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皮克斯经典短片:真正接纳自己的孩子,是大多父母迈不过的坎

皮克斯经典短片:真正接纳自己的孩子,是大多父母迈不过的坎

育儿

不好意思,今天劳模姐,我要摸鱼了


周末两天一直在修改一篇文章,翻来覆去总是不满意。二宝突然生病发烧了,给我的勤奋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话说,二宝上幼儿园短短3个星期,情节已经跌宕起伏到要系安全带的程度。回头跟大家详细分享,总而言之一句话,老母亲想轻松自在一点,绝对难于上青天。


面对二宝引发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忍不住拿她和哥哥比较,然后感叹,真的是天差地别的两个娃。


他们之间的差异或许有后天养成的关系,但我越来越承认和接受这个事实:他们天生不同


既然,他们天生不一样,我们就没办法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养育他们,不可能把他们“雕刻”成我们想要的那个理想样子。


顺其天性、因势利导,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些“胡思乱想”让我想起,之前分享的一部皮克斯动画短片。


不到6分钟,只有一句台词,却戳中了育儿过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议题。



短片的名字是《飘》,主人公是一位爸爸和还在蹒跚学步的儿子。


影片一开场,父子俩开心玩闹的画面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爸爸一次又一次地把孩子高高举起,把孩子亲了又亲,脸上写满了喜悦。




他还耐心地教儿子学走路。小人儿迈出的每一步,都让他感到特别自豪。



走着走着,路边的一株蒲公英吸引了父子俩的目光。


爸爸摘下蒲公英,抱起儿子,轻轻一吹,蒲公英的种子就像活过来一般,灵巧地飞散开来。


这新奇的景象,让儿子的眼睛随之一亮。



本是平凡生活中的小乐趣,没想到,却触发了儿子的漂浮技能。


小家伙乐呵呵地追随蒲公英飘了起来,旁边的爸爸却是一脸错愕。



太不可思议了!


看儿子“飘”得自在,爸爸放下担心,表情也由惊转喜。



就在这个时候,爸爸看到院外有一家三口正经过。他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迅速把儿子抓回了怀里,和对方打招呼的时候,也面露尴尬。



就在爸爸稍稍松手的时候,还没玩够的儿子就又飞了出去。这可把对方吓坏了。



更糟糕的是,这一幕,被街对面的邻居也看到了。



爸爸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抓住儿子,闪身躲回了屋子。


与外面的阳光明媚相比,屋里是那么黑暗和压抑。透过窗户,他看到了邻居们在指指点点,议论着什么。



在漆黑的房间里,儿子仍然自由自在地飘浮着。此时的他还不知道,恐惧已经吞噬了爸爸的内心。



镜头一转,儿子已经长成了五六岁的样子。拥有漂浮超能力的他,把涂鸦从墙边直挂上了屋顶。



爸爸则憔悴了很多,头发、胡子很久都没有打理,屋子的一切都是那么死气沉沉。




为了防止儿子被别人视为“异类”、“怪胎”,每次出门,爸爸都要把两人全副武装一番:


系紧兜帽,不让邻居认出来;

把足够重的石头放进书包,不让儿子飞起来;

拿一根绳子,一端绑在儿子书包上,一端爸爸牵着,以防万一。



这样就够了吗?不。爸爸出门前还会看看外面有没有人,走在路上还要保持警惕。


就算小男孩发现一株蒲公英,轻轻吹起来,爸爸的世界也不复明亮。




看到远处有邻居走来,爸爸就敏捷地抓住儿子,赶紧躲到了车后。



但当他们经过游乐场时,儿子按耐不住,脱下书包,飞了进去。


就像墨菲定律说的那样,爸爸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儿子兴高采烈地漂在半空,但荡秋千的小女孩、玩滑梯的小男孩,还有在场的大人们,都躲得远远的,没人愿意和他玩。



爸爸可不能容许他“胡闹”,粗暴地揪住他就往外拉。



儿子委屈极了,奋力挣扎,大喊大叫。


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不知道爸爸怎么变成了这样,不知道为什么他不能和小朋友玩……




爸爸心里的火越烧越旺,终于忍不住破口而出:


你就不能正常一点吗!?



