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S@GWICC 2022丨陈绍良教授团队成功完成一例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指导下的LAD/D1分叉病变介入治疗
10月28日,《CBS@GW-ICC:左主干病变血运重建的现状》联合论坛,大会主席陈绍良教授邀请美国西奈山医院Gregg W. Stone教授做了《左主干病变血运重建的现状:PCI与CABG》的报告。Stone教授是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术年会(TCT)主席和美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CRF)联合主任,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享有盛名,曾任一百余个多中心随机试验的首席研究员。Stone教授重点回顾了EXCEL研究,其5年结果提示,对于左主干病变患者,PCI与CABG的5年内死亡、卒中或心梗的事件率类似;Landmark分析同时提示,PCI可以降低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带来早期获益,但这种早期获益会随着后续再次血运重建率的增加而被抵消,5年随访时PCI和CABG没有显著差异。重要的是,为患者决定治疗方案时一定要考虑患者的意愿,患者是否希望早期康复,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单纯考虑生存率。因此,对于左主干病变来说,PCI是合理、可接受的血运重建方案之一,由心脏团队讨论后制定,并同时结合患者自身的手术风险及患者的个人意愿。
讨论环节,陈绍良教授邀请北部战区总医院徐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宁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陈静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贺勇教授、阿联酋Aster医院Debabrata Dash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张俊杰教授和叶飞教授分别介绍各自中心关于左主干病变患者治疗的情况,讨论非常热烈。
术者:陈绍良教授、葛震教授
单位:南京市第一医院
主持:美国西奈山医院Gregg W. Stone教授
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60岁,一周前因“持续性胸痛15小时”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及吸烟史。入院后相关检查提示血清肌钙蛋白阳性,心功能及肾功能正常,心电图提示II III AVF导联ST段压低,入院诊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后冠脉造影提示右冠脉远段临界病变,左主干正常,回旋支至第一钝圆支近段80%狭窄,前降支近中段与第一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均狭窄90%,Medina1,1,1型,前降支中段至远段临界病变,中段可见心肌桥,第一对角支远段70%狭窄。一周前于回旋支至第一钝圆支近段置入3.0*18mm药物洗脱支架。
术前造影及处理:
术前造影(2022-10-21)
3.0*18 mm DES in LCX (2022-10-21)
风险评估:
对患者行危险分层,SYNTAX积分22,SYNTAX II积分22,21分别针对于行PCI或CABG术,NERS II 积分11。上述危险分层提示该患者为低危。前降支与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但是对角支近段病变长度小于10mm,按照陈绍良教授提出的DEFINITION 标准,属于简单分叉病变。
手术策略:
陈绍良教授与线上国内外专家充分讨论患者的治疗策略,经反复讨论后,决定使用腔内影像IVUS指导手术。同时考虑到简单分叉病变,可以使用Provisional stenting技术,对角支的处理依据置入主支支架后,分支病变受累情况行药物球囊或普通球囊处理。考虑到对角支开口至近段狭窄90%,使用2.5mm半顺应球囊预处理对角支,同时使用3.0半顺应球囊预处理前降支病变处,于前降支中段至开口置入3.0*29mm药物洗脱支架,然后以3.0及4.0mm POT球囊后扩张前降支支架。对角支开口残余狭窄70%以上,符合陈绍良教授牵头的国际多中心DCB-BIF研究。该研究是对于DEFINITION 定义的简单分叉,使用单支架术后,比较药物球囊与普通球囊处理分支的随机对照研究。交换导丝至对角支远端,使用2.5mm非顺应性球囊扩张对角开口至近段,使用2.5*20mm药物球囊处理对角支,再与前降支3.0mm非顺应球囊行对吻扩张。复查造影残余狭窄小于5%,远端TIMI血流3级。前降支及对角支分别行IVUS检查,前降支支架贴壁良好,支架边缘及对角支近段无夹层。前降支及对角支远段的病变,行无创生理学功能QFR检查,结果分别为0.93、0.99,无需要干预,结束手术。
术后Stone教授高度评价陈绍良教授的手术过程。首先依据患者危险分层,使用个体化治疗策略。对于DEFINITION 定义的简单分叉病变,可以使用单支架技术处理,再依据主支支架后分支受累情况,使用药物球囊或普通球囊处理,经上述处理后,如果分支的TIMI血流〈3级,B型以上的夹层,或FFR〈0.8,可考虑补救性置入支架。同时联合腔内影像及生理功能学指导手术,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陈绍良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原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第一层次、江苏省突出医学成就奖、第一批江苏“卫生领军人才、科教强卫工程医学杰出人才、南京市科技功臣、南京市劳动模范、南京市政府参事等荣誉称号。
学术兼职:担任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及美国心脏学会(AHA)多个专科委员会委员、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协会(FSCAI)董事会成员、美国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会(ASBMB)委员、欧洲心脏学会(ESC)委员、亚太分叉病变俱乐部(APC)及CBS大会主席、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APSIC)理事,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心血管循证与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血管临床研究学组组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等。担任《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杂志特约编委及中国区副主编、《European Heart Journal》中文版副主编,《Cardiology Discovery》副主编,《Catheterization Cardiolovascular Interventions》及《EuroIntervention》的特约编委等杂志的编委及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学术成果:近年来获科技研究成果4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面上项目4项;组织国际性、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10余项;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国际专利30余项。主编、副主编专著10部,参编20余部。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9.983。2014至2021年连续8年入选“医学”类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单篇论文最高被引用1000余次以上,为中国心血管专业论文被引最多篇次。双对吻挤压术(DK CRUSH术式)被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年会(ESC)《心肌血运重建指南》向全球推荐。2020年荣登全国心血管病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名单第二名。
技术擅长:长期从事心内科的临床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擅长心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尤其是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心肌细胞再生、分叉病变及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方向原始创新性地发明了DK CRUSH及肺动脉去神经术。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本部)周二上午(河西)
葛震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国家卫健委冠脉介入培训导师
主要从事冠心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尤其擅长复杂高危冠心病的介入治疗。2016-2018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纽约西奈山心血管临床研究中心研修。现任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协会委员( FSCAI),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临床研究学组委员,《中华卫生应急杂志》编委,曾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江苏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医学科技一等奖。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
图片来源:第33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