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 | 工业4.0是企业常青的“抗皱霜”
好的产业理念实际上就是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集成化运用引领。比如,工业4.0就是这样的理念,它通过对信息通信技术在产业中的创新性应用倡导,正在影响着一代制造方式。
工业4.0风靡世界十年了,这期间企业数字化改造转型之路很值得总结。当回望这一段经历的时候,莫名地就想到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讲得太狠了,我们不妨把程度减轻一点,再转移一下概念,把“人”变成“企业”,改成“有的企业年轻着,它已经老了;有的企业老了,它还年轻着”。
企业的“老”与“年轻”,真是这样辩证吗?今天,当我们从数字化转型角度来看,还真是这样。数字化仿佛就是一盒特效的“抗皱霜”,坚持科学涂抹的企业,越来越光彩照人。而没有涂抹的企业,“皱纹”何其多也,何其深也!
十年前,“工业4.0之父”孔翰宁之所以提出工业4.0,想必正是不忍目睹德国诸多企业之老。当然,很多企业家对此想必是不服气的。因为,上述这些企业有的是机械化强者,有的是电气化精英,有的是自动化王者,都是厉害的“角儿”,怎么就说老了呢?
是啊,为何就老了呢?反问即明,若说你们都不老,那么,为什么工业4.0提出之前的连续数年,德国的工业总量就不怎么增长了?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企业的“老”与“年轻”,在于生产工具之判、生产模式之别。工具之新影响生产力的力,模式之新关乎生产关系的利。要追求新的效率,关键在于“用什么去生产”“怎样生产”的问题上,回答这个“新”字的由来。
工业4.0理念正是为着这一“新”字而来。工业4.0实际上就是在倡导新概念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这样一种“新概念”不同于之前的企业自动化与信息化,它突破了工厂围墙,以互联网紧紧拥抱了用户,其间,带上了大量“机理+连接”的智能技术,并将OT(操作技术)、IT(信息技术)与CT(通信技术)融入一家。
可喜的是,工业4.0得到世界产业界的一致认同与呼应。许多发达国家都提出了相似概念的本国行动方案。在这样的积极氛围中,一批公司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技术的充分融合,借助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工业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使能手段,迎来了企业的新春。世界经济论坛还会同麦肯锡等著名咨询公司联手打造“世界灯塔工厂”的品牌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搞案例推广。当然,中国企业成为了其中的大赢家,在全球114家灯塔工厂中取得42个席位,赢得了中国制造美誉的同时,也充分共享了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经验。
然而,也有遗憾。工业4.0在许多中小企业中应用不到位。一项调查显示,在工业4.0的故乡德国,只有21%的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先进的数字技术,远不及预期。近年来,德国制造业从数据看仍然是萎靡不振的态势,这与工业4.0的初衷大相径庭。是不是工业4.0在中小企业中就不灵了呢?
不是的。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都在产生积极的影响。借助于数字化的改造升级,不仅是一批智能工厂应运而生,还有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勃然拔节。这要归功于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引新推新的开明。我们不仅及时引入了工业4.0的新理念,而且还将其充分融入我们的两化融合建设中,融入打造新的建设强国之中。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开放理念,推动我国的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崭新事业。二是企业学新用新的执着。广大企业积极参加此起彼伏的各种数字化培训、工业互联网论坛,参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达标等数字素养提升行动,在破旧革新的产业变革中,思想观念不保守,转型升级不停步。三是社会各界拥新助新的热情。高校科研院所积极为企业提供新的智力支撑,通信运营部门努力建设基站总量占到世界70%的4G、5G网络。整个社会都在营造助力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浓厚新氛围。
十年弹指一挥间,工业4.0依然路远。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成熟,企业数字转型升级的客观条件变得更加优越。然而,这种优越只是外部环境,能否转换成为数字转型升级的新速率,还有待于企业的自身努力。这其中,怎样在数字化大潮中不断追求理念的领先,追求技术的领先,追求模式的领先,追求管理的领先,追求素养的领先等,都是关键。唯愿更多的企业都能在工业4.0的路上走向青春,因为拥有数字化“抗皱霜”,而了无“皱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