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你“消费降级”了吗?
有回答说,是习惯性卷起了9块9、8块8的咖啡,6块钱的蜜雪冰城也喝着越来越顺口了。
比起炫耀新买的东西,各种省钱大法在社交媒体上更受欢迎。
乍一看,似乎是我们的消费能力变低了。
但实际上,精神和物质的断舍离或许对我们是件好事。
消费降级,不一定是生活质量降低
前段时间,各种网络电商和直播间的消息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而所有的爆料、质疑、吐槽背后都是因为:我们变得更在意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这个东西我真的需要吗?这个价格真的划算吗?这个优惠力度真的有那么大吗?
经历了前两年的冷静期,很多人的消费观念都有了转变。
我们不再容易将金钱和注意力,放在那些并不能提供什么价值的冲动消费上。
而是开始研究,怎么用更低的价格买到质量更好的东西,怎么花小钱让自己活得更高的情感价值。
所以与其说这是“消费降级”,不如说是“消费观”的一种升级。
网上有一篇很火的文章:
“假装消费”的年轻人占领了商场。
大家表示,现在人们逛商场,好像真的只是“逛”。
各种名创优品、三福、无印良品、丝芙兰、优衣库转个遍,拍个照吃吃饭,然后空着手回家。
大家为什么都“只逛不买”,真的是因为买不起了吗?
不一定。更多的情况是觉得没必要。
很多精致漂亮的小挂件、玩偶、文具、饰品,乍一看是挺新鲜,也并不怎么贵,买买买的快乐也很直接。
但新鲜劲儿回家以后就没了,最后大概率都是在一旁落灰,还占地方。
正如李银河所说:
“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识到自身存在的。”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一旦从冲动消费里跳了出来,就会更开始用局外人的姿态对自己进行审视。
这个时候,我们就更倾向于把钱花在更有用、更长久、更实惠、更具有性价比的地方。
而这种清醒地活,才是“消费降级”背后真正的意义。
远离多巴胺,追求内啡肽
有人说,“消费降级”代表低欲望的生活。
个人觉得恰恰相反,欲望本身并没有变低,只是聚焦在了更深层的地方。
前段时间,上海市民夜校突然爆火。
大批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下班之后涌入夜校,学习唱歌、跳舞、乐器、木匠、相声、书法、皮具、面点、品酒、刺绣、蓝染、上海话……
这些课程大多是兴趣使然,既没有考学的压力,又能让自己获得简单的快乐。
在写写画画、说说笑笑里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失为一种新型社交方式。
来上课的年轻人说:在这里,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获得延续几个月的快乐和满足,比逛街、消费什么的要划算多了。
其实很多时候,驱动我们消费的并不是物质需求,而是某种情绪价值。
即使经济形势不佳,我们也不想降低生活质量。
这时,选择更高性价比的快乐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当我们能用更少的钱,得到更精准、更持久的精神快乐。
这种理性选择带来的内啡肽,要远远大于物质消费能提供的短暂的多巴胺。
所以说,表面上看是似乎是“消费降级”,其实背后是精神层面的精准出击。
社交和工作也是同理。
在面对无可逃避的工作和一地鸡毛的生活时,人们有时候会提供给自己短暂的抽离。
在网上看过一个说法:
很多人晚上开车下班后,都会在车里坐一会,再上楼回家。这是社会人给自己的最后的体面。
我们很多人都需要这样短暂的独处,正如周国平曾说:“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我们需要将大脑中充斥着的杂乱信息,分门别类地装好,哪些留下哪些清理,让自己得以清明地生活。
哪些社交是必须的,哪些目标是一定要完成的,而哪些是无效的,哪些的是内耗的。
摆脱了“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才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是随波逐流地过完一生。
新的一年,让自己更幸福的几个方法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许多纷繁复杂的事也被提上了日程。
我们大多会期盼:经济更宽裕,精神更充实。但说到底,还是更平和安稳的幸福。
想要实现这一点,这里给大家几条建议。
1)物质精简
首先,给家里做一次大扫除,彻底“断舍离”掉那些根本没用的“僵尸物品”。
彻彻底底收拾一次,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没有用又挤占生活空间的东西。
把没用的东西清理掉,把自己的家还给自己,也许还能找到失落已久的宝藏。
或许是一件很久不穿的衣服,丢在角落里已经遗忘了的首饰,给生活增加一些小惊喜。
其次,如果你是个很爱“买买买”的人,可以尝试给自己设置一个购物冷静期。
在网上看到了喜欢的东西,不妨先加入收藏或购物车,别着急下单,等过几天再回来看看。
也许到时候你就发现,原来这东西我也没那么喜欢,也许有其他产品比这个更合适,也许这东西我根本用不上。
最后,拒绝“囤货焦虑”。
尤其是蜗居在小小出租屋里的打工人,或是家里堆满孩子东西的宝爸宝妈。
看到网上的囤货、收纳视频头脑发热,也想体验被物品井井有条包围的解压场面。
但真实的世界没有滤镜,只有各色包装杂乱地堆在家里的各个角落,而且消耗的速度远远比不上购买的。
时间久了,钱包瘪了,生活空间被挤压了,生活质量也降低了,得不偿失。
2)情绪分离
除了物质,精神世界也要“删繁就简”。
有时候面对一件事,脑袋里好像有无数个声音在说话。每种情绪似乎都想要跳出来占据主导权,让人不堪其扰。
根据著名的ABC理论,影响我们对事件看法的往往,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它背后的情绪。
所以请不要过早地给一件事贴上“情绪标签”。
比如被公司优化,不代表“这件事糟透了”“我是个没有价值的人”“以后的生活都没办法了”。
它还可以是一次跳出既定圈子的机会,激发自己成长改变的动力,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释怀。
我们不妨用看反转小说的心态,来看待生活中遇到的那些事。
一个猜测会被另一个理论推翻,一个证据又会被下一个线索打脸。
所以在事件尘埃落定之前,大可“让子弹再飞一会”。放平心态,解开执念,是提升幸福感最好的方式。
3)能力沉淀
电影《天下无贼》中有一句著名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这并非是喜剧的调侃,而是社会的现实。
提升自己的硬实力,成为不可替代的那个,才是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唯一方法。
首先,无论你有什么样的计划,想培养自己哪一方面的能力,都请不要让他停留在脑海中,而是立刻实施。
有的时候,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很多时候只要先开始,就能解决80%的问题。
而如果你还没有想法,不妨先从爱好开始。
想想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能为别人提供什么,顺着思路找下去,一定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做自己擅长的事,沉淀自己的专业能力。当我们足够强大,就不会因小小的风浪慌张。
写在最后
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这种生活无需昂贵的花费,也不需要紧锣密鼓的安排。
我们只需要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用带着松弛感的眼光对待身边的一切。
希望在未来的一年里,我们都能收获丰富而安静的人生。
安利时刻
作者:落落
来源:帆书
图片:图虫创意;网络,侵删
编辑:Serein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