017年以来同期较高水平。相较而言,主要股份制银行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资产投放压力相对较大,总资产同比增速维持稳中略降。



在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方面,两次营收增速下滑(2017年前后、2023年后)过程中,主要全国性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减费让利的政策下银行卡、结算及清算等业务收入下降;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及债券市场波动加剧下,财富管理业务相关收入有所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2017年前后的情况,2023年银行还面临着居民存款定期化较为严重的情形,表现为居民将资金从风险相对更高的资管产品流向安全性更高的定期存款等产品上,这导致了财富管理相关业务收入降幅较大。出现居民储蓄意愿上升而投资资管产品意愿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资管新规》完全落地之后,净值化转型后的理财产品曾经出现了两次较大规模的破净,使得部分尚未完全接受理财净值化的投资者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是在经济增速下滑和疫情的负面影响下,居民的避险情绪有所上升,因而储蓄意愿持续上升。



综上所述,2017年与2023年两次主要全国性银行营收承压虽然有着一些共性原因,但2023年营收承压也有着不同于2017年情况的一些差异性特征:一是存款定期化导致银行负债端成本刚性,甚至在贷款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存款成本率出现上升;二是主要全国性银行资产投放的总量并未普遍出现同比下滑,不同于2017年总资产同比增速回落的情况,2023年国有大行总资产增速仍维持较快增长,主要股份制银行总资产增速增保持稳中略降的态势;三是在多方面影响下,居民及企业预防性动机加强,资金由资管产品回流存款,使得财富管理手续费增长承压。



1.2 营收压力如何缓解?


2018年,国有大行营业收入增速转正回升的主要拉动力为净利息收入,而主要股份制银行主要依靠其他非利息收入的高速增长。2017年下半年开始,国有大行营业收入增速由负转正并持续回升,主要由其净利息收入带动。与此同时,在2018年一季度前,国有大行非利息净收入增速(包括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其他非利息净收入)仍为负。与之相对应,2018年开始,主要股份制银行营业收入出现同比增长,其主要拉动在于其他非利息净收入快速增长,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金收入维持小幅增长态势。



从净利息收入的量、价情况来看,国有大行和主要股份制银行净息差的显著回升是带动净利息收入增长的关键,而背后的核心在于宏观经济增长的好转。2017年,宏观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增强,通胀水平持续走高,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在此基础上,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央行连续4次提高1年期MLF利率,由3.00%上升至3.30%;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央行连续4次提高逆回购利率,其中,7天逆回购利率由2.25%上升至2.55%。在此背景下,国有大行和主要股份制银行净息差均逐步回升。在量的方面,在“去杠杆”和“强监管”背景下2017年、2018年,国有大行和主要股份制银行总资产扩张增速均维持较低水平,规模扩张对净息差的贡献程度小于净息差提升。



综上所述,2018年营收增速由负转正主要有以下因素驱动:一是货币政策由稳健偏松转向稳健偏紧,带动净息差水平回升,同时生息资产个规模扩张速度保持相对稳定;二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速企稳,主要全国性银行积极把握资本市场阶段性机会支撑非利息净收入增长。其背后的核心在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所带来的货币政策转向和资本市场好转。


从目前情况来看,此次主要全国性银行营业收入面临形势较2017年更加严峻,营收压力缓解的时点或仍需等待,主要表现在:


一是净利息收入对营收贡献程度不断提升,“量升”不抵“价跌”下持续承压。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国有大行、主要股份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营收比重分别为77.42%、68.24%,较2017年前三季度分别提升4.49、3.85个百分点,净利息收入的增厚对于整体营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价的方面2023年上半年,主要全国性银行净息差水平已降至2012年以来最低值,且后续仍可能持续探底。从资产端来看,在宏观经济增长动能仍需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流动性水平将保持合理充裕,利率水平仍未出现上行趋势,生息资产收益率将持续承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提出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的要求。从负债端来看,虽然在2023年6月末以及9月末,中资银行居民定期存款占居民存款的比重均出现环比下降的情况,但整体中资定期存款占存款的比重仍处于较高水平;叠加《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提升了银行原始期限3个月以上同业存单的风险权重所导致的可能发行利率上行,短期内银行负债成本降幅或将有限。


在量的方面,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长将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进程相适应,整体增速将有所下降。在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前提下,总资产增速也将从过去较高水平逐步降低。在此情况下,提升净利息收入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是降费让利下非利息净收入将进一步承压。2023年下半年以来,公募基金推进费率改革、代销保险佣金率开启压降等事件,将使得财富管理业务的非息业务收入空间持续收窄。同时,在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下,多家银行表示将继续实施已有减项降费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推出惠企利民措施,加大减费让利力度,后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压力将有所加大。


1.3 为何部分银行本季度营收仍正增长?