这是短片中唯一的一句台词,却震耳欲聋。


这好像是很多父母窝在心头的一句话。社会标准、价值体系、约定俗成、他人眼光……都凌驾在孩子原本的样子和感受之上。


短片里的小男孩默默戴紧兜帽,闭上眼睛,任泪水滑下脸颊。



对不起,我不是你想要的样子;


对不起,我长成了你讨厌的样子;


对不起,我觉得自己不配被爱,不配获得幸福和快乐,甚至不配活着。




还有什么比不被至亲接纳,更能伤害孩子的呢?


哀莫大于心死。当小男孩意识到,爸爸的眼睛里已经没有了自己,他的世界轰然倒塌,失去了价值感,也失去了存在感。


他不像爸爸那般在乎别人的眼光,但他在乎爸爸怎么看待自己。




短片最后,父亲抱起儿子,看了看游乐场,又望了望回家的方向。终于,他选择了游乐场的方向。




他带儿子坐着秋千,像小时候那样高高举起他,放手,任他自由翱翔。



此时此刻,他明白了,别人怎么看,无关紧要;孩子的快乐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完整动画短片,可以看这里:


皮克斯暖心之作《float 飘》


为什么接纳自己的孩子这么难?


动画短片很精彩,但我觉得,它真正的精彩是抛砖引玉,启发我们的思考。


接纳孩子和他本来的样子,应该是育儿界最老生常谈的话题之一了吧。但直到现在,还常常被拿出来讨论,足以说明它很重要的同时,更难做到。


动画短片选择孩子“飘”这个特殊技能,表明它想讨论的不是先天缺陷的孩子,而是更广泛的普通孩子。


既然如此,那接受他们的“不同寻常”为什么会那么难?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包括反思自己,总结了这两大原因。


1.盲从社会“好(正常)孩子”的范式


我们其实不是不能接受孩子的“与众不同”,而是不愿意接受那些不被社会所认可的“特别”。


能“自由漂浮”的孩子被认为是怪胎,“过目不忘”的孩子被看成是天才;“能说会道”的孩子被认为有前途,“内向孤僻”的孩子被判定没出息......


都是“与众不同”,却被给予完全不一样的对待。其中根源在于,它们是否包含在社会公认的“好(正常)孩子”范式中。


这个范式描述了,更容易成功、更少经历困难的孩子“应该的”样子。比如智商高、社交能力强.....不穿奇装异服、异性恋等等......


我们很难拒绝接受这个范式,因为它们并不是空穴来风的胡编乱造,而往往是大量成功案例的归纳和总结,是大样本检验发现的规律和趋势。


尤其当我们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时,这个范式会扮演灯塔的角色,为我们指明方向。


我们还会以此为目标,鞭策自己和孩子。



2. 坚信父母有能力改造孩子


孩子恰好符合这个范式,很幸运。但如果孩子不符合这个范式,甚至南辕北辙,父母就纠结了。是顺其自然还是改变他?


相信教育力量的父母,总会刨根问底、想方设法,利用鼓励、引导、甚至惩罚等等方式改变孩子。


逻辑本来没有问题。如果我们质疑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躺平”做父母,消极接受孩子的普通或者不普通,那未免太失职了。


但盲目夸大教育的力量,甚至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随意书写;或者孩子是一块木头,我们可以任意雕刻,就又太极端了。


而很多不愿接纳孩子的爸妈,不是不能接受孩子的“与众不同”,而是认为自己有父母的权威和能力,有方法可以改变他们,让他们更符合、至少更靠近“好(正常)孩子”的范式。



再难,我们也必须试一试


越想清楚其中的关键,越能理解为什么本来很自然的事情,为什么会那么难。


因为不接纳的那一边,站着的不是极其错误的观念,而往往是父母的全情投入和良苦用心。因为爱自己的孩子,总想他能更优秀一点,更轻松一些,无可厚非。


要说错,无非是过于自信和固执一点;要说改,也不是“躺平”,而是观念再与时俱进一些,技巧再高超一点。


1.重塑整体构型的思维方式


我的本职研究工作是通过对大样本的实证检验,发现企业成功(失败)的规律,进而提炼成可借鉴和可推广的理论观点。教育学研究的逻辑,应该类似。我很认同和推崇理论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在教养孩子遇到困难时,第一想到的是找相关的研究发现。


但,也正是因为研究做的越多越久,越更知道其中的大坑。


任何研究,都实从它所关注的角度,探究某个(某些)因素与孩子成长的线性关系。例如,智商和学业成就,性取向和学校受欢迎程度等等。


结论和观点都没错,但问题是,我们养育的是孩子,不是一个个相关独立要素的组合,我们没法在保证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意调控其中一个,优化孩子的成长。


换句话说,孩子之所以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就是外表、智商、性格、气质、情商、数感等等数不清的“要素”,以独一无二、错综复杂的方式融合的系统。他们也以独一无二的方式适应、甚至改变这个世界。


于是,在现在世界,虽然我们总能发现一些成功人士的共性,但同时又惊讶那些成功人士没有一个是雷同的,都是千姿百态的。


想通这一点,我们也许就不再纠结孩子是否符合社会“好(普通)孩子”范式了。所谓的范式,是相对独立的研究发现、经验总结的简单粗暴汇总。


它描述的是不切实际的理想样板,不是我们眼中、怀里那些鲜活真实的宝贝。我们可以学习,但不用生搬硬套,更不需要因为做不到,而自责或责怪孩子。



2.不放弃、也不沙文,轻推孩子


不用等孩子长大,我们就会认识到一个事实:我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塑造和雕刻孩子。


他不是一张白纸,他更像一颗种子,自带饱满的生命力。


我们能做的是尊重他们本性的同时,积极给予他们所需的阳光和养分,帮助他们茁壮生长。


也就是说,在接纳孩子的同时,不放弃教育他的机会。


如何拿捏好接纳和教育的边界,我很认同《游戏力》的作者科恩提出的“轻推”。


轻推,既不强迫孩子改变,也不任由孩子一味放弃而逃避,而是在“临界点”上,充分接纳孩子后,轻轻地推动孩子继续向前。过程要慢,经常还要走走停停。当孩子喊“cut”时,我们会立马放下手、不再推他。


其中的关键是,充分理解和接纳孩子的前提下,轻轻推他(篇幅有限,想了解更多,点个“赞”告诉我)。


3.世界是真实的,但孩子的世界是我们打造的


二宝很喜欢一本书,玛格丽特▪布朗的《我的世界》。


初读它时,会觉得结构零散而琐碎,有些随意地列举家里的事物。


妈妈的椅子。

我的椅子。

矮矮的椅子。

高高的椅子。

那就是我的椅子。



爸爸的拖鞋。

我的拖鞋。

爸爸的睡衣。

我的睡衣。

就连我的泰迪熊都穿睡衣。



我的勺子。

爸爸的勺子。

“月亮属于住在月亮上的仙子。”



我的床。

妈妈的床。

等我的故事听完,

等我的祷告做完,

等我的脑袋沉沉地靠在枕头上,

我就进入梦乡。



我的早餐。

我的早晨。

爸爸的早餐。

早安。



但读到最后。

你的世界。

的世界。

我能荡秋千,荡过整个世界。



突然恍然大悟。


这就是孩子眼中,他的世界啊。很小,家就是全部,而由父母一手打造。


现实世界也许是残酷的,有它运转的规则和范式,我们也许无力改变,孩子终有一天要独立面对。


但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能为他们打造一方小小天地,一个无条件接纳他、爱他、支撑他的小小世界,为他赋能,积聚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对抗外面的压力和不认同。


几米曾说,“当我变得和你的期待不一样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短片中的父亲做到了。在短片最后,我注意到了孩子的脸,他又笑了,笑得是那么幸福。



越过了那道坎,每个孩子都能在爱、尊重与接纳的包围中下长大。


川妈说说


对了,昨天,川爸直播了,为了我们板牙定制款的云朵绵绵卫衣(正好预告一下,很快他还会直播,分享他喜欢的户外品牌)。老朋友真的太善良,好多人说他身材不错,精英范...让他得意了很久。我当面也是一样吹捧他,不过心里却飘着一句话:人靠衣装马靠鞍。讲真,我们的云朵绵绵卫衣真的很不错,穿着软软糯糯很舒服,但看着很挺括、显瘦。相比大牌,价格更是绝了,感兴趣的童靴点这里看详细信息吧->最近几个月在忙的大事情,几经波折终于可以完美官宣了!


推荐阅读


孩子发脾气大喊大叫时,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男孩女性化”的争议再多,这句才是爸妈心里的大实话

养男孩,最怕父母用这5件事磨掉他的锐气

她染金发、穿皮衣,嚣张的到处扇人耳光,却是我最期待女儿长大的样子


喜欢文章,别忘了点个“赞”或“在看”
鼓励一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辨屁五保户残疾人生活在毛泽东时代“你对了,你的孩子就对了!”一个情绪自由的孩子,背后都站着高情商父母魔幻的特拉斯经济学一个人真正的强大,是悦纳自己“贝佐斯经济学”的实践与隐忧 |《财经》书摘金鸡短片季十优短片诞生,国际影展最受观众欢迎影片揭晓!说说那些危险的室内游泳班吧!太多父母意识不到孩子溺水的风险贪玩?懒惰?嘴馋?好逸恶劳,管不住自己的孩子,要如何才能让他学会自律?孩子坦然向小朋友展示自己的假肢:真实勇敢面对生活的你,非常了不起!8.9高分纪录片的真相:不幸的孩子,都有一对强势的父母斯坦福大学毕业生:真正拉开你与周围人之间差距的,是自学能力!一日一诗:权当瀑布是河水翻看自己的表情 / 权当莽林是茂密系上自己的纽扣 | 叶虻:地狱之门峡谷公园每日读:麦卡勒斯经典短篇《孤儿院》自导自演皮克斯动画不再是梦,这个工具实现了高分辨率、高度可控的真人视频转动画隗合刚:只有认识和接纳自己,老师才能真正地影响孩子们在自己身体里建一个“宫殿”,学会爱和接纳自己 | PH分享#69后院甩卖:诚实的美国人BBC高分纪录片:他用三周时间,让最不愿读书的孩子逐渐爱上阅读长大后自卑的孩子,大多来自于这几种家庭!被一心一意爱过的孩子,人生真的会顺很多!“唱反调”的孩子,才能真正地长大​6种“隐形家庭暴力”,很多父母不以为然,却伤害孩子最深……​长大后还“跟妈亲”的孩子,大多因妈妈做对了3件事伤孩子最深的行为,很多父母正在做辨屎BBC经典纪录片:《文明》(附链接)长大后还“跟妈亲”的孩子,大多因妈妈做对了3件事7岁女孩性早熟,罪魁祸首竟是每晚睡前这个习惯!很多父母都忽略了……在学校里受欢迎的孩子,大多有这几个特质,看看你家娃中了几个?人最大的教养,是接纳父母的不完美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越没出息?看看爱顶嘴的孩子,你就知道了太难了!感冒药持续缺货,多伦多父母被迫去美国为孩子买药!路途小故事心理学:真正自卑的孩子,不是内向、敏感,而是……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