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字源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中字源考 墉字源考 沈字源考 哈拉帕的舞女 延字源考
可能有一定关系。另外,觉得这个字经过多年的演化,恐怕得按不同的时代甚至社会的变化来分类。
还有,皇室礼器上用的字,与底层平民用的字,估计形状不会完全相同。
还可能与 上,下 这2个字有关。
感觉离开了字义这个锚点,可能陷入无限发散。至于按器物阶层去分析,可能会有帮助,但万变不离其宗,得有个宗,哪怕躲在背影里。离开这个宗,人是拼不过AI的。
也讲得通。“左右”两个字,都用了“口”来做基准物,那么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就是指方位的“中”。
据说“建鼓”就是殷人发明的。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423711.html
可能是,来源于祭祀和占卜。链接:
https://zhuanlan.zhihu.com/p/73467632
https://zhuanlan.zhihu.com/p/74549034
https://zhuanlan.zhihu.com/p/81585273
一,只能解释部分现象,鼓说者肯定没见过九根须一边倒的中字。
二,本末倒置,以后出的复杂现象解释先出的简单文字。许多传统解释所依赖的现象可能比中字的问世晚至两千年,如投壶之礼,中和之纪。
挂了9个旗子,就是八方来朝。一面旗帜就代表一个方国,最顶上的旗帜就是盟主的。古代的旗帜是指挥打仗用的,所以使用这类中字的,不是专主征伐的战斗方国,就是用它来记录谈判之“中”,或会盟之“中”。
第二类是一个竖杠中间加了个方块或圆圈的,觉得这类是指祭祀或占卜之“中”。如果祭祀或占卜时问的或许诺的事情通达天地,之后得到了明确回应,那么就是得“中”。“史”就把它记录下来。
第三类是前2类的组合,可以表达合作之后统一号令。比如上面挂2个旗,下面是一个方块,那么就表示2方合作,建立了一个联合指挥中心,去攻打第3方。
另外,您上一篇“墉字源考”里,开头处右边那个图,我觉得很像一圈城墙,2个城门上有箭楼。造字者的观察点不在侧面而是在城中心的高台上。
我觉得有的“中”字,也可能用的是这个观察点。所以有的“中”字,看上去它2个旗杆是一正一反,旗帜飘的方向也是几个向下,另外几个却向上。
如果要我挑毛病的话,我会首先挑战造字时间与复杂的战争形态之间的先后顺序。中字是个基本字,应该先于复杂的战争形态而问世,你觉得呢?另外,视角的问题说得通,但经不起挑剔。为什么只有二门,四门?怎么没有三五门的?为什么一个门的叫京,高,亳?楔形字说可以完美地避开所有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我怎么看不出相似性?
这是《Book of the Dead》里边的一段:
再谢来罘兄科普。周末愉快
如果看甲骨文,最早的就是一个竖杠加一个方框。
http://www.ccamc.co/cjkv_oaccgd.php?cjkv=%E4%B8%AD&type=oracle
金文最早的就已经出现弯曲的短横了。
http://www.ccamc.co/cjkv_oaccgd.php?cjkv=%E4%B8%AD&type=bronze
觉得现实中土围子应该有3门的或5门的,但抽象成文字又是铸到礼器上给高层看的,字体就要美观而且迎合当时的情况。
如出一辙,若合一契。
U+1321E 和 U+1321F 本意是水井,延伸一下就是 vulva
古埃及人民这方面文明显然很发达,所以继续细分延伸: :-)
-- “glabrous” (这个“子群”wiki里也有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Vulva_symbols.svg):
-- “half-glabrous”(《Book of the dead》里那个就属于这个“子群”):
后两个都不同程度上像“中”字,但是至今没有人开发 unicode :-)
的变化,来决定播种的时间。测风是方法之一。
“卜辭以「中」表示測風工具的例如子《合集》811正「我立中」、「????(勿)立中」。又如《合集》7369:「丙子其立中,亡風。」「立中」指設置測風工具,「亡風」即無風。”https://zi.tools/zi/%E4%B8%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