2023年第三季度,主要全国性银行中仅有中国银行、民生银行营收实现正增长,单季同比增速分别为3.40%、1.07%其中,民生银行主要受低基数效应影响。数据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民生银行单季营收同比下降19.75%,显著低于其他全国性银行。在此低基数下,2023年第三季度,民生银行营收同比增长1.07%。



从中国银行的情况来看,其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其他非利息净收入均在第三季度实现正增长。具体地,在净利息收入方面,中国银行第三季度同比增长0.32%。主要得益于其外币资产占比相对较高,在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的背景下,其资产端收益率同比上升。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银行净息差同比仅下降13bp,降幅在主要全国性银行中最低。其中,生息资产收益率同比上升28.14bp,是主要全国性银行中唯一实现同比正增长的银行。此前,我们已在9月30日发布的《为何有银行资产收益率与负债成本率逆势而动?——2023年主要全国性银行中报纵览》[1]报告中对相关现象进行了解析。在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方面,中国银行第三季度同比增长0.32%。根据半年报披露的相关信息,中国银行主要在银行卡、顾问和咨询业务等实现收入增长。在其他非利息净收入方面,中国银行第三季度同比增长37.65%,主要是投资收益大幅增长34.08%。



从2023年前三季度累计营收的增长情况来看,仅有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实现正增长,营收增速分别为7.05%、1.24%、1.66%。



邮储银行营收实现正增长主要受益于利息净收入同比提升,而交通银行主要是其他非利息净收入增长带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具体地,邮储银行净利息收入表现较优主要是其负债端优势较为突出。2023年前三季度,邮储银行付息负债成本率同比下降7bp,主要是由于其个人存款,特别是个人定期存款,成本率下降。相较于其他主要全国性银行,邮储银行的个人存款,特别是定期存款占比相对更高,此前多轮的个人定期存款利率下调对邮储净利息收入的正面影响相对较强。交通银行其他非利息净收入增长主要是集团子公司股权类投资相关收益增长。对比来看,交通银行在银行法人层面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则同比下降3.43%。



二、主要全国性银行2023年前三季度经营情况综述


2.1 盈利情况: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表现不佳,营收增长再度承压


由于保险公司2023年1月1日施行IFRS17,五家拥有保险子公司的国有大行只追溯了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相关数据,而2022年其他时间点的数据并未公开追溯调整结果。为了避免比较误差,我们将国有大行和主要股份制银行分开比较盈利情况。


2023年前三季度,主要全国性银行营业收入增速、拨备前利润增速、归母净利润增速均较上半年有所回落,不同类型银行表现有所分化


国有大行营收表现较优,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0.11%,较上半年下降1.3个百分点。相较而言,主要股份制银行营收同比下降4.27%,降幅较上半年扩大1.18个百分点。从单季情况来看,2023年第三季度,国有大行、主要股份制银行营收增速分别为-2.57%、-6.74%,较上半年下降2.40、3.61个百分点。


从银行个体情况来看,2023年第三季度,平安银行、兴业银行营收增速较低,分别为-15.61%、-8.64%;仅有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实现同比正增长,营收增速分别为3.40%、1.07%。



从收入结构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其他非利息净收入为主要全国性银行营收增长的主要正向贡献项,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主要拖累项,但不同类型银行收入结构变化存在差异。


在利息净收入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国有大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1.89%,拖累其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同比下降1.58个百分点至77.42%。主要股份制银行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3.43%,降幅小于营收整体降幅,其净利息净收入占营收比重同比上升0.59个百分点至68.24%。


在非利息净收入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国有大行非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同比上升,主要股份制银行这一占比同比下降。对于国有大行,其他非利息净收入大幅同比增长27.27%,带动其占营收比重同比上升1.80个百分点;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1.40%,拖累其占营收比重略降0.22个百分点。对于主要股份制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10.60%,拖累其占营收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其他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1.02%,拉动其占营收比重同比上升0.70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银行资产规模较半年末有所下降。2023年三季度末,国有大行总资产环比上半年末增长1.09%,主要股份制银行总资产环比下降0.17%。从个体银行来看,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总资产规模出现收缩。从历史走势来看,三季度末各银行总资产规模出现收缩的频率相对较高;从资产类型来看,主要是同业资产(包括存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拆出资金等项目)规模环比下降。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三季度末,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发放贷款及贷款规模较上半年末有所下降,或反映出部分商业银行面对的“优质资产荒”困境愈发突出。



2.2 净息差:环比持续下行,同比降幅略有扩大


2023年前三季度,主要全国性银行净息差为1.72%,较2022年前三季度下降25.36BP[2],净息差环比持续下降,同比降幅有所扩大。


从整体水平来看,净息差仍在下降。若将2023年前三季度较2022年前三季度净息差的变化与2023年上半年较2022年上半年净息差的变化进行比较,不同银行变化不一。其中,国有大行净息差同比降幅有所收窄,主要股份制银行净息差同比降幅略有扩大。从银行个体来看,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净息差同比降幅有所收窄,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净息差同比降幅扩大。



在资产端,除中国银行外,其余银行资产收益率持续下降,但各家银行资产收益率同比变化表现不一。


从资产收益率水平来看,主要股份制银行同比降幅相对较大。具体地,2023年前三季度,国有大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为3.52%,同比下降6.77BP;主要股份制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为4.00%,同比下降11.72BP。


若从同比降幅的变化来看,即将2023年前三季度较2022年前三季度生息资产收益率的变化与2023年上半年较2022年上半年生息资产收益率的变化相比,国有大行同比降幅略有扩大,主要股份制银行同比降幅有所收窄。具体地,2023年前三季度,国有大行生息资产收益率同比降幅较2023年上半年扩大0.59BP,主要股份制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同比降幅收窄0.16BP。



2.3 资产质量:整体不良贷款率下降,零售贷款质量有待提升


2023年三季度末,主要全国性银行不良贷款率与拨备覆盖率环比2023年上半年均有所下降。


从不良贷款率来看,与2023年上半年末相比,2023年三季度末主要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国有大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从拨备覆盖率来看,相较于2023年上半年末,2023年三季度末国有大行拨备覆盖率均有所上升,主要股份制银行拨备覆盖率略有下降。



由于仅有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在三季报中公布不良贷款的细分数据,因此我们主要考察这两家银行(银行口径,非集团口径)的相关情况。分贷款类型来看,相较于2022年末,2023年第三季度末,招商银行公司贷款的不良贷款率略有上升,而平安银行公司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持平;招商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下降,平安银行零售不良贷款率略有上升



从两家行不同类型零售贷款质量来看,信用卡应收账款不良贷款率仍相对较高,但较2022年末已有所下降。2023年三季度末,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69%、2.64%,在各类零售贷款中处于较高水平,但相较于2022年末,两者分别下降0.08、0.04个百分点。此外,平安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个人经营贷、其他个人贷款不良贷款率较2022年末均有所上升。



注:

[1]资料来源:吕思聪、陈昊、鲁政委,《为何有银行资产收益率与负债成本率逆势而动?——2023年主要全国性银行中报纵览》[EB/OL],2023/09/30[2023/11/24],https://open.weixin.qq.com/connect/oauth2/authorize?appid=wxf7eeddbe7ba26a5c&redirect_uri=https%3A%2F%2Fapp.cibresearch.com%2FshareUrl%3Fname%3D402388a08ab1ee57018ae545a9956430&response_type=code&scope=snsapi_base&state=STATE#wechat_redirect。

[2]由于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和浦发银行未公布前三季度净息差数据,我们在计算主要股份制银行、全国性银行净息差水平时,未将三家银行作为研究样本。

🔝特别提示

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我国战机南海拦截加拿大军机,这次与以往有何不同?【金融行业】建设“金融强国”重点何在?【金融行业】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监管政策周报【金融行业】危机过后,监管要求将如何完善?——BCBS对2023年欧美银行业动荡的反思飞机拔河無聊的假日里【外汇商品】美国不同部门间信贷需求分化——评2023年第三季度SLOOS报告【金融行业】韩国社区信用合作社考察【宏观市场】三季度债基收益回落,四季度关注摊余产品——债券基金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点评【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学习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监管政策周报【金融行业】证监会拟加强公募基金证券交易管理要求——监管政策周报【金融行业】金融监管总局发文促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监管政策周报【金融行业】做好五篇大文章|“普惠金融”研究合集(三)【金融行业】欧盟数据跨境监管:缘起、要求与实践【金融行业】做好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研究合集(一)【金融行业】北京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有哪些看点?——评国函130号文【金融行业】做好五篇大文章|“养老金融”研究合集(四)【金融行业】数字金融:内涵与机遇【金融行业】证监会调整优化融券相关制度——监管政策周报【金融行业】资管产品及房地产资本计提规则显著优化——解读《新版资本管理办法》定稿黑鹰博物馆Blackhawk museum (中)【金融行业】资本充足率压力将有所提升——2023年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点评【金融行业】开放银行发展与监管的国际镜鉴【金融行业】人工智能监管国际合作启航——评《布莱切利宣言》【金融行业】人民银行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管理办法》——监管政策周报【金融行业】国常会审议通过《非银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监管政策周报【金融行业】银行对公贷款行业投向的境外镜鉴戏说旧诗词。 歪侃豪放派【金融行业】自贸区将迎数据跨境探索创新机遇——评《规范和促进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征求意见稿)》【金融行业】十年磨一剑——新版《有效银行核心监管原则》有哪些修改?6015 血壮山河之随枣会战 南昌之战 8【金融行业】外汇局发布《银行外汇展业管理办法(试行)》——监管政策周报通策医疗2023年三季度点评:业绩仍有所承压,种植牙放量明显,蒲公英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东吴医药朱国广团队】【金融行业】加拿大农业金融体系考察【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发布《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监管政策周报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