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材真缺乏审美吗?
“毒教材”,闹大了,整个出版业恐怕难免殃及池鱼。阴谋论,漫天飞,连乌合麒麟这种“爱国”大V洗地都被围攻,我也没证据,不敢多置喙,纯粹从审美的角度聊两句。
中国的教科书插图很丑吗?那是你没见过美。
很多人,回忆杀,爷青回,总是爱叨叨自己小时候的课本插图是多么精美,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必须承认,那时候计划体制,教材由国家统一审定,不计成本,严格把关,插图往往请的都是名家(我记得鲁迅课文是范曾配图,虽然我觉得他画得不咋地),比现在出版社利令智昏,粗制滥造,质量上确实高得不知凡几。
公众不知道的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阅读,媒介都电子化了,纸质出版基本不赚钱,剩下利润最肥厚的一块业务就是教材和教辅出版发行。教材教辅是变相垄断,像人教、高教出版社或者地方一些与教委关系密切的机构,才能染指分肥,普通出版社根本拿不到资质,因此是暴利,每年需求稳定,旱涝保收,出版社怎么定价学生都得买单。
甚至该出版社还计划推出4000元一部的教育Pad,由学校统一采购,这是把家长吃干抹净的节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要忘了,本轮舆情爆发的多年之前,早就有教师和家长给出版社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可惜店大欺客,得到的回应是权力的傲慢。
所以,出版机构是垄断性的国有事业单位,编写教材是日进斗金的“摇钱树”,你说这都能让境外敌对势力渗透进来?让他们自己砸掉自己的“金饭碗”?警惕拜登打“教材”牌,逻辑上似乎有点匪夷所思。
我不想美化过去,像九斤老太太一样抱怨“今不如昔”。稍微有点品味不难发现,童年还是物质和文化双重匮乏的年代,这种回忆杀就像小时候吃颗大白兔奶糖,就感觉是无比的美味。当然,比现在这种“唐氏综合症”式的审美和“性暗示”擦边球的绘图,要严谨得多,讲究得多,至少是昂扬向上的正能量。
但整体上,过去的美是被高估了,怀旧是情怀,回忆杀往往容易粉饰记忆,那时候的审美并不需要拔高赞誉,其实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依然洋溢着浓厚的苏联式集权主义美学,含苏量很高,并没有真正形成中华民族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表达。
苏联式美学,借鉴最多的,是纳粹的法西斯美学,但比德国更粗鄙一些。法西斯美学的巅峰,是1934年里芬斯塔尔拍摄的宣传片《意志的凯旋》,整体划一的仪式感、神圣性、形式美被发挥到淋漓尽致,宏大叙事令观众热血沸腾,至今看起来也不落伍,无法超越。这种艺术风格,本质上不是审美,是宣传画。
中华民族不应当再留恋计划体制的遗迹,怀旧固然美好,回到过去则是倒退。真正的文化自信,是面向未来,开创新局面,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掘自身的人之大美。
中国有没有令人美到心醉的教科书呢?
华夏有一个省,教材古风古意,美奂美轮,传承经典文化,沟通世界文明。美,是没有国界的,无需担心境外势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1994年实行“教改”,统编教材退出,省里只出教纲,由民间出版社自主编写发行,不指定教材,无出版社垄断,赛马不相马,完全由市场机制优胜劣汰。质量优异,就有学校订购;质量低劣,家长反对,学校就弃购。选择权掌握在消费者手里。
这里有一群年轻的设计师,发现孩子们花在课本上的时间,超过上万小时。课本不仅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可以是审美的薰陶。
于是他们发起了一个“美感教科书计划”,理念是:“给我们一本课本,我们给孩子一座美术馆。”
谁说中国人没有审美品味?谁说中国人丧失文化自信?谁说中国人那么容易被境外势力文化侵略?
感谢阅读“毛有话说”,释老毛的私人书斋,期待财富与心灵的共同成长。如有点滴收获,请扫下面二维码;也可搜微信号:mao-talk。知识改变命运,投资实现自由。
备用小号,主号沉默时或许启用,消失的文章或许能找到,当然希望永远是备胎。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