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标」的普遍性:道德伪善的机制|每日罐头
「每日罐头」是一档(狗子特别喜欢的)心理学口味精神食粮栏目。 每天更新哦! 罐头质检员:Pinkie
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是善良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依据不同的利益程度和道德立场行善,有时常常会做出和理想中的善良的自己不相符的行为,这种认知和行为相背离的行为,叫做「道德伪善」,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常提到的「双标」。
大量研究发现,道德伪善与认知加工密切相关。在认知负荷条件下,被试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违规行为评价趋于一致;而在无认知负荷的条件下, 被试对自己更加宽容,道德伪善出现。通俗点说,越「闲」的人,也就越容易对自己和别人「双标」。
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一篇研究发现,道德伪善主要和两个方面相关:
◍ 在有时间压力下,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违规行为持有一致的道德判断标准;而在无时间压力下,人们易表现出自利性的道德判断和评价。这与我们上文提到过的认知加工和道德伪善的关系一致。
◍ 分析性思维可易化道德伪善,而直觉性思维无此效应。
思维方式是道德伪善的重要心理机制。分析加工占优的思维方式易于引发自利性认知偏差,对道德伪善有易化作用;而直觉加工占优的思维方式则倾向于原则导向的道德判断,对道德伪善具有抑制作用。
生活中我们通常觉得仅凭直觉的做法是不好的,大家都觉得人类的进步与科学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而直觉是一种很不靠谱的东西。
实际上,直觉或本能也是大脑处理大量信息的结果。这确保了大脑时刻准备着,尽量以最佳方式处理当前情况。如果预测失准(比如发生一些没预料到的事),你的大脑就会更新自己的认知模式。
不过这两种思维方式并没有孰优孰劣,它们是互补的,甚至可以相互配合。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和自我利益冲突的道德困境时,试着相信自己的直觉